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明星首頁明星

對話歐陽自遠:“請不要叫我‘嫦娥之父’”|科學追夢人

由 中國報道 發表于 明星2022-12-18
簡介對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請不要叫我‘嫦娥之父’”中國報道:我們中國人都很好理解中國月球探測工程為什麼叫“嫦娥工程”,但怎麼向外國人解釋這一命名

歐陽自遠高中在哪裡讀

中國應該離開地球去探測別的天體,這是科技發展的需要,也能夠帶動大量的技術突破和進步,能培養出一支高素質的航天人才隊伍。嫦娥工程是中國人脫離地球引力離開地球搖籃的第一步,月球是前往深空的第一個門檻。

對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

“請不要叫我‘嫦娥之父’”

對話歐陽自遠:“請不要叫我‘嫦娥之父’”|科學追夢人

中國報道:

我們中國人都很好理解中國月球探測工程為什麼叫“嫦娥工程”,但怎麼向外國人解釋這一命名?

歐陽自遠:

嫦娥奔月是中國的神話故事,嫦娥是幾千年來人們一直頌揚的一位女性。她在暴力面前堅貞不屈,最後吞食了王母娘娘給的靈藥,沒有想到她離開了自己親愛的丈夫飛進了月宮,但她一直思念著自己的丈夫。她的丈夫就是后羿,那個時候天上出現了10個太陽,烈日炎炎,乾旱肆虐,人們遭受著苦難,他用箭射下了9個太陽,剩下一個非常美好的太陽,為人類造福。“嫦娥奔月”是美麗的神話傳說,也反映了中國民間幾千年來對月亮的一種崇拜,所以最後命名為嫦娥工程。

中國報道:

您被稱為“嫦娥之父”,無論是地質科學研究還是探月,您怎樣看待自己的科學生涯?

歐陽自遠:

我始終不贊成把“嫦娥之父”這個詞冠在我的頭上。“嫦娥工程”是凝聚了成千上萬科技人員的心血和成果,也培育了我,使我成長,讓我能貢獻自己的力量。“嫦娥”成功靠的是千萬人的合作努力。我只是“嫦娥”的一分子,我很高興,但我絕對不是“嫦娥之父”。

我請求不要叫我“嫦娥之父”,我永遠設定自己只是整個集體中的一分子,散發我的光和熱,貢獻給社會,貢獻給人類,這就已經很好了。

對話歐陽自遠:“請不要叫我‘嫦娥之父’”|科學追夢人

“年輕的學子們,你們要去喚醒沉睡的高山,讓它們獻出無盡的寶藏。”

1952年,高中畢業的歐陽自遠在報紙上看到國家的號召,決定去學地質、去找礦,為國家未來的工業化做貢獻,他義無反顧地報考了北京地質學院。畢業後,歐陽自遠報考中國科學院並被錄取為地質研究所礦床學專業副博士研究生。

那時候,成立不久的新中國還沒有探月設想,歐陽自遠也沒有想到自己後來會到月球上去“找礦”,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

“追夢”月球

1957年,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宣佈了人類空間時代的到來。“我們找礦探礦,就像一隻螞蟻,在地球上爬來爬去,效率太低。如果用人造衛星找礦,很快就能調查得比較清楚,差別太大了!而且人造衛星對人類社會的科技進步、經濟發展和提高人們生活質量,將發揮巨大的作用。”這給了歐陽自遠極大的震撼。

1958年,美國和蘇聯開展月球探測,拉開了空間競爭戰;1960年,美國和蘇聯探測了火星;1961年,加加林進入太空;1969年,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登上了月球。這一切發展得如此迅速和洶湧。此後,中國開始系統分析研究美、蘇探測月球的實施步驟和探測成果,並且結合中國的實際思考和研究開展月球探測的發展戰略與長遠規劃。

發射中國人自己的月球探測器,成為幾代中國航天人的追求。1994年,我國科學家開始進行探月活動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2000年11月22日,中國政府首次公佈的航天白皮書《中國的航天》,明確了近期發展目標中包括“開展以月球探測為主的深空探測的預先研究”。此後,中國月球探測工程夢想開啟。

2004年1月23日,我國月球探測工程全面啟動,並命名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是一個完整系列的月球探測工程,其中以“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3個階段組成。

