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世界宗教源流史》婆羅門教-印度教之十二:印度教文化1

由 麟劍的人類史 發表于 旅遊2021-08-04
簡介印度人舉行火葬時,是沒有太大的悲傷場面的,因為他們對死亡看得非常的淡然,人死後隨即進行火化然後再將骨灰灑入河中,如此靈魂便能脫離軀殼而進入神界

回教徒為什麼不吃豬肉

《世界宗教源流史》婆羅門教-印度教之十二:印度教文化1

婆羅門教-印度教之十二:印度教文化1

1、神秘的火葬習俗

在印度可以看到印度教徒的火葬場面,在印度教火葬和“血祭”是公開舉行的,正因為這樣,去觀光的旅客都有機會見識到。火葬的事宜是被視為種姓地位最低的賤民,他們都以能得到火葬為榮。

“荼毗”就是火葬,火葬是印度教的重要儀式,不論任何身份的人,都以能得到火葬為榮。特別是能在廟前舉行火葬,這也是信徒們的最終的願望。Bagmati River河的兩岸有一座石橋相連,橋的右邊是給皇室貴族進行火葬的地方,而左邊才可給平民舉行葬禮。

印度人舉行火葬時,是沒有太大的悲傷場面的,因為他們對死亡看得非常的淡然,人死後隨即進行火化然後再將骨灰灑入河中,如此靈魂便能脫離軀殼而進入神界。

傳統上,將死者抬送到火葬場的任務,應該由家屬擔任,但是現在大部份的人都交給專人處理。在印度,專門處理喪葬事宜的人,都是被視為種姓地位最低的賤民。一般送葬的儀式都非常簡單,但是比較富有的人家,可能會請樂師在前面演奏,浩浩蕩蕩地遊行。

火葬前,死者的長子必須手持油燈繞行遺體三次,剃頭著白衣的死者兒子當場一把就點起火來,當火葬柴堆被點燃時,死者長子必須將頭髮剃光,只在後腦勺留一小撮,然後到河裡沐浴淨身。二、三小時燒成骨灰後,直接就灑在Bagmati River聖河裡,代表靈魂已經脫離軀殼、得到解脫。

按照印度教的習俗,人死了,除了四種人不能火葬,其他包括達官貴人均一律實行火葬。那麼四種人都有哪些呢?據瞭解,四種人包括小孩;孕婦;居無定所的盲流;從事火葬工作的苦力。

火化過程基本是這樣進行的:靈車出現;把死者從靈車裡拽出來;抬向河邊;放到一塊長條石板上;死者家人親屬圍攏表示哀思;火葬場工作人員用刀片割開將死者包裹的嚴嚴實實的被單子啥的;比較隱蔽地把死者外衣外褲內衣內褲脫掉;

把死者脫下來的衣物扔進河裡;重新蓋好死者並抬起;向火葬臺抬去;親屬再次抬著死者擔架圍著準備點火的火葬臺反覆轉圈;把死者放到火葬臺木頭架子上;點火;燃燒中;燃燒完用水反覆沖洗葬臺;最後認為葬臺上啥殘留物都沒有了再進行下一個。

2、禁忌

印度教加強了信念尊重一切生命的情感。印度教源於古代印度韋陀教及婆羅門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每個人信仰的宗教都是不一樣的,這是可以自己選擇的。

帶普遍性的禁忌有:睡覺時,不能頭朝北,腳朝南,據說閻羅王住在南方;晚上忌說蛇;節日活著喜慶的日子裡忌烙餅;嬰兒忌照鏡子,否則會變成啞巴;父親在世時,兒子忌纏自頭巾、剃頭;3和13是忌數,因為溼婆神有3隻眼睛,第三隻眼睛是毀滅性的,13是因為人死後有13天喪期;婦女在懷孕期間,忌做衣服、照相;忌用左手遞接東西。

