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明星首頁明星

《康熙王朝》中那個差點炮轟了康熙的“朱三太子”到底是誰?

由 史學喵 發表于 明星2021-05-24
簡介康熙十二年(1673年)楊起隆以“朱三太子”名義發動起義失敗,逃出北京,復改任姓,以道士身份,秘密至陝西漢中一帶,繼續以楊起隆名義聚眾起義,事情洩露後,想要逃進山裡,在山河口被清軍抓獲

北京三太子是誰

點選上方,關注史學喵 ↑↑↑↑↑↑↑

為大家分享更多你不知道的事

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有一位一直致力於“反清復明”,並且差點在祭祀大典上成功炮轟了康熙皇帝的“朱三太子”,想必大家對他也有一些印象。那麼你知道歷史上真實的“朱三太子”到底是誰嗎?

《康熙王朝》中那個差點炮轟了康熙的“朱三太子”到底是誰?

康熙王朝中,在祭祀法會上扮成高僧的朱三太子

冒名的明朝後裔

清朝在消滅了南明永曆小朝廷後,最終完成了統一。但是全國的許多地方,仍然對清朝的統治不順從,對清廷採取對抗的措施。不僅臺灣一直在與清朝對抗,大陸上各地的反清復明運動也持續不斷。

崇禎皇帝一共有七個兒子,在崇禎皇帝煤山上吊時,他仍在世的有三個兒子,即太子朱慈烺、定王、永王。北京城破之時,三位皇子紛紛逃出北京城,藏匿在民間。從此,明朝皇室後裔就成為清朝、南明以及各種反清勢力所關注的一大問題。

《康熙王朝》中那個差點炮轟了康熙的“朱三太子”到底是誰?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後,崇禎皇帝於煤山上吊自殺

順治初年,南京與北京都出現的明朝太子案,就曾轟動朝野。太子朱慈烺被清廷以假冒之罪處死。順治八年(1651年)冬,清政府在安徽太平府抓獲了一個供稱自己是“崇禎第三子,名慈煥”的年輕人。十一月三日,陝西隆德縣一個叫王道真的人,稱自己為天啟年間的東宮太子,與彭三陽等“欲要恢復故業,同謀捏寫偽札,招搖惑眾。”順治十六年(1659年),清政府又在河南柘城,又發現一個叫張縉的人,冒充明朝皇四子,並收繳到銅印一枚。張縉被抓到縣衙的時候,挺身大喊道:“我乃朱慈英,明皇帝第四子也,母曰周皇后”,於順治十八年被斬首示眾。

《康熙王朝》中那個差點炮轟了康熙的“朱三太子”到底是誰?

順治皇帝

隨著明朝皇子藏匿民間的流言在民間廣泛傳播,各地打著“朱三太子”旗幟與清朝進行鬥爭的情況越來越多了。

轟動京城的“朱三太子”案

康熙初年以來,八旗旗下地主與僕人、地主與佃戶之間的矛盾不斷地激化。一個叫楊起隆的人,秘密潛入了北京城,在八旗奴僕中展開了秘密活動,並計劃在康熙十三年(1674年)元旦,在城內放火起義。吳三桂舉兵反清的訊息傳到北京後,楊起隆決定利用“朱三太子”的名號發動起義。他組織了黃裁縫、陳益等大約一千人左右,提前起義。十二月二十一日晚,楊、黃、陳等三十餘名骨幹成員,在鼓樓西街召開秘密會議。會議做出的佈置為:建立年號為“廣德”,參與者稱為“中興官兵”,二十三日五更,以白布裹頭,紅布披身為號,在京城內外放火舉事。

《康熙王朝》中那個差點炮轟了康熙的“朱三太子”到底是誰?