探月工程先後實施了嫦娥一號、二號、三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嫦娥四號等5次任務,實現了“五戰五捷”。月球探測工程,是我國繼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飛行取得成功之後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座里程碑,標誌著我國已經進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

從隕石到月岩

實際上,我國科學家對月球的相關研究,在1958年已經開始。“天上究竟是什麼東西?我是做地學的,需要樣品分析,但是我們中國沒有能力,沒有技術,沒有隊伍,我們做不到。幸好天上會掉下東西來,那就是隕石。”歐陽自遠告訴《中國報道》記者。

實際上,早在1958年“大鍊鋼”時期,歐陽自遠就開始研究隕石,那時候有“怎麼也熔化不了的鐵礦石”,經歐陽自遠鑑定,是一種鐵隕石,是在天體裡形成的鐵鎳不鏽鋼,後來從地方誌查到是明朝正德年間降落的鐵隕石。他便從1958年開始收集降落在中國大地上的各類隕石並利用高空氣球收集平流層中的宇宙塵埃開展研究。

1976年,中國降落了一次世界規模最大的吉林隕石雨,中國科學院和各高校組成由歐陽自遠負責的聯合科學考察隊。經過精細的考察和研究,他們發表了100多篇研究論文和兩本專著,成為國際上研究隕石的範例。

1978年,美國總統卡特的安全事務顧問布熱津斯基訪問中國時,向中國送上一份珍貴禮物——一塊從月球上帶來的石頭。這塊石頭澆鑄在一個類似於凸透鏡的有機玻璃盒內,質量僅僅1克。由於一直研究隕石,歐陽自遠主持了這塊小小月岩的研究。他只取了0。5克拿來研究,另一半送到了北京天文館。

那0。5克月岩,歐陽自遠組織了中國多個實驗室進行研究。“我們研究了它的形成時間、構造結構、形成環境、成分等等,各個方面都認真地分析研究了一遍,把這個樣品做得非常深入細緻,一共發表了14篇科學論文。”歐陽自遠回憶起來仍然帶著自豪,“我們還可以確定這塊樣品是來自阿波羅17號70017—291號岩石裡面的一個小碎片,這讓美國人感到非常吃驚。”

透過收集天上降落的各類隕石進行實驗室的系統研究和這次月岩石研究,中國逐步建立起相關實驗室,並培養了一批從事隕石學、天體化學、月球科學和行星科學的科學隊伍。

假如中國要去月球怎麼做?應該有哪些步驟?最後要達到什麼目的?假如要去火星應該怎麼做?……演繹了“飛天”傳說與“奔月”神話,併為之創作了無數詩詞歌賦的中國開始思考,如何科學探索浩渺的宇宙。

“嫦娥”奔月

中國月球探測工程“嫦娥工程”在2004年1月23日全面啟動,但此前已經準備了45年。

歐陽自遠說,從1958年到1993年,我們花了35年的時間,構建和充實了探月的科學隊伍,具備了探月的能力。但為什麼要去探索月球,它的必要性、可行性怎麼樣?該有什麼樣的長遠規劃?第一次該如何執行?這些論證,又花了整整10年的時間。

作為“繞、落、回”三步走的第一步,首期繞月工程就是研製和發射探月衛星嫦娥一號。在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的帶領下,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平均年齡只有30多歲的嫦娥研製團隊充分利用現有衛星研製成果,僅用3年時間就先後攻克了軌道設計、月食問題等一系列技術難題。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衛星成功發射。2008年7月1日,嫦娥一號完成了全月球影像資料的獲取;2008年10月24日,它實現了在軌一年零四個月壽命,完成了各項任務。此後,又用嫦娥一號開展了變軌等10餘項驗證試驗。為了給探月二期工程“探路”,積累落月過程控制和軌道測定方面的經驗,嫦娥一號於2009年3月1日受控撞擊了月球豐富海區域,成功完成硬著陸,標誌著我國已經進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

“嫦娥一號沒有遇到什麼太大的技術難關,但我心裡一直擔心一個問題,就是美國和蘇聯的月球探測器失敗是因為沒有被月球抓住(被月球引力捕獲),我們能不能避免這種失敗?”歐陽自遠向《中國報道》記者回憶說,嫦娥一號飛了13天14個小時19分到達月球,那時他和孫家棟在大廳裡觀察,“孫家棟坐我旁邊,他是月球探測一期工程的總設計師,我是首席科學家,我們兩個人說最關鍵的時刻來了,成敗繫於這一點上,那是我們最焦急的時候。”

