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張谷英景區有什麼景點景點景點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村倒在其次了

由 馬蜂窩旅遊 發表于 旅遊2021-07-13
簡介從村中一路遊覽下來,張谷英村的建築藝術、民俗文化、宗親文化、耕讀文化、明清風貌以及它那宏大規模和巧妙佈局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張谷英景區有什麼景點

新年伊始到湖南嶽陽一遊,元月二十一日開車來到離岳陽市東面約70公里的筆架山下,這裡座落著一個富有農耕文化特色的古村——張谷英村。在中國,以姓氏命名的地名不少,特別是鄉村尤為普遍,但是以普通人連姓帶名叫的地方似乎就非常罕見。所以,聽到這個地名我就有一種想一睹真顏的衝動,究竟是什麼樣的人有什麼樣的魅力使得地以其名並流傳至今。至於它是否如其宣稱的那樣為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村”倒在其次了。

現在的張谷英村在當地已小有名氣,過去相對閉塞的山區丘陵也已變得交通順暢起來。我們順著京珠高速公路從岳陽縣榮家灣出口下來再走30多公里就來到張谷英村。遠遠看去,幕阜山脈遠黛近翠,滿目青綠,四面群山環繞著一大片青瓦灰牆的古宅民居,整個村落都處在秀美的山坳盆地之中。山上茂竹修林,田野溪水潺潺,一條蜿蜒的渭溪河似長練從頭至尾穿過古村,河上架著幾十座大小石橋,真是好一派“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象。細長的溪水邊大都修著風雨長廊,長廊鋪徹的青石板與村中長短不一的巷道相連,巷道又通達著各門各戶,既構成了一個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巷道網路,又由此形成了一個家家相連、戶戶相通並具有“溪自階下淌,門朝水中開”特色的建築格局。

走進村中,只見處處高牆幽巷,家家古宅深院。 據介紹,這些以木料為主、青磚花崗石為輔蓋起來的古建築群最早建於明嘉靖年代,清代又續建了兩次,雖歷經滄桑,但由於地處偏僻山區,得以倖免戰火,所以基本上保留了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徵。目前整個古村主要由當大門、王家塅、上新屋這三大古屋建築群組成,總建築面積逾51000多平方米,房屋達1700多間,天井都有206個。三大主建築群各自面向東、西、南三個方向,從外形看起來似乎差不多,都是高壁厚簷,圍屋層層,可實際上裡面卻內含乾坤,各有特點,真是分則自成系統,合則渾然一體,還真有那麼些合而不同的中國哲學智慧包含其中。不過這些規格不等而又相連的門庭大同小異,基本上都是由過廳、會客堂屋、祖宗堂屋、後廳以及與廂房、耳房等形成的大小天井組成。站在後山坡上,順著屋脊望去,天井棋佈,廳堂有致,格局對稱,色調和諧,整個古村彷彿就是由數不勝數的“井”字構成的,體現出中國民間高超的建築技藝。更難得的是古宅室內還依然儲存著大量精雕細刻的木雕石刻,雖經數百年風雨侵蝕卻依然美輪美奐、栩栩如生,難怪會被專家譽為湘楚明清民居的活化石。

