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節日文化也是一種精神原鄉

由 北青網 發表于 旅遊2023-02-05
簡介當然,除了過年,中國的傳統佳節還有很多,每一個節日都異彩紛呈各具特色,這些在中國社會史學會會長常建華教授所著的《中國古代歲時節日》一書中,都能找到相應的歷史佐證

節日屬於傳統文化嗎

每逢過年,提起一個“年”字,許多人都會精神為之一振,心頭不由漾起一陣溫暖。當然,除了過年,中國的傳統佳節還有很多,每一個節日都異彩紛呈各具特色,這些在中國社會史學會會長常建華教授所著的《中國古代歲時節日》一書中,都能找到相應的歷史佐證。這些歲時節日,就像點綴在歲月深處的璀璨珍珠,每一顆都熠熠生輝,燭照生活,足以使那些平凡的日子顯出生動。

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古代的歲時節日,是伴著二十四節氣的草木芬芳悠然降臨的。每一個或大或小或長或短的節日,無不彰顯著古人的一種情懷,映射出他們對生活的基本態度。翻開《中國古代歲時節日》,品鑑一個個節日所蘊含的深厚意蓄,從中能管窺古人的現實追求和精神風貌。全書從“一元伊始,永珍更新”的元旦入題,先後提到了立春、上元、二月二、上巳、清明、端午、夏至、七夕、中元、中秋、重陽、下元、冬至、臘八、除夕等節日。常建華從節日的由來、習俗的演進、人文的意象等方面,對每一個傳統節日的歷史淵源都予以詳細拆解。既講這些節日緣何而來,反映出人們何種精神需求,寓意著民眾何種現實期許;又針對相關節日形成的習俗和慶典,揭示出民情、民風與節日文化的關係。通過了解每一個節日的來龍去脈,探求節日文化的前世今生,最終為中國古代的歲時節日繪製出一個清晰的節日文化圖譜。

需要明確的是,中國的這些歲時節日,絕非憑空杜撰而來,而是古人在長期觀察自然,進而在把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產生的。遠古時期,古人透過觀察太陽和北斗星辰的變化,建立了最早的時間系統,確定了春分、秋分兩個分點和夏至、冬至兩個至點。隨後,確定了季節和年節,並相應推出了天干、地支計時法。至戰國時期,二十四節氣最終定型。而中國的歲時節日,很大一部分就源於二十四節氣,如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等。品讀本書,不難發現,這些節日的應運而生,一方面是古人觀察、體悟、審視自然萬物的結果;另一方面,則是古人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思想和智慧不斷精進的生動寫照。加之在農耕時代,各類宗教潛移默化的濡染和影響,以及為紀念名人和某些事件,著意營造出的某種文化意蘊,這些都為歲時節日增加了強烈的人文色彩。常建華循著時間脈絡,針對元旦為何要祭祖和拜賀、清明為什麼要踏青、中秋節的拜月習俗從何而來、重陽節為何要登高遠眺、春節都有哪些食俗和講究等一眾問題,從歷史學、社會學、民俗學的維度,引經據典,細緻分析,一路侃侃而談,生動有趣。

《中國古代歲時節日》全書不但洋溢著節日的喜慶和祥和,還氤氳著濃郁的民族風情。不但以其豐富的史料性和趣味性看得人眼花繚亂,還以極富深意和新意的講解,勾起廣大讀者的節日情結。讓人在心動、情動中,跟著他的節拍,穿越大江大河,拂去歷史的塵煙,去領略歲時節日的亮麗風采。徜徉於溫馨的中國節日——上元節的燈火裡,閃耀著奪目的煙花,上演著一踵接一踵的廟會和社戲;美麗的元宵之夜,把團圓和喜慶送進了千家萬戶,也送進了咱老百姓的心裡。中秋節的融融月光裡,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深情繾綣,也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浪漫溫情。那飄香的月餅,酥脆的桂花糕,寄予著人世間幾多的惦念和鄉愁……但最讓人念茲在茲的節日,莫過於春節了。在那個闔家歡樂、萬家團圓的日子裡,爆竹聲聲,歡聲笑語,紅窗花、紅對聯、紅燈籠,紅得繽紛、紅得熱烈、紅得奔放,映得家家戶戶滿堂紅,也映出了巍巍華夏絢麗的中國紅。

中國的歲時節日既情意盎然又韻味綿長,以其深厚的旨趣,令人心馳神往,堪稱中國人心目中的精神原鄉。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的中國歲時節日,早已把中國與世界緊密地聯絡到一起,世界各地都開始有中國的節慶文化,華夏民族的古老智慧,在歷久彌新中滋潤著這個世界。(作者:鍾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