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藝首頁綜藝

點燃青春之火!貝多芬的《月光》

由 庸常生活裡的詩意 發表于 綜藝2021-06-28
簡介似有鋼琴聲敲打著我心靈的窗戶,尤其是那激越的第三樂章,一下子完全消退了睡意,翻身起床,寫下激昂的詩句:是青春給你的選擇嗎將生命裡一個個深刻的印記,鋪成一條優雅的小路,蜿蜒在樸素的鄉野恍若隔世的心跳,一下又一下緩重地敲響夤夜的鐘聲你便莊嚴地等

月光是誰的音樂作品

青春,愛情,月光……那是一組美妙的聯想,蘊含了最美好的嚮往和最熾盛的熱情,但也蘊含著內心的猶豫、掙扎和痛苦,甚至是深深的迷惘。

那是工作之後的第二年,休養在鄉下老家,從春到秋,一直處於焦慮與無奈中。鄉村的夜晚,寧靜的讓人窒息。夜半醒來,一縷清純明淨的月光透過小窗,肆意地傾瀉在了床上,似一組金色的旋律,奏響於寂寞的世界;又似一簾藍色的幽夢,裝點著神秘的夜晚。遠處隱隱約約傳來一陣富有節奏的號子聲,接著是一片嗡嗡的機器聲。會是誰在勞作呢?那應是在不遠處的那條運河,船兒擱淺了吧?我想象著,任那交替著的聲響激盪著我的心。

這樣的月夜,耳邊迴響起了那首《伏爾加縴夫曲》:“嗨嗨喲嗬、嗨嗨喲嗬,齊心合力把纖拉 嗨嗨喲嗬、嗨嗨喲嗬,拉完一把又一把……”那由遠到近由弱到強的號子聲是那麼的迷濛深沉而又催人奮進。這樣的月夜,也迴響起了那段時間常聽的貝多芬《月光奏鳴曲》:從低沉到高昂,從憂鬱到開朗,從輕柔的傾訴到激越的咆哮,從靜止的冥想到熱烈的舞蹈……似有鋼琴聲敲打著我心靈的窗戶,尤其是那激越的第三樂章,一下子完全消退了睡意,翻身起床,寫下激昂的詩句:

點燃青春之火!貝多芬的《月光》

是青春給你的選擇嗎

將生命裡一個個深刻的印記,鋪成一條

優雅的小路,蜿蜒在樸素的鄉野

恍若隔世的心跳,一下又一下

緩重地敲響夤夜的鐘聲

你便莊嚴地等待

明月高懸

每一件心事每一個微笑

每一回等待每一次徘徊

透明高懸

沒有讚美沒有悲嘆沒有祈禱

甚至沒有訝異的表情

只有一種幽暗的情緒,悄悄地上爬

只有一種夢裡聽得見的心語

悄悄地佈滿世界

那一輪明月照亮你的心路

而使過去的情節錯綜複雜

又漸漸豐滿起來

如立於春夏的樹

膨脹著綠色的夢

蹣跚地走出老家的門

跨越一道道柵欄

晃入四季的風景

月之夢毫無遮掩

多想完整地講述一個優美的故事

想象著,從未來尋找一些素材

從陽光下捧回一束鮮花

和一個明媚的渴望

多想譜寫壯麗的青春歲月

滑入心底——

一切的燦爛一切的輝煌

寧謐而輕巧地滑入

靜止的冰冷的波光

月夜鐘聲

隨即作三下莊嚴的祈禱

孤單地迴旋

夢裡迴旋

是一種微微激動了的訴說

是一個明月般皎潔的初衷

是一縷沉默已久的渴望

(月光輕盈地旋轉

讓你理解一個久遠的故事

是一位年輕的盲女

用眼睛感受著生命中的光亮

是一位漸漸失聰的人

聆聽千年不絕的琴聲

他的手指觸控著生命之鍵

青春與愛的火焰

寧靜而熱烈地燃燒)

是一張雕塑般冷峻的面孔

向歷史回望

是一雙靈巧而強有力的手

讓希望的火光映紅

燃燒!把空對月的傷懷燒成灰燼

燃燒!把憾月缺的悵惘燒成熾旺的野火

用你明亮的眼,聰敏的耳

用你沸騰的血去主導

那條月光流成的河

夢與夢的擠迫中

讓它咆哮在青春的山巔

讓它轟鳴在生命的大地

浪花點點,濺溼了素淨的衣裳

舉目凝視,一條蜿蜒的心路

一段迢迢的旅途

你有沒有感到疲倦

從老家的門前到月夜的相思

心語,匍匐在月光下

夢裡爬行

不!不能停止訴說

憂鬱不曾給你力量

遺忘不曾教你憧憬

一座座山嶺,是你青春的攀登

一枚枚綠葉,是你生命的追逐

哦,那生命中長青的夢想

雪中飛舞,雨中飄零

亦歌亦嘯,亦真亦幻

夜深沉——

沉默中,沸騰的血洶湧成月亮河

咆哮!轟鳴!

化作一石碑文!

