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藝首頁綜藝

生命因音樂而動聽,那些影視裡經典的“音樂”,你還都記得嗎?

由 小Q看影視 發表于 綜藝2021-05-14
簡介可能作為九年制義務教育+高中三年苦讀培養出來的中國學生,音樂課留給你的美好回憶屈指可數,好在我們還有電影感受美妙的電影《霍蘭先生的樂章》好萊塢出產過許多優秀的教育類電影,《死亡詩社》、《心靈捕手》、《蒙娜麗莎的微笑》等等都廣受讚譽,“老師”

什麼是影視音樂

你還記得上一次上音樂課是什麼時候嗎?你還記得小時候的音樂老師姓什麼、長什麼樣嗎?可能作為九年制義務教育+高中三年苦讀培養出來的中國學生,音樂課留給你的美好回憶屈指可數,好在我們還有電影感受美妙的電影

《霍蘭先生的樂章》

生命因音樂而動聽,那些影視裡經典的“音樂”,你還都記得嗎?

好萊塢出產過許多優秀的教育類電影,《死亡詩社》、《心靈捕手》、《蒙娜麗莎的微笑》等等都廣受讚譽,“老師”這一職業在美國社會中扮演的重要地位可見一斑。而說起好萊塢的音樂教育電影,最具代表性的還有這部《霍蘭先生的樂章》。

生命因音樂而動聽,那些影視裡經典的“音樂”,你還都記得嗎?

這部電影還有另兩個常見的譯名:《生命因你動聽》和非常有香港命名風格的《春風化雨1996》,英文名《Mr。 Holland‘s Opus》直譯過來就是《霍蘭先生的樂章》。

1964年的秋天,心懷作曲夢想的格蘭·霍蘭為了生計,在俄勒岡一所中學謀到一份音樂教師的工作。霍蘭發現這裡的學生對音樂毫無興趣,演奏基礎也差,上課無精打采,讓他的信心遭受打擊。在妻子和同事們的開導下,霍蘭明白了教導學生需要耐心,更重要的是自己必須全身心投入。

生命因音樂而動聽,那些影視裡經典的“音樂”,你還都記得嗎?

在霍蘭的培養下,原本對音樂一竅不通的白人學生格楚特·蘭和黑人學生路易斯·魯斯,分別學會了單簧管和大鼓這兩樣樂器。就在霍蘭醉心於教學生活的時候,他的兒子降生了,誰知卻是個先天性的失聰患兒。這一重創使霍蘭對家庭的重心有所轉移,消極彷徨中和漂亮的女學生露韋娜·摩根有了一段朦朧的戀情。妻子察覺到了丈夫的細微變化,但並沒有點破。

生命因音樂而動聽,那些影視裡經典的“音樂”,你還都記得嗎?

摩根去紐約深造後,霍蘭便將全部的身心轉移到了兒子和教學上,和妻子的關係也冰釋前嫌。之後的30年間,霍蘭不但提高了學生們的音樂素養,而且還用愛心、信任和理解贏得了大夥的尊敬和愛戴。在他退休前,深懷感激之情的歷屆學生們歡聚一堂,為老師開了一場盛大的歡送會,管絃樂隊奏響了霍蘭譜寫的“美國交響曲”,向老師表示了最崇高的敬意。

生命因音樂而動聽,那些影視裡經典的“音樂”,你還都記得嗎?

和《阿甘正傳》一樣,《霍蘭先生的樂章》是一部典型的美式主旋律電影,在霍蘭先生執教的30年裡,許多具有代表性的歷史片段穿插其中,馬丁·路德·金的演講、刺殺肯尼迪、越戰、水門事件、伍德斯托克音樂節、約翰·列儂之死,每個事件對當時社會的影響,也巧妙融入了影片的劇情主線中。古典、爵士、搖滾甚至1990年代的黑人說唱,交替覆蓋故事的各個階段。

生命因音樂而動聽,那些影視裡經典的“音樂”,你還都記得嗎?

在這30年中,霍蘭先生扮演了丈夫、老師、父親、摯友甚至情人的角色。影片的偉大之處在於,霍蘭讓我們看到了什麼是對學生的責任,什麼是對教育事業的認真,什麼是一個男人對家庭的責任。理查德·德瑞福斯的精彩表演是本片的亮點之一,他因此獲得了1996年金球獎及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的提名。

最終的最終,霍蘭先生也沒有因為作曲而名成利就,但就如成為了州長的單簧管女孩格楚特對霍蘭所說的:“環顧四周,這裡沒有一個人不曾受你的影響,因為你我們成了更好的人,我們就是你的交響隊,是你的音符和旋律,我們就是你譜寫的樂章。”

《放牛班的春天》

生命因音樂而動聽,那些影視裡經典的“音樂”,你還都記得嗎?

《放牛班的春天》無疑是知名度最高的音樂教育電影,沒有之一。上文《霍蘭先生的樂章》聚焦在美國中學課堂的音樂教育,而到了這部法國電影中,音樂課堂變成了更為極端的場景——滿是問題兒童的男子寄宿學校。

生命因音樂而動聽,那些影視裡經典的“音樂”,你還都記得嗎?

