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駱賓王 烏傷大地走出的文豪志士

由 綠楊夜話 發表于 旅遊2021-07-24
簡介明代著名詩評家蘭溪人胡應麟、義烏學者吳之器,以及《駱臨海集箋註》的作者、清代義烏人陳熙晉等,在為駱賓王寫傳記時,不僅竭力讚揚駱賓王的文才,更推崇他的人品氣節

唐駱賓王墓在哪裡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公元626年,烏傷縣(義烏)駱家塘村。

一個7歲孩童望著村中池塘裡一群翩翩戲水的白鵝,一不小心就吟出了這首唐詩中流傳最廣,並且長期獨霸兒童古典啟蒙詩歌排行榜TOP1的個人著名代表作。

短短18個字,生動活潑,意境清麗,而又自然流露出童稚的天真爛漫。此詩作一出,在當時即掀起刷屏狂潮,男女老少齊呼“神童”,使得這個7歲孩童一出場就成為初唐詩壇的現象級人物。

沒錯,這個網紅BOY正是初唐四傑中最具傳奇色彩的駱賓王。

駱賓王 烏傷大地走出的文豪志士

駱賓王(約619—684) 字觀光,他的名字和表字來源於《易經》中的觀卦:“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他出生於義烏駱家塘村,後來搬遷到廿三里 “李唐”村。駱賓王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他們扭轉了隋唐以來宮體詩的頹廢風氣,為盛唐詩歌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不僅是金華地區出現較早的全國知名文人之一,還是滿腹經綸、恃才傲物、不隨俗流的正義之士,是以匡復大唐為志向,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英雄壯士。

駱賓王 烏傷大地走出的文豪志士

■文/何賽陽

A.節義駱賓王

公元前222年,秦設立了烏傷縣,古稱“越右通都”,為金華八縣的發展根基。義烏是烏傷縣的繼承者,向以人文淵菽、名家輩出而著稱浙中。

駱賓王祖上是東漢章帝時期的尚書郎駱雍臨(字季周),他從陝西周至駱谷遷徙到浙江義烏。駱姓曾經是義烏的世家大族,從東漢到三國時期,駱俊、駱統、駱秀祖孫三人都是著名的文臣武將,因為人品高尚、才華卓著很有名氣。唐代以後,由於義烏興盛“耕讀家風”,且久盛不衰,文化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孕育了眾多的文人學士,義烏成了名士輩出、英才迭現的“文明古邑”,駱賓王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清代朱侯甫曾任義烏儒學教諭,他在“梅林駱氏宗譜序”中寫道:宗祠匾額上掛著“李唐駱氏宗祠”。原來,駱氏先祖植梅成林,就設堂號“梅林”,意思是不忘祖先;文忠公駱賓王以匡復大唐為志向,稱自己的故鄉叫“李唐”,是因不忘李唐皇朝。朱侯甫感慨:“不忘祖——孝也,不忘唐——忠也,忠孝哉,是裡矣!”

駱賓王生於唐武德二年(619)。父親駱履元曾任山東青州博昌縣令,駱賓王隨母離鄉北上赴博昌父親任所,於是在孔孟故鄉得以幼奉庭訓、探源百家。不久,父親死於任上,才18歲的駱賓王要撐起這個家,處境艱難。22歲時,他帶著縣、州兩級考試第一的成績到長安應試,因為“小人”構陷沒有考上。

與官員女兒結婚後,物質生活的困頓依然逼迫著駱賓王。落第三年後,由於地方官推薦加上父親朋友的關照,駱賓王到長安軍中做了秘書類的小官,33歲時因參與賭場勸架被冤枉,以“落魄無行,好與賭徒遊”的惡名被罷職。

唐高宗永徽二年,駱賓王離京到豫州擔任道王李元慶府屬。3年任期滿後,李元慶想推薦提拔他,要他“自敘其能”,以便向吏部推薦,同時洗刷“落魄無行,好與賭徒遊”惡名。駱賓王不想褻瀆名節,更不想自我炫耀,於是寫了一篇《自敘狀》提建議,沒有自吹自擂。駱賓王任職期滿不久,因為道王也被皇室猜忌,駱賓王只得辭職回到山東隱居。

