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為重建先賢祠,吳敬梓不惜賣掉祖屋

由 文史拂塵 發表于 旅遊2021-08-13
簡介第三十七回虞育德、莊紹光、遲衡山等一批“真儒”、“賢士”聚會一堂大祭泰伯祠,可以說幾乎所有作者看重的下面人物都出了場,這樣的大場面,吸引了眾多百姓歡聲雷動,擠著來看

泰伯祠祭祀的人是誰

為重建南京的“先賢祠”,吳敬梓不惜賣掉祖屋,祭祀了“吳泰伯以下五百餘人”。這個場景,吳敬梓也寫入了《儒林外史》。

為重建先賢祠,吳敬梓不惜賣掉祖屋

第三十七回虞育德、莊紹光、遲衡山等一批“真儒”、“賢士”聚會一堂大祭泰伯祠,可以說幾乎所有作者看重的下面人物都出了場,這樣的大場面,吸引了眾多百姓歡聲雷動,擠著來看。

其實,吳敬梓是儒家思想的信奉者,他只是反對科舉中“八股取士”。他雖然不願意追名逐利、依附權貴,但並不反對為“朝廷做些正經事”。就像《儒林外史》寫的一樣,修建泰伯祠,“用古禮古樂致祭”,目的是“藉此,大家習學禮樂,成就出些人才,也可以助一助政教”。

吳敬梓的理想是希望透過祭祀先賢的活動,宣揚正統的儒家之道,匡教封建社會的積弊。但事實上,僅僅靠儒家的古禮古樂根本無法挽狂瀾於既倒,解決不了根本的問題。經過連番的碰壁,清醒後的吳教梓發現他的這種理想難以實現,不得不辛酸而又戀戀不捨地在第四十八回提道:泰伯祠不久就只剩下斷壁殘垣,賢人君子,也風流雲散,世風卻依然江河日下。這是虞育德、遲衡山等人的悲劇,也是作者吳敬樣內心的羈絆和悲劇。

全書結尾的詞,滿滿透著作者的無奈與彷徨:

“記得當時,我愛秦淮,偶離故鄉。向梅根冶後,幾番嘯傲;杏花村裡,幾度徜徉。風止高梧,蟲吟小檄,也共時人較短長。今已矣!把衣冠蟬蛻,濯足滄浪。無聊且酌霞觴,喚幾個新知醉一場。共百年易過,底須愁悶?千秋事大,也費商量。江左煙霞,淮南耆舊,寫入殘編總斷腸!從今後,伴藥爐經卷,自禮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