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諸葛亮《出師表》中的三點真相,值得商榷,躬耕地點也是一個好地方

由 長葛嶽書鋒 發表于 旅遊2021-07-13
簡介下面,本文就以《後漢書》和《三國志》為主,兼取《史記》和《漢書》,對“南陽”進行詮釋,幫助讀者朋友理解諸葛亮“躬耕於南陽”的本意

諸葛草廬在哪裡?

諸葛亮躬耕地探尋

蜀漢後主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率領大軍駐紮在漢中,準備北伐中原。大軍出發之前,諸葛亮向蜀漢後主劉禪上了一道奏疏,也就是震爍古今的千古名篇《出師表》。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寫道:“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對於諸葛亮躬耕問題,筆者認為,值得商榷的地方主要有三點:一是躬耕時間,二是躬耕原因,三是躬耕地點。要解決好這三個問題,首要解決的是方法論,即以何為據的問題。

據考證,諸葛亮生於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卒於蜀漢後主建興十二年(234年),歷東漢和三國兩個時期。諸葛亮對“南陽”的認 知來自前人,現在要想正確理解諸葛亮躬耕地的歸屬,必須站在東漢三國人的立場上,對東漢、三國及以前涉及“南陽”的史籍進行正確的解讀,才是理清諸葛亮躬耕地歸屬的唯一可靠途徑。

諸葛亮躬耕地探尋

下面,本文就以《後漢書》和《三國志》為主,兼取《史記》和《漢書》,對“南陽”進行詮釋,幫助讀者朋友理解諸葛亮“躬耕於南陽”的本意。

諸葛亮躬耕地探尋

首先要考證的是諸葛亮躬耕的起至時間。

關於諸葛亮躬耕的起始時間,《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開篇只有簡單的七個字:“玄卒,亮躬耕隴畝”。這種說法太簡潔了。也就是說,諸葛亮是在叔叔諸葛玄死了以後才開始躬耕的。諸葛玄死亡的具體時間在《後漢書》和《三國志》中都沒有交待,所以無法直接確定。

又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可知,諸葛亮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諸葛亮兄弟跟著叔叔諸葛玄生活。在諸葛玄被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時,時間大約在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的春天,時袁術屯兵南陽,被劉表表為南陽太守。諸葛玄接到袁術的任命,就帶著諸葛亮、諸葛均兄弟二人到豫章郡上任。恰逢東漢朝廷另派朱儁之子朱皓取代諸葛玄為豫章太守。因為諸葛玄的豫章太守不是朝廷任命的,因此諸葛玄不得不離開豫章郡。

(漢獻帝初平)四年(193年)春,荊州牧劉表截斷了袁術軍的糧道,袁術不得不引軍進入陳留郡,屯駐在封丘縣。袁術引軍離開了南陽,諸葛玄也就失去了袁術這個靠山。又由於諸葛玄曾經和荊州牧劉表有過交情,於是諸葛玄叔侄就到襄陽投奔劉表。

考《三國志·吳書》,諸葛瑾生於漢靈帝熹平三年,即公元174年,漢建安五年(200年),也就是諸葛瑾27歲那年,與魯肅一起

始為(孫權)賓客”。諸葛瑾比諸葛亮大七歲,他們的父親死了以後,諸葛瑾尚未成年,也不能獨立生活,一開始也和諸葛亮一起跟著叔叔諸葛玄生活。諸葛玄從豫章郡北歸時,諸葛瑾年近弱冠,就滯留在了吳郡,“孫權姊婿曲阿弘諮見而異之”,並於漢建安五年(200年)“薦之於權,與魯肅等並見賓待”。就這樣,諸葛瑾在孫權處落住了腳。

