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最近外地網紅們去杭州,不想去西湖但一定要去德壽宮?

由 上觀新聞 發表于 旅遊2023-01-05
簡介德壽宮的遺址保護與文化展示,對於杭州這座城市意義重大

飛來峰巖層是什麼巖

最近外地網紅們去杭州,不想去西湖但一定要去德壽宮?

一面紅牆,最近火遍杭州人的朋友圈。南宋德壽宮遺址博物館開放後,許多遊客趁著秋陽正好,排著隊在德壽宮的紅牆邊打卡。德壽宮何以憑“一牆之力”火出圈?

最近外地網紅們去杭州,不想去西湖但一定要去德壽宮?

德壽宮後苑飛來峰、冷泉堂復原圖(浙江省古建院復原研究成果)

杭州的文化基因

宋韻,杭州城市文化血脈裡隱藏的基因。杭州的城市格局塑造、飲食習慣、生活美學、文化藝術,都跟南宋一朝息息相關。

德壽宮是一扇窗,往窗內一瞥,便是千年。

1162年,宋高宗退位後移居“德壽宮”。人稱大內皇宮為“南內”,稱德壽宮為“北內”。世事變遷,德壽宮消逝在歷史煙雲中。八百多年後,這座德壽宮終於重新出現在世人面前。

德壽宮的遺址保護與文化展示,對於杭州這座城市意義重大。因為杭州城市文化、氣質的形成,與南宋密不可分。德壽宮遺址作為南宋皇城遺址的一部分,是城市的珍貴遺存。它的保護髮掘與地面建築復原,對於杭州這座城市有著重要的意義。

倘要真正讀懂杭州,除了一個西湖,還要有一座德壽宮。

在此之前,很多老杭州人不一定知道德壽宮,但你若是問他“杭州工具廠在哪裡”,他一定會告訴你確切的方位。望江路以北,中河以東,直吉祥巷以西,梅花碑以南——這就是南宋德壽宮的大致方位。

這麼一塊位於杭州市中心的地塊,在杭州工具廠搬離之後,荒蕪了許多年。有人對這塊地方的內情不甚瞭解,但現在大家已經知道了——這是塊寶地。

就像一座埋藏著巨大的秘密的城堡,南宋臨安城被深深地掩藏在地下2。5米至3。5米深處。隨著時代的更迭與城市建設的推進,歷史的遺蹟如同光陰一般層層疊壓覆蓋起來。

地面上時代更替,光陰流轉,一層層遺蹟將故事掩埋下去。如今,當人們行走在南宋臨安城遺址的範圍內,地表之上,車水馬龍,高樓林立,人聲鼎沸,春花秋月;人們很難想象,在地面之下還深深地隱藏著另一座舊時的城市。

那些考古學者,從偶然間被髮掘出來的一磚一瓦、一瓷一器中,讓目光透過那歷史的重重迷霧,窺見過去的一抹輝煌。

年復一年,當一枚又一枚的貝殼相繼被帶到海灘上時,關於大海的描述,正在無限接近大海本身。沉睡近千年的南宋德壽宮,終於顯露出冰山一角。

從歷次考古發現來看,德壽宮遺址面積不少於11萬平方米,有五開間的殿宇,規格不低;有水池、大水渠、假山石,顯然是一大片園林遺存;這裡又是與“南內”相提並論的“北內”——它的意義,非同小可。

南宋臨安城遺址考古發掘,也被列入“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週年的100個重大考古發現”之一。

最近外地網紅們去杭州,不想去西湖但一定要去德壽宮?

德壽宮出土的陶迦陵頻伽。

隱秘的“保護系統”

德壽宮遺址保護與復原展示,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其中每一個工種,需要不同的專業機構、人員去完成。

德壽宮遺址所處的南宋文化層,浸泡在地下水中。把遺址揭露出來,如何進行土遺址的保護與展示,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德壽宮遺址專案面臨的首要任務就是破解這一難題。

遺址在積水的長時間浸泡下,土遺址會出現軟化、泥化現象,其力學性質也發生顯著改變。有的遺址如果露出水面,這塊土壤中的水分也會透過空氣不斷蒸發,毛細水源源不斷地把溶質搬運過來,在表面集聚,造成遺址表面土體的疏鬆、脫落,或析出鹽分、結殼,損害文物和文物儲存的環境。

此外,水體富營養化也會使遺址表面生長出苔蘚,不僅把遺址文物的本來面目覆蓋掉,還會改變遺址文物的表觀結構,對遺址產生危害。相對溫溼度的變化,還會引起土遺址內儲存的木材、象牙等有機質文物的變化。

