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邊塞風情】邊塞名邑 生態左雲

由 稻穗說事兒 發表于 旅遊2021-05-12
簡介管家堡國家沙漠公園 位於左雲縣北部山西省桑乾河楊樹豐產林實驗局高山林場,屬半乾旱沙化土地型別區的京津及周邊沙化土地治理亞區

楞嚴寺和佛寺一樣嗎

【邊塞風情】邊塞名邑 生態左雲

左雲縣位於山西省最北端,大同市西北部。東鄰大同新榮區、雲岡區,南同懷仁市、山陰縣相連,西與右玉縣毗鄰,北隔長城和內蒙古涼城縣接壤。東西長34。5千米,南北寬53。5千米,境域面積1314。17平方千米。全縣轄9個鄉鎮,228個行政村。截至2018年底,全縣總人口14。9萬人。 左雲縣處於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結合過渡帶,海拔為1020—2013米,境內四周環山。縣域境內交通便利,四通八達,109國道橫穿境內,210省道縱貫南北,大呼高速公路斜穿境北,“村村通”公路連線全縣各鄉鎮村莊。 歷史悠久 源遠流長 左雲縣歷史悠久。境內出土石器表明,早在10萬年前,已有人類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左雲縣是歷代屯兵的邊陲重鎮,也是兵家必爭之地。商周時,屬冀州北部地區。春秋時為北狄牧地,名白羊地。戰國時屬趙國,置武州塞。秦屬雁門郡。漢始設縣,改為武州縣。晉永嘉四年(310)歸代國。北魏時隸桓州(今大同),為京都平城畿內之地。北周時屬北朔州。隋開皇元年(581),屬馬邑郡雲內縣。唐貞觀十四年(640)於故云內縣置定襄縣,兼雲州治,地屬雲州定襄縣。五代時屬後唐,隸河東道。清泰三年(936),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契丹,地屬遼。元朝屬中書省河東山西道大同路。明永樂元年(1403)置大同左衛。清雍正三年(1725)九月,以北西路九堡併入,改稱左雲縣。民國16年(1927)廢道後,直屬山西省。1945年9月左雲縣解放,屬晉綏五專區。1949年10月,劃歸察哈爾省雁北專區。1952年11月察哈爾省撤銷,改屬山西省雁北專區。1993年雁北地區與大同市合併,左雲縣隸屬於大同市。1956年,威魯堡鄉東辛莊村村民耿六萬在距村500米處的北河灣修壩挖渠時,在距地表2米深處發現生鐵一塊,在下鄉幹部的主持下,當即派人專程送交縣文化館。後由文物單位逐級上報,經國家文物專家鑑定為“秦權”,是中國第一枚出土秦代鑄鐵“秦權”。其狀呈馬蹄形,重31。5公斤,並嵌有小篆書體“二十六年,皇帝盡併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的銘文銅牌,為證實秦始皇統一全國度量衡提供了可靠依據。該文物現由國家博物館收藏。 長城 縣境內有兩類古長城,即東漢長城、明長城。 東漢長城位於十里河北,從張家場鄉豬兒窪村起分南北二支向西北綿延。北支經長城嶺、小廠子、后辛莊至寧魯堡,長約12千米。該段現有底寬10米、高2—3米的牆基殘跡,其中長城嶺、小廠子附近牆體較完好。 明長城位於縣境北邊與內蒙古涼城縣交界處。從保安堡西北2。5千米入境,向西蜿蜒至二十邊西2。5千米處出境,沿邊有關隘3處(保安口、威魯口、寧魯口)、邊墩34座,境內全長26千米,這段長城史稱“大邊”。在“大邊”之南,為確保大同重鎮,當時又修築低而薄的重邊,史稱“小邊”,從本縣西黃土口村東北入境,向西經黑土口至徐達窯村北與大邊相合,全長4千米。這兩段明長城,其“大邊”雖有部分坍塌和破壞,但整體比較完好,體底寬10米,平均高4—6米。“小邊”因低而薄,現存牆體已不太完整,成為三角形的大圪塄。 古城墓群 位於三里屯鄉後八里村東南1千米處。漢墓群距漢代武州古城(王莽時為恆州)相距只有1千米,可能為當時官吏的墓群。古城墓區範圍包括6處:(1)古城墓,現存地面無封土。(2)後八里漢墓群,現存地面無封土。(3)雙官屯漢墓群,地面封土堆3個。(4)雲西堡漢墓,現存地面無封土。(5)舊高山漢墓,地面封土堆1個。(6)喬家窯漢墓群,地面封土堆3個。在6處漢墓群之間分散有許多漢墓,但地面封土堆很少。在興修水利工程時,曾發現1座漢代磚室墓,出土2件灰色陶罐,素面,高約17釐米。在古城村中的廢墟中發現有許多漢代的陶片、磚及一些生活用具和建築材料。