我們首先遊覽的是像半月形橫亙在我們面前的“當大門”古屋,跨過環繞著門牆的溪流來到門前,大門旁的兩個大門當似乎向我們昭告著古屋名稱的由來。一進入庭院,只見過道兩旁各有一個名為煙火塘的小水池。池水不多,卻是古宅防火必不可少的。塘中白鵝翻波,倒也平添小趣。當大門是由五個天井、五間堂屋構成的,屬典型的“五井五進”的佈局。走進堂屋,裡面供奉著張谷英老先生的塑像。據說這裡是村民們每年節慶舉行祭祀活動的場所,祭堂的佈局和堂中楹聯無不展示著這個古老家族悠久的文化傳承。我們依次還遊覽了祖先堂、古繡樓、酒房等。值得一提的是“大天井”。我總覺得天井是最具中國古建築特色的地方,它巧妙地將古建築的排水系統與房屋的採光通風結合一體,既美觀又實用。這個大天井是村落中最大的一個天井,約有22平方米。天井中間是一座花崗岩砌成的大花壇,地面由大理石砌成,經過幾百年的打磨仍無絲毫走形,可見當年做工其精良。看得出來,這個大天井深受村民喜愛,看著老人圍坐天井旁品茶聊天,孩子在天井裡歡笑嬉戲,那種其樂融融的氛圍早已感染了遊人。建於清嘉慶年間的“百步三橋”也是頗具特色的景點之一,又叫“張谷英橋”。它正好從村中間橫跨渭溪河,不足百步之內搭著三座石板橋,橋分九段,每段有三塊條石,暗合著張谷英三個繁體字的二十七筆畫,真是寓巧於拙,視石如術。石橋兩岸鱗次櫛比的層樓疊院與橋下蜿蜒曲折的涓涓溪水交相輝映,人行橋上,橋隨水轉,水繞村落,村中生幽。可謂是動靜相宜,空靈蘊藉,處處是景,步步有聲,彷彿如一首生動美妙的田園交響曲。

從村中一路遊覽下來,張谷英村的建築藝術、民俗文化、宗親文化、耕讀文化、明清風貌以及它那宏大規模和巧妙佈局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能夠在這山谷之中創出如此小天地的張谷英其人想必定非凡人。一打聽,誰知眾說不一,有的說他曾經是將軍,有的說他當過省級幹部,還有說他就是風水先生,總之他不是什麼歷史重要人物,是什麼現在也沒有定論。關鍵的是他自明朝來到這裡並立地生根,開枝散葉,至今同宗同姓已繁衍至26代、子孫超過萬人。現居住村中的還有六百多戶、兩千多人。更重要的是張氏族人始終謹守著先祖“識時務、順天然、重教育、興禮義”的家訓,世世代代尊禮重教,讀書風氣代代相傳,歷朝歷代讀書人一直不斷。他們就是秉持著這種“耕讀繼世、孝友傳家”的農耕文化精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繁衍生息幾百年,硬是將他們的先祖留名於史,傳世千秋。這應該就是張谷英村的魅力,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修身齊家的力量所在吧。

與其他鄉村古鎮一樣,我們在這裡見到的村民也多是些留守的老人和孩童,村中的年輕男女應該基本上都出去打工謀生了。實際上,這個古村的開發時間也已經不算太短了,村中的各項旅遊設施基本完備,不少家庭都開設了客棧和農家餐廳。古村還有一條售賣農產品的商業街,很多村民都將自家所產的美酒、臘肉、醬菜及其他土特產拿出來賣給遊客。不知道是知名度不夠還是其他什麼原因,我們看到來這個山中古村的遊人並不是太多。也因為如此,我們得以靜下心來在古村慢慢地盤恆,靜靜地欣賞著這裡的古老與新鮮,體會著鄉韻鄉愁,感受著滄海桑田。歲月無情,風物無邊,真不知道這樣的歷史文化古村還能夠給我們留下多少、留下多久了。

訪古張谷英村

途中

訪古張谷英村

路過水庫

訪古張谷英村

幕阜山脈中的鄉村

訪古張谷英村

來到張谷英古村

訪古張谷英村

村口長廊

訪古張谷英村

訪古張谷英村

渭溪河

訪古張谷英村

四周是群山

訪古張谷英村

訪古張谷英村

村頭的龍珠石

訪古張谷英村

當大門古屋群

訪古張谷英村

訪古張谷英村

門前寬闊的廣場

訪古張谷英村

古屋是半月形

訪古張谷英村

訪古張谷英村

門前溪水環繞

訪古張谷英村

訪古張谷英村

訪古張谷英村

訪古張谷英村

99%的人在看的旅遊攻略,關注螞蜂窩微信:mafengwo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