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藝首頁綜藝

客體關係育娃經:尊重人的主體性

由 幢幢魔影 發表于 綜藝2022-12-28
簡介看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彈性在那麼小的時候就是存在的,如果一開始成年人就以非常強硬的方式去建立自己的養育模式,寶寶沒有得到十足無私的配合,那麼它也會在釋放最初的毀滅欲的時候更不易產生更復雜的感受,畢竟沒有得到配合的感受就夠複雜了

什麼是客體關係

在上世紀著名的弗洛伊德——克萊因論戰中,唐納德·溫尼科特沒有選邊站,後來以客體關係理論大師成為中間學派的代表人物。《孩子、家庭和外部世界》是他晚年的其中一部代表作。

這本書特別強調媽媽和嬰兒的關係,當然有順帶提到爸爸也要參與,但基本上是一個工具性的存在。原本以為是上個世紀的原因,家庭常規結合就是男性賺錢養家、女性全職主婦,後來稍看履歷,才知也有作者本人的成長環境和情感因素所在。

溫尼科特一生與母親和兩個終生未婚的姐姐感情甚篤,且家裡長期住著一位保姆、一位家庭女教師和姑姑,他自稱是有多個母親的獨子。女性在家庭運轉中所付出的忠貞情感與悉心照護想必是他一生的給養。

《孩子、家庭和外部世界》一書標題便將孩子放在首位,

溫尼科特的整個思路也是如此,強調孩子的主體性應該在自出生起就被得到理解與尊重。甚至還在胎兒時期,它就在逐漸發育的過程中,透過那個並不明亮的子宮世界開始感知著母體的喜好,比如從孕中期20多周起,它吞嚥羊水就可以瞭解母體的日常進食。某種程度上講,它

瞭解孕婦比孕婦瞭解它還更多。

寶寶出生後的成長和發育過程也並不完全依賴於媽媽和其他養護者,

每個寶寶都是一個有蓬勃生命力的獨立個體

,作為媽媽和養護者,我們要充分相信寶寶的本能,並盡己所能去配合寶寶的世界,而不是讓寶寶去適應成年人的世界。

從最初的哺乳開始,寶寶們就有自己的喜好,他們需要跟媽媽們相互依賴、相互瞭解與相互適應之後,哺乳才會相對順利地展開。《母乳主義》一書質疑母乳的營養價值是文明社會的共謀

(definitely yes)

溫尼科特其實並不反對奶瓶,但他強調整個母乳哺乳的過程中的互動,對寶寶和媽媽之間的情感發展的重要性。

最初,寶寶只會覺得乳頭是乳頭,可以喝到奶,也會在最初的接觸過程中釋放天生的毀滅欲,有時很興奮急著喝奶,有時並不想喝奶,抑或吸得很辛苦也不太好喝到奶,它可能會用咬或抓等方式攻擊乳房。需要一段時間,它會逐漸意識到乳頭背後有個人,並且它與那個人正在產生更深刻的某種聯絡,而攻擊欲會令它產生更復雜的感受。處理和諧與不和諧,直面衝突,應對複雜的思緒,這是寶寶的人格正在茁壯發展的過程。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不得不在理解這一切之前先行發展出了我們的獨特人格。

溫尼科特認為,最初我們無條件配合寶寶,寶寶在得到無條件包容以後,再進行所謂的培訓會更加容易,“

無私只有建立在最初的自私基礎上,以後才能以一種健康而穩定的方式出現”。看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彈性在那麼小的時候就是存在的,如果一開始成年人就以非常強硬的方式去建立自己的養育模式,寶寶沒有得到十足無私的配合,那麼它也會在釋放最初的毀滅欲的時候更不易產生更復雜的感受,畢竟沒有得到配合的感受就夠複雜了。

獨自去消納

恨的矛盾

的空間,

它要用來去消納其它型別的不順心。

透過反覆的試探與配合,成功的哺乳會令寶寶在最初的混沌裡建立一種安全感:“想要的就會被創造出來,而且找得到。所以,小寶寶會發展出一個信念,認為這個世界能提供給他想要的、需要的一切,他會預感到在他的內在現實和外在現實之間、在他原始

創造力和這個大千世界之間,有個明視訊記憶體在的聯結。”

(p109)

要相信寶寶的本能,一個健康的寶寶會在成長過程中學會獨自處理很多思緒,只要我們放手讓他們去發展。有時我們會以成年人的思想去臆測寶寶的需求,一哭或一動就去抱就去哄,成年人又累,寶寶又不是完全需要,豈不成了成年人的自我感動?

寶寶為什麼愛哭?寶寶哭泣的根源其實跟

成年人是差不多的,只是具體的原由不同罷了,

溫尼科特

將其籠統地

分為四大類,

包括滿足

疼痛、憤怒和悲傷。

哭顯然不一定是苦惱,甚至對寶寶而言,因滿足而哭可能是很常見的,因為寶寶在發展它的身體機能,它哭有時候可能跟它把手掌塞進塞出嘴巴一個意思。等寶寶更大點,會坐會爬,以後會說話,它會哭得越來越少,因為可以探索的身體機能及其與這個世界的關係豐富了許多,哭不哭的變得沒有那麼重要。有時候寶寶好好地躺在那裡哭了幾聲,成年人觀察情況,不一定需要馬上去抱起它,因為你的介入會分散它的注意力,它在自由發展的想象世界也隨之中斷了。

因為疼痛而哭就好理解了,寶寶的飢餓就是一種典型的疼痛,或者尿布髒了產生令它不舒服的磨損,都是需要成年人去體察並照護的事務,當寶寶和養護者合作久了,這型別的哭應該是很容易辨別的。

在成年人看來,因憤怒或悲傷而哭泣是更“高階”的動因,但其實未必如此。與我們成年人一樣,寶寶們也同時活在自己的想象世界和真實世界裡,它們自然也會在裡面面臨衝突時,感受到憤怒或悲傷,甚至這些思緒對寶寶的健康成長很重要,因為“一個失去信心的寶寶是不會生氣的,它只會停止慾望”。說起來成年人之間的相處不也如此,有架

可吵說明還願意吵,真正的心灰意冷只會想著離開與放棄。

媽媽們自然要去體察這些哭泣的複雜原因,因為我們畢竟是養護者,是成年人,尊重寶寶的主體性是尊重它們情感與我們一樣複雜,並不是我們永遠站立一旁的理由,我們根本沒有理由非要讓它們在那麼小的時候就感受到冷漠與絕望。它們要在憤怒或悲傷地哭泣之後,隨時能得到理解與撫慰的擁抱。

在強調寶寶作為獨立個體的同時,

溫尼科特也一直堅持

媽媽的愛護直覺是寶寶最重要的養育源泉

,她們不需要過多的理論或他人的引導,一個對寶寶充滿愛的媽媽足以成為一個合格的養護者。如果沒有更多指手畫腳的聲音,媽媽也更容易把寶寶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去配合。

寶寶和媽媽建立良好的關係對於兩個人都至關重要,因為他們的關係經得起挫折和障礙,等寶寶更大,需要獨自面對更大的外部世界,媽媽也需要離開無時無刻的照護者身份時,兩個人都更能適應應有的分離而不會產生分離焦慮。他們都知道,他們對彼此的愛,不會隨著分離而消失。

客體關係育娃經:尊重人的主體性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