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古今修道者多如過江鯽,得道者為何鳳毛麟角?其實他們先缺一個字

由 武當三豐派聯誼會 發表于 旅遊2021-11-01
簡介這位頗有道行的伯陽先生又試著跟三個弟子說:“修煉丹藥最怕練不成,吃了會有人可能會和這隻狗一樣白白死了

道家道名有叫道牙子的嗎

古今修道者多如過江鯽,得道者為何鳳毛麟角?其實他們先缺一個字

宋∙張鎡在《張戶部惠山楊梅》有詩云:“嘗聞魏伯陽,鑄丹會稽山。功成試其徒,未欲汎與餐。紿言丹入口,命盡不可還。一人篤通道,快餌肯作難。翁復起諸死,攜手升雲亦。臨行作奇戲,留使後世看。”

這首詩中有提到一個非常著名的道家人物魏伯陽煉丹故事,其意義發人深省。

古時一些常年修道的道人,他們不僅要有探索精神,而且在必要時還要有一定的冒險和犧牲精神。同時,他們還要透過很多的考驗、關卡。比如要過

生死關

、榮貴關、窮困關、傲氣關、暴躁關、口舌關等。在下文中,有提到魏伯陽修煉外丹成功後,師徒四人的“試丹”記載。

據載,當丹藥剛剛煉成,魏伯陽故意用一隻狗試探丹藥的“藥效”,結果狗吃下去就“暫時”死了。這位頗有道行的伯陽先生又試著跟三個弟子說:

“修煉丹藥最怕練不成,吃了會有人可能會和這隻狗一樣白白死了。”

結果三個徒弟一聽都不敢嘗試了。

但這位伯陽先生還是想給打算放棄的徒弟們每人一個機會。結果,他不懼死亡,竟用自己做試驗。結果他服下丹藥立刻也“死”了。

有兩徒弟見狀怎肯效仿?心裡不住地在合計,覺得還不如回到俗世,說不定還能多活幾十年。於是,他們藉故給師徒二人買棺材,匆匆下山了。最後,只有一個姓虞的徒弟嘗試吃了師父煉的丹藥。

古今修道者多如過江鯽,得道者為何鳳毛麟角?其實他們先缺一個字

但故事到了最後,立刻出現了大反轉,這位“用心良苦”的師父竟活過來了,還救了那條狗和姓虞的徒弟。最後,兩人還得道昇天了。而另外兩個徒弟後來透過師父的“感謝信”得知師父得道昇仙了,估計他們早已懊悔得腸子都青了。這則故事其實說明如下幾個道理:

真道永遠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得道者畢竟是極少數人。“信”道是前提,也是得道的關鍵心態,並用真心真意去學道、行道、悟道,假以時日怎能不得道?若有懷疑、否定心和退轉心,則往往半途而廢,功虧一簣。

修道需要有不斷地探索和奉獻精神,若自己幾乎不曾真心付出,也不想吃苦用功辦道,怎會得道?修道路上,掉隊者一批批落下了,最後或許只剩少數幾人,甚至孤單一人——這是修道的常態和規律。同時,人性又是最經不起考驗的,有時只需透過一件小事,一個選擇就足夠了。

此文說到道家的生死關,我們就不能不提到老子的生死理念。該思想對於古人和後人的影響非常深遠。

在《道德經》十六章中有言:“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意即,人們宜用寂靜、空靈的思維去面對宇宙萬物的變化。萬物的發展變化都有其自身的規律,從生長到死亡,從死亡後再生長,生生不息,迴圈往復,最終無數形態的生命都有一個歸宿——歸根,也可以說是迴歸到了大地或宇宙虛空之中。

古今修道者多如過江鯽,得道者為何鳳毛麟角?其實他們先缺一個字

就生死來說,道家的神仙世界跟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是統一的,若想從這一世界到另一更高境界的世界,我們不妨可以理解為自然生命透過自身的修為而不斷迴圈、昇華和延續——進言之,死亡是新生的開端,它是一種嶄新的,有著更高階生命層級、靈性的呈現。

