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明星首頁明星

讀書 |《歲時香事》:聞香識時節,香凝歲時味

由 新民晚報 發表于 明星2023-01-27
簡介《歲時香事》 文匯出版社 2022年9月書中的香文化,涉及到傳統曆法、香藥香方、器具使用、節日禮俗、宗教信仰、書房陳設、文人雅事等內容,透過節氣篇章貫穿起來,層次清晰、系統完整

新媒體物質層面是什麼

《歲時香事——中國人的節氣生活》是一本中華香氣裡的時間之書。作為“文化傳家”系列叢書之一,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是一本以歲時節氣為脈絡,對中華傳統香文化從實用性角度進行系統化梳理的傳統文化讀本。

讀書 |《歲時香事》:聞香識時節,香凝歲時味

《歲時香事》 文匯出版社 2022年9月

書中的香文化,涉及到傳統曆法、香藥香方、器具使用、節日禮俗、宗教信仰、書房陳設、文人雅事等內容,透過節氣篇章貫穿起來,層次清晰、系統完整。可以說這是一本時間裡的香氣之書。全書以古籍文獻與歷史實物為參照,從香料、器物、陳設、使用、儀範等方面,系統解讀中華傳統香文化的悠遠歷史與使用傳承。在傳播和普及香文化專業知識的同時,從香事審美的層面,和讀者一起領悟中華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精神內涵,享受中華傳統香事的審美之旅。

書中著重突出了中華傳統文化跟當代中國人日常生活當中的聯絡,使傳統香文化透過時間的線索走入讀者的日常生活,並從中品味到傳統香文化之美。本書每章節所用二十四節氣圖分別來自敦煌石窟、古代名畫、著名收藏家的藏品及各種用香場景。書中輯錄近八十個歷代常用香方,並概述其做法。從本書還可以看到晚清時期北京香鋪實景照片與傳承有序的歷代香事器具藏品。透過器物陳設、司香技巧、品香審美等細節,在書中直觀的學習、瞭解中華傳統香事的基本常識和在歲時生活裡的基本風貌。

讀書 |《歲時香事》:聞香識時節,香凝歲時味

作者嶽強,字子淳,筆名謙益。上海新聞晨報記者,“物候日誌”專欄作者,上海黃浦區新聞晨報滬喆進修學校副校長。2003年度《人民攝影》中國新聞攝影年度大賽傑出圖片編輯。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香文化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工藝美術行業協會香文化專業委員會會員。江南傳統文人香事非遺傳承人吳清先生弟子。

讀書 |《歲時香事》:聞香識時節,香凝歲時味

香凝歲時味

吳清

如瑹仁棣之《歲時香事》當緣起於十數年前,其時因釆訪事宜而結識,進以志趣相投而引為同道。閒暇時常相聚煎茶品香、談故論藝,不覺學問亦得些許勘驗,此亦是“遊於藝”乎。

餘於數年前撰《廿四香箋》小冊子,漫談古時四時香事,皆為日常所好,大抵以某節氣用某香為佳,如端午則必佩戴香包,夏則燎沉香消暑等等。而《歲時香事》透過梳理歷代典志、筆記、文集、書信、詩詞等典籍,將歲時民俗香事典故一一道來,尤於所載香方中香藥之性味歸經及諸功效研釋頗深,此為香事養生之道也,亦本書之一大特色。

以香養生本來便是中華香事之傳統,宋人好香者,多識草木香藥,丁謂、蘇軾、黃庭堅、陸游、范成大等皆此中通家。黃庭堅《乙酉宜州家乘》記錄了他被謫廣西宜州的晚景日常,其身體有恙時便自己開藥治病,亦時常為宜州百姓“作草”。所謂“作草”便是根據診斷為人開藥方治病,原本在江南富庶處黃庭堅並沒有給人開方治病的習慣,然而在廣西貧苦者眾,忍不住施救病貧百姓,故於日記中感慨曰:“餘住在江南,絕不為人作草,今來宜州求者無不可。”可知山谷老人深諳本草藥性,精通岐黃。香藥自古便是同源,黃庭堅好香知藥便也不足為奇哉。故擅傳統和香者,必須知曉本草香藥。對宋代以來文人用香,也產生了頗為深遠之影響。

讀書 |《歲時香事》:聞香識時節,香凝歲時味

有謂香事乃閒時娛情之小道耳,其言差矣。蘇軾《安國寺記》中載曰:“城南精舍曰安國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間一、二日輒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則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以生而不可得。一念清淨,染汙自落,表裡翛然,無所附麗,私竊樂之。”“焚香默坐,深自省察,物我相忘,身心皆空,一念清淨,染汙自落。”東坡先生以此洗心滌慮,參得空明澄澈之境。《大學》曰:“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焚香習靜,讀書明理,以香養德,淨化心靈,此即是中華香文化靈魂之所在也,亦文人香事之根本也。

嗟呼時光荏苒,與如瑹結識於克壯,不覺皆已知天命矣。幸歲月尚靜,讀書之餘樂於焚香品茶、澆花鼓琴諸般閒事,神以之悅、心以之清,所謂“散慮忘情”者,得閒事之益也。

明人周嘉胄《香乘》自序雲:“餘好睡嗜香,性習成癖,有生之樂在茲”“……每謂霜裡佩黃金者不貴於枕上黑甜,馬首擁紅塵者不樂於爐中碧篆,香之為用大矣哉!”又謂“通天集靈,祀先供聖……至返魂祛疫,辟邪飛氣,功可迴天,殊珍異物,累累徵奇,豈惟幽窗破寂,繡閣助歡已耶?”

如瑹之《歲時香事》功德亦大矣哉!

