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鎮海吼”鐵獅子、登瀛橋、紀曉嵐墓、大運河系列(滄縣篇)

由 印象中華行 發表于 旅遊2022-12-02
簡介登瀛橋滄州杜林橋原名登瀛橋,該橋坐落於滄州西15公里(滄縣杜林鎮中心)舊滄河路與滹沱河故道交匯處的杜林鎮,是橫跨於河支河上的三孔敞肩拱形石橋

高川鄉有多少個村

“鎮海吼”鐵獅子、登瀛橋、紀曉嵐墓、大運河系列(滄縣篇)

引言—名字由來

西漢

文帝置浮陽縣,為勃海

治。

北魏

浮陽縣為浮陽郡治。

北周大象

二年(580年)置長蘆縣(治今滄州市西),屬章武郡。

開皇十八年(598年)浮陽縣更名清池縣,屬滄州。唐清池、長蘆縣屬河北道滄州(州治清池)。

北宋

乾德二年(964年)長蘆縣省

清池縣,清池縣仍為滄州治。元

滄州及清池縣於長蘆鎮,屬

河間路

。明洪武初清池縣省入滄州,屬

河間府

。清初滄州屬河間府,

雍正

九年(1731年)改隸天津府。1913年滄州降為滄縣,

取滄海之意。

滄縣今隸屬於河北省滄州市。

大運河水系圖

“鎮海吼”鐵獅子、登瀛橋、紀曉嵐墓、大運河系列(滄縣篇)

大運河縱穿滄縣南北。

滄州鐵獅子

滄州鐵獅子,當地俗稱“鎮海吼”,它位於滄縣舊州城內,坐落在原開元寺前,獅身高3。8米,頭部高1。5米,通高5。48米,通長6。5米,身軀寬3。17米。其總重量是多少?原來,傳說鐵獅總重量約40噸,1984年為保護獅身為其移位時,經過準確稱量,鐵獅的總重量為29。30噸滄州鐵獅子是我國最大的鑄鐵文物。

“鎮海吼”鐵獅子、登瀛橋、紀曉嵐墓、大運河系列(滄縣篇)

鐵獅子已成為滄州的市徽,鐵獅頭頂及項下各鑄有“獅子王”三個字,頭內有“竇田、郭寶玉”字。左肋有“山東李雲造”五字。鐵獅腹腔內滿鑄有《金剛經》文。然因年代久遠,字跡多漫滅不全。在鐵獅子右項及牙邊皆鑄有“大周廣順三年鑄造”字樣,可以斷定鑄造於五代後周廣順三年,即公元953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鎮海吼”鐵獅子、登瀛橋、紀曉嵐墓、大運河系列(滄縣篇)

1956年,在蘇聯專家的建議下,滄州文保所在滄州鐵獅子上面修建了八角亭。八角亭將獅子嚴密地遮蓋在下面。滄州鐵獅子所處地勢低窪,積水不能快速蒸發擴散。導致八角亭形成了一個潮溼高溫的小氣候,加重了滄州鐵獅子的鏽蝕。1975年,又將八角亭拆掉。

“鎮海吼”鐵獅子、登瀛橋、紀曉嵐墓、大運河系列(滄縣篇)

1984年,因滄州鐵獅子獅足長期陷於土中,而在滄州鐵獅子北邊8米處新建一座2米高隔水臺座。11月22日,兩部30噸級的吊車同步起吊,把滄州鐵獅子挪移到新建臺座上。吊裝遺留問題:下巴、尾巴、左後足、右前足完全缺損,全身破損共42處。最大的漏洞是腹腔底部。早在50年代,腹腔底部便有漏洞,最初漏洞面積沒有記載。1977年是5。8平方米,在1984年是7平方米。另外,吊裝時防止腿部擠壓灌注的硫磺錨固合劑未及時清除,硫磺合劑降溫凝固,體積膨脹,加速了腿部斷裂。

“鎮海吼”鐵獅子、登瀛橋、紀曉嵐墓、大運河系列(滄縣篇)

1995年,用十六根直徑15釐米的赭紅色的鐵管,支撐在臺基和滄州鐵獅子軀體之間。為了加固四條獅腿,維修人員灌注了膨脹係數小於硫磺合劑的爐渣、砂子、石灰等混合材料。混合材料遇雨水膨脹,獅子腿部裂紋再度惡化,又出現了數十處裂縫和殘洞。

“鎮海吼”鐵獅子、登瀛橋、紀曉嵐墓、大運河系列(滄縣篇)

