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藝首頁綜藝

千萬要小心這種忽悠的招數:濫用詞語(批判性思維修煉者的進階)

由 旻炎談職業 發表于 綜藝2021-05-14
簡介我們說一個術語或片語意思不明確,是指它的意思在我們所考察的論證的上下文語境裡讓人捉摸不透,我們需要進一步的解釋才能判斷推理的過程是否恰當

忽悠人是什麼意思

千萬要小心這種忽悠的招數:濫用詞語(批判性思維修煉者的進階)

前面的文章中我們講了,在接受別人的思想和觀點之前,首先要對這些思想觀點進行批判性的思考。要進行批判性思考,首先就要找到對方的觀點/結論和論據/理由。

在尋找觀點的過程中,我們還要注意一個非常大的陷阱——那就是濫用詞語。

我們知道漢語詞彙博大精深,一個詞往往有好幾個意思,既有本來的原意,還有隨著時代發展的衍生意思。

那麼,當別人的觀點中有一個關鍵詞的時候,你一定要注意,他說的那個詞彙到底是什麼意思。正如《學會提問》一書提醒的:

準確辨認關鍵詞或短語的確切含義是決定你是否同意別人觀點的必要步驟。如果你沒有仔細核對起決定作用術語和片語的意思,也許你所評價的觀點和作者的原意壓根就風馬牛不相及。

例如,如果一個旅遊部門的官員說“我們應該採取更多措施控制旅遊業”,在這個觀點中的核心關鍵詞是控制(旅遊業)。

但是,如果這位官員沒有說明該控制什麼,怎麼控制,是控制遊客的數量,還是控制旅遊業的亂象,如果我們對此不清楚的話,其實是不能輕易接受這一觀點的。

所以,《學會提問》中指出:

只有理解了關鍵術語和片語的意思,你才能對一個論證進行評價。怎樣解釋這些術語和片語常常關係到推理能否被接受。

因此,你在多大程度上接受這樣那樣的結論以前,首先你要嘗試找出結論和理由的準確含義。

《學會提問》一書指出,為了避免在詞語這個問題上產生阻礙我們批判性思考的障礙,需要關於與詞語相關的以下幾個方面:

1.注意多義詞

我們常常誤解所讀的文章或者聽到的言論的意思,因為我們常常想當然地以為很多次的意思都是顯而易見的。

我們在讀書或聽講的時候,一定要強迫自己去尋找那些意思不明確的詞或短語。否則,你就會抓不住要領。

我們說一個術語或片語意思不明確,是指它的意思在我們所考察的論證的上下文語境裡讓人捉摸不透,我們需要進一步的解釋才能判斷推理的過程是否恰當。

2. 檢查詞語有沒有歧義

當我們面對一個意思不明的詞語時,要問一問自己:我知不知道它的意思?要回答這個問題,要克服幾個障礙。

(1)第一個障礙,你認為自己和作者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你要養成不斷提問的習慣,不停地問”你這樣說是什麼意思?“而不是”我就知道你是這個意思“。

(2)第二個障礙,認為術語只存在一個明顯的定義。很多術語其實不是這樣的,因此,別忘了問一聲:”這些詞或短語中有沒有哪個會有不同的意思?“

判斷你是否找到一處重要的歧義,最好的檢測方法就是,將這個詞的不同含義替換到推理論證的結構中,看看改變這個詞的意思是否會對理由支撐結論的效度產生重大影響。

廣告詞中廣泛使用意義不明確的詞語,比如:

——百度牌催眠藥,30分鐘見效。(見效指的是讓你迅速睡著?還是長睡不醒?)

