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老年公園不能只有“老味兒”足,這些貼心適老設計更“吸粉”

由 京報網 發表于 旅遊2023-01-22
簡介■探訪點 社群花園公園設計不妨多聽聽老人心聲去年,朝陽區啟動了老年宜居環境示範社群建設,其中一個環節就是在社群裡為老年人開闢公園、廣場等活動空間

公園裡的老人都是玩些什麼

春暖花開,在家憋了一冬的老人都想到家附近的公園走走。近年來,本市陸續建設了一批以老人為服務物件的公園,如老年主題公園、孝親敬老園、老年宜居社群公園等。這些公園老人們喜歡去逛去玩嗎?人們對這一類公園還有哪些期盼?

■探訪點 孝悌園

“老味兒”雖足 設施卻對老人不友好

東五環通惠河南岸,坐落著一大片明清仿古建築。早在2011年,臨河的帶狀區域就被規劃建設成了一座狹長的小公園,名為“孝悌園”。

如今春分已過,通惠河碧波盪漾,楊柳泛出新綠。記者踏訪此處時,三三兩兩的市民在園中散步,享受春光。既然以“孝”為主題,公園裡自然不難找到相關元素——綠地中矗立著四座主題雕塑,分別為“常回家看看、經常為父母拍照、為父母舉辦生日宴會、尊老愛老”。每座雕塑下,還配有一塊花崗石碑,鐫刻著孝親敬老的名言警句。

“這些雕像有年頭了,雕工雖一般,但看得人心裡暖暖的。”家住附近的張大媽說,她幾乎每天都會來孝悌園散散步。遺憾的是,老伴腿腳不靈便,出門要坐輪椅,磕磕絆絆根本推不進來。

孝悌園位於河畔,地勢較低,要從主路進入公園需沿起伏不定的陡坡拾級而下,且沿路沒有扶手。別說是坐輪椅、拄柺杖的老人了,就連身手矯健的年輕人都得悠著點兒,緩步慢行。

春風醉人,可若是想在河邊坐上一坐,稍作休整,也並非易事。記者沿河走了好幾百米,發現公園裡沒有安裝公共座椅,可供閒坐的臺階也不多。

雖主打“孝”文化,但對老年人並不是很友好,這樣的尷尬情況不只存在於“孝悌園”。記者走訪多家老年公園,發現二十四孝牆、八卦圖、壽星雕像以及各種孝親敬老的名言警句幾乎成了標配,堪稱“老味兒”十足,但很多公園並沒有專門配備無障礙設施。

不過,對於公園中的“老味兒”,也有一些老人不買賬。“倡導孝順、尊老,本意是好的,但有時候過於形式化了。”採訪中一位老人告訴記者,他家附近的一座老年公園,甚至連電線杆上都寫有“老有所樂、老有所學”的字樣,公園裡的景點也多以“孝”、“壽”、“樂”等字眼命名。“寫個‘老有所樂’的口號還不如貼個教程,告訴我們怎麼辦理老年卡,這樣才是真正把為老服務做到老人心坎兒裡。”這位市民說。

■探訪點 萬壽公園

貼心適老設計 吸引一批老年“鐵粉”

在西城區白紙坊,有一座名氣不大卻極有特色的公園——萬壽公園。面積約5公頃,曾在1955年命名為萬壽西宮公園,2014年改造時借鑑“老年友好社群”的環境設計理念,建成了本市第一座老年主題公園。

老年公園不能只有“老味兒”足,這些貼心適老設計更“吸粉”

萬壽公園處處可見貼心適老設計

從東門進入萬壽公園,松竹左環右抱,眼前是一個數百平方米的小廣場,有遛娃的,也有跳舞的。還有一位老人手持比掃帚長的如椽大筆,神色自若地蘸水寫地書,剛放學的孩子們驚歎著圍觀。“我們在建設這個廣場時,就考慮到了老人們寫地書的需求,所以專門把地磚設計成了正方形,就像是書法紙上的格子,方方正正。”在公園一位工作人員指引下,記者看到,不遠處還設了鐵架子,可供老人掛衣服。