滄州鐵獅子與

定州開元寺塔

、正定隆興寺銅菩薩像,並稱為“河北三寶”。也有華北四寶之說,指的是“滄州獅子定州塔,正定菩薩

趙州橋

”。滄州的別稱“

獅城

”,也由之而來。

它的鑄造比美國和法國的鍊鐵術早七八百年,所以鐵獅子在世界冶金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開啟世界冶金史就有滄州鐵獅子。

登瀛橋

滄州杜林橋原名登瀛橋,該橋坐落於滄州西15公里(滄縣杜林鎮中心)舊滄河路與滹沱河故道交匯處的杜林鎮,是橫跨於河支河上的三孔敞肩拱形石橋。該橋始建於公元1594年。

“鎮海吼”鐵獅子、登瀛橋、紀曉嵐墓、大運河系列(滄縣篇)

橋體由三大拱兩小拱組成,兩小拱懸臥於三大拱連線處的拱肩上,兩個流線型的大橋墩支撐著橋身。橋長66米,橋面寬7。8米,每孔跨徑11。3米。中拱上頂兩側各有一龍頭石雕,探出橋體,張牙瞠目,若呼之欲出;左右兩大拱之上,各有一石雕獅子頭,暴目裂眥,神態兇猛;兩小拱的拱頂各有一搖頭探尾的神水獸;橋面石欄、石柱上是目不暇接的浮雕畫面和姿態各異的石猴、石獅等動物,精雕細鏤,栩栩如生。

“鎮海吼”鐵獅子、登瀛橋、紀曉嵐墓、大運河系列(滄縣篇)

據長蘆鹽運使阮尚賓《新建登瀛橋記》和王蔭桐《重修登瀛橋記》載,杜林原名登瀛鎮,跨滹沱河兩岸,順河行北可抵京、津,由此往來之商賈行旅,摩肩接踵,自古雖有舟渡,但客貨往來十分不便。

“鎮海吼”鐵獅子、登瀛橋、紀曉嵐墓、大運河系列(滄縣篇)

明萬曆年間善人劉尚有目擊行旅舟渡之艱,建議修建石橋,以行旅利鹽運。鹽運使阮尚賓、瀛州太守劉毓寬慨然捐助,在地方紳商和好善樂施人們捐資和幫助下,於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耗白銀2萬兩建成此橋,從此登瀛路履若坦途。

“鎮海吼”鐵獅子、登瀛橋、紀曉嵐墓、大運河系列(滄縣篇)

清光緒年間,滹沱河水氾濫,衝陷橋兩端大小兩孔,不能通行。好義者多次想修復,無奈耗資巨大,工程艱鉅,畏難而止。14年以後,鄉人王蔭桐矢志重修登瀛橋,並不辭勞苦,多方籌措修橋款,歷經6年修復完工,但王蔭桐也因此債臺高築,隨僧道募捐化緣以還橋債。

“鎮海吼”鐵獅子、登瀛橋、紀曉嵐墓、大運河系列(滄縣篇)

紀曉嵐墓

紀曉嵐墓地位於河北省滄縣崔爾莊鎮北村村南約300米處。紀曉嵐墓所在紀氏家族墓地始建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南北300米,東西100米,共有墓1194座,墓碑136塊。墓地在“文革”中遭嚴重破壞,現僅存殘碑十餘塊,新出土有紀曉嵐本人生前撰文,由劉墉、董浩、翁方綱等著名書法家書寫的墓誌銘三塊。紀曉嵐墓地坐西朝東,墓碑下贔屓頭東尾西。

“鎮海吼”鐵獅子、登瀛橋、紀曉嵐墓、大運河系列(滄縣篇)

紀曉嵐,名昀,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清直隸河間府獻縣(今河北獻縣)人。紀曉嵐為清代官宦文人,滄縣景城紀氏後裔。紀曉嵐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以總纂《四庫全書》和撰著小說《閱微草堂筆記》聞名於世。

“鎮海吼”鐵獅子、登瀛橋、紀曉嵐墓、大運河系列(滄縣篇)

高龍華古墓

該墓位於滄州市西南,滄縣高川鄉前高龍華村東北700米處。北200米處有滹沱河故道東西穿過。傳說為袁紹墓(當地人按其堆土形狀,稱之為“大疙瘩”)。該墓為典型的漢墓,封土高大,封土為橢圓形,高8米,東西徑52米,南北徑36米,佔地1510平方米。