在檢查意思不明確的詞語時,一開始就要找準論題、結論和理由。千萬抑制住自己,不要記下任意一個詞語或全部詞語的不同含義,對於批判性思維的人來說,只有出現在分析推理過程中,意思不明確的詞才最為關鍵。

3.看看詞語在上下文的含義

通常情況下, 你要理解一個模糊不清的陳述到底是什麼意思,唯一可依靠的就是這次詞語使用的上下文語境。

這裡所說的語境,是指作者或演說者的背景。挪威政府官員腦海中的”人權“可能是指就業權、免費醫療和居住權,而美國參議員所說的”人權“可能指的是自由權、宗教信仰權、和平集會權。

集中討論歧義現象的關鍵問題為你提供來一個不偏不倚的基礎,讓你可以理直氣壯地不同意某些推理論證。

4.注意:字典裡的定義不一定適合情境

要找到並解釋清楚歧義,首先我們必須知道這些詞可能包含的意義。意義通常表現為下列三種方式:

——同義替換

——舉例說明

——我們通稱的“具體標準定義”。

要對大多數有爭議的論題進行客觀評價,同義替換和舉例說明這兩種定義方式都不適合。

它們並不能明確告訴你對清楚理解一個術語的意思起決定作用的那些具體特徵。有用的定義則會指明具體的使用規則,而且越具體越好。

到哪裡去找需要的定義呢?有個很明顯又很重要的來源就是字典。

通常,你需要文章上下文語境中找出這個詞的潛在含義,或者從你對這一討論主題了解的其他知識中發掘其意思。

我們建議你常備一本字典,但是同時要知道字典裡可能並不包含你所要找的合適的定義。

在很多說理論證中,你並不能從字典裡找到合適的定義,而上下文語境又不能讓意思變得清晰。

還有一種方法可以幫助你發現這個詞可能存在的其他含義,那就是儘量在腦海中想象這個詞所代表的具體景象,如果你想象不出來,那你很可能就找到來一處重要的歧義。

5. 小心包含感情色彩的詞

術語和片語既有外延意義,又有內涵意義。

外延意義是指一個詞的約定俗成的外在描述性指稱物件,也就是我們在本章目前為止反覆強調的這類意義。但是詞語還有內涵意義。

內涵意義指的我們對術語或片語所附加的情感上的聯想意義。

那些激發強烈情感反應的術語被稱為附加感情色彩的術語。這些術語透過直接連通情感線路來繞過描述性的意義通道,從而欺騙了人們的思想。

它們既可以使用激發我們心中對某些想法的正面情緒反應的語言,也可以使用抑制我們心中負面情緒反應的語言來達到目的。

政治語言常常新增感情色彩而且意思模稜兩可,比如公平、恐怖分子、改革等。

一定要對術語引發你怎樣的感情保持高度警惕!這些感情有沒有矇蔽你,讓你看不到這些術語的某些重要特徵?

透過明確它們的外延意義,找一下諸如“改革”這類詞彙可以替換的其他意義,我們就可以保證自己不會輕易從感情上迷戀某些論證,而對其他不作任何懷疑。

在你竭盡所能找出並消除掉有歧義的地方以後,如果你對某些關鍵想法的準確含義還是拿不準,那接下來應該採取什麼合理步驟?任何一個理由如果其中包含了歧義,讓我們無法判斷能否接受這個理由,那我們建議你乾脆忽略它。

我以前從來沒有意識到詞語對於批判性思考者的巨大考驗和挑戰。但是,《學會提問》中提及的詞語的這幾方面的問題,確實是在批判性思考的過程中,需要特別加以注意的。

尤其是有些人常常慣用那些包含感情色彩的詞語來欺騙讀者、聽眾,達到說服大家的目的。比如,有些自媒體常常使用的標題,諸如“不轉不是中國人”這類的詞語。對此要特別謹防的。

一個客觀理性的資訊傳播者,一定是對於自己的觀點中的詞語進行明確界定和說明的,而不是含混其詞,肆意濫用。

同樣,作為一個批判性思考者,如果我們是資訊的傳播者,在表達自己的觀點,說服他人的時候,也一定要明確的說明我們所使用的詞語的意思。

灰底部分來源於《學會提問》第四章的內容,如果想進一步瞭解,可找這本書來看看。

頭圖:由Photo Mix在Pixabay上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