【邊塞風情】邊塞名邑 生態左雲

白羊城遺址 位於縣城東北4千米古城村北、十里河南岸,為春秋時北狄白羊族所修。該遺址東西長600米,南北寬300米,佔地18萬平方米。城垣除北部被河水沖毀外,東、西、南部尚存,109國道橫穿而過。其東西城垣殘留部分高2—4米,南部高2—7米、底寬10米,夯土板築,夯層底部8—12釐米,曾兩次重修。地表漢陶、漢磚、漢瓦碎片甚多,有銅鏃、銅鏡等物出土。近年來,又有北魏時期大型印紋灰陶壇、罐出土。 武州城遺址 位於縣城西南20千米的東古城村東1千米處、元子河與樹兒裡河交匯的三角地帶,為戰國時塞外軍事咽喉要地。該遺址既是漢遺址,又是遼遺址,東西長600米,南北寬500米,城垣無存。遺址內發現遼金時代的灰槽磚和黑釉、黃釉瓷器碎片及元代破碎的白瓷碗、壺等。 文化交融 廟宇眾多 左雲縣地處蒙古高原和晉北黃土高原結合部,是我國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的過渡地帶和交融地區,北部陰山餘脈摩天嶺是古代草原民族和內地漢民族的分界線,西部五路山是黃河流域和海河流域的分水嶺。長期的軍事紛爭和民族融合,孕育並形成了獨特的邊塞文化。 據史志文獻考查,左雲境內歷史上有上百座壇、祠、寺、廟、觀、庵、堂等宗教建築,僅就不足兩平方千米的城池中,正史記載就有83座寺廟。建築年代不同,規模大小有別,形式內容各異,坐落位置分散。現存規模較大、保護完好的有楞嚴寺、南禪寺、睡佛寺以及八臺子教堂。 楞嚴寺 楞嚴寺位於縣城東南隅,是左雲縣規模和影響最大的寺院,始建年代不詳。康熙年間藺炳章《重修楞嚴寺碑記》載,該寺於明代正統、弘治、萬曆、天啟年間曾4次重修。清光緒《左雲縣志》載,康熙、咸豐年間,對該寺進行過擴建、重修。

【邊塞風情】邊塞名邑 生態左雲

楞嚴寺五進院落,坐北向南,佔地7000平方米。寺院山門為磚砌懸山頂,門內兩側有哼哈二將塑像;前院是主持僧人齋舍;二院是大雄寶殿,東西兩側是香亭,大殿為垂簷歇山頂,殿內釋迦牟尼雕塑像居正中,十八羅漢陳列兩旁;三院是毗盧殿,上奉毗盧,前有彌勒佛像;四院是白衣殿,觀音菩薩身坐蓮花臺,持佛珠,仙女排列兩旁;後院是藏經閣,三層木結構方形樓閣,高約17米,前有明柱6根,石鼓盆柱礎。 藏經閣是整個寺院的制高點,為標誌性建築,故後人習慣稱楞嚴寺為藏經閣。整個寺院殿宇臺閣57間、大小神像雕塑718尊、壁畫總面積600平方米,惜後來毀於戰火。 2006年10月,楞嚴寺重建,在原寺院建築佈局的基礎上,擴大建築規模,擴充套件廣場部分,增建附屬院落,加重園林綠化,形成一處佔地面積達7。6萬平方米,集佛教寺院、生態公園、休閒廣場於一體的大型寺院文化基地。