後來測控資料顯示,嫦娥一號已經被月球的引力捕獲。“我們不放心,我們兩個商量決定再核實一次,他們又核實了一次,說已經被月球抓住了,現在正在繞著月球飛了。我們後來說還是再查一次吧,後來他們又複核了一次,報告說完全被抓住了。我們兩個老頭,那時我70多歲,他80多歲,抱在一起大哭了一場,太激動了。”歐陽自遠說。

“中國的月球探測工程,按照計劃第一步是做無人月球探測,所以嫦娥一號、嫦娥二號都是繞月飛行的衛星,做繞月探測來全面瞭解月球。”歐陽自遠告訴《中國報道》記者,“第二步是要精細探測月球,叫落月探測,嫦娥三號、嫦娥四號就是落月探測,嫦娥三號在月球的正面落下,嫦娥四號在月球的背面落下去,並且我們計劃2019年底前後要完成取樣返回。”

“假如完成了樣品採回,從中國的探月能力來看,第一,可以到月球,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已經到了;第二,可以安全落下去,嫦娥三號、嫦娥四號落下去了,安全得很;第三還可以回來,嫦娥五號、嫦娥六號將要把樣品帶回來。這樣的話,我們就將完全有能力開展載人登月、建設月球基地等活動。”已經85歲的歐陽自遠語調鏗鏘、充滿期待。

“嫦娥”創造了許多紀錄。例如嫦娥三號探測器成功發射並實現落月開展月面巡視勘察,創造出迄今月球表面工作時間最長人造航天器的紀錄,獲得大量工程和科學資料。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成功落月後,實現兩器分離、玉兔二號巡視器月面行走,傳回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月背影像圖,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2019年1月11日,嫦娥四號著陸器與玉兔二號巡視器在“鵲橋”中繼星支援下完成互拍,科學實驗專案順利開展。

到月球上幹什麼?

實際上,月亮早在30億年前就已經“死”了,如今的月球只是一塊會自轉並繞著地球公轉的“大石頭”,但人類為什麼還要花大力氣去探測呢?其實,透過開發複雜的探月科學技術,不僅可以帶動和促進基礎科學研究和高科技的快速發展,推動多學科交叉、滲透、共同發展,還能進一步促進國際合作。我國嫦娥四號就開展了多項國際合作,其13臺載荷(科學儀器或裝置)中,4臺是與德國、瑞典、荷蘭、沙特合作的。

歐陽自遠曾這樣闡述,“月球有豐富的能源,這個是全球共識。”比如太陽能,月球上的白天接近半個月,月球表面是真空,沒有任何遮擋,可以無限制地鋪設各種太陽能電池板,如果月球上的太陽能轉變成電能以後輸送到地球,將是巨大的能源。另外一種能源是核聚變燃料氦-3,嫦娥一號首次探明,月球上氦-3的資源量據初步估算超過100萬噸,如果開發利用,至少可以滿足全人類超過一萬年的能源需求。月球的礦產資源也極其豐富。

“雖然月球上的溫度在白天太陽一出來時就達100多攝氏度,根本不可能有水冰,但有一些地方永遠照不到太陽,在這些永久陰影區裡可能含有水。國際上的探月活動透過撞月最後也確證了月球撞擊坑底部永久陰影區存在水冰。”歐陽自遠認為,中國應該離開地球去探測別的天體,這是科技發展的需要,也能夠帶動大量的技術突破和進步,能培養出一支高素質的航天人才隊伍。嫦娥工程是中國人脫離地球引力離開地球搖籃的第一步,月球是前往深空的第一個門檻。

“人類自古以來就有著各種疑問,實際上是求知、探索的慾望,自古以來也有各種各樣的假說,現在人類的視野越來越開闊了,但我們現在還飛不出太陽系。沒關係,人類一步一步拓展自己的視野,因為人類希望知道外面的世界,希望開啟一片新的領域。這種求知就推動了技術科學的發展和進步,也推動了人類的合作與和平。我對這一點,永遠充滿著希望。”歐陽自遠告訴《中國報道》記者。

本文刊發於《中國報道》2019年12月刊

本文刊發於《中國報道》2019年12月刊

撰文:《中國報道》記者 徐豪

撰文:

歡迎轉發至朋友圈,轉載請聯絡後臺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