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大理祥雲:農文旅融合發展,走以綠色為底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由 文化旅遊觀察 發表于 旅遊2021-06-06
簡介在實施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的過程中,祥雲縣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結合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量體裁衣、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認真落實“一縣一業”“一村一品”政策,深入田間地頭充分開展田野調查,認真分析研

大理文化園質量怎麼樣

近年來,祥雲縣緊緊圍繞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找準發展路徑,瞄定發展方向,不斷提升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切實把關係群眾民生的各項工作往深裡走、往實裡走,圍繞大滇西旅遊環線建設,推深做實農文旅融合發展,堅定不移走一條以綠色為底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大理祥雲:農文旅融合發展,走以綠色為底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大理祥雲:農文旅融合發展,走以綠色為底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一是圍繞“吃住行遊購娛”全域旅遊六要素建設,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先行示範區。

祥雲縣按照“大產業+新主體+新平臺”的思路,在綠色食品“藍海”的“視窗期”搶抓發展機遇,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平穩過渡的5年期內,以田園綜合體、鄉村振興示範園為抓手,加快引進和培育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持之以恆發展綠色食品和保健食品,再疊加旅遊經濟效應,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產業發展農民增收。

大理祥雲:農文旅融合發展,走以綠色為底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大理祥雲:農文旅融合發展,走以綠色為底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大理祥雲:農文旅融合發展,走以綠色為底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截至2020年,祥雲縣共認定無公害產地57萬畝,認證“三品一標”產品67個,面積44。84萬畝,其中無公害農產品16個、面積14。6萬畝,綠色食品40個、面積12。931萬畝,有機食品11個(不含第三方認證)、面積17。309萬畝;打造了雲南省“綠色食品牌”省級產業基地4個、州級產業基地9個、縣級產業基地15個,泰興公司蔬菜種植基地被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作辦公室認定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

大理祥雲:農文旅融合發展,走以綠色為底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成功認證了“祥雲百合”地理標誌商標;培育了“雲山祥品”區域公共品牌,打造了9個雲南名牌產品、6個雲南名牌農產品、3個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龍雲大有”牌西紅柿、香蔥和“七彩泰興”牌大白菜分別榮獲2018年、2019年和2020年雲南省“十大名菜”;雲南龍雲大有實業有限公司榮獲2019年大理州“五強企業”第五名,“七彩泰興”牌大白菜獲大理州“五大名菜”第一名,“龍源農苑”牌蘆筍獲大理州“五大名菜”第五名。

大理祥雲:農文旅融合發展,走以綠色為底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大理祥雲:農文旅融合發展,走以綠色為底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累計培育州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45家,州級以上莊園12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兩個,農村創業創新園區6個;建設57個“一村一品”產業園示範村,打造1個“一村一品”州級專業鎮(劉廠鎮)、19個“一村一品”州級專業村、6個“一村一品”縣級專業村,全縣“一縣一業”蔬菜產業發展情況良好。2020年,全縣種植蔬菜26。8萬畝,產鮮菜52。9萬噸,產值17。9億元,為推動祥雲高原特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先行示範區奠定了堅實基礎。

大理祥雲:農文旅融合發展,走以綠色為底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大理祥雲:農文旅融合發展,走以綠色為底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二是活態利用鄉村文化資源,釋放文化元素的經濟活力和帶動效應。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祥雲縣在統籌推進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的五大振興過程中,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使命,推動新時代鄉村文化振興,築牢文化自信之基。在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守護好縣域內的古村落、古建築和省州縣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截止目前,祥雲縣境內有不可移動文物253項,其各級文物保護單位46項,包含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項,州級文物保護單位15項,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1項;有可移動文物(館藏文物)10763件套,其中珍貴文物231件套,包含一級文物4件套,二級文物10件套,三級文物217件套,231件套珍貴文物中包含銅器158件套,鐵器1件套,書畫52件套,陶器7件套,佛造像8件套,雜項5件套。有29項文物被列入雲南省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踐行“見人見物見生活”理念,尊重、保護和支援以人為核心的非遺傳承實踐,推動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融合傳統與創新,使非遺在當代生活中更好活化,讓非遺走進現代生活。

大理祥雲:農文旅融合發展,走以綠色為底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大理祥雲:農文旅融合發展,走以綠色為底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當前,已建成傳習中心和傳習所21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省級有6項、州級有15項、縣級有52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代表性傳承人省級有12人、州級有13人、縣級有145人。在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方面,貫徹“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的方針,文化館圖書館按照“中心館+總館+分館+服務點”四級場館構建模式,劃分總館、分館和服務點之間的職權職責,編織完善的縣域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完成了1個總館+10個分館+139個服務點的建設任務,10個分館均透過文化站省級達標,達標率為100%,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里”,為留住鄉愁、保護鄉土文明、振興鄉村文化創造了重要物質條件。

大理祥雲:農文旅融合發展,走以綠色為底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大理祥雲:農文旅融合發展,走以綠色為底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三是突出重點抓關鍵,集中精力打造有特色亮點的鄉村旅遊重點村。

在實施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的過程中,祥雲縣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結合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量體裁衣、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認真落實“一縣一業”“一村一品”政策,深入田間地頭充分開展田野調查,認真分析研判各地的自然地理條件、人文資源稟賦和後期經濟發展潛力等因子,儘量規避文化同質化和旅遊資源重複投入的頑疾,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在全縣10個鄉鎮139個社群(村委會)重點遴選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村莊,圍繞核心文化元素打造鄉村旅遊路線,挖掘鄉村旅遊經濟潛力。截止目前,形成了以祥城鎮為代表的“洱海衛城”、文物古蹟和紅色文化體驗區,以禾甸鎮大營村為代表的民族傳統節慶和非遺體驗旅遊村寨,以普淜鎮天峰山道教文化和傳統古建築為代表的宗教文化體驗區,以東山鄉幹海村百合節為代表的“最佳伴手禮”旅遊商品體驗區,以米甸鎮波羅村為代表的農旅融合慶豐收農耕文化體驗區,以鹿鳴鄉鹿窩村為代表的洞經音樂文化體驗區,以下莊鎮金旦村為代表的傳統村落古建築體驗區,以劉廠鎮王家莊村為代表的紅色文化、青銅文化和非遺為代表的鄉村旅遊體驗區,以沙龍鎮為代表的田園採摘和花卉觀賞體驗區,以雲南驛古鎮為代表的“雲南源”文化旅遊體驗區。形成了祥城鎮—下莊鎮—劉廠鎮—禾甸鎮、祥城鎮—沙龍鎮—禾甸鎮—米甸鎮、祥城鎮—雲南驛鎮—下莊鎮—普淜鎮、祥城鎮—雲南驛鎮—東山鄉、祥城鎮—雲南驛—鹿鳴鄉等10餘條鄉村旅遊路線,涵蓋全縣1191個自然村。

大理祥雲:農文旅融合發展,走以綠色為底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據瞭解,下一步,祥雲縣將以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訴求為工作的核心和重點,積極發揮交通區位特點和原有產業基礎優勢,以“開放型、創新型、高階化、資訊化、綠色化”現代產業體系為目標,沉住氣、耐下心,下足“繡花”功夫,努力推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擘畫鄉村振興新圖景。(祥雲縣文化和旅遊局 羅丹,祥雲縣農業農村局 環志祥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