【邊塞風情】邊塞名邑 生態左雲

南禪寺 坐落於左雲縣最北端的保安堡村中央,是縣內儲存比較完整的一座古寺。寺廟坐北朝南,正殿面寬三間,進深三間,東西配殿各三間,還有一禪房,共十間。南禪寺為地藏菩薩古寺,創始年代久遠,清雍正九年(1731)重修,道光二十七年(1847)再次重修。1997年3月,經縣宗教事務部門批准,由當地居士禮請比丘尼釋妙覺師入住該寺,主持恢復重修事宜,歷經12年。重修後的南禪寺共有各類殿堂房舍20餘間,總面積達7200餘平方米。

【邊塞風情】邊塞名邑 生態左雲

睡佛寺 位於馬道頭鄉楊家窯村北九龍山南麓,始建於北魏。睡佛寺大殿三間依山鑿石而成,高4米,寬7米,進深4米。正中石臺上鑿有側身橫臥、兩目微閉的石佛像,身長約6米,高1。5米,臉面豐滿端莊,眼睛似閉非閉。石佛身上泥塑貼金,瀝粉噴塗,耀目輝煌。寺內住持禪房、炕、灶、窗全部石鑿而成,建築設計十分巧妙。由於建築年代久遠,自然分化、天災人禍,致使睡佛寺破敗。改革開放後,附近村民自發集資重建。馬道頭鄉政府將睡佛寺山整體列入旅遊風景區規劃中,將睡佛寺重新修繕,建起圍牆、大門、亭閣、索橋,鋪設甬道,使溝灣中的各種美景盡呈遊人眼底。

【邊塞風情】邊塞名邑 生態左雲

八臺子教堂 摩天嶺東側的八臺子教堂,是西方文明和東方文明交融的珍貴遺存,始建於光緒二年(1876),在梵蒂岡備案。教堂為哥特式建築風格,與當地的宗教建築完全不同,曾經是左雲邊塞文明的重要標誌。晚清以來,屢遭破壞,大部分建築被拆毀,只留下一堵門樓,俗稱大單巴。從殘存的大單巴上,仍然保留了中西方文明交融一些重要資訊。高聳的塔尖及上面工藝精湛的石雕、高貴典雅的造型,反映出西方天主教文化所蘊藏的內涵。 天然氧吧 旅遊勝地 因境內獨特的地質構造與數千年厚重的軍事文化,形成了境內以省級名勝風景區——摩天嶺風景名勝區為主的風景群,特色景點還有管家堡國家沙漠公園、十里河溼地公園、邊塞古楊。

【邊塞風情】邊塞名邑 生態左雲

摩天嶺風景區 位於左雲縣北部,地處塞北高原,東靠歷史名城大同,南鄰煤電新都朔州,西接晉北大門右玉,北眺草原明珠呼和浩特,佔地面積約77平方千米,2010年11月24日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省級名勝風景區。景區以摩天嶺長城為依託,古堡、烽臺林立,長城、教堂交相輝映,軍旅文化、商貿文化、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在這裡相互融合,農耕文明、草原文明、西方文明、中華文明在這裡交匯碰撞。

