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藝首頁綜藝

會計名家劉俊勇:想做好管理會計,一定要跳出財務

由 財能書院 發表于 綜藝2021-07-08
簡介劉俊勇教授認為,管理會計不僅僅是一門技術性的學科,它需要多種學科知識的支援和綜合控制手段的應用,要想做好管理會計,必須“跳出財務”

名家觀點如何解釋管理

劉俊勇教授認為,管理會計不僅僅是一門技術性的學科,它需要多種學科知識的支援和綜合控制手段的應用,要想做好管理會計,必須“跳出財務”。

會計名家劉俊勇:想做好管理會計,一定要跳出財務

劉俊勇,中央財經大學會計學院黨委書記、教授、財政部會計名家、財能書院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嘉賓:劉俊勇

撰文:和斌斌

配圖:Pexels

海報設計:李歡歡

轉載請後臺留言聯絡財大咖授權

前不久,在財能領學坊的私房課講堂,劉俊勇教授用行動學習的方法,將理論切實聯絡實際,用130多個實踐問題串聯“平衡計分卡”原著與企業應用的要點、難點,讓財務管理者打破狹隘認知,獲得最原汁原味的、高度濃縮的系統性學習,收穫了一致好評。

這兩年我帶著學生和一些企業合作了一些專案,包括和大型企業做財務共享與管理會計體系的構建。我看到一個趨勢,至少在大型企業中,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建設與應用越來越多。我一直在思考,在這種企業中,財務管理或者說管理會計的模式應該是怎樣的?今年我的關注點有了變化,到更多的企業進行調研之後,以及今天聽到孩子王智慧財務系統的案例,都讓我感受到,基於Sass模式的公有云等軟體工具,讓企業推動財務共享系統建設的門檻沒那麼高了。我相信大型企業的這種實踐,會引領著會計理論向更加縱深的方向更好地發展。

會計名家劉俊勇:想做好管理會計,一定要跳出財務

技術進步讓管理會計有了更大的舞臺

“價值創造”這個概念,在財政部發布的“管理會計應用指引”裡已經出現過。我曾參加過較早階段的討論,當時大家想用“盈利模式”、“商業模式”這些詞彙,我提出,因為“應用指引”檔案的下發範圍會覆蓋到行政事業單位,而這些詞更適合企業,因此我的建議是用“價值創造”這個相對涵義更廣的詞。至於“價值創造”的內涵到底是什麼,大家可以根據企事業單位的不同性質去拓展。

我們常說

“財務會計”計量的是交易與事項

。那麼管理會計計量的是什麼呢?專業的定義是“計量價值”,把它再具體化一點,我認為

管理會計計量的應該是“行為與事項”

。今天藉助於移動終端(手機),我們每一個人的很多行為(移動痕跡、備忘錄裡寫下的所思所想、拍的照片和錄的影片,搜尋過的資訊)已經藉助手機強大的計算能力可以被記錄下來。我們的管理會計是不是也能在今後的發展中,藉助於今天的智慧財務,藉助於資訊化的發展有更大的突破?

最近有一家創業中的軟體公司,正是感受到了時代和環境的變化,正在基於公有云的模式開發一款新軟體。這家企業提出,在這種模式下過去以生成財務報表為核心的財務會計工作,完全可以和管理會計的內容相融合。今天恆逸集團總裁倪德峰講過的一句話也讓我深受啟發,他說“現在我們已經可以把很多原生態的資料記錄下來”,毫無疑問,技術的進步為我們開展管理會計奠定了更堅實的基礎,我們的社會和企業環境為管理會計的開展所創造的條件,正在變得越來越好。

會計名家劉俊勇:想做好管理會計,一定要跳出財務

做管理會計,我的6點思考

我想分享幾點我的思考。

第一點,

我們要去營造環境

財政部的“管理會計指引”中提到了“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這裡我想強調的是我們的文化。中國文化中,很多人信奉鄭板橋先生的四個字“難得糊塗”,如果說什麼事都別整那麼清楚,別弄那麼明白,別較真,這成為我們最底層文化層面的指導,會計工作就不用做了。其實隨著時代的發展,確有一些資訊不好計量,也不好管理。但技術的發展在不斷改變這種狀態,讓一切計量更為精確,更有標準。舉個例子,2013年以來,八項規定出來以後,大吃大喝的風氣得到了顯著遏制,其實也和“計量”有關——不是不讓吃喝而是要根據標準來,假設一頓工作餐的標準是人均40塊錢,開一天會的標準是人均150塊錢,有了這個可計量的標準,是否超標就很容易界定了。同樣道理,企業的很多行為也隨著更加清晰的標準發生了轉變,甚至大家可以看到,很多上市公司都已經轉型了。

