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藝首頁綜藝

除了音樂和“嘚吧嘚”,網綜的新意還能在哪?

由 鋒芒智庫同相 發表于 綜藝2021-04-27
簡介從《奇葩說》開始,《曉說》《圓桌派》《吐槽大會》《脫口秀大會》《十三邀》等都是屬於語言類的網綜,可以說開啟任何一家影片網站,幾乎它們都會有至少一檔這樣的節目,在這樣的情景之下,當靠著“大尺度”的網綜語言類節目在政策把控下不能再“大尺度”的時

網綜是什麼意思?

經過2016年大浪淘沙般的發展,網綜在2017年進入“超級網綜”大年,其吸睛的能量早已不可同日而語。尤其是在2017年的暑期檔,在《中國有嘻哈》《明日之子》和《2017快樂男聲》的“聯合”之下,網綜甚至有了“秒殺”電視綜藝的氣勢,這也證明了在重金、人才等大量投入之後,

網綜已經有了和一線衛視正面對抗的能力或者說底氣。

除了音樂和“嘚吧嘚”,網綜的新意還能在哪?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網綜就一定可以走得比電視綜藝更好,《十三億分貝》製片人馬力曾斷言:“

估計網綜70%都是賠的

。”這也側面論證了網綜靠“砸錢”似乎也走不了多遠;更關鍵的是,

在接近100檔網綜中,音樂綜藝和“嘚吧嘚”的語言類綜藝佔據了大部分份額

,試想一下,當追求個性的網際網路上也都是被大家“吃膩了”的東西的時候,使用者又還有多大的熱情再投入進去?

音樂真人秀、訪談、脫口秀,

網綜的“三駕馬車”

說到網路綜藝的爆款,前有《奇葩說》《吐槽大會》,今有《中國有嘻哈》,可以說音樂類、訪談類或者是脫口秀佔據著網綜型別的大部分江山。僅就2017年暑期檔而言,《中國有嘻哈》《明日之子》《2017快樂男聲》三大音樂或者叫偶像選秀直接“撞車”,偏偏要在同一個大型別之下,同一個時段之下,讓使用者進行選擇,硝煙味十足。

愛奇藝陳偉曾說:“娛樂最大的品類是音樂,因此在綜藝節目領域,份額最大的品類也就是音樂類節目。可以說,在任何時代或任何一個圈層,音樂類節目都是最大的一種娛樂形式,所以從做綜藝節目角度來說,音樂類節目自然是我們的首選。”

除了音樂和“嘚吧嘚”,網綜的新意還能在哪?

當然這三檔音樂綜藝還是有著不同的切口,例如《中國有嘻哈》將重點放在了小眾的嘻哈音樂上,這是小眾文化向大眾文化的一個推廣過程;《明日之子》更像是在打造偶像,唱歌只是一個輔助;《2017快樂男聲》則用充滿了故事性的剪輯,增強了其音樂真人秀的感覺。所以,幾檔節目雖然所屬大類相同,但也還是都做出了自己的風采。

而除了音樂綜藝,“嘚吧嘚”的訪談、脫口秀則構成了網綜的另一片天地。從《奇葩說》開始,《曉說》《圓桌派》《吐槽大會》《脫口秀大會》《十三邀》等都是屬於語言類的網綜,可以說開啟任何一家影片網站,幾乎它們都會有至少一檔這樣的節目,在這樣的情景之下,當靠著“大尺度”的網綜語言類節目在政策把控下不能再“大尺度”的時候,網綜語言類節目除了大量“機械地複製”外,又還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

語言節目“套路”滿滿,

使用者真的“吃不膩”?

要說網綜語言類綜藝的“鼻祖”,也許就是《奇葩說》了。圍繞著一個社會話題,來一群特別敢說且特別會說的“奇葩”,除了馬東的花式口播廣告,更重要的是馬東率領一群“老人家”開啟了網綜語言類節目“汙”的先河。比如在討論“選擇一年不能啪啪啪還是一年不能買買買”時,大張偉選留啪啪啪,因為覺得一年不做“進出口貿易”跟一年不吃飯一樣的;而蔡康永選擇買買買,因為“啪啪啪可以用買的”。

隨後,不少網綜裡都是大開“汙”界,平時在電視端一本正經的汪涵,在《火星情報局》裡面也能在肢體和語言之下“汙”力十足;還有《拜託了冰箱》裡,化身“何首汙”的何老師帶著耿直boy王嘉爾一唱一和,比如王嘉爾一臉耿直地說出:“我下面比較厲害。”

除了音樂和“嘚吧嘚”,網綜的新意還能在哪?