楊起隆打著“朱三太子”的名號進行起義

由於有人告密,黃裁縫等四人被捕,楊起隆不得不將起義時間提前到二十二日。清兵聞訊趕來,迅速將起義的一干人等包圍。由於力量懸殊,除楊起隆等數人殺出重圍,其餘起義者均被俘或被殺,起義者最終失敗。清兵在北京城內大肆搜捕起義者,數百人被捕,牽連了上千人,直接處決的就有200餘人。楊起隆就成為了清朝全國通緝的“首逆”——“朱三太子”

轉戰福建

三年過後,“朱三太子”楊起隆並未被清兵抓到,反而在福建又出現了“朱三太子”反清勢力。蔡寅,福建漳州府龍溪縣馬口鄉人,以種地為生,“以左道惑人”。康熙十六年(1677年)春,鄭成功之子鄭經在泉州漳州等地被清軍擊敗,撤往廈門。於是蔡寅就暗中收編了鄭經的餘黨,假裝稱自己為“朱三太子”,並結交泉州人許挺為內應。

《康熙王朝》中那個差點炮轟了康熙的“朱三太子”到底是誰?

鄭經

三月十九日夜,蔡寅偷偷潛入了泉州城,試圖裡應外合,奪回泉州。但由於內應許挺被殺,起義失敗。蔡寅等人靠著勇猛,攻破清軍把守的關口,當地百姓甚至以為他是神明附體,泉州、漳州等地的民眾紛紛地獻上軍糧。由於起義軍頭裹白布,又被稱為“白頭軍”,清廷稱為“白頭賊”。有了民眾支援,白頭軍迅速壯大,發展到數萬人,多次擊敗清軍。但起義軍最終還是被清軍擊敗,蔡寅投奔了鄭經,被封為蕩虜將軍,改名蔡明文。

又一個“朱三太子”

康熙十八年(1679年)冬,和碩安親王嶽樂奏稱,在湖南新化縣的寺廟中,抓獲了皇子朱慈燦。朱慈燦供稱自己12歲就遭李自成叛亂,逃到南京卻被福王關在獄中,後被釋放為百姓,到達河南,隨朽木和尚為僧,流落江西、湖廣20多年,因病還俗,到達永州、寶慶一帶活動,由於想要聲討逆賊吳三桂,就與無為教首領姚文明等人合謀。但隨著吳三桂一死,活動就停止了。

《康熙王朝》中那個差點炮轟了康熙的“朱三太子”到底是誰?

反反覆覆的吳三桂

康熙收到奏摺後,又向曾經的明朝太監打聽了一番,當年闖王破北京時,朱慈燦年紀太小,逃不出去北京城,就不可能還活著,大概是個假太子。但由於康熙也無法完全確認,於是命人將這個“朱三太子”押到京城,與之前抓獲的楊起隆同黨進行對質,楊起隆的同黨都表示不認識他。康熙十九年(1680年)五月,朱慈燦被斬首示眾。

“楊起隆”再現

在朱慈燦被殺不久之後,,又有一個名叫朱慈璊(讀音同“門”)自稱“朱三太子”,在陝西漢中、興安一帶活動,圖謀反清。朱慈璊原名朱次門,楊起隆同黨。康熙十二年(1673年)楊起隆以“朱三太子”名義發動起義失敗,逃出北京,復改任姓,以道士身份,秘密至陝西漢中一帶,繼續以楊起隆名義聚眾起義,事情洩露後,想要逃進山裡,在山河口被清軍抓獲。清軍在他身邊同時收繳了“偽安國大將軍木印、札付及兵械等”。朱慈璊被押解到京城審訊後,經楊起隆妻子馬氏以及楊起隆其他同黨辨認,不是楊起隆本人,也就不是“朱三太子”。而且朱慈璊面部有疤痕,明顯為八旗奴僕逃入楊起隆同夥內,假借楊起隆名義起事。最終,朱慈璊被凌遲處死。

雍正後來說:“康熙年間,各處奸徒生事,動不動就以朱三太子的名義起事,指不勝屈。”其實,“朱三太子”不過是當時人們借用明朝皇帝后裔的名號,號召群眾展開反清復明的鬥爭,並不一定是指崇禎皇帝的第三子。至於皇三子究竟是定王朱慈燦,或是永王朱慈煥,對於“朱三太子”案來說,沒有多大意義。清朝初年“朱三太子”案的不斷爆發,反映了當時複雜的社會矛盾。而借用“朱三太子”的名義反清復明,在整個康熙年間已經成為民間秘密結社反清的一種重要方式。 那對於“朱三太子”案,你怎麼看呢?

關注史學喵,為大家分享更多你不知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