第二點,

開展管理會計要系統化的推進,而非使用單一工具和方法推進

。從現在已經發布的“管理會計應用指引”的角度來講,現在的指引是以工具和方法為主線來發布的,但這有可能會引起一個誤解:有些指引不只是工具和方法,而是系統,應該更好的被理解和定位。比如說100年前,在美國企業中出現的“標準成本法”就是一個系統。泰羅提出“科學管理”思想,我們用會計的思路將其落地,就是事前有標準,基於標準編預算來開展事中控制,進而有差異分析,有學習改進。當然也可以和績效評價、薪酬激勵掛鉤,也就是“胡蘿蔔加大棒”。我經常反思,我們中國人在思想文化的積累上上絕對比西方領先,那麼我們一直在提倡的“和諧”,那麼到底是100分的和諧還是80分的和諧?它背後的支撐是“科學發展觀”,究竟該用什麼樣的標準去落地?可以說,任何一種先進的思想,如果不能與會計系統相結合就落不了地。我認為,

當會計計量和預算管理能發揮作用的時候,才能真正落地

。為什麼哈佛商學院會計系的卡普蘭教授能提出

“平衡計分卡”

?因為傳統預算系統過於偏重財務,所以我們要引入非財務視角。那又是為什麼,國內很多企事業單位以及很多人對這個工具的看法不一樣?大家可以想一想。

很多企業並未從系統的角度運用它,只是將其當成了績效考核的工具而已

第三點,

我們做管理會計,需要多種控制手段的綜合應用而不能僅僅依賴會計手段的控制

。我最近在看電視劇《風箏》,最大的感受是,看到了信仰的力量。我們在管理中,從會計的角度設計出來各種各樣的控制手段,但在實踐中,為什麼有些人就可以凌駕於系統之上,為什麼有些人就可以去串謀?為什麼可以不講真話?這都是表層的現象,要真正解決問題,理想的方式就是依靠積極的信仰。信仰是一種最高層級的控制手段,越是大型的企業組織來講,越需要信仰的力量。按照美國的哈佛商學院會計教授西蒙斯的觀點,除了信仰控制,還有邊界控制,診斷控制,互動控制等等多種手段可以用來輔助管理。

第四點,

管理會計不僅需要關注技術,更需要關注行為

。從老師的角度,我反思這麼多年的教學,在大學裡教會計的過程中發現,大家更多的是把會計當做一個技術性的學科。其實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有很大的不同,它既有技術的一面,要支援各種決策,也有行為的一面,無論是預算還是評價,要影響到每一個人的行為。為什麼那麼多會計師考了那麼多證卻在企業裡做不成事?因為他們沒有研究行為:規則實施後背後的行為是什麼?到底動了誰的乳酪?怎樣做好變革才能把技術手段應用下去?

第五點,

管理會計的研究,需要綜合學科知識的支援與思維的持續轉變

。我們的理論基礎所涉及的知識點可能會不斷增加。追求利潤最大化,把企業當作一個整體對外披露資訊,這是經濟學的典型觀點。但當你研究一個人的行為時,只用經濟學的知識是不夠的。當你研究個體的行為,你要去研究一下心理學,當你研究一個團體的行為,你要去研究一下社會學的理論。我們踐行“業財融合”,至少應該學一學運營管理的知識,有了這樣的理論基礎,才能把管理會計做好。

第六點,

今天想做好管理會計,企業和學校培養人才時,心智模式要變

。和比較典型的審計和財務會計看問題的思維模式相比,管理會計有很大不同。審計和財務會計到一個企業中看到的通常全是問題。管理會計看到問題的同時也看到機會。以我自己為例,我看到機會來了,創造價值的機會來了,而我能為別人提升價值,所以,管理會計的視角讓我變得更快樂。

會計名家劉俊勇:想做好管理會計,一定要跳出財務

要想擴大財務的邊界,必須跳出財務

大家一定要跳出財務。

今天的很多企業CFO,例如孩子王的沈輝,杭州大華股份的魏美鍾,他們做的事情體現出他們的心智模式,那就是“跳出財務”。每個CFO跳出財務的時候,能不能得到一把手的支援?如果能得到支援,財務的邊界自然就擴大了。

隨著技術與時代的進步,

我們財務人的心智模式也要變

,這其實就

要從教育開始抓起

。所以財能書院正在做的事情,無論是為CFO等專業財會人士開展的“財能領學坊”,還是面向財會專業大學生開展的“財課堂”、“訓練營”,我都很支援,更期待財能書院做得越來越好。

我希望和大家透過多種方式進行交流,也希望CFO們能把自己思考的更多問題分享給我,

我希望把大家的經驗和思考融入教學大綱,變成研究課題,昇華為理論和案例,在更廣闊的層面傳播

。我希望在自己退休之前,在大學裡為學生們講的會計專業教材都是基於中國的案例,形成有中國特色的全新的會計理論體系。當然,要實現這樣的理想,我一個人的力量不夠,豔華已經搭了財能書院這樣一個平臺,那麼我們就可以共同去推動它。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