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一琴一鶴走天下,傳統文化的琴鶴意蘊是什麼?難怪古人都愛鶴

由 起飛歷史 發表于 旅遊2021-05-18
簡介而這,便是琴鶴之間展開聯絡的開始,也是琴鶴意象出現的首要原因

仙枕石放鶴眠什麼意思

北宋仁宗在位期間,朝中有位“鐵面御史”,名叫趙抃。此人剛直不阿,秉公明事,從不攀附權貴。他在出任成都知府時,往往輕裝前行,只帶一琴一鶴,可謂廉潔奉公。

沈括在《夢溪筆談》提到:

"趙閱道為成都轉運史,出行部內,唯攜一琴一鶴,坐則看鶴鼓琴。"

《宋史·趙抃傳》亦有記載:

"帝曰:'聞卿匹馬入蜀,以一琴一鶴自隨;為政簡易,亦稱是乎!'"

趙抃死後,人們發現他家徒四壁,的確是唯有一琴一鶴一龜,

因感念其君子之風,遂親切地稱其為"琴鶴知府"。

一琴一鶴走天下,傳統文化的琴鶴意蘊是什麼?難怪古人都愛鶴

劇照中的北宋名臣趙抃

事實上,趙抃的事蹟不只是個例。在盛唐時期,一琴一鶴經常出現在同一首詩歌中;

而在更早的先秦典籍中,琴鶴意象也往往被當成一個美好事物,被先民詠唱,為世人訴說。

而從另一角度來看,由琴鶴演變出的成語,如“焚琴煮鶴”等成語,其寓意便是“糟蹋美好的事物”。

一、琴鶴意象之溯源

先秦時期的典籍,多少帶有一些神靈色彩。

而琴與鶴的存在,也恰恰印證了這一現象。縱觀《詩經》,人們對於自然的嚮往、對於動物們的喜愛,也從未停止。

聞一多先生曾說:

"三百篇中以鳥起興者,不可勝計,其基本觀點,疑亦導源於圖騰。"

一琴一鶴走天下,傳統文化的琴鶴意蘊是什麼?難怪古人都愛鶴

《詩經》中的鶴形象

鶴類當時被看成"羽族之長",可見它在上古先民心中的地位。

《周易·中孚》中說:

"鶴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在傳統文人思維中,有著“瞻萬物而思紛”的觀念。他們對於鶴類長期觀察,並逐漸喜愛上它。

於是鶴意象最初代表著神靈、長壽、吉祥、君子等內涵,從而收到貴族階層與士大夫的一致追捧。《左傳》提到:

"冬,十二月,狄人伐衛。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將戰,國人受甲皆曰:'使鶴!鶴實有祿位,餘焉能戰!'"

與鶴相同,古琴也帶有一定神秘色彩。

《新論·琴道》有記載:

"昔神農氏繼宓羲而王天下,始削桐為琴, 繩絲為弦, 以通神明之德, 和天地之和焉。"

師曠,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琴師,相傳他撫琴之時,便能令六馬仰秣、玄鶴起舞。

一琴一鶴走天下,傳統文化的琴鶴意蘊是什麼?難怪古人都愛鶴

衛懿公好鶴

王充在《論衡》中記載了這個傳奇故事:

"師曠鼓《清角》, 一奏之,有玄鶴二八自南方來,集於廊門之危;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頸而鳴,舒翼而舞,音中宮商之聲,聲籲於天。"

可見在上古時期,士大夫撫琴賞鶴,便已經成了一種流行文化。

二、琴鶴意象之成因

《周易象辭》中說:鶴類都有

"警露、夜半而鳴、擅舞、行止有節"

的特點。因其體態優美,舞姿優雅,且能隨著琴曲之聲起舞,故而古人認為鶴對音樂具有一定的感應性。

而這,便是琴鶴之間展開聯絡的開始,也是琴鶴意象出現的首要原因。

但不久之後,人們又發現:琴與鶴,都具有相通之處。鶴鳴意象,代表君子高雅;而文人撫琴,也是自比君子,有儒慕之氣。

三國時期的東吳名將周瑜,便善於琴律,所謂

"曲有誤,周郎顧"

當時的江東百姓將周瑜視為一員儒將,並親切稱其為"周郎"。

一琴一鶴走天下,傳統文化的琴鶴意蘊是什麼?難怪古人都愛鶴

周瑜撫琴劇照

盛唐時期,正是中國音樂史上一次過渡時期。

隨著琴鶴文化的不斷衍生,不少文人甚至將鶴當成是知音好友,即

"吏散重門印不開, 玉琴招鶴舞裴回"。

他們在撫琴時,也會注重鶴的感受,併為之喜悅。於是雍陶在《訪友人幽居二首》感慨:“盡日弄琴誰共聽, 與君兼鶴是三人。”

除此之外,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恐怕是最在意鶴感受的詩人了。

他在《松下琴贈客》中寫道:

"寡鶴當徽怨,秋泉應指寒。慚君此傾聽,本不為君彈。"

這一日,白居易興致頗高,獨自對著寒松、微風閒彈幾曲。一曲未完,白居易卻發現有意外聲響,仔細一看,原來是一頭獨鶴在符合琴聲。白居易首先是高興,然後又感到一絲慚愧。

在他看來,自己有心事才彈琴,這樣的摻雜著七情六慾的琴曲,又怎麼能讓純潔的白鶴聽見呢?