那是年輕時的一段心靈印記,再回首細細品味,感慨不已:同樣激動人心的是貝多芬的音樂,不同的是我已沒有那般的詩情。畢竟,二十多年的光陰倏忽而過,青春已不再!從容的旅程,淡定的心,品味不了青春和愛情的滋味,即使是一樣的月光,也是另一番的心境。

就這樣,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沉澱在我記憶的深處。如今聽來,只是懷念。

三個樂章,從持續的慢板,到小快板,再到激動的急板,短短16分鐘左右的音樂,情緒的激烈變化,讓人感覺了一種莽撞的青春——從安靜的深思中蓄積力量,從隱約的傷感中奮然而起,燃燒,燃燒!咆哮,轟鳴!

那還是你想象中的月光嗎?

對於“月光”,慕名已久,小學語文課本上就讀到了這樣的故事:音樂家貝多芬月夜裡偶遇一位盲女,在她的感召下即興演奏了這部作品。月光奏鳴曲由此沉浸在想象中的朦朧月光裡,並在童年的記憶中根深蒂固。

其實,“月光”這個標題並非出自貝多芬本人。在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中,只有第八首“悲愴”、第二十六首“告別”的標題由他親自所加。第十四首鋼琴奏鳴曲之所以被稱為《月光》,是由於德國詩人路德維希把該曲比作瑞士琉森湖上的月光,樂曲也因這一標題和傳說而特別出名。

俄國鋼琴家安東·魯賓什坦(1829—1894)非常反對用“月光”來解釋這個曲子:“月光在音樂描寫裡應該是冥想、沉思、安靜的,總之是柔和光明的情緒。《升c小調奏鳴曲》第一樂章從第一個音符到最後一個音符,完全是悲劇性的(用小調來暗示),因此是佈滿雲彩的天空,是陰鬱的情緒。末樂章是狂暴的、熱情的,表現的正是和溫柔的明月完全相反的東西。只有短短的第二樂章可以說是一瞬間的月光……”

然而,月光,是每個人的月光;青春,是每個人的青春!月光可以是朦朧的,也可以是清朗的,可以是沉靜的,也可以是激動的,可以是憂鬱的,也可以是昂揚的。我的青春歲月裡,夢想著“青春與愛的火焰寧靜而熱烈地燃燒”,也渴望著“沸騰的血洶湧成月光流成的河”。

月光奏鳴曲作於1801年,那年,貝多芬31歲,青春的腰上。當時正和小他14歲的朱麗法塔·貴恰爾第相愛,她是他的學生,也是位大家閨秀。愛情的甘露滋潤著貝多芬那顆滄桑的心,燃起對美好未來的強烈憧憬,這首曲子便題獻給這位熱戀中的情人。這一年的深秋,貝多芬寫給朋友韋格勒的信中說:“現在我生活有意思多了,和別人來往也多了……這種變化完全是因為一位可愛而有魅力的姑娘促成的;她愛我,我也愛她。兩年以來,我第一次享受到了幸福時光。”然而,僅僅一年,他們便分手了,貴恰爾第嫁給了一位門當戶對的伯爵。這段愛情最終給了貝多芬巨大的刺激:一是自己的耳疾,二是門第的懸殊。

即使拋開了“月光”的束縛,月光奏鳴曲至少離不了愛情的憂鬱和青春的衝動。在那縹緲的愛情裡,貝多芬的內心定然不會平靜如水。俄國藝術批評家斯塔索夫聽了安東·魯賓什坦演奏此曲第一樂章的印象是:“……從遠處、遠處,好像從望不見的靈魂深處忽然升起靜穆的聲音。有一些聲音是憂鬱的,充滿了無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紛至沓來的回憶,陰暗的預兆……”

某日觀影,當電影裡的主人公在鋼琴上敲出兩聲分解和絃時,我就聽出了是《月光奏鳴曲》的第一樂章,一種幽暗的心緒,卻有一絲明媚的期待……剎那間,青春的記憶浮現於眼前。

愛情如空中樓閣,未來似海市蜃樓,沒有金錢,沒有地位,甚至沒有健康的身體;有的是青春的夢想,有的是執著的追求,有的是奮進的力量。不知道這樣的描述是否完全符合貝多芬創作此曲時的心境,卻是年輕的我聽著月光奏鳴曲寫下長詩之際一縷清晰的心跡。

感謝月光奏鳴曲,在我彷徨的青春裡,在那清冷的月光下,給了我方向,給了我力量!

樂曲檔案:

《第十四(月光)鋼琴奏鳴曲》(OP。27,NO。2),是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中的經典代表作品之一,數百年來在全球範圍內被廣泛演奏和詮釋。

第一樂章:持續的慢板,升c小調,2/2拍子,三部曲式。一反鋼琴奏鳴曲的傳統形式,貝多芬在本曲的首樂章中運用了慢板,徐緩的旋律中流露出一種淡淡的傷感。

第二樂章:小快板,降D大調,3/4拍子,三部曲式。輕快的節奏、短小精悍而又優美動聽的旋律與第一樂章形成鮮明的對比。

第三樂章:激動的急板,升c小調,4/4拍子,奏鳴曲式。急風暴雨般的旋律中包含著各種複雜的鋼琴技巧,表達出一種憤懣的情緒和高昂的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