於是,對於網綜而言,這樣的語言類節目在剛開始時確實很對年輕人的胃口,和電視端“一板一眼”的形象相比,網綜似乎就活潑接地氣多了。

因此,在網綜吸引使用者的第一階段,這樣的“汙”更加切合了年輕使用者的需求。在年輕使用者不小的生活、工作、學習壓力之下,當電視綜藝難以再激發使用者的娛樂感時,“汙汙”的網綜語言類節目滿足的就是使用者渴望最輕鬆的娛樂+最酣暢淋漓的刺激的需求, 所以“賣汙”就成為了網綜語言類節目的“標配”。

當然,

既然使用者需要的是“刺激”,那麼當有大量“複製品”的時候,“刺激”也就消失了。

這是網綜語言類節目目前給人一種疲勞感的原因之一。而除了“汙”,網綜語言類節目還在“懟文化”上下足過功夫。《吐槽大會》就是如此,對著明星吐槽,滿足的可能也是使用者的一種“狂歡心理”。

除了音樂和“嘚吧嘚”,網綜的新意還能在哪?

正如巴赫金的“狂歡化理論”所說,人們在狂歡狀態下其實就四種情感需求:“隨便而又親暱的接觸、插科打諢、俯就、粗鄙。”因此,

在網綜語言類節目帶動的一波“懟”文化裡,透過戲謔的語言,使用者可能會在這個過程中釋放情緒,收穫認同,從而實現草根的情感狂歡。

但是,任何“狂歡”經由複製還能從心底再次引起狂歡嗎?顯然很難。而這也就是《脫口秀大會》雖然和《吐槽大會》共享著製作團隊,但是所造聲浪完全不在一個層次的原因。

因此,這些都證明了“同質化”的可怕,電視綜藝的“同質化”讓不少年輕使用者投向了網際網路,如果有一天網綜也充斥了太多的“複製品”時,又會將使用者逼向哪裡?

拼工業品質和節目製作理念,

前提也要找準切口

所以,

不管是在電視端做節目還是在網路端做節目,最根本的還是要從自身出發,真正去了解使用者、發掘使用者,從而滿足使用者。

陳偉曾說爆款網綜要有五大維度:切口、角色、團隊、互動、平臺,如今對於網綜而言,有了大量資本的湧入,加上廣告商對於網綜的看好,它們已經有了經濟上的底氣,愛奇藝CEO龔宇就表示,

“願意去高投入砸出一種新的模式。”而這個新模式就是今夏的爆款《中國有嘻哈》。

而有了經濟,直接影響的包括了“角色”——請什麼明星?對他們如何定位?還影響著“團隊”,靠著高薪的吸引力,加上網際網路環境相對自由以及大的趨勢,不少電視製作人都已經“入網”,這也為網綜增磚添瓦;還有“平臺”,平臺有多大,可以對平臺使用者的特徵做出多麼精確的分析,是重點,而這又影響到了“互動”,畢竟知道了自己使用者的喜好,互動起來也就更加方便。

除了音樂和“嘚吧嘚”,網綜的新意還能在哪?

所以,在這五大維度中,真正難以思考的,其實就是切口,且是小切口。

比如《奇葩說》就是抓準了年輕人渴望分享觀點但又有點羞怯的小切口,它的目的就是讓人看到現在年輕人的風采;《中國有嘻哈》的切口就是小眾的嘻哈音樂,包括即將推出的《中國有街舞》也是對於亞文化的表達,它們雖然小眾但是經過網綜的傳播,只會讓大眾感覺到新奇;再比如《吐槽大會》,其實也是對於“互懟”這一年輕人生活中的“狀態”的切入,所以使用者會很有代入感。

因此,網綜想要走向更好的明天,在垂直細分的基礎上需要的還是多一些“思考者”,去發掘更多的切口,而不是需要那麼多“複製者”,一味的模仿傳奇,最終毀了傳奇。總之,2017年網綜的表現已然亮眼,

只不過在這個瞬息萬變的市場,還是要時刻保有一顆思考的心,將網綜做得更加符合年輕人口味的“有趣”,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