諸葛玄帶著諸葛亮、諸葛均兄弟來到襄陽,叔侄三人投入劉表門下,在劉表的幫助下,諸葛玄在襄陽尋得住處,叔侄三人暫時住下,又與襄陽士族結為婚姻,這一切都是諸葛玄的安排。但是我們並不能看到諸葛玄曾被劉表任命有一官半職,這裡面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荊州軍政大權都被襄陽蒯、蔡兩氏家族控制,實際上劉表己被蒯、蔡兩氏家族架空了,最後連繼承人的選擇都作不了主,更別說平常的軍政事務了。在這樣的情勢下,劉表除了利用蒯、蔡二氏勢力穩定荊州局勢,將荊州州治都遷到襄陽外,別的無所作為。

諸葛玄到底什麼去世,諸葛玄去世後諸葛亮兄弟二人如何生活?諸葛亮為什麼要選擇躬耕?何時開始躬耕?種了多少地?怎麼種的?這此據《後漢書》和《三國志》己無法得到答案。

據《出師表》可知,諸葛亮是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後才結束了躬耕生涯,此時距建興五年,也就是公元227年“二十有一年矣”,據此前推,諸葛亮躬耕的截止時間應該是公元206年,也就是漢獻帝建安十一年。至於後人提出的處處說法,都是一種假說。試想,連距諸葛亮生活年代很近的史官陳壽都無從得知,後人又從何而知呢?史據是什麼呢?

第二,諸葛亮躬耕的目的是什麼?

依《出師表》中諸葛亮自述,在諸葛亮躬耕的兩個目的中,“苟全性命於亂世”是真,而“不求聞達於諸侯”則似為違心語。陳壽在前文中寫道“亮每自比管仲、樂毅”,若這個這種說法屬實,諸葛亮躬耕就不能視為“隱居”,而只能算是“蟄伏”。故徐庶說諸葛亮“臥龍也”中“臥”字即有“蟄伏”之意。當然“龍”是對優秀人才的一種讚美性的比喻,故徐庶稱諸葛亮“臥龍也”,只是漢語中的一種修辭手法——比喻中的暗喻罷了。後被附會成“諸葛亮號臥龍”,以至訛傳至今。觀《三國志》及三國時期諸多著作,均無諸葛亮自號“臥龍”的記載。況“臥龍”又不是諡號、廟號之類,故諸葛亮號“臥龍”為後人附會以美化諸葛亮和以訛傳訛的結果。

諸葛亮躬耕意在“蟄伏待機”,這在諸葛亮的《誡子書》中說的很明白——“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才須學也,學須靜也。”這些話發自諸葛亮肺腑,是諸葛亮一生的寫照。故諸葛亮躬耕是為了躲避塵世的喧囂,是為了靜下來,以更好的學習。從而增才益智,為將來出將入相、實現管樂之志做準備。當然,這其中還有個人的政治理想問題在裡面。

第三,諸葛亮躬耕地在哪裡?

從劉備“三顧草廬”才見到諸葛亮來看,諸葛亮躬耕時並非死守“躬耕地”。諸葛亮的躬耕生涯只少有躬耕、學習、遊歷三個方面。諸葛亮躬耕時到底種多少地?怎麼種的?有多少人參與?現在己無從得知。只知道劉備“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家庭條件可見一斑。諸葛亮在臨終前給季漢後主劉禪的上表說道,家有“桑林八百畝”,足以自給,這是諸葛亮做為季漢丞相時家裡的田產,也不過如此。而諸葛亮躬耕時,勞力不過兄弟二人,所耕隴畝肯定有限,不過一縣之內而己,故其躬耕地不可能“跨州連縣”,僅可視為一地而己。

據陳壽整理的《諸葛亮集》可知,諸葛亮在作《出師表》之前,還曾作過《黃陵廟碑記》,時間在龐統陣亡之後,劉備急召諸葛亮趕往四川的途中,其中諸葛亮就曾寫道“僕躬耕於南陽之畝”,與《出師表》中的“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相呼應,故諸葛亮“躬耕於南陽”確切無疑。