“鎮海吼”鐵獅子、登瀛橋、紀曉嵐墓、大運河系列(滄縣篇)

“鎮海吼”鐵獅子、登瀛橋、紀曉嵐墓、大運河系列(滄縣篇)

非遺文化—鏤空木雕雕刻技藝

鏤空

木雕

又稱透雕和空雕,是在木雕的基礎上經過多少代木雕藝人的想象和創造發展而來,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滄縣鏤空木雕技藝明清時期空前發展。當時

雕刻

傢俱、寺廟建築很盛行,雕刻藝人應運而生,《中國工藝美術史》記載:“明清時期,民間木刻的佛龕、窗格、屏風等在

山西

河北

等地很普遍,內容和形式都是大眾所喜聞樂見的。”鏤空木雕是藝人在傢俱、建築、神器中應用最廣,效果最好的雕刻技法。

“鎮海吼”鐵獅子、登瀛橋、紀曉嵐墓、大運河系列(滄縣篇)

滄縣鏤空木雕雕刻技藝在構圖與厚度上與南方鏤空木雕壁掛有著明顯的區別,南方鏤空木雕多采用“滿工”構圖,而滄縣鏤空木雕採用與國畫相結合的方法,在厚度上南方鏤空木雕多為單層次1-2釐米的薄料,而滄縣鏤空木雕為多層次鏤空雕刻,厚度達到10-40釐米,立體感、層次感特別強。滄縣鏤空木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地域風格,作品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明演進史和文化成就。

民俗文化—彈腿

彈腿是中國傳統武術門派之一,在演練時講究低盤下勢,對肩、腰、胯等部位的支撐力和運動力要求很高,尤其是要求下盤需穩健有力,因此,非常注重樁功的練習。其樁法有單鞭樁、擔山樁、三合樁、伏龍樁、伏虎樁、混元樁、對門樁、雙掖樁、

四平

樁、七星樁等十餘種,以定架穩勢、調練氣息、培養內功、修練真氣為主。

“鎮海吼”鐵獅子、登瀛橋、紀曉嵐墓、大運河系列(滄縣篇)

彈腿是一種以屈伸性腿法為主,並配合各種手法、步法所組成的拳術套路。此拳腿法快速屈伸出以激力,如彈射之勢而故名。近代彈腿名家首推王子平(1881~1973)。王是

河北

滄縣

人,回族,生於窮藝人之家,祖父以皮條、槓子聞名,其父有“粗胳膊王”之稱。王子平自幼苦練武功,除武術、摔跤、舉重外,凡有益於拳術練功者,如槓子、皮條、扯旗、跳繩、踢毽子、游泳、騎射等,莫不研習,因此被譽為全面的武術家。

地方特產—金絲小棗

金絲小棗又名西河紅棗。因幹棗剝開時有金黃絲相連,入口甜如蜜,外形如珠似璣,故稱

金絲小棗

。清乾隆《

樂陵縣誌

》記載: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樂陵知縣王登庸“教民樹藝種棗,有過者課種棗,以贖愆,故邑多棗。”

“鎮海吼”鐵獅子、登瀛橋、紀曉嵐墓、大運河系列(滄縣篇)

清代的樂陵即被譽為“鬥地打石糧”、“一年頂三秋”的風水寶地。詩人吳泰龐詩中寫道:“六月荷花連水碧,千家小棗射紅雲”。十分形象地描述了當時棗樹栽培的盛況和金秋季節成熟的棗樹掛滿枝頭的豐收景象。

“鎮海吼”鐵獅子、登瀛橋、紀曉嵐墓、大運河系列(滄縣篇)

滄縣、河間、獻縣、泊頭、鹽山、海興、以及山東的樂陵、慶雲、無棣等縣,處於環渤海灣一帶都是小棗適宜生長區域和盛產之地。金絲小棗因為風味獨特,成為紅棗中的珍品,相傳乾隆二年(1737年)秋,乾隆到滄州一帶狩獵,途經獻縣,見路邊風搖棗樹,果實累累,頓時喜上眉梢,上前摘棗一枚,開時金絲閃耀,吃在口中甘如含蜜,喜言道:“滄州自古草澤之地,然金絲小棗風味殊佳,如是者鮮矣?”

後序

滄縣歷史文化厚重,被譽為獅城。人文歷史悠久,運河文化、武術文化在這裡交相輝印。

大河之北、燕趙福地、大美滄州、大美滄縣歡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