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藝首頁綜藝

隨記:蝤蛑,你所不知道的那些事

由 昏鴉的囉哩囉嗦 發表于 綜藝2021-06-21
簡介”宋朝時期陸佃在《埤雅》也有說到:“蝤蛑,兩螯至強,能與虎鬥

螃蜞螯怎麼讀

蝤蛑,估計很多人看到這兩個字,怎麼讀都不知道。蝤蛑,讀做yóu móu,是蟹中的佼佼者,通俗稱為青蟹。

蝤蛑,最早看到的是在五代毛勝所著的《水族加恩簿》,上有說道:“復以爾專盤處士甲藏用(蝤蛑),素稱蠘副,眾許蟹師,宜授爽國公,圓珍巨美功臣。”說的是蝤蛑,名甲藏用(這甲藏用出處實在不知),現為專盤處士,比蠘(說是梭子蟹)差一點,擬委任為爽國公、圓珍巨美功臣。晉葛洪有云:“論珍則不可以細疵棄巨美”,蝤蛑既是圓珍巨美功臣,肯定是無上美味了。

隨記:蝤蛑,你所不知道的那些事

唐朝昭宗時期的廣州司馬劉恂在《嶺表錄異》描繪蝤蛑:“蝤蛑,乃蟹之巨而異者。蟹螯上有細毛如苔,身上八足,蝤蛑則螯無毛。後兩小足,薄而闊,俗謂之撥掉子。與蟹有殊,其大如升,南人皆呼為蟹。八月,此物與虎鬥,往往夾殺人也。”可見,蝤蛑比蟹大,螯無毛,兩小足扁平。蝤蛑的鉗子比較厲害,特別是在生長季節,都能與虎格鬥,還佔上風。唐朝小說家段成式的《酉陽雜俎》中也有提到:“蝤蛑,大者長尺餘,兩螯至強。八月,能與虎鬥,虎不如。隨大潮退殼,一退一長。”宋朝時期陸佃在《埤雅》也有說到:“蝤蛑,兩螯至強,能與虎鬥。”難怪黃庭堅會說“怒目橫行與虎爭,寒沙奔火禍胎成。雖為天上三辰次,未免人間五鼎烹。”

宋《寶慶四明志》記載:“蝤蛑,並螯十足,生海邊泥穴中,潮退探取之,四時常有。雌者掩大而肥,重者踰數斤。其小而黃者,謂之石蝤蛑。最大者曰青蟳,小者曰黃甲。後足闊者,又曰拔掉子。”明朝時期的寧波人屠本畯在《閩中海措疏》中也說道:“海蟳,蝤蛑也,長尺餘,殼黃色青。金蟳色黃,虎蟳文有虎斑。”蝤蛑生於海塗,大多色青。所謂色黃者,也就是膏滿時的雌蟹,也有稱為黃油蟹。

隨記:蝤蛑,你所不知道的那些事

大吃貨蘇大學士寫過一首《丁公默送蝤蛑》,“溪邊石蟹小如錢,喜見輪囷赤玉盤。半殼含黃宜點酒,兩螯斫雪勸加餐。蠻珍海錯聞名久,怪雨腥風入座寒。堪笑吳興饞太守,一詩換得兩尖團。”丁公默是蘇大學士的好友,詩中對蝤蛑也是極盡讚美,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難怪會感嘆“不到廬山辜負目,不食螃蟹辜負腹。”說到蘇大學士,就不得不提成語“一蟹不如一蟹”的典故。蘇大學士在《艾子雜說》中寫道:“艾子行於海上,初見蝤蛑,繼見螃蟹及彭越,形皆相似而體愈小,因嘆曰:‘何一蟹不如一蟹也?’”這引申為一個不如一個或一代不如一代,其實是蟹的種類不同。

說到吃蝤蛑,早在後唐時期,馮贄編的《雲仙散錄》就記錄了一種吃法,曰“鹿宜孫食蝤蛑,炙於壽陽碗中,頓進數器。”炙就是烤,也就是幹烤蝤蛑,烤熟的蝤蛑還膨脹了許多,保持了原汁原味,味道最為鮮美。南宋記載宮廷御膳的《玉食批》中記載:“以蝤蛑為籤、為餛飩、為棖甕,止取兩螯,餘悉棄之地,謂非貴人食。”宋末明初的文學家周密在《武林舊事》中提到了南宋高宗皇帝趙構去清河郡王府邸時,清河郡王張俊在御膳上就有蝤蛑籤這個菜。籤,是不是把螯肉挑出來串上的意思啊,這個吃起來到不費事費力,可惜這屬於“貴人食”。

隨記:蝤蛑,你所不知道的那些事

蝤蛑,還有一道名菜,謂之“密釀蝤蛑”。明朝學者顧元慶所著《雲林遺事》中,專門介紹了做法。他是這麼說的“蜜釀蝤蛑,蝤蛑鹽水,略煮,才色變,便澇起,劈開留全殼螯腳,出肉股剁作小塊,先將上件,排在殼內,以蜜少許入雞彈,內攪勻,澆遍,次以膏腴鋪雞彈上,蒸之。雞彈才乾凝,便啖。不可蒸過,橙齏醋供。”唐朝刺史唐彥謙在《蟹》詩中就已寫道:“漫誇豐味過蝤蛑,尖臍猶勝團臍好。充盤煮熟堆琳琅,橙膏醬渫調堪嘗。”密釀蝤蛑,新鮮出爐,配上橙子醬,蘸點醋,看著也讓人口舌生津,饞蟲隱動啊!

隨記:蝤蛑,你所不知道的那些事

宋朝詩人鄭獬在《再至會稽》寫道“人生如意即為樂,世事驚心漸覺非。正是西風催酒熟,蝤蛑霜飽蛤蜊肥。”秋風起,蟹腳癢,人生快意,莫如來只蝤蛑,或清蒸、或做羹,自有美味在心頭。

(注:個別圖片引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