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明星首頁明星

原陽縣各鄉鎮名稱故事

由 悠悠小典故 發表于 明星2023-01-15
簡介1950年3月,原武、陽武二縣合併為原陽縣(以二縣首字得名)

堂單前面能擺黑老太嗎

原陽縣各鄉鎮名稱故事

原陽是由原武、陽武二縣合併而成的,取二縣的第一字,稱原陽。

原武、陽武以“武”命名,是因這裡為春秋、戰國時期的重要戰場。《原陽縣誌》說:“原雖彈丸,其來也久,荒壟斷碣,或為會盟區,或為戰鬥場”。

原武和陽武原在黃河南岸,宋光宗紹熙五年( 1194年),黃河在陽武決口,河道南徙,兩縣的位置才改到黃河以北。

原武縣境的南部有原圃故址,漢代置縣,名原武。

陽武縣治在古代濟水北,水北曰陽,秦代置縣,名陽武。陽武縣境有博浪沙,為張良與力士擊秦始皇中副車處,民國年間因置博浪縣。

秦時始置陽武縣,西漢置原武縣。

宋神宗熙寧年間,並原武入陽武,宋哲宗元祐年間復置原武縣。

1950年3月,原武、陽武二縣合併為原陽縣(以二縣首字得名)。

原武鎮

原陽縣各鄉鎮名稱故事

原為古代梟雄爭霸的戰場,起伏小的平地為“原”,逐鹿中原為“武”,故名原武。

秦宣公五年(前671年),秦設立原武縣。1950年3月,撤縣建鎮。

師寨鎮

原陽縣各鄉鎮名稱故事

明朝,師姓

由山西省洪洞縣遷入

,後圍村築寨,稱師寨。

葛埠口鄉

原陽縣各鄉鎮名稱故事

明洪武年間,葛姓由山西省洪洞縣移民至此,鄰堤口建村,原名為葛堡口,後演變為葛埠口。

福寧集鎮

原陽縣各鄉鎮名稱故事

因當地省祭官號福寧,政聲頗佳,沿域集市繁華得名。

祝樓鄉

原陽縣各鄉鎮名稱故事

山西省洪洞縣祝姓老媼攜子四人遷來,結廬而居,開荒種田,苦創家園,稱祝家窪。

歷經數十寒暑,家道稍富,營造居室,後於高崗處建一樓房,祝樓村由此得名。

橋北鄉

原陽縣各鄉鎮名稱故事

因地處鄭州黃河公路大橋北端而得名。

韓董莊鄉

原陽縣各鄉鎮名稱故事

明萬曆年間,一位韓姓商人遷此開店經商居住,逐漸繁衍生息成村,稱韓家莊。

清朝中期,一戶董姓人家遷至韓家莊東定居,繁行生息成村。

一百年間,兩村莊逐漸融合稱韓董莊。

蔣莊鄉

原陽縣各鄉鎮名稱故事

據傳,清初蔣姓由黃河南岸遷此定居,得名蔣莊。

官廠鎮

原陽縣各鄉鎮名稱故事

據傳,明代黃河多次決口,該村是開封到黃河工地的交通要道,也是營河官員差役寄宿的場地,故名官場,後演變為官廠。

大賓鎮

原陽縣各鄉鎮名稱故事

相傳過去這裡曾有一戶人家,日子過得很困窘,對朋友卻豪爽大方。一次來了老朋友,家中沒酒,女主人就把空壺擱在桌子上,自己出門削了頭髮,換錢打來了酒。有人讚頌為“空壺留故友,削髮待賓朋”,從此就叫大賓。

陡門鄉

原陽縣各鄉鎮名稱故事

因其臨黃河地勢陡險得名。

齊街鎮

原陽縣各鄉鎮名稱故事

古時稱“齊亦集”或“齊亦保”。漢朝一齊姓人家在此開有飯店,並定居此地。

北宋時期,這裡是自汴京(開封)至北京的必經之途,且此地距汴京七十華里,正好是古人一天所走的行程,因此多在此地歇息住宿,所以十分繁華,成為一方重鎮,稱齊街。

太平鎮

原陽縣各鄉鎮名稱故事

原稱衙地,是倉頡的演兵場。倉頡認為,演兵是為抵禦外辱,鎮守安寧,於是更名為太平鎮。

路寨鄉

原陽縣各鄉鎮名稱故事

元末明初,一路姓人在此居住,後築寨,故名路寨。

陽阿鄉

原陽縣各鄉鎮名稱故事

據清乾隆九年《陽武縣誌》記載,漢代村名為戶牖鄉,後又名庫上裡,當地人們俗稱陽武村或陽號村。

陽阿之名由“陽武”“陽號”演變而來。

靳堂鄉

原陽縣各鄉鎮名稱故事

因靳家在潭邊建村得名靳潭村。而潭、堂音近,演變成為靳堂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