在印度教徒心目中,牛是溼婆神的坐騎,所以禁止食用牛肉或牛皮製品。但是印度的回教徒不吃豬肉,因此遊客最好食用雞肉或羊肉。

在印度,應避免以左手遞物給當地人,因為左手被視為視不潔的。

在印度,不要撫摸小孩頭部,因為印度人認為頭部視神聖的。

在印度,進入宗教寺廟和古蹟都必須拖鞋,最好入境隨俗。

參觀印度寺廟時,最好不要穿著短褲和短裙。

在印度,看到特殊宗教儀式舉行時,千萬不克鄙視或加以批評,免得招惹是非。

在印度,當眾吹口哨乃是失禮之舉。在印度南部的一些地方,人們慣於以搖頭表示同意。這種做法,與眾大不相同。以左手接觸別人,或摸別人的頭,也是不允許的。

印度人忌諱白色,忌諱彎月圖形,忌諱送人百合花。“1”、“3”、“7”三個數字,均被他們視為不吉利。

同印度人交談時,對宗教與民族矛盾,印巴衝突,核武器,兩性關係等問題,千萬不要主動涉及。

3、牛文化、牛圖騰

印度教作為世界上主要的宗教之一,有著屬於自己的宗教文化和圖騰。而牛在印度教裡是神聖的存在,印度人對於牛敬之如神。

印度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度,其中,印度教占主導地位,印度教徒的數量達到人口總數的80%,從絕對數字上看,印度教徒的行為方式就代表了印度社會的生活風貌。印度教徒崇拜牛,尤其視母牛為他們的聖靈,所以牛在印度人的社會中就具有了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在城市,神牛可以自由自在地踱步於街頭巷尾;在,神牛可以隨便進入田間,它們飽食或踐踏未成熟的莊稼卻不受主人的驅趕。

印度教徒嚴禁宰牛,既不能吃牛肉,也不能用牛皮製品。這樣的現象在印度幾乎隨處可見,現在的人們已經普遍接受了印度人喜歡牛這個特點,而實際上,並不是所有種類的牛都受到印度人的喜愛與崇拜,更不是全部的印度人都尊崇牛,將這一習俗放在歷史長河中考察就可以非常清楚的瞭解到,牛一開始並沒有受到印度人的喜愛,牛尊崇地位的形成過程是曲折漫長的。

公元前1800年,雅利安人進入了南印度次大陸,並在此後一千年統治著北部印度。依據現代考古資料,雅利安人是一個遊牧民族,他們與牛馬羊等動物相伴為生,同時還留下了印度教最早的聖書——《梨俱吠陀》。這部吠陀經最早記錄了印度種姓制度中的“婆羅門”祭祀階層、“剎帝利”武士階層,“吠舍”商人階層和“首陀羅”賤民階層這四個不同的社會等級。從出現祭祀階層這一點上看,印度教最早的雛形已經出現。由於這時的宗教受婆羅門階層控制,所以這一階段的印度教又可以稱作婆羅門教。

現在流傳下來的“吠陀”經典書中並沒有關於牛崇拜的跡象。當時的雅利安人崇拜的是各種代表現象和社會現象的神,有雷電和戰爭之神“因陀羅”、火神“阿耆尼”、天神“瓦魯那”等等。而婆羅門種姓的宗教職責之一就是在祭祀時選擇什麼樣的牛採用何種屠宰方法,這說明吠陀時期的印度人既不禁食牛肉也不保護母牛。這與當時的經濟生活方式有關,遊牧民族的生活中,牛是主要的馴養動物,牛肉、牛奶及其奶製品都是可以吃的,牛有時還充當貨幣來流通。

但應當明確的是,吠陀讚歌和梵書中的論述是由“婆羅門”而作的,婆羅門屬於當時的上等社會階層,他們的論述自然不會顧及他們眼中低等社會階層的人們真正的生活及情感,這些低等種姓的人在宗教生活中是被忽視的,或者說在當時的情況下是沒有宗教地位的。而正是這些人卻佔據了雅利安社會中的大多數,也正是這大部分人終日跟牛馬等動物打交道,從事生產勞動,牲畜幾乎就成為他們個人財產的全部。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