一琴一鶴走天下,傳統文化的琴鶴意蘊是什麼?難怪古人都愛鶴

一琴一鶴樂悠悠

透過這個結論,不妨得出一個結論,古人彈琴以示自己的德行操守

;而白鶴自古至今,也被人看作有君子之道。因此琴鶴意象出現的第二個原因,便是它們都具有共同的君子之德,容易互相引起共鳴。

“士無故不撤琴瑟”,故而蔡邕在《琴操》中說:

"昔伏羲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

由此可見,琴音被文人看作是聖人之音。孔子習君子六藝,也偏愛撫琴,可知撫琴不僅能修養身心,更能展示自己的高尚的君子情操。

與此同時,倘若文人在撫琴之時,能引來鶴類為之起舞,則更加能佐證這一觀點。

因為鶴也代表高潔君子,它能起舞,便是對撫琴之人的最大認可。

因而《楚辭補註》中說:

"玄鶴, 俊鳥也。君有德則來, 無德則去, 若鸞鳳矣。故師曠鼓琴, 天下玄鶴皆銜明月之珠以舞也。言己聽玄鶴振音晨鳴乃於高岡之上, 峨峨之顛, 見有德之君, 乃來下也。"

撫琴聞鶴而來,即見有德之君,不外乎如是也。

一琴一鶴走天下,傳統文化的琴鶴意蘊是什麼?難怪古人都愛鶴

師曠撫琴

除此之外,琴鶴一詞也經常出現在唐代文人中的求道問仙的旅途中。

喻鳧《書懷》中寫道:

"只是守琴書,僧中獨寓居。心唯務鶴靜,分合與名疏。"

唐代思想包容,精神自由,不少文人若無法達到儒家濟世之理念,便會選擇歸隱深山,過上求仙問道一般的隱逸生活。

在此時期,道教學說得到長足發展,像袁天罡、李淳風等人,都是當時頗為有名的道士,不僅享受極高待遇,更能直達天聽,對國家造成一定影響。因而在道家思想的指導下,不少人更加嚮往隱逸生活。

就連李白也曾感慨: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於是前往終南山訪友尋道。

而在這樣的隱逸生活中,倘若有一琴一鶴,也再美好不過了。

一琴一鶴走天下,傳統文化的琴鶴意蘊是什麼?難怪古人都愛鶴

詩仙李白畫

李端在《題崔端公園林》寫道:“上士愛清輝,開門向翠微。抱琴看鶴去,枕石待雲歸。”可見唐代時的隱逸之時,已經習慣用琴意象來表達自身“遺世而獨立”的想象,並含蓄表明自己渴望超脫的內在精神。

三、漫談琴鶴意象

上述可見,琴鶴意象在不斷髮展的過程中,也主要衍生出三個方面:

(一)文人借琴鶴而寓德。

正如開頭提到的

"琴鶴知府"

趙抃,他無論去哪,都會帶上一琴一鶴,這不僅是在向世人表明,自己堅守君子之德,更是趙抃對自己的嚴格要求。

在他看來,自己的職業生涯當應與白鶴之潔白、琴曲之純潔一樣,不應當有半分汙點。

所以他恪守本性,不攀附權貴,也不畏強權,一心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一琴一鶴走天下,傳統文化的琴鶴意蘊是什麼?難怪古人都愛鶴

“琴鶴知府”趙抃正直形象

(二)借琴鶴表明自己對隱逸生活的嚮往。

尤其在中晚唐時代,儒釋道三家並行,不少文人或向王維、韓愈一樣,只專研一家;或向李白、蘇軾這樣三家齊修。

這樣看來,後一者卻更為曠達。孔子曾雲:

"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既然無法在官場上風生水起,那麼不妨追求本心,寄情于山水之間。

正如唐代詩人李群玉在《送房處士閒遊》中寫道

:"花月三江水,琴尊一葉舟。羨君隨野鶴,長揖稻粱愁。"

一琴一鶴走天下,過著如此自由的隱逸生活,是無數接受了道家思想的文人,他們心中最嚮往的生活。

(三)琴鶴意象還有一種與上述二者截然相反的意象。

唐代有一傳世名曲,叫做《別鶴操》,它將琴鶴意象渲染成了別離傷感之情意。

一琴一鶴走天下,傳統文化的琴鶴意蘊是什麼?難怪古人都愛鶴

鶴常成對而行

《古今注》中有記載:

"《別鶴操》, 商陵牧子所作也,娶妻五年而無子,父兄將為之改娶,妻聞之,中夜起,倚戶而悲嘯,牧子聞之,愴然而悲,乃歌曰:'將乖比翼隔天端,山川悠遠路漫漫,攬衣不寢食忘餐。'後人因為樂章焉。"

白居易說:

"寫之在琴曲,聽者酸心髓。"

自古以來,別鶴意象便代表離別之意。

古人在作詩之時,經常化用女子口吻,借別鶴意象表明自己對遠方丈夫的思念之情。

其中離別之情,令人難以卒讀。而《別鶴操》的出現,也成功將這種離別之意與琴曲巧妙結合起來。

不僅讓人讀之感傷,更是令人聽之流涕。

元稹聽妻彈《別鶴操》,其好友白居易作詩唱和:

"起聞雙鶴別,若與人相似。"

元稹妻子去世之後,他感念當初之景,不由涕泗橫流,遂作《離思》五首,其中一首有寫道: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不僅表達了元稹對妻子忠貞不渝的愛情,更是寫出了他對亡故妻子的深深眷戀。

參考文獻:

《詩經》

《論衡》

《左傳》

《琴操》

《新論》

《宋史》

《三國志》

《古今注》

《全唐詩》

《全唐文》

《夢溪筆談》

《楚辭補註》

《周易象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