【邊塞風情】邊塞名邑 生態左雲

管家堡國家沙漠公園 位於左雲縣北部山西省桑乾河楊樹豐產林實驗局高山林場,屬半乾旱沙化土地型別區的京津及周邊沙化土地治理亞區。資源型別為人工固定沙地、人工半固定沙地及天然半固定沙地。 公園內的自然景觀豐富多彩。波狀起伏的丘陵地貌,樹影婆娑的小葉楊林,蒼翠道勁的油松林,枝葉繁茂的檸條,棕紅透亮的沙棘果與斑駁的峰火臺、高大的漢墓冢、西口驛站的殘垣共同構成了具有濃郁地域風格的塞外景觀。 沙漠公園距大同市區僅38千米。已成為遊客在欣賞雲岡石窟、華嚴寺、九龍壁等旅遊景點的同時,瞭解沙漠科學的一項旅遊內容,形成景觀資源的互動補充。 十里河混交林生態區 從左雲城西十里河水庫始,到舊高山城止,東西長約20千米,南北寬約3千米,溼地面積60平方千米。 十里河沿岸,解放初還是不毛之地。半個世紀以來,在國家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號召下,左雲人民精心經營,強勢推動,再加上溼地自然生長優勢,形成了今日葳蕤繁茂、清逸掠光的生態環境。

【邊塞風情】邊塞名邑 生態左雲

沿十里河北岸觀光道路遊覽,北面是20世紀70年代所栽植的楊樹豐產林,現已長大成材,形成密林。裡面混交沙棘、野玫瑰、臥柳等灌木,長勢繁盛。南面是十里河床,河床喬灌木純屬自然生植,主要有楊、柳、沙棘、野玫瑰、松樹等喬灌木混交,高低錯落,層次分明。尤其到了秋季,生態受邊塞特殊氣候的薰染,紅黃白綠青藍紫,色彩斑斕,絢麗多姿,被稱作七彩生態,實屬邊塞獨特風光。 邊塞古楊 生長在左雲縣雲興鎮榆千戶嶺村南。榆千戶嶺屬元代始有村落,古楊即建村時所栽植,到現在已生存700餘年。榆千戶嶺溼地土肥水美,最適宜於楊樹生長。傳說自漢朝以來一直就有百年古楊甚至千年古楊生存。傳說塞翁失馬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當時塞翁將一母馬拴在古楊上,母馬脫韁而跑,以至有了後來富於哲理的寓言故事。

【邊塞風情】邊塞名邑 生態左雲

古楊主幹周長10。1米,9人挽手方可合抱。古楊腹內枯空成洞,雖歷經數次雷擊和火燒,仍枝繁葉茂,生長旺盛。 資源豐富 生態領先 耐火粘土儲量大。左雲耐火粘土(高嶺土)儲量為1170萬噸,品質全國稀有,為華北地區高嶺土產量最大的縣。左雲縣產耐火粘土在高溫條件下能保持體積的穩定性,並具有抗渣性、對急冷急熱的抵抗性,以及一定的機械強度,因此經煅燒後異常堅定。 煤炭資源豐富。左雲是全國重點產煤縣。全縣煤田面積754平方千米,地質儲量為181億噸,屬侏羅紀、石炭二迭紀沉積煤田。煤質優良,各項指標均居全國領先地位,發熱量在5800大卡以上。

【邊塞風情】邊塞名邑 生態左雲

光熱、風能快速發展。高海拔山地尤其適合建設風電,現已建成五路山風力發電廠(大唐)並聯網發電。太陽能光伏發電專案已經起步,並逐步發展壯大。

【邊塞風情】邊塞名邑 生態左雲

農業生產轉型發展。近年來,縣政府克服山區丘陵、土地瘠薄、高寒缺雨的不利條件,引入科技,綠色發展,為農民創收。特色產品有小雜糧、山地羊肉、苦蕎茶和沙棘飲料。 綠色發展,環保開發。全縣森林覆蓋率45。03%,林木面積達到88。56萬畝,累計建成萬畝以上大片林地14處、森林公園4處、溼地公園1處,廠礦綠化1。5萬畝,生態走廓500多公里,標準園林化村莊85個,是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和省級林業生態名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