鄉野生活窮困潦倒且每況愈下,家中老母常年有斷炊之憂,49歲時,駱賓王重新出山求仕,被太常寺卿劉祥道舉薦,對策優等,任太常寺奉禮郎。駱賓王當時已是文壇領袖,很多人認為駱賓王屈才。裴行儉等高官公開力薦,所以半年後駱賓王又兼任東臺祥正學士,即弘文館學士。因秉性耿直,剛正不阿,駱賓王與沾滿官場穢氣的同事格格不入,朝廷奉禮郎要執行令人透不過氣來的嚴格禮節,也和他作為詩人固有的浪漫氣質很難融合,再加上他顯赫的名聲也招來了一些人的嫉妒,兩年後,因為擺放祭祀的稻粱黍稷順序錯了,太常寺丞問責時,被人揭發,駱賓王再一次被罷官。

駱賓王 烏傷大地走出的文豪志士

B.志士駱賓王

駱賓王52歲那年,邊境戰報傳來,吐蕃大舉進犯唐朝,當時西北邊境軍事失利的傳聞激起了他的愛國熱情;因為祭典坐罪,從軍報國博得軍功,改變待罪之身,是一條光明大道;同時,對於窮人駱賓王來說,這也是早日改變窘境的一個途徑。後來者如詩人高適、岑參、王昌齡、陳子昂、崔融、李嶠、盧藏用等人,都有過類似經歷。駱賓王寫信給掌管用人大權的吏部侍郎裴行儉,要求跟隨薛仁貴從軍效國。裴行儉與駱賓王同年,年輕時兩人就共事過,對駱賓王的文才十分器重,很快給予批准,駱賓王於四月初離開長安,開始鐵馬金戈的軍旅生涯。

出塞道上,駱賓王的詩歌以建功立業的抱負、個人身世的遭際為主要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積極用世的態度與仕宦蹭蹬的困境之間的衝突。一路上,他見識了什麼是天山積雪,邊庭落日,還有戍樓烽火,野馬狼煙。伴著濃濃的愛國情懷和羈旅的愁思,一首首情真意切、雄渾悲壯、慷慨激昂的軍旅詩篇誕生了。這些詩意象、意境與過去和平環境裡完全不同,語言含蓄凝練,言簡意賅,駱賓王把西北邊塞遼闊的山河景色、征戍將士思念故鄉親人的內心世界和詩人主觀想象交融在一起,展示了廣闊的社會背景和豐富多彩的邊庭作戰生活。一些遠在天邊的地名如天山、交河、弱水、流沙、輪臺、疏勒、蒲類津、馬首山、溫宿城、碎葉、玉門關等一一入詩,由此開啟了唐代邊塞詩的先河,為這一題材在盛唐的蓬勃興起,起了先驅、示範的作用。

駱賓王接連寫下了《從軍行》《西行別東臺詳正學士》《早秋出塞寄東臺詳正學士》《夕次蒲類津》等詩篇,表達了自己報效國家的壯志豪情。在《從軍行》中,他寫下:“平生一顧重,意氣溢三軍……不求生入塞,唯當死報君。”抒寫了“投筆從戎去,馬革裹屍還”的英雄氣概。在《夕次蒲類津》中,“龍庭但苦戰,燕頷會封侯。莫作蘭山下,空令漢國羞!”鼓勵將士應當像班超那樣英勇殺敵,萬里封侯;愛國激情和英雄氣概,溢於言表。其他同類詩歌還有《軍中行路難同辛常伯作》《邊庭落日》《在軍中贈先還知己》《久戍邊城有懷京邑》《從軍中行路難》等。雖然立功邊疆的理想沒能實現,但軍旅生活的親身體驗使駱賓王獲得了極其豐富的創作素材。

