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明星首頁明星

金庸傳連載丨三劍樓隨筆:文人不相輕

由 長江新世紀 發表于 明星2023-01-24
簡介第二, 金庸在武俠小說的創作中,最擅長的莫過於歷史和虛構相結合,然而在《笑傲江湖》當中,金庸捨棄了這一創作方法,轉而利用情節的曲折、人物的矛盾衝突來令偽君子漸漸撕下那虛偽的面具,正邪善惡被真切犀利地表現了出來,堪稱一部寫盡人性的小說

胡斐最後一刀究竟砍沒砍

文章摘自《金庸傳》

三劍樓隨筆:文人不相輕

俗話說:同行相斥,文人相輕。然而這個說法卻被冠以“三劍客”的三位文人打破了。

就職於《大公報》的有一位武俠迷——陳凡。當他來到《大公報》任職的時候,金庸和梁羽生尚讀高中,可以說陳凡是這兩位的前輩。

早在1947年,中山大學的學生舉行罷課遊行,身為記者的陳凡就深入第一線採訪、撰寫新聞稿,被捕後在胡政之的爭取下才得以獲釋。他在《大公報》做記者時走南闖北,寫下了34萬餘字的《一個記者的經歷》。因性格豪放,文辭激烈,人們便稱他為“劍客”。

金庸傳連載丨三劍樓隨筆:文人不相輕

陳凡沒有圖 胡政之

他有個筆名叫“百劍堂主”,曾給梁羽生的《草莽龍蛇傳》題詩,給金庸的《書劍恩仇錄》賦詞時署名“中宵看劍樓主”,其中單行本第一集的那首《滿庭芳》的詞,就出自他的手筆。陳凡擅長詩詞、書法和文章, 也喜歡武俠。在《書劍恩仇錄》快要連載結束時,羅孚便找到了他,讓他來寫下一部小說。然而他把詩詞格律和國文的“之乎者也”用到武俠小說上就不太合適,《風虎龍雲傳》從1956年9月9日開始連載,歷時10個月結束,卻沒有引起什麼反響,他覺得自己不是寫武俠小說的這塊料,便封筆不寫。

然而因為有著傲人的才華,他和金庸、梁羽生一起被同事戲稱為“三劍客”。一天,《大公報》的編輯靈機一動,想借三劍客的名義,在報上開設一個專欄刊登他們的散文或隨筆,這樣一定會大受歡迎。訊息傳到了三人耳中,也立即得到了同意。金庸提議,與其讓三個人一人一個專欄, 不如三個人一起寫,還可以壯膽。專欄的名稱就是“三劍樓”。

第二天副刊上的《大公園》便刊登了啟事:“由於本報刊登的梁羽生先生、金庸先生和百草堂主的作品獲得好評,《龍虎鬥京華》《書劍恩仇錄》還有《風虎龍雲傳》為讀者們開啟了一個新的武俠世界,大受歡迎, 我們決定請這三位作者用另一種筆法來寫散文隨筆,日內刊出,敬請讀者們注意。”專欄第一篇是金庸的隨筆,《“相思曲”與小說》,他認為這個專欄是上天下地,無所不談的,也許百劍堂主明天談的是廣東魚翅,而梁羽生談的是變態心理,一切都沒有必然的聯絡,越是沒有拘束地漫談, 就越顯得輕鬆可喜。

三個人都不定期迴圈地在專欄上發表文章,內容涉及文學歷史、藝術繪畫、戲劇表演、詩詞歌賦等等,幾乎是大雜燴,但每一篇都是作者研究很長時間,翻閱好幾本書,才下筆寫出的精品之作,因此每一篇都不可小覷。

談電影是金庸的家常便飯,當時香港上映了一部美國電影《無比敵》,改編自美國作家的同名小說《白鯨》,曾被英國作家毛姆視為十部最偉大的小說之一。然而觀眾看完電影,覺得並無出色之處,反映平平。12月1日和5日,金庸便接連發表《“無比敵”有什麼意義?》《“無比敵”有什麼好處?》,認為改編的電影只是原作的表面,失去了小說的精神。要理解這部電影,就要走進小說主角亞海勃船長的靈魂深處,去理解作者麥爾維爾的靈魂深處,這兩篇文章讓一些人豁然開朗。

金庸傳連載丨三劍樓隨筆:文人不相輕

除了電影,金庸也喜歡舞蹈和圍棋。在“ 三劍樓隨筆” 中,他也談過舞蹈、戲劇等藝術,在《舞蹈雜談》中,他寫了一些自己觀看舞蹈的感受。當看到十分精彩的舞蹈時,他會手心冒汗,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有高興也有難過,會緊張得坐立不安,也許別人也會有這樣的感受,不管是激動或者是愉快地欣賞,大概是感受到了動作中的節奏和美。他還說如果想學好舞蹈,不僅僅要靠天賦,還要有合適的環境,認真的老師,更重要的是一顆專心致志的心。