在德壽宮遺址保護的過程中,病害的防治成為工作的首要任務。遺址文物一旦外部環境被人為改變,就會產生不可逆的影響。文物一旦被人為破壞,那就是無法挽回的。

對於潮溼環境下遺址的保護,最重要的第一是防水,第二是加固。

針對德壽宮遺址的具體情況,最終確立下來的方案是,在德壽宮遺址的地下四周修上一道永久性的牆,將地下水隔斷。同時,在遺址地表上建設保護棚罩,將潮溼環境轉變為乾燥環境,來對遺址進行保護。

因此,德壽宮遺址保護開創性地採用了“止水帷幕”作為地下永久防滲牆。這道牆的長度達440米,牆體寬度0。7米,深度達17米至18米——這樣的深度表示已抵達岩層。如果做個比喻的話,那就是在遺址的四面,圍了一個水泥桶,把遺址整個兒地“裝”了起來。

止水帷幕圍合面積達到4918平方米。德壽宮止水帷幕的成功實踐,將為我國潮溼地區遺址保護,提供新的防滲牆形式借鑑。

德壽宮遺址博物館開放後,人們往往能注意到華美的宮殿、壯觀的遺址、精美的園林,很少有人會留意到土遺址的保護問題,更極少人知道在遺址的四周,有一個隱秘的“保護系統”。這恰恰是今天的人們,藉助當下的科學技術手段,達成對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的目標。

最近外地網紅們去杭州,不想去西湖但一定要去德壽宮?

開放後的德壽宮遺址現狀。

穿越時空的對話

為了儘可能地溯源和遵循南宋建築的法式特徵和構造做法,再現南宋建築的神韻,專案方對德壽宮的每一個細節都作了仔細推敲。

譬如,德壽宮的屋頂沒有鋪琉璃瓦。論豪華程度,論皇家氣派,肯定是琉璃瓦更豪華、更氣派。這在宋代的古建築裡是常見的,宋畫裡也有。但是經過專家討論,一致決定不用琉璃瓦。因為考古證據不支援。最後大殿屋頂選用了樸素的陶土瓦。

復原團隊對每一個大大小小的構件進行推敲和修改,有的構件甚至修改不下百次。僅僅是德壽大殿正脊上的鴟吻,專家們前前後後修改了幾十個來回。

德壽宮出土的鴟吻殘件,大約只佔完整鴟吻構件的1/15。根據這一塊小小的殘件,技術小組絞盡腦汁,試圖把它歸位到那塊已然消失的整體中去。鴟吻,也叫鴟尾、螭吻。在中國古建築裡,這是放在屋脊正脊兩端的一種飾物。它來自中國古代傳說,一種神獸,龍的第九子。在房脊上安放兩個相對的鴟吻,能避火災。

鴟吻的形象一直在發生變化。從《瑞鶴圖》上,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直觀的認知——龍頭、魚尾的形象,成為德壽宮鴟吻的主體形象。德壽宮上的鴟吻是什麼樣的?大小如何?專家們為此花費了巨大的心力,最終得到各方肯定的形象。

他們一遍遍地核對考古遺址,查閱《思陵錄》《營造法式》,同時還研究浙江現有的宋元建築的形制樣式、等級關係,去圖書館找宋畫資料,一點點推敲,試圖無限接近於歷史中的德壽宮“真相”。

大殿上最後復原的“龍頭劍把魚尾鴟吻”,高1810毫米、950毫米,寬340毫米,側面是1320毫米。在雄偉的大殿的屋頂上,人站在地面看上去,非常遙遠,也幾乎沒有人會留意到那麼小的細節。

德壽宮復原團隊的專家們卻用這樣的標準,在要求建築的每一處細節。

望柱、蓮花座、斗栱,每一根線條、一個花紋、一個角度……都反覆修改、打樣。細到柱子上斗栱的“卷殺”,每一刀的角度,都不放過。

這是一次漫長時光的穿越,更是一次美的對話。正是透過這樣的對話,今人與古人得以心意接通、精神共鳴。

穿過這扇歷史的大門,人們步入德壽宮,步入大宋王朝,也步入一座城市深厚文明的歷史長河之中。

最近外地網紅們去杭州,不想去西湖但一定要去德壽宮?

文保工作者在對遺址進行保護。

欄目主編:孔令君

文字編輯:陳抒怡

本文作者:周華誠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笪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