三年後,駱賓王又隨軍參加雲南姚州平亂,取得勝利後向朝廷報捷的幾道“露布”均出自他手。其中的戰事描繪氣勢磅礴,文采飛揚,足以與“討武”檄文媲美。姚州戰事結束,駱賓王回京稍事停留之後,又奉命到四川的軍隊裡服務。蜀中山水歷來為文人騷客所向往,駱賓王得此良機,利用清閒時間飲酒賦詩,盡情遊覽各地的名勝古蹟。道教峨眉山、青城山、八陣圖遺址、都江堰,以及司馬相如的琴臺,卓文君的酒肆等,他都一一光顧,將所見所感融入詩歌。這些優美的山水抒情詩,也是駱賓王現存詩稿中光彩奪目的篇章。

上元三年(676)秋冬之交,駱賓王離開蜀中,做了陝西武功縣主簿。十年宦海沉浮,長期在邊塞從軍,歷盡艱難險阻,最終依舊是個九品芝麻官,對於心高氣傲的駱賓王來說,悲傷痛楚在所難免。駱賓王創作了長詩《帝京篇》,一時朝野傳頌,被譽為絕唱。58歲時,駱賓王轉任陝西明堂縣主簿,61歲時轉任陝西長安縣主簿。同年即儀鳳四年,被提拔擔任御史臺侍御史,掌管糾舉百官的工作,系朝廷的監察官,這是他這一輩子的最高職務。

駱賓王為人剛直不阿,疾惡如仇,因此在官場上一直受到別人的嫉妒與排擠。平素他連自己都保護不了,而今卻要代表朝廷去“糾舉百僚”,還要去指出朝廷的錯誤,豈不成了人家刀俎上的魚肉,任人宰割?駱賓王對官場的腐敗風氣歷來深惡痛絕,正是這股風氣的肆虐,讓他深受其害。

武則天當政時,駱賓王任御史臺侍御史不到半年,因為多次上書指責時政,結果他這個負責糾舉百僚的人,反過來被人糾舉,鋃鐺入獄,成為一名階下囚。罪名竟是他當主簿時 “坐贓”,也就是貪汙。其實,不過是因為家境貧寒,經過縣令批准,預支了一年的俸祿。同年駱賓王遇赦出獄。調露二年,駱賓王任八品浙江臨海縣丞,因鬱郁不得志,三年後辭官。

唐嗣聖元年(684)九月,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駱賓王為其代作《為徐敬業討武曌檄》。檄文義正詞嚴,氣勢磅礴。“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衝而南鬥平。喑嗚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慷慨激昂,氣吞山河。檄文以封建時代忠義大節作為理論根據,號召人們起來反對正在籌建中的武周王朝,氣勢充沛,筆端帶有情感。其中“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二句,頗能激發唐朝舊臣對故君的懷念。

駱賓王是人品、文品和志行高度統一的一代雄才。他以清正剛直修身齊家的性格,懷著經國安邦平天下的抱負,力圖政治上有所作為,但不為時所用。時時處處受到奸佞小人的排擠和打擊。駱賓王有心報國,卻被棄如敝屣。於是心底鬱積越深,噴發力越強。駱賓王字字珠璣,自然被全國文人雅士所喜愛,這就是駱賓王每當政治地位下沉,而文學聲譽愈顯的原因。

從匡扶大唐社稷,維護封建正統方面來看,駱賓王是志士,是為國捐軀的英雄。明代著名詩評家蘭溪人胡應麟、義烏學者吳之器,以及《駱臨海集箋註》的作者、清代義烏人陳熙晉等,在為駱賓王寫傳記時,不僅竭力讚揚駱賓王的文才,更推崇他的人品氣節。胡應麟曾經兩次上書州、郡督學,將駱賓王的塑像迎入州、郡的鄉賢祠奉祀。明末義烏知縣熊人霖,則為駱賓王建“唐傑流風坊”,並題詩其上。義烏本地鄉賢曾經幾度為駱賓王重修規模宏偉的下楓唐舊墓,屢毀屢建,百折不撓。每到新春佳節,各地的文人雅士紛紛相聚義烏,場面盛極一時。他們著文賦詩、記事頌德,深切緬懷駱賓王。

