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開山炸出“楚王墓”,牆上“影子”成景點,至今還有“七大問題”

由 有文化的宅叔 發表于 旅遊2021-07-22
簡介這類問題就是科技發達的今天也多有發生,理論上漢代不具備“掏空整座山”的施工技術,但龜山漢墓就在眼前,古人是怎麼用“原始工具”防止山體塌方的呢

徐州的楚王陵是誰的墓

有朋友或許聽過“明清看北京,先秦看西安,兩漢看徐州”這句話;追溯到兩千多年前,劉邦一曲“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更讓徐州名聲大噪。某角度看,劉邦起勢“沛縣”,徐州可謂漢王朝的第二都城;劉邦定都長安,徐州就留給弟弟“楚王”劉交看守。此後,徐州綿延十三代“楚王”,其中的第六代楚王“劉注墓”尤為引人關注,至今還有“七個難題”。

開山炸出“楚王墓”,牆上“影子”成景點,至今還有“七大問題”

有朋友或許知道,劉注沒什麼歷史功績,但墓葬卻是“以山為陵”的巨大工程。1981年,當地開山偶然炸開了劉注墓,墓中陪葬由此流失了不少;此後,文物普查時徵集到了一枚“龜鈕銅印”,由此揭開劉注墓神秘面紗的一角。劉注墓位於徐州龜山,因此又稱“龜山漢墓”;該墓有兩條墓道,這就引出了第一個“難解釋”的問題。說到這或有朋友會說“沒有珍貴文物,就拿墓穴說事,這也太扯了吧?”

開山炸出“楚王墓”,牆上“影子”成景點,至今還有“七大問題”

乍一看,這種說法看似“無中生有”,但懂行的朋友卻驚詫不已;簡單來說,龜山漢墓是古人一鑿一斧打磨而成的。說明一下,兩條墓道可不是鑿通就完事了,古人更是將石壁打磨得光滑如鏡;請注意,這裡是“光滑如鏡”,別說科技欠發達的漢代,就是今天想將石頭打磨到“光滑如鏡”的程度,其工程量得有多大。

開山炸出“楚王墓”,牆上“影子”成景點,至今還有“七大問題”

當然,“工程量浩大”只能說明劉注身份地位的尊崇,理論上古代工匠還是可以完成的;關鍵還在墓道,兩條甬道相距19米,沿中線平行開鑿,均為56米,最大偏差5毫米,精度達1/10000。直到今天,龜山漢墓還有兩條鐳射束直線射出,將墓道襯托得更加醒目筆直;這問題嚴重了,2000多年前的漢代沒有測繪工具,理論上不具備“精度”施工條件,那麼古代工匠究竟是怎麼做到“1/10000”精度的呢?

開山炸出“楚王墓”,牆上“影子”成景點,至今還有“七大問題”

沿墓道往裡就是26塊塞石,這些大石頭仍“難以解釋”。簡單來說,每塊塞石重6-7噸,石塊間連一枚硬幣都塞不進去;經鑑定,這些石塊並不屬於龜山當地,而是從其他地方運來的。這才是關鍵,兩千多年前一沒有運輸裝置,二沒有吊裝器械,古人是怎麼將“7噸”重的大石頭運上山的呢?說到這或有朋友會說“這有什麼奇怪的,劉注出錢僱人抬上山唄!”

開山炸出“楚王墓”,牆上“影子”成景點,至今還有“七大問題”

乍一看似乎有些道理,但仔細想又覺得哪裡不對;“6-7噸”可不是開玩笑的,就是人“抬”也需要數百人合力才行,但石頭密度大,體積小,就算一齊動手,“數百人”該怎麼下手?這還是最基礎的“理論”想象,現實還要抬上龜山,這可不是“出錢僱人”就能完成的;這樣的工程量,別說千年前的古代,就是今天有機械裝置,想上龜山也要費一番周折。

開山炸出“楚王墓”,牆上“影子”成景點,至今還有“七大問題”

“龜山漢墓”共15間墓室,臥室、廚房、廁所一應俱全,面積700多平方米,容量2600多立方米;直白點說,古人將整座山掏空,儼然將墓穴修成了地下宮殿,工程量就不多說了。這就又引出了“難以解釋”的地方,有朋友或許知道,“山”並非一整塊石頭,而是由許多“石塊”組成,這就促使施工中很容易因為碰落一塊石頭而引起“整座山”塌方;這類問題就是科技發達的今天也多有發生,理論上漢代不具備“掏空整座山”的施工技術,但龜山漢墓就在眼前,古人是怎麼用“原始工具”防止山體塌方的呢?

開山炸出“楚王墓”,牆上“影子”成景點,至今還有“七大問題”

龜山漢墓有七大難題,前面還比較顯眼,這裡著重說一下劉注墓最神秘的地方;在考古隊發掘之初,龜山漢墓一切平靜,但從1994年6月以後,第六間墓室就發生了“怪事”。在墓室西牆上,竟出現了一個“影子”,乍一看好似一位身著華服,峨冠博帶,面東而立,作揖手迎客狀的儒者;這可不得了,本來就陰森的古墓又出現這麼個人影,別說遊客,就是考古專家心裡也發毛。

開山炸出“楚王墓”,牆上“影子”成景點,至今還有“七大問題”

隨著時間推移,“影子”逐漸清晰,且長期駐留在牆面,久而久之,眾人見怪不怪也就沒那麼驚恐了;但問題總要搞清楚,專家最初判斷是山體滲水,水漬“無意間”勾出圖形。但找了一圈,山體並未出現滲水,就算滲水,長年累月的侵蝕也應該將“影子”的圖形改變才對;可現實中的“影子”卻始終保持著“拱手迎賓狀”,走近看又不是水漬,這究竟是什麼東西呢?

開山炸出“楚王墓”,牆上“影子”成景點,至今還有“七大問題”

又有專家推測,這應該是石塊的不同質地,在一定環境中發生化學效應,從而“無意間”構成圖形;這種解釋也很快被推翻,“劉注墓”已存在數千年,如果是不同山石的“化學反應”,又怎麼會等到千年後,且是發掘多年後才“逐漸”出現影子呢?總之,關於“影子”的解釋層出不窮,但直到今天也沒有一個合理解釋;“影子”的不合邏輯,反成了龜山漢墓一大勝景,得名“楚王迎賓”。

開山炸出“楚王墓”,牆上“影子”成景點,至今還有“七大問題”

前面說得比較簡單,或有朋友還在雲裡霧裡;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親自去研究一番,或許還能發現更多“難以解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