下文最後寫道:“伯陽作《參同契》,《五行相類》,凡三卷,其說似解《周易》,其實假借爻象,以論作丹之意,而儒者不知神仙之事,反作陰陽注之,殊失大旨也。”這句話不是專指某個派教,而是暗指隔行如隔山,若某些“門外漢”或非專精者心血來潮,或假借“立德”、“立言”的激勵而非要去嘔心瀝血做他家思想的註解,或是自己本身沒有類似親身經歷而胡亂臆測,膽大著書立說——那他們寫的道書其含金量、真實性和可操作性可想而知?

古今修道者多如過江鯽,得道者為何鳳毛麟角?其實他們先缺一個字

原文品鑑

魏伯陽者,吳人也。本高門之子,而性好道術,不肯仕宦,閒居養性,時人莫知之。後與弟子三人入山作神丹,丹成,弟子心不盡,乃試之曰:“此丹今雖成,當先試之。今試飴犬,犬即飛者,可服之,若犬死者,則不可服也。”

伯陽入山,特將一白犬自隨。又有毒丹,轉數未足,合和未至,服之暫死。故伯陽便以毒丹與白犬,食之即死。伯陽乃問弟子曰:“作丹惟恐不成,丹即成,而犬食之即死,恐未合神明之意,服之恐復如犬,為之奈何?”弟子曰:“先生當服之否?”

伯陽曰:“吾背違世俗,委家入山,不得仙道,亦不復歸,死之與生,吾當服之耳。”伯陽乃服丹,丹入口即死。弟子顧相謂曰:“作丹欲長生,而服之即死,當奈何?”

獨有一弟子曰:“吾師非凡人也,服丹而死,將無有意耶?”亦乃服丹,即復死。餘二弟子乃相謂曰:“所以作丹者,欲求長生,今服即死,焉用此為?若不服此,自可數十年在世間活也。”遂不服,乃共出山,欲為伯陽及死弟子求市棺木。

二人去後,伯陽即起,將所服丹內死弟子及白犬口中,皆起。弟子姓虞。皆仙去。因逢人入山伐木,乃作書與鄉里,寄謝二弟子。弟子方乃懊恨。伯陽作《參同契》,《五行相類》,凡三卷,其說似解《周易》,其實假借爻象,以論作丹之意,而儒者不知神仙之事,反作陰陽注之,殊失大旨也。

古今修道者多如過江鯽,得道者為何鳳毛麟角?其實他們先缺一個字

古今修道者多如過江鯽,得道者為何鳳毛麟角?其實他們先缺一個字

注:

魏伯陽(151年~221年),本名魏翱,字伯陽,道號雲牙子,會稽上虞(今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人。東漢時期黃老道家、煉丹理論家,道教丹鼎派的理論奠基人,尚書魏朗之子。

出身高門望族,生性好道,不肯仕宦,閒居養性,時人莫知。曾率三弟子周燮、馮良、虞巡入上虞鳳鳴山鳳鳴洞煉丹服食。漢桓帝時,傳術於同郡淳于斟。曹魏黃初二年(221年),去世。

其所著的《周易參同契》,五行相類,共三卷,是現存最早系統闡述煉丹理論的著作,來源於黃老與《周易》,並參考古代煉丹術及煉丹古書,假借爻象,以論作丹之意,後世奉為“萬古丹經之王”,奠定了道教丹鼎學說的理論基礎,在世界科技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美國、英國、前蘇聯等國教科書和百科全書中均提及此書並有譯本,英國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更稱它為“全球第一本這方面的書籍”。

古今修道者多如過江鯽,得道者為何鳳毛麟角?其實他們先缺一個字

◎免責宣告:配圖源自網路,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絡我們刪除處理。文中觀點僅代表者者本人,與本平臺無關。限於筆者水平有限,若有不足之處,可以方便斧正交流,共同提升。

古今修道者多如過江鯽,得道者為何鳳毛麟角?其實他們先缺一個字

夢想成為武當三豐派弟子請點選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