與其他公園相比,萬壽公園裡推著輪椅帶老人遛彎的人格外多。這是因為隨處可見的無障礙設施,讓人們穿行無虞。

貼心的適老化設計還有很多。比如,公園內所有設施及坡道均採用舒緩的無障礙設計,安裝了高低不同的兩套扶手,兼顧老人行走和輪椅通行。750米長的健康大道採用暗紅色瀝青材質,既適合老年人徒步健身,又減少了亮光對老年人眼睛的刺激。遊客服務中心可以提供小件物品寄存、輪椅租借、便民小藥箱、雨具借用、飲用熱水供應等服務。

再拿公共座椅來說,細瞧裡頭學問還真不少。座椅全部帶有靠背,方便倚靠休息;扶手上分別帶有圓形、半圓形的口兒,可用來放置水杯和柺杖;座椅的式樣都厚重圓潤,沒有支稜的邊角,不用擔心老人磕碰。

在枝丫茂盛的大松樹下,80歲的孫吉旺拄著柺杖和幾位老朋友聊天。在白紙坊住了一輩子,他最愛逛的公園除了陶然亭,就是這座萬壽公園了。“這公園小,但一點兒不比大公園差。這裡樹多,空氣好,灰塵多的時候,綠地裡就冒出個小噴頭出來,噴水霧降塵。”孫吉旺說,前幾年改造後,針對老年人身體機能衰退的特點,公園多開闢了幾個衛生間,“衛生間外有顯示屏,有人是紅的,沒人是綠的。衛生紙盒也智慧,按鍵自動就出紙。”

正是因為這樣的貼心設計,孫吉旺和街坊鄰居們成了萬壽公園的忠實粉絲。每天午睡過後,必得來這兒舒舒筋骨,嘮嘮家常,呼吸一下新鮮空氣。

■探訪點 社群花園

公園設計不妨多聽聽老人心聲

去年,朝陽區啟動了老年宜居環境示範社群建設,其中一個環節就是在社群裡為老年人開闢公園、廣場等活動空間。

朝陽奧運村街道科學園南里六區的南部花園,迎來了不少早鍛鍊的居民。健身步道環繞園子,老人們一邊閒聊一邊健走。花園裡還設有兩張乒乓球檯、一個羽毛球場,不少老人在這兒揮拍“廝殺”。自去年10月竣工以來,南部花園就成了老人們最愛去的地方。

6號樓的張阿姨腿腳不靈便,她感受到的細節變化就更多了。“公園入口都安裝了扶手,坡道的坡度也很小,所以我們都願意出來遛遛彎。”張春蓮說,每天出門動一動,人也精神了。

科學院南里六區是個已近30年的老小區。去年完工的老年宜居環境示範改造專案,總面積4。8萬平方米,重點為小區打造了三處適老化空間,分別是中心廣場、鄰里空間和南部花園,全面提升老舊小區的公共空間和配套服務功能。

邀老人說出自己的心願、親身參與設計,是該專案最大的亮點。“我們和社群一起召開居民議事會,請叔叔阿姨敞開了說,為方案提意見。他們的很多需求,都讓我們豁然開朗。”奧運村街道相關負責人說。有人提議安裝滑梯、鞦韆等遊樂設施,方便帶孩子的老人;也有人提議把廢舊車棚改建成鐵架,可晾衣曬被……這些意見被逐一納入最終方案。

在另一處老年宜居環境示範社群——勁松北,社群花園的改造工程同樣也請居民來提意見。就拿老住戶朱振來說,他上世紀70年代末就搬到了勁松北,一直是社群居民自治的骨幹力量。如今更是把社群的事當作自己的事,和設計師們一起完善方案。“我們社群老人多,在外頭逛累了得歇歇腳。設計師就在行道樹四周設計了一圈兒座椅,環形的,挺漂亮。”朱振說,但他去現場看了好幾次,發現不妥:行道樹離主路太近了,萬一車輛和落座的老人發生剮蹭,後果不堪設想。在他的建議下,環形座椅上開了個缺口。

乒乓球區域的設計稿也是改了一遍又一遍。“有人擔心颳大風,有人怕乒乓球亂滾,有人怕日頭曬,還有人考慮小孩子穿行的安全問題。”專案相關負責人說,老人們不斷“挑刺兒”,才使得方案一點點變得完美——安裝了防風棚、隔板、遮陽網等設施之後,居民的心也跟著踏實下來。“雖然協商的過程有點波折,但使方案更加周全,老人因此有了歸屬感。”

(原標題:老年公園的“老”該是什麼 講“老味兒”還要更適老)

流程編輯:u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