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藝首頁綜藝

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用山西羊頭山的黍米做標準,為什麼?

由 慧敏速聊 發表于 綜藝2021-07-08
簡介羊頭山神農城上眺望在前面幾期羊頭山遊記的文章中,胡哥帶領大家領略了羊頭山的風情,觀賞了羊頭碑、欣賞了北魏石窟群,瞭解了黍米與中國十二平均律的複雜關係,還預告了這裡的黍米與中國度量衡的關係

度量衡是什麼

胡哥專注發現古村落之美。請點選關注。

胡哥原創首發,侵權必究,已授權維權騎士全網維權。

尋訪神農故地羊頭山——黍米的神奇之處

位於山西長治市長子縣、上黨區以及晉城市高平市三縣區交界的羊頭山,因為中華農耕始祖神農炎帝,曾經在此“嘗百草、制耒耜、教稼穡”,完成了從漁獵到農耕、從遊牧文明鄉農耕文明的大轉折。也因此,這座山成為許多訪古愛好者心目中的名山,羊頭山環境幽雅,還是戶外徒步愛好者的常去之地。

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用山西羊頭山的黍米做標準,為什麼?

羊頭山神農城上眺望

在前面幾期羊頭山遊記的文章中,胡哥帶領大家領略了羊頭山的風情,觀賞了羊頭碑、欣賞了北魏石窟群,瞭解了黍米與中國十二平均律的複雜關係,還預告了這裡的黍米與中國度量衡的關係。今天就給大家補上這篇文章。

我們都知道,在初中課本上有一個知識點: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採取了許多措施,其中對促進我國古代經濟、文化的發展有巨大貢獻的措施是什麼?正解是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

統一度量衡的事情大家知道,可是,誰知道度量衡的確定和山西省的一個糧食作物有關呢?再具體一點,那就是和出產自山西長治市長子縣(一說晉城高平市神農鎮)的羊頭山上的黍米有關。

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用山西羊頭山的黍米做標準,為什麼?

羊頭山羊頭碑

度量衡是三個概念。度是關於長短的量——長度;量是關於多少的量——容量;衡是關於輕重的量——重量(質量)。

黍,五穀之一。一年生草本植物,葉線形,子實淡黃色,去皮後稱黃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後有黏性。從古代就是我國的主糧。

在上古傳說中,神農炎帝在羊頭山一帶發現五穀,且品質優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於公元前221年(秦始皇26年)釋出詔令:“一法度衡石、丈尺。”由中央向各級地方政府頒發統一製作的標準量器。

這個標準量器的制定標準,據《中國古算解趣》一書記載,“當時選取了全國黍、粟到了咸陽,最後確定以山西上黨境內者為最佳”。這上黨境內說的就是用羊頭山產的黍。史稱累黍。前一篇講的就是黍米和音律關係的就叫做累黍定律,換算到長度單位,就叫做累黍定尺。

關於累黍的詞典解釋是這樣的:累黍:累列或累積黍粒。古代計量方法之一種。其法列黍以定分、寸、尺等及音樂律管之長度;累黍以定合、升、鬥等容積,銖、兩、斤等重量。見《漢書·律曆志上》、《宋史·律曆志四》。

度量衡即是用排列黍米顆粒的方法,計算長度定尺寸、計算容量定容積、計算重量定重量。在累黍定律那篇文章中,已經說到了,橫排90粒黍米是9寸,再加10粒黍米,那就是一尺。每粒黍米的直徑大約2毫米多一點(大家熟知的小米直徑為1毫米左右,以山西沁州黃小米為最有名),100顆這麼排下來的長度,約是1尺=23 釐米,1 升=200 毫升,1 斤=250克。

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用山西羊頭山的黍米做標準,為什麼?

商鞅銅方升。圖片來自網路

秦始皇為了保證度量衡器具的準確使用,還專門在各種度量衡器上刻印詔書“廿六年,皇帝盡併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嫌)疑者,皆明壹之”推廣使用標準器。流傳至今的商鞅銅方升就是商鞅統一度量衡的實物見證。目前出土的大批秦權(衡器)、秦量(量器)上都有鑄刻或戳印上的這四十字詔書。

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用山西羊頭山的黍米做標準,為什麼?

拍賣網上的秦權。

此方法一直流行了四五百年,一直到漢朝依然沿用。關於這種方法,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一書中曾記述,“唯《漢書·律曆志》記載,橫排一百粒黍為一尺之長。我們曾做過試驗,用山西、北京等地產淺黃和深褐色黍子橫排一百粒,約合23釐米,正是秦、漢一尺之長”。

隨著朝代的更迭,各朝各代的度量衡也一直在變化。康熙皇帝親自主持過度量衡的考定工作。他採用的標準就是秦漢以來一直未變的累黍定律法,用的還是山西羊頭山附近出產的黍米。可是問題來了:用康熙時代的尺度去量,這100顆黍米只有8寸1分,不夠1尺。怎麼回事?原來古今尺度不同,清尺長,秦尺短。面對這種情況,康熙皇帝還是有辦法的。他認為,古今尺度雖然有變化,但是黍米的大小不會有變化,累黍定律是可行的。

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用山西羊頭山的黍米做標準,為什麼?

歷代尺度的長短對比。

因為黍米不是規則的圓球形,他想到用縱排和橫排來試驗累黍定律的可行性。還真讓他給蒙對了。橫排不夠長,縱排恰好100顆黍米是32釐米,正好是清尺的一尺。標準有了,其他的度量衡就好辦了,康熙皇帝以此確定了清代營造尺寸的標準,並核定了各種衡量器的標準。

小小的山西黍米,再次建功。你說神奇嗎?

參考資料:

《中國古代文化史》第22章,作者蕭劍平

《中國古算解趣》張景中主編

《魅力長治文化叢書·山水尋勝卷》編著馬書岐

喜歡胡哥文章的請加關注,看更多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