駱賓王 烏傷大地走出的文豪志士

C.文豪駱賓王

駱賓王七歲詠鵝,展示了驚人的創作天賦;駱賓王志向高遠,卻遭遇宦海浮沉;晚年因為貢疏被愆,身陷牢獄;討武之檄,流傳天下;相較於仕途上的窘境,駱賓王在文學領域卻是成就非凡。

駱賓王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他們都生活在高宗武后時期,才俊志雄、仕途淹蹇是他們身世的共同特點,四人又都以文章擅名,新舊《唐書》均有記載。

其實,“四傑”個性不同,所長亦不相同。駱賓王和盧照鄰都擅長七言歌行詩,“富有才情,兼深組織”,“得擅長什之譽”(胡震亨《唐音癸籤》),王、楊長於五律。四傑中,駱賓王的詩作最多。他辭采華膽,格律謹嚴。長篇如《帝京篇》,五七言參差轉換,諷時與自傷兼而有之。

駱賓王的長篇歌行《帝京篇》在當時就被稱為絕唱,《疇昔篇》《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等也都具有時代意義,往往以嶔崎磊落的氣息,駕馭富豔瑰麗的詞句,抒情敘事,間見雜出,形式非常靈活。

這種詩體,從六朝小賦變化而來,它吸取了六朝樂府中轆轤輾轉的結構形式以及正在發展中的今體詩的對仗和韻律,言詞整齊而流利,音節婉轉而和諧,聲情並茂,感染力強,易於上口成誦。駱賓王之後的劉希夷、張若虛,盛唐的李頎、王維、高適,中唐的元稹、白居易,晚唐的鄭谷、韋莊,及至清代吳偉業等人的長篇歌行,都是沿著這條線索發展下來的。

駱賓王的五律也有不少佳作。《在獄詠蟬》託物寄興,感慨深微,是膾炙人口的名篇;《送鄭少府入遼》抒寫立功報國的樂觀戰鬥精神,格高韻美,詞華朗耀,除了全首平仄聲調還不協調,律體形式尚未成熟之外,比起楊炯的《從軍行》《紫騮馬》並不遜色。絕句小詩,如《於易水送人》《在軍登城樓》,寥寥20字中,壯志豪情,激盪著風雲之氣,頗能見出詩人的個性風格,在初唐絕句中也不多見。

唐中宗復位後,下詔求駱賓王文,郗雲卿最早編輯《駱賓王文集》儲存詩130多首,文30餘篇,共計10卷,數量不到駱賓王一生創作的1/10。後人收集了很多駱賓王詩文,明、清兩朝流行的有4卷本、6卷本和10卷本,以清代義烏人陳熙晉編纂的《駱臨海集筆注》最為完備,有中華書局排印本存世。所收篇目大致相同,均為後人重輯。

駱賓王崇尚孝義、剛正勇為。歷經坎坷,飽受磨難,與正義正氣人士結交。杜甫曾經寫詩稱讚“初唐四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如果單純從文學史、詩歌史來看,駱賓王在文學史上的意義要遠遠大於他在政治史上的意義:他首先是一位才情卓著的文士,然後才是一位因一檄而名著史冊的志士。在封建社會,從家國情懷、舉義匡復唐朝社稷的政治視角看,駱賓王在政治史上的地位要高於文學史上的地位。“志士駱賓王”和“文士駱賓王”,都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軼事

1.駱賓王墓地之謎

駱賓王之墓在哪裡?

有義烏上楓塘、南通狼山等說法。

明代朱國禎《湧幢小品》卷六記載:明正德九年(1514),南通城東黃泥口鄉民掘地得冢,題石曰“駱賓王之墓”。啟棺見一人衣冠如新,少頃即滅。隨封以土,取石歸,後碎其石。

到了清代,閩人劉名芳“掘得一唐字、半駱字斷碣,瘞之狼山南麓。”《(乾隆)直隸通州志》記載狼山:“東麓有唐駱賓王墓”,陳文述“紫琅山下殘碑在,猶是唐朝土一抔”(《頤道堂集》卷五十三《駱賓王墓》)、馮雲鵬“老去孤蹤白水蕩,移來斷碣紫琅山”(《掃紅亭吟稿·駱賓王墓》)皆可為證,這表明清代駱墓已由黃泥口移到了南通狼山。