(歲在辛丑小陽春 於滬西清祿書院)

(本文為《歲時香事》序2)

讀書 |《歲時香事》:聞香識時節,香凝歲時味

香事緣起

嶽強

香,氣味之學,如日常呼吸空氣一般。古人以馨香喻美德,屈子云:“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君子佩蘭、佩玉、佩香囊,皆是以此喻德。美好的氣味能令人愉悅,惡臭雜味會令人厭棄。日用焚香品香,則以其淨化身心內外的空間。

香,又不僅僅是氣味之學。制香、用香涉及的香料、器物、場景、儀式等,則廣至中醫藥學、文博器物考辨、社會學等學科,在文人諸般雅玩中,可謂勘驗學問、同氣相求極為小眾的逸趣之首。

在一衣帶水的鄰邦,將中華香、花、茶的文化儀式化、商業化,成為他們的修養身心之道的同時,也成為他們文化輸出的標籤之一。當我們“倉廩實”之後,卻要再禮失求諸野,香道、花道、茶道各種講座、展會在都市中流行起來。目前社會上流行的香會雅集中,基本上是以和式器物為主。在各種影視劇涉及香花茶文化的鏡頭裡,也是中日器物不辨不分……

2017年,恩師玄煙吳清先生出版了《廿四香箋》,彼時我在《新聞晨報》的“物候日誌”專欄正連載節氣導引的主題,拜讀恩師著作之後,就構思在合適的時候,以此書為脈絡,將節氣香事在媒體上做一個基礎的普及推廣,這就是今天這本《歲時香事》的緣起。

讀書 |《歲時香事》:聞香識時節,香凝歲時味

我從2013年開始,在新聞晨報“物候日誌”專欄陸續連載節氣文化專題。那時候,節氣還沒有申遺,沒有今天這麼熱鬧。2013、2014這兩年我係統介紹了節氣的常識,後來每年一個主題,陸續寫了節氣花木、節氣美食、節氣導引、節氣說文、節氣說禮、節氣香事,目前正在連載的是節氣茶事。

每一個節氣文化的專題,就是一個傳統文化中的子系統。所謂傳統文化,其實就是一個傳承體系,碎片化的學習與傳播往往容易被誤讀,容易流俗雞湯化。從節氣入手,主題化切入的深入學習,對今天的學人而言,脈絡清晰,是易學易懂的捷徑,因為“天人合一”作為中國文化的核心精神,具象化而言,就是透過節氣與人和萬物之間的遷變規律所呈現,所以,千萬別輕視了節氣文化。

讀書 |《歲時香事》:聞香識時節,香凝歲時味

自2016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1屆常會透過審議,批准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以來,節氣主題的出版物多不勝數,本書的不同之處何在?

可以這樣說,《歲時香事》是以中華傳統香文化為主體,以陽曆的節氣順序為脈絡,並參以各節氣相關的歲時令節,來回溯傳統用香風俗、用香技巧以及香器具使用的簡要說明。涉及了禮俗、器用、醫藥、日常起居、服飾、飲食等方面的內容。既然是關於傳統文化方面的文字,則需要“言有所本,學有淵源”的系統完整文化傳承,而不僅僅是當下流行的碎片化雞湯或知識卡片。所以,在撰寫《歲時香事》時,我堅持的原則是:言必有據,引經據典,避免誤讀。文中對傳統香文化典籍的引用與參考,我依照“依文解意、訓詁正義、消文會意、踐行達意”的步驟來做取捨,必有適用之處,方作引用。

讀書 |《歲時香事》:聞香識時節,香凝歲時味

在節氣順序上,本書採用了公曆一年開始的節氣順序,如按“春夏秋冬”四時之序的話,應從立春開始。如以周曆歲時節序上來說,應以冬至為歲首,這三者的順序之別,是曆法之別,其立基點也是不同的,在這裡要特別說明一下。

“文化傳家”系列叢書由沈國麟教授主編,旨在適應新時代國情,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系統全面介紹中華傳統文化日常風貌的通俗讀物。叢書計劃經過五年左右的積累,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系統,並且與當下生活聯絡緊密的傳統文化啟蒙通識讀本。編選的標準是每冊書選題不必太大,但要能夠比較系統地呈現一個主題的完整風貌,並能運用於日常。在今天新媒體迭代迅速,微博、短影片風行,人們連看15秒以上的影片都難以忍受的時代,“文化傳家”叢書的出版,顯得格外有使命感與責任感。對於傳統文化,繼承是根基,創新是靈魂。沒有根基立不住,沒有靈魂不成活。中華傳統香事亦復如是。真正能夠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方式,需要在紮紮實實的系統學習傳承前提下推陳出新,而不是棄陳出新或者越陳出新。也就是說,新風貌裡要有傳統的法度和精神,法度體現涵養,精神表現才智。這在傳統文人生活的細節裡體現得淋漓盡致,而這正是沈國麟教授編選這套“文化傳家”系列叢書的意義所在,也是我九年來在《新聞晨報》連載以節氣為主題的“物候日誌”專欄的初心所在。這種傳統文字閱讀方式更容易讓讀者沉浸其中、專注其中,前提是需要你的心靜下來、慢下來。

讀書 |《歲時香事》:聞香識時節,香凝歲時味

本書很榮幸作為叢書第一輯的入選作品出版,作品的基本結構還是以最初在《新聞晨報》連載的文章為底本略加增補,時風與物候現象年年歲歲皆不同,文中物候描述為當時節氣的時風,也是當時風物的記錄,所以未做大的修改。本人學識所限,書中只是在歲時節令中的傳統香事以粗線條做了概貌梳理,涉及古籍浩瀚,文中多有引用,若有錯訛之處,祈方家批評指正,待以後有機緣時,再修補完善吧。

(辛丑霜降於滬喆學堂)

(本文為《歲時香事》代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