故事發生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馬修先生來到一所名叫“塘底”的輔讀寄宿學校當學監。這裡的孩子大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打架、上課胡鬧、惡作劇讓這裡亂成一團,暴力體罰、關禁閉在這裡是老師的常用手段。

熱愛音樂的馬修決定用自己的方法來改變班上的現狀,他把孩子們分聲部組成合唱團,用音樂開啟他們封閉的內心。故事的最後,一場意外的火災讓克萊門特成為替罪羊,記恨已久的校長將他掃地出門。走出學校的馬修,看到了漫天紙飛機帶著學生們稚嫩的字語從天而降,這一幕感動了銀幕前的每位觀眾。

生命因音樂而動聽,那些影視裡經典的“音樂”,你還都記得嗎?

相比《霍蘭先生的樂章》中的器樂演奏,“放牛班”則讓觀眾感受到了童聲合唱的魅力。這是一種能讓聽者心靈沉醉的聲音,甜美清亮。“天使面孔,毒蛇心腸”的美少年皮埃爾,當他一開啟天籟般的嗓音,相信沒有人不為之動容。和皮埃爾一樣的這些搗蛋鬼們,在歌唱時,彷彿脫離了這個原本如同地獄般的學校,從他們清澈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天堂,聽到了來自“地獄”的天籟。

在教導孩子們愛上音樂的過程中,馬修用理解、信任和耐心,改變了孩子們對於世界的看法,這些來自社會底層殘破家庭的問題少年在音樂中找到了自我,更找到了積極生活下去的希望。

《爆裂鼓手》

生命因音樂而動聽,那些影視裡經典的“音樂”,你還都記得嗎?

2014年10月上映的《爆裂鼓手》,在第二年的奧斯卡上獲得了6項提名,並最終贏得最佳男配角和最佳音響效果小金人,讓影片紅極一時。與另一部奧斯卡得獎影片《黑天鵝》類似,《爆裂鼓手》是一部黑暗勵志類電影。

故事主人公19歲少年安德魯成長在單親家庭,以傳奇樂手查理·帕克為目標,一心想成為頂級爵士樂鼓手。某晚他在學校練習時被魔鬼導師弗萊徹相中,進入正規樂隊,同時也開始為追求完美付出代價。安德魯越是刻苦練習,與外部世界越是隔膜。弗萊徹的暴躁與喜怒無常扭曲了這段師生關係,更讓安德魯耳濡目染,連帶自身的性格亦發生變化。因為一次意外,安德魯被迫退出樂團,他也匿名告發了弗萊徹虐待學生的惡劣行徑。

生命因音樂而動聽,那些影視裡經典的“音樂”,你還都記得嗎?

幾個月後,安德魯和弗萊徹在酒吧重逢,這時弗萊徹已被學校開除,在領導著一個民間樂團準備一場重要演出,他邀請安德魯再次為他擔任核心鼓手。最後當安德魯終於登上紐約音樂廳的舞臺,他才發現原來弗萊徹一直等著將他打入萬劫不復。

生命因音樂而動聽,那些影視裡經典的“音樂”,你還都記得嗎?

提到《爆裂鼓手》,看過的影迷們第一印象就是“燃”。安德魯用無數汗水和鮮血,換來技藝不斷提升,期間在魔鬼導師弗萊徹的影響下,他的性格也和他打鼓時的表情一樣日漸扭曲。從一個性格溫吞、害羞的男孩,變成了一個和弗萊徹對飆髒話甚至拳腳相加的“真男人”。

生命因音樂而動聽,那些影視裡經典的“音樂”,你還都記得嗎?

弗萊徹對待學生的手段暴力極端,措辭刺耳不堪,對待來自單親家庭的安德魯,直言“小時候你媽發現跟錯了人扔下你和你爸走了,長大了跑到老子的鼓架上跟他媽小姑娘似的哭鼻子抹眼淚”。他無法忍受安德魯的任何錯誤,抄起凳子砸過去,甚至用耳光代替節拍器。

生命因音樂而動聽,那些影視裡經典的“音樂”,你還都記得嗎?

但弗萊徹卻拒絕為這些行為道歉,他說:“英語裡再沒有哪兩個詞比‘good job’更害人的了。我永遠不會為自己怎樣努力過而道歉,人們無法理解我的行為,我正是在逼他們超越自己的極限。”在影片最後的演出中,安德魯的確超越了自己的極限,站在指揮台前的弗萊徹眼神中閃爍著難以置信的興奮的光芒,安德魯的憤怒讓自己更強大。

《搖擺少女》

生命因音樂而動聽,那些影視裡經典的“音樂”,你還都記得嗎?

