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道德經:老子講了一個令人費解的故事,只有悟道的人,才能讀懂

由 溫茂生活 發表于 旅遊2021-07-24
簡介”老子認為,生地,死地,以及灰色地帶(人之生動之死地),大約各佔三分之一

遊方道仙觀虛還活著嗎

老子在《道德經》第五十章中,講了一個故事。

他說:“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老子說,聽說善於攝生的人,在路上行走不會遇到兕虎,入軍打仗也不需要披戴鎧甲。兕的角,老虎的爪子,兵器的刀刃,都對他無所下手,因為這個人沒有死地。

道德經:老子講了一個令人費解的故事,只有悟道的人,才能讀懂

這個故事,讓很多人感到費解。

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刀槍不入?

關於刀槍不入,大家可以百度,清朝曾經有一個叫大刀會的民間組織。大刀會的傳播者一向鮮為人知。清朝的地方官開始只說是一個遊方無名道士。近年發現的文獻證明他叫趙天吉。

據當時任曹州知府的毓賢報告:“本年正月間,有外來匪徒傳習練氣邪術,自謂刀砍不能傷,名曰鐵布衫,又曰同心會。”

百度例項說,解放初期,鄄城很多人參加大刀會,聲稱刀槍不入。解放後,破四舊,為了驗證刀槍不入,把會長綁起來,先用刀砍,只是留下一道白印。

道德經:老子講了一個令人費解的故事,只有悟道的人,才能讀懂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在清朝的道士中,的確有人修煉到刀槍不入的境界。剛好吻合老子在《道德經》中講的故事。

對現代科學研究者、以及唯物主義者來說,這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道德經》第五十章,是最難讀懂的章節。能讀懂的人,少之又少。只有悟道的人,才能讀懂。

因為,這和人的常識,是相悖的。只能從修道的角度,去解讀。順為凡,逆為仙。

道德經:老子講了一個令人費解的故事,只有悟道的人,才能讀懂

老子說:“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道德經》中的“出生入死”,不是我們現代白話文表達的意思。

而是:從生地出,從死地入。

古人說一個人走了,叫“陽壽已盡”。

陽,代表生命,活著。這是生地。

而相反的,陰,就代表銷燬,死亡。這是死地。

所以,可以用陽和陰,來代表生地和死地。

老子在前面就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生一,一為太極;一生二,分陰陽;二生三,三是陰和陽的互動,《易經》中說是天地感通、乾坤交泰,然後才有萬物。

我手動給大家畫一個示意圖:

道德經:老子講了一個令人費解的故事,只有悟道的人,才能讀懂

我們知道,這個二元化的世界,有黑,有白;同時,黑白相交,就會出現一個灰色地帶,這個地帶:非黑非白,亦黑亦白。

把黑白,換成生死,也一樣。有生,有死,以及一個灰色的中間地帶。

明白這個關係,《道德經》第五十章這段話,對你來說就不難理解了: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老子認為,生地,死地,以及灰色地帶(人之生動之死地),大約各佔三分之一。

道德經:老子講了一個令人費解的故事,只有悟道的人,才能讀懂

至於,為什麼有人能修到無死地的境界?

這個世俗人難理解,修行人都懂,就是修得純陽之體。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回頭看我上面畫的圖,陽代表生命,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不是純陽的,都是與一部分陰相重疊。陽代表生,陰代表死。

所以,我們普通人都有死地。生和死,無法自控;生和死,隨時相伴;只是我們沒意識到。

道德經:老子講了一個令人費解的故事,只有悟道的人,才能讀懂

前段時間,我在頭條上看到一個車禍影片回放。一個年輕女孩,一邊走路,一邊低頭看手機,前面有輛麵包車在倒車,後視鏡看不到女孩,女孩沉浸手機中,也沒看到麵包車。結果倒車,撞倒女孩子,女孩子來不及爬起來,3秒鐘,就被捲入車底壓死了。

我看到這個影片,心裡特別難過。也希望大家引以為戒,不要一邊走路一邊玩手機。

生命無常。生和死,就是一瞬間的事。

生和死,是隨時相伴的,人永遠都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個會先來。

所以,修行人,要修道。過濾掉陰的死亡元素,修得純陽之體,100%的純陽。

唐朝就出現一個從凡人,修得純陽之體的人,就是呂洞賓,我們熟悉的八仙過海之一。

呂洞賓,也叫呂純陽。

他修有所成後,留下一首《百字銘》,指點後人:

百字銘

養氣忘言守,降心為不為,動靜知宗主,無事更尋誰。

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

氣回丹自結,壺中配坎離,陰陽生反覆,普化一聲雷。

白雲朝頂上,甘露灑須彌,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

坐聽無弦曲,明通造化機,都來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這百來字,字字珠璣,我收藏在手機裡,時常拿出來讀一讀,每一次都醍醐灌頂。修道者要多誦讀,妙在其中,悟在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