清同治三十四年(1908),朝鮮人金澤榮(1850—1927)遊覽狼山時,說親眼所見駱賓王與文天祥部將金應之墓:

名山一片落蒼茫,空際翩翩舞鳳凰。江水倒開孤壁影,海天吹散瑞霞光。梵王宮殿黃金賤,烈士衣冠碧草香。林魈倘憐吾憊否,危欄千尺怕彷徨。(《遊狼山》)

可知當時南通狼山仍有駱賓王與金應將軍之墓,這也可以視為對我國相關文獻記載的佐證。1927年,金澤榮在南通辭世。曹兢燮(1873—1933)有《挽金滄江》詩七首,他將金澤榮也安葬在了南通狼山,故而曹詩有“一抔新近駱賓王”之語。

2.傳說曾為宋之問續詩

有人考證駱賓王死於687年。

自從唐代孟棨撰《本事詩》,首創靈隱續詩一說後,這個說法便在我國流傳。宋末元初方回在《靈隱寺行呈伏虎巖》詩中說:“遊戲伽陀祇夜章,豈無一人駱賓王。”暗用了駱賓王靈隱續詩的故事。

這一說法也流傳到了朝鮮。朝鮮詩人具鳳齡(1526—1586)曾夜宿鷲巖山泉光寺,見有老僧年八十餘,身體猶強健,故而寫詩稱:“靈鷲峰前訪古寺,天風寒月意清新。老僧八十猶強健,無乃當時續句人。”詩人於其後自注:“寺有老僧,故以靈隱駱賓王事戲之。”點明用駱賓王靈隱寺續詩之事。

詩人李建昌(1852—1898)有一首《靈隱寺》詩:“夜壑千松翠,秋江數柳黃。月明僧盡宿,誰是駱賓王。”

唐代考工員外郎宋之問,因事屢次被貶,後來流放到江南,途中來到杭州靈隱寺遊覽。這夜明月當空,他在長廊上漫步吟詩,挖空心思作出第一聯“鷲嶺鬱苕嶢,龍宮鎖寂寥”,總感到不如意。寺內有個老僧點著長明燈,坐在大禪床上問:“年輕人深夜不睡覺,卻在這裡苦苦吟詩,到底是為什麼?”宋之問答:“弟子修業於詩學,剛才想賦詩以題此寺,無奈興思不來,苦吟不得佳句。”老僧道:“請試吟上聯。”宋之問即吟誦第一聯給他聽,老僧吟唱了幾遍便說:“為何不用‘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這兩句呢?”宋之問驚訝於這兩句詩的遒勁壯麗,接下去把這首詩吟到終篇:“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待入天台路,看餘度石橋。”而老僧所贈的詩句,是全篇中最精闢的。

第二天,宋之問再去拜訪他,卻再也見不到了。寺中有知道底細的僧人說:“這位老僧就是駱賓王。”宋之問繼續盤問,他回答說:“當年徐敬業兵敗後,與駱賓王都潛逃了,官兵沒有抓到他們。將帥們擔心漏掉了大頭目會落大罪名,當時死了幾萬人,因此找到與他倆相貌相似的人,砍下頭來裝在盒裡呈送朝廷。後來,雖然知道他倆沒死,也不敢再抓捕送往朝廷。因此,徐敬業能夠成為衡山的僧人,九十多歲才死。駱賓王當年也落髮為僧,遍遊各處名山。後來到了靈隱寺,一年之後去世。當年他們雖然失敗了,但因興復唐朝為名,可能人們俘獲後又開脫了他們。”

歷史的真相究竟為何?後人的研究考證在多大程度上接近了真相?誰也無法真正說清,駱賓王的下落至今還是一個未解之謎,但史學界普遍認為,駱賓王終跡南通的可能性最大。

駱賓王 烏傷大地走出的文豪志士

(來源 金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