和《爆裂鼓手》一樣,2004年上映的日本影片《搖擺少女》涉及的音樂型別也是Big Band Jazz,但不同於前者的黑暗向,《搖擺少女》更彰顯爵士樂充滿積極感染力的一面,少女們飛揚的青春活力讓人心頭暖暖。

影片由日本青春電影大師矢口史靖執導。故事講述了假期裡學校的吹奏樂部前去為本校棒球隊演奏助威,一群參加補習班的女孩子負責給他們送便當。便當因為天熱而變質,搞得部員們集體拉肚子。情急之下唯一沒有吃便當的中村只好組織女孩子們構成臨時吹奏樂團,由於人數不夠,改為演奏爵士樂,大家只好硬著頭皮上陣。沒想到以此為契機,這些女孩子們喜歡上了爵士樂,她們多方求教努力練習,不斷四處汲取靈感,一支鄉間女高中生爵士樂隊由此誕生。

生命因音樂而動聽,那些影視裡經典的“音樂”,你還都記得嗎?

看完《搖擺少女》第一個感受就是:原來日式青春片並不一定要巖井俊二式的“說不完的哀愁”,這些穿著水手服的少女們蹦蹦跳跳、笑容洋溢地演奏爵士樂,元氣滿滿的其實更可愛,這才是青春片該有的樣子。上野樹里、平岡佑太這些當時初出茅廬的少女少男,現在也成了日本演藝界的中流砥柱,回頭看當時的青澀表現,也讓人感慨青春可貴。

生命因音樂而動聽,那些影視裡經典的“音樂”,你還都記得嗎?

影片中這些少女們本來都是補習班中的問題分子,為了逃課陰差陽錯和音樂結了緣,在樂團邊緣人物中村的耐心教導下,大家從零開始慢慢成為了可以獨當一面的樂手,努力的程度連她們自己都沒有料到,這個過程讓人感動。在瞭解了爵士樂反拍的竅門後,她們發現生活中許多元素都可以融入爵士樂,比如家庭主婦拍棉被的聲音,同學打乒乓的聲音等等,經典的爵士曲調搭配著一張張燦爛的笑容,彷彿是這個夏天最美妙的清涼時刻。

《搖滾校園》

生命因音樂而動聽,那些影視裡經典的“音樂”,你還都記得嗎?

即便在美國校園,大多數老師和家長還是會把搖滾樂視為洪水猛獸、精神毒品,以“搖滾鬥士”自居的好萊塢笑匠傑克·布萊克對此不以為然,而是乾脆打造了一座《搖滾校園》!

影片中,傑克·布萊克飾演一名已過而立之年,卻仍在為理想打拼的搖滾音樂人杜威·費恩,因為搶風頭被樂隊掃地出門他沒有正經職業,在老友內德家蹭吃蹭住,終於被下達了“不賺錢就滾蛋”的逐客令。

生命因音樂而動聽,那些影視裡經典的“音樂”,你還都記得嗎?

杜威閒賦家中時,偶然接到一通來自某中學的招聘電話,對方邀請身為代課老師的內德迅速來學校代課。窮極無聊兼為生計所迫的杜威偷樑換柱,以內德的身份進入這所校風極為嚴謹的名門中學教學。學生們的死氣沉沉一度讓他倍感無聊,某天,杜威無意中發現孩子們的音樂天賦。於是,他瞞天過海,帶領這群只知道讀書的孩子們進入一個全新且樂趣無窮的搖滾世界

生命因音樂而動聽,那些影視裡經典的“音樂”,你還都記得嗎?

影片中杜威在為孩子搖滾啟蒙時,等於也是在對著銀幕前的觀眾敲黑板:“什麼?你連齊柏林飛艇都不知道?黑色安息日呢?天哪你們在這裡到底學了些什麼玩意?”

生命因音樂而動聽,那些影視裡經典的“音樂”,你還都記得嗎?

是的,搖滾不只是一種音樂,搖滾是一種精神——杜威教會孩子們說NO,學會自己思考,學會反抗強權,展現自己的天賦和才華,這才是在傳統教育束縛下,孩子們真正需要的。在前文提到的這些影片中,雖然更多涉及了古典樂、合唱和Big Band Jazz這類“規矩”的音樂型別,但他們所傳遞的宗旨其實和搖滾樂是一樣的,除了枯燥的學習,青春歲月中還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值得追求,掙開束縛,擁抱一個全新的世界。

透過這些影片,我們不僅看到了一個好的老師會怎樣改變一個孩子的命運,我們還能看到音樂能對生活產生如此積極的影響。對於中國觀眾來說,看到這些影片時產生的更多是羨慕之情,因為我們大多數人的童年與這樣鮮活的音樂體驗無關,我們的求學之路枯燥,特別是中學後繁重的課業壓力,讓我們無暇顧及音樂之美。

相比之下,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音樂教育更為系統,即便是作為副課,也會鼓勵每個同學掌握一門樂器,像《霍蘭先生的樂章》中描述的那樣,讓學生有機會作為完整樂隊的一員進行演奏。美國的各大知名音樂團體也會頻繁提供機會和平臺,讓優秀的樂隊和學生演奏家登臺演出,在更多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