南陽是中國古郡名,在三國以前的古籍,只表示兩重含義:一表“南陽郡”,一表南陽郡城,而書中大多隻有“南陽”二字。如在《諸葛亮集》中,“南陽”出現於四處,都只有“南陽”二字,沒有“南陽郡”字樣。

據《後漢書·志·郡國四》載:南陽郡,秦置。雒陽南七百里。三十七城,戶五十二萬八千五百五十一,口二百四十三萬九千六百一十八。這是僅有的出現“南陽郡”字樣的地方。其中的“雒陽南面七百里”指的就是南陽郡城在洛陽南面,距洛陽七百里,其他均表示南陽郡。因為南陽郡治在宛縣,故宛城即南陽城,從而演變為有時可以南陽代宛縣。而且在史書中,一般只稱南陽或宛,這是古代的一種行文習慣。因此,我們在讀史書時,要想弄清楚“南陽”在什麼時候指南陽郡,在什麼時候指南陽城(或宛城),就必須根據當時的語境,結合上下文來判斷。

根據個人理解,筆者把《後漢書》和《三國志》中的“南陽”的用法總結如下:

1.在王爵“南陽王”中指南陽郡。

秋七月,立皇子馮為南陽王。壬午,南陽王馮薨。

兩漢封爵,縣內封侯,郡內封王后改稱王國,為慣例。

2.在官職“南陽太守”中表南陽郡。

例:己未,南陽太守虞延為太尉。

孫堅殺荊州刺史王叡,又殺南陽太守張諮。

六月,南陽太守秦頡擊張曼成,斬之。

甲戌,司徒鮑昱為太尉,南陽太守桓虞為司徒。

3.表籍貫。

(1)在“南陽+縣”中,南陽表指南陽郡。

例:光烈陰皇后諱麗華,南陽新野人。

靈思何皇后諱某,南陽宛人。

彭寵字伯通,南陽宛人也。

史籍中讓載的人物籍貫,除極個別人如劉邦、司馬懿、劉裕等人的籍貫記至“裡”一級外,大多數人的籍貫記到縣一級。

(2)僅為“南陽人”,其中南陽指南陽郡,也就是說,只知此人郡籍而不知縣籍。這種情況也很少見。

例:賈貴人,南陽人。

(3)南陽+人名,其中的南陽表南陽郡,不特指某一縣。

如:六月壬戌,太常南陽劉逸為司空。

光祿勳南陽劉弘為司空。衛尉董重為票騎將軍。

夏四月丁巳,鉅鹿太守南陽邢穆為司徒。

庚子,南陽黃巾張曼成攻殺郡守褚貢。

有一個特例:南陽黃武與襄城惠得、昆陽樂季訞言相署,皆伏誅。因襄城、昆陽為縣名,故此處“南陽”應指宛縣。

(4)郡望,可表示為“郡名+姓氏”,南陽表南陽郡。

如南陽孔氏中的南陽表南陽郡,不具體指哪一個縣。

4.在自然災害(如饑荒、大風)、戰爭等區域性事件中表南陽郡,區域性可表示南陽盆地周邊諸縣。

地皇三年(22年),南陽荒飢。(南陽指南陽郡。)

五月戊寅,南陽大風。(因大風是一種特殊的天氣情況,故此處南陽應指南陽郡中心地帶,或可以理解為南陽盆地附近。)

5.作為駐軍、戰役、旅行、巡察的地點時,南陽指南陽城,或可稱為宛城。

例:劉邦攻破南陽。

今立者乃在南陽,王莽尚據長安。(南陽和長安均為城。)

三月己酉,幸南陽;還,幸章陵,祠園陵。(南陽和章陵均為南陽郡的下轄縣。)

張濟自關中走南陽。

初平元年(190年)二月,是時(袁)術屯南陽。

以上可供朋友們參考。至於諸葛亮躬耕地在哪裡?大家可以在《後漢書》和《三國志》中自行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