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明星首頁明星

四夸克還是三角奇點,科學家是如何區分的?答案在這裡

由 天文線上 發表于 明星2023-01-02
簡介如果這種非常怪異的粒子“身份”交換真的存在,那麼就能幫助物理學家理解將原子核內部綁在一起的強力( the strong force)

如何解除夸克自動續費

前蘇聯物理學家列夫·朗道幾十年前的預測竟成真?

如何研究強力?

上世紀五十年代,前蘇聯物理學家列夫·朗道(Lev Landau)首次提出了“三角奇點”(triangle singularity)這一怪異現象的假設。

高能量碰撞產生如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這樣的新粒子的抽象圖。

四夸克還是三角奇點,科學家是如何區分的?答案在這裡

(圖源:《太空的一切》(All About Space)雜誌經由蓋蒂圖片社(Getty Images)提供。)

物理學家篩選舊的粒子加速器資料後,發現了一種從未見過的現象,非常難以捕捉到,也就是所謂的三角奇點。

上世紀五十年代,前蘇聯物理學家列夫·朗道首次設想出這一現象。三角奇點是指一種罕見的亞原子過程,在這過程中粒子會在飛離彼此前交換“身份”。

四夸克還是三角奇點,科學家是如何區分的?答案在這裡

在這種情況下,兩個叫做K中介子(kaons)的粒子形成了三角形中的兩個點,而這兩粒子交換“身份”後成為的粒子,則形成了三角形的第三個點。

研究的共同作者,波恩大學亥姆霍茲輻射與核物理研究院的伯恩哈德·凱澤(Bernhard Ketzer)在一份發言中說道:“在此過程中所涉及的粒子,交換了夸克並改變其‘身份’。”

因為描述亞原子粒子互動作用的數學方法都失效了,所以就稱其為奇點。

四夸克還是三角奇點,科學家是如何區分的?答案在這裡

如果這種非常怪異的粒子“身份”交換真的存在,那麼就能幫助物理學家理解將原子核內部綁在一起的強力( the strong force)。

“羅盤”實驗的進展

2015年,在瑞士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研究粒子碰撞的物理學家認為,他們已經捕捉到這種粒子短暫奇異集合的瞬間,並稱這種粒子為四夸克(tetraquark)。但是有新的研究卻支援一種完全不同、甚至更為怪異的解釋:一對粒子並沒有形成新的集合,反而在飛離前交換了“身份”。這種“身份”交換叫做三角奇點,意想不到的是,他們的這項試驗可能首次證明了這一過程存在。

CERN的結構和光譜學普通μ介子質子工具(Common Muon and Proton Apparatus for Structure and Spectroscopy,簡稱COMPASS,“羅盤”)實驗,對強力進行了研究。強力的作用(讓質子和中子黏在一起)非常簡單,可強力本身卻複雜得讓人頭暈目眩,曾有過一段時期,物理學家很難完全描述強力在所有這些互動作用中的行為。

所以“羅盤”實驗中的科學家為了理解強力,就用超級質子同步迴旋加速器(the Super Proton Synchrotron)中的超高階能量,把聚在一起的粒子粉碎了。隨後科學家就能觀測結果。

實驗先從介子(pion)開始,介子是由夸克和反夸克這兩個基本建構單元組成。強力讓介子內的夸克和反夸克黏在一起。不像其他基本自然力隨距離越遠而越弱,強力隨著夸克相隔越遠,反而更強(打個比方,介子中的夸克就像讓橡皮筋綁著,越把夸克分開就得越拉扯橡皮筋,彈力也就越大)。

隨後,科學家把介子加速到接近光速後,再讓其撞入氫原子核中。撞擊打破了夸克之間的強力,抑制著的能量全都釋放了出來。“轉變成了物質,又形成了新的粒子。”凱澤說道,“因此,像這樣的實驗就能給我們提供這種強烈互動作用的重要資訊。”

有四種基本自然力,分別是:重力,是最弱的力(左上角的圖);電磁力,作用在較小的層面上;弱核子力,讓原子中的核子從質子轉化成中子,並在轉化過程中釋放貝塔射線;強力,固定住原子核中的核子,以及核子自身中的夸克。

四夸克還是三角奇點,科學家是如何區分的?答案在這裡

(圖源:馬克·加利克(MARK GARLICK)/科學圖片庫(SCIENCE PHOTO LIBRARY)經由蓋蒂圖片社提供)

四個夸克還是一個三角?

回到2015年,“羅盤”實驗的科學家創紀錄地分析了5000萬份這樣的碰撞後,發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訊號。這些碰撞發生後,有新粒子出現的情況不到1%。科學家將這種新粒子稱為“a1(1420)”,最初以為它是一種新的四個夸克的組合——四夸克。然而,這種四夸克不穩定,很快就蛻變成了其他東西。

四夸克還是三角奇點,科學家是如何區分的?答案在這裡

通常,夸克以三個一組出現(組成質子和中子),或是成對出現(組成介子),所以四夸克是個重大發現,四個夸克的組合的確很難找到。

但是,八月份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發表的一篇新分析報告,則提出了一種更為怪異的解釋。

所有這些介子的碰撞,並沒有暫時形成新的四夸克,而是產生了某種意想不到的東西:傳說中的三角奇點。

終於談到三角奇點了

下面的說法,來自寫出這份新分析報告的科學家。介子撞入氫原子後分裂開來,和所有強力的能量,共同產生了一大群新粒子。其中有K中介子,這仍然是另一種夸克-反夸克成對組合。非常罕見的是,兩個K中介子產生後,開始各奔東西。最終,那些K中介子會蛻變成其他更穩定的粒子。但是在這之前,那些K中介子會互相交換彼此的一個夸克,在這過程中改變自身。

四夸克還是三角奇點,科學家是如何區分的?答案在這裡

正是兩個K中介子間的短暫夸克交換,模擬出了四夸克的訊號。

凱澤說道:“在此過程中所涉及的粒子,交換了夸克並改變其‘身份’,隨後產生的訊號看起來和來自四夸克的訊號一模一樣。”凱澤也是跨學科研究領取“物質組成和基本相互作用”組(Transdisciplinary Research Area“Building Blocks of Matter and Fundamental Interactions”)的成員 (TRA Matter)。

如果把初始撞擊後粒子的各自路線畫出來,就能看到這對K中介子形成了兩個支點,交換後的粒子在兩支點中間形成了第三點,整體看起來就是個三角形,這就是三角奇點的名稱由來。

四夸克還是三角奇點,科學家是如何區分的?答案在這裡

物理學家預測三角奇點的存在,已有半個多世紀,而這次實驗是所有實驗中,最接近實際觀察三角奇點的一次。但這仍然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情。過程涉及三角奇點的新模型,其引數比四夸克模型的引數更少,對資料也更好擬合。但是這不是決定性的,因為原來的四夸克模型仍能解釋資料。

所以這還將是個非常有趣的構想。如果這個構想靠譜,就將成為探測強核力的有力工具,因為三角奇點的出現,源於我們對強力理解的預測,而此預測還沒有得到充分檢驗。

BY: Paul Sutter

FY: redbeard305050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在作品釋出後聯絡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