有關棋藝的話題是金庸和梁羽生津津樂道的。還有些話題是三個人一同討論的,如“對聯”這一題材,陳凡寫了一篇《吟詩作對之類》,梁羽生便寫了《閒話怪聯》,而金庸的《也談對聯》不久後也發表出來;對於數學,梁羽生寫過一篇《數學與邏輯》,金庸便立即寫了《圓周率的推算》以呼應他。三個人在專欄中揮灑筆墨,三劍合擊,無所不談。

這一篇篇小文章體現了大師們的真性情,雖說與武俠小說毫不相干, 但也讓我們得知那個年代新派武俠小說家的興趣所在,成為新派武俠的歷史見證。都說文人大多高傲,而這文壇三劍客都保持著終生的友誼,真摯而純粹。他們互相敬佩,互相提攜,詩書酬答,棋酒相敬。在1997年百劍堂主辭世後,梁羽生寫下了這樣一首詩來哀悼:“三劍樓足證平生,亦狂亦俠真名士;卌年事何堪回首,能哭能歌邁俗流。”這樣一生的佳友,後人在欽佩他們的同時,也不禁心嚮往之。

金庸傳連載丨三劍樓隨筆:文人不相輕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在金庸打造的新派武林中,若想充分了解新派小說的“新處”,最好的辦法, 便是到金庸的作品當中尋找答案。自1955年起至1972年正式封筆,金庸的武俠之路歷時17年,創作了15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下面就以“說新”的方式,去了解金庸武俠。

金庸傳連載丨三劍樓隨筆:文人不相輕

(1)《書劍恩仇錄》初露鋒芒

作為金庸的武俠小說濫觴,《書劍恩仇錄》雖不太成熟,仍舊可圈可點。

首先, 歷史與傳奇的結合,加上歷史筆法與詩情畫意的襯托,情節交錯曲折之下,形成了虛實相關的效果,打造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其次,《書劍恩仇錄》突出了江山與江湖的衝突,在武俠的層面融入了情真意切的感情元素。

最大的突破在於語言的描寫與人物形象的刻畫。語言在生動流暢的基礎上,給人物對話與情節發展的精彩加了不少分數,在人物刻畫上,主人公陳家洛性格的複雜化在一番愛恨交織與情義兩難的描寫中被體現得淋漓盡致。群像刻畫的多樣化尤為難得。這些都打破了舊派武俠一貫的沉悶氣息。

金庸傳連載丨三劍樓隨筆:文人不相輕

(2)《碧血劍》的突破

有了《書劍恩仇錄》的試水,《碧血劍》在新派武俠創作上,就顯得成熟多了。

首先,體現在武俠小說的模式上,《碧血劍》一改傳統武俠在故事演進和情節發展均由活著的小說人物牽動的模式,大膽採用插敘、倒敘的構思和技巧。一個貫穿在整部小說中的人物夏雪宜,卻作為一個已故之人, 從未真正出現在小說當中,描寫的筆墨皆從在世之人的回憶中呈現。

其次, 事件的發展存在極大的串聯性,前因後果在一切巧合的安排下存在一定的必然性,提高了故事演進的可信度。發誓為父袁崇煥報仇的袁承志走上了拜師學藝的道路,學成之後下山自此捲入江湖。恰逢農民起義,事關軍餉,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批財富又被江湖中人盯上。隨後,江山與江湖便巧妙地結合起來。

再者,《碧血劍》中的人物刻畫相對《書劍恩仇錄》也存在一定的突破,在《碧血劍》中,是非善惡的界限開始趨向模糊,人物的性格更加複雜,壞人也存在令人同情的一面,好人也有不可愛的地方。

金庸傳連載丨三劍樓隨筆:文人不相輕

用的是神鵰俠侶的圖

(3)《射鵰英雄傳》的海外魅力

作為金庸的第三部小說,《射鵰英雄傳》徹底打響了金庸的名頭,也奠定了金庸武俠小說至尊的地位。《射鵰英雄傳》不僅風靡香港,還傳到了東南亞,一時之間民眾對《射鵰英雄傳》達到了痴迷的程度。

首先,《射鵰英雄傳》打破了傳統武俠小說以傳奇為主線,使人物附庸於情節的模式。人物形象的個性化成為小說的創作中心,故事的發展也完全“交給”人物來統率,情節的設計也跟著人物的性格來設計,達到了一種“事雖奇,人卻真”的境地。

其次,利用人物性格的反差形成強烈的感覺、視覺、聽覺衝擊。欲揚先抑的手法,使得刁鑽聰明的黃蓉與愚鈍正義的郭靖的結合不僅毫無違和感,反而提升了小說的整體魅力。就像著名作家三毛所說的那樣:“至拙配至巧,竟也天成!”

最後,《射鵰英雄傳》的場景描寫也漸趨成熟,場景感牽動真實性, 結構的完整達到了渾然天成的程度,是金庸成熟的象徵。

(4)《雪山飛狐》的狡猾與高明

在《射鵰英雄傳》連載之前,《雪山飛狐》便已經在金庸的腦海中形成了輪廓,這是金庸武俠當中受爭議最多的一部小說,卻也是惟一一部被譯為英文傳往外國的小說。

首先,《雪山飛狐》的寫法與之前的三部小說截然不同。其所描述的武林風波與江湖恩怨全部透過小說當中的人物之口以倒敘的手法進行講述。小說採用罕見的雙線結構,兩個重大線索協同推進情節發展。

其次,《雪山飛狐》是一部“沒有結尾”的小說,最後一幕胡斐向苗人鳳揮來的那一刀到底有沒有砍下去,一直成為讀者心中的疑團。這樣令讀者遺憾的結局,卻是金庸的“狡猾”和高明之處,很多讀者認為金庸在故意吊大家的胃口。但金庸本人卻坦言,對於《雪山飛狐》的結局,他自己也不確定,砍還是不砍,這取決於胡斐個人性格的高尚程度和對心愛之人苗若蘭的感情深厚……好友倪匡對此有一個貼切的說法:“對於一個已經走進死衚衕的劇情,金庸選擇不再描述,在留給讀者充分想象空間的同時,也平添了些許奇趣,這正是金庸的成功之處。”

最後,《雪山飛狐》在人物塑造、故事框架以及結尾的選擇上皆借鑑了大仲馬的小說《基督山伯爵》。大仲馬是金庸所崇拜的外國小說家之一,可以說金庸的小說當中或多或少都存在大仲馬的影子。因此,20世紀90年代,法國駐香港總領事還讚譽金庸為“中國的大仲馬”。

金庸傳連載丨三劍樓隨筆:文人不相輕

(5)《倚天屠龍記》的真實

這是一部比較奇怪的武俠小說,裡面有一個“奇怪”的主人公,經歷了一個“並不美麗”的愛情故事。從《倚天屠龍記》開始,金庸的武俠小說便開始走向另一個高峰。

首先,小說的主人公張無忌除了心地善良之外,似乎沒有半點優點。在愛情方面,金庸曾這樣描述:“張無忌身邊的女孩子,趙敏和周芷若心思縝密,是十足的政治家,她們雖然美麗,但並不可愛。對此,我偏愛小昭,但遺憾的是小昭不能和張無忌在一起,每每想起便惆悵不已。因此, 這是一部愛情並不美麗的小說……”然而正是因為不完美,有瑕疵,才更能證明小說的真實性。

其次,在《倚天屠龍記》當中,人物的刻畫非常深刻,人物的性格不再是模糊基礎上的複雜,而是明確的成為一個善惡並存、輪流轉換的“真實人物”。這也體現出了較為正確的善惡觀,現實社會當中,沒有絕對的好人,也不存在絕對的壞人,人都是一個善惡並存的個體,善惡的表現, 不過是環境轉化的結果。

再者,人性的複雜在《倚天屠龍記》當中被刻畫得淋漓盡致,江湖上把他們定為惡人,可他們偏偏存在真摯的感情,金毛獅王謝遜殺人如麻, 武林當中樹敵無數, 然而令其發狂的經歷卻更是令人同情, 作為張無忌的義父,他更是無比疼愛這個義子;而被視為名門正派備受尊重的滅絕師太,殺起人來卻比魔教更為殘忍。

最後,《倚天屠龍記》打開了金庸武俠的想象力之門,《倚天》之後的小說向著更為浪漫,更加超脫的道路上演進。

金庸傳連載丨三劍樓隨筆:文人不相輕

(6)《笑傲江湖》的鬱結釋放

《笑傲江湖》在倪匡的評論中,位居金庸武俠小說的第三位。

首先,《笑傲江湖》沒有明確的歷史背景,之所以這麼安排,大抵是出於“避嫌”的心態,更順利地“影射”時局,形成一股“看似容易卻艱辛”的意味。

第一,《笑傲江湖》不僅有著波譎雲詭、引人入勝的情節,更是塑造出了一個個呼之欲出的文學形象,金庸善於利用錯綜複雜的矛盾衝突來刻畫人物的性格。任盈盈雖嬌美任性,卻情感真摯;令狐沖放蕩不羈,卻能做到捨身取義。

第二, 金庸在武俠小說的創作中,最擅長的莫過於歷史和虛構相結合,然而在《笑傲江湖》當中,金庸捨棄了這一創作方法,轉而利用情節的曲折、人物的矛盾衝突來令偽君子漸漸撕下那虛偽的面具,正邪善惡被真切犀利地表現了出來,堪稱一部寫盡人性的小說。

金庸的新派武林遠不止這六部小說,在此也無法一一道全。17年的文壇積澱打造出了一個豪氣干雲的新派武林,也成就了一位馳騁江湖的“武林宗師”。

金庸傳連載丨三劍樓隨筆:文人不相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