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藝首頁綜藝

為什麼我們所有人都有虛偽的成分?

由 無知的求道者 發表于 綜藝2022-12-31
簡介所以,經常說別人壞話或者告密的人,我們需要思考以下問題:1

人為什麼這麼虛偽

人類是群居性動物,而圍繞社會分工而展開的經濟交往,使得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與他人進行著主動或被動的交際活動。反之,遭到群體驅逐或者被邊緣化的最終下場往往就是“死亡”。當然,我更多的是指精神上的死亡以及自我的死亡,因為被迫孤單度日的錯覺,往往無異於自己已經死了,只有自己在鏡中看到自己,其他人對自己永遠都是視而不見的。

人類的一生很長,在我們眾多的恐懼事件當中,被排除於人際洪流之外,不消說是最為嚴重的一樁。

而我們最為常見的人際批判語,大多數為:這個人不誠實,那個人不厚道,這個人陰險,那個人狡詐。

總而言之,所有對他人的批判,完全可以概括為:虛偽。

當然,任何對他人進行批判的形容詞都有其程度,如果從最微小的程度來講,

我們所有人在他人眼中都有虛偽成分,所有人都不可能做到“零”的狀態。

為什麼這麼說呢?

為什麼我們所有人都有虛偽的成分?

以己度人的思考方式

塔爾瑪德說:“我們並不是客觀地看待事物,而是總是從我們自己的角度出發來看待事物。”

眾所周知,劇烈運動後的第一個生理反應就是口渴。如果你的同事和你說,他徒步走了十公里,那麼,作為經常健身的你來說,你的第一反應應該是:多準備飲用水,因為你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分。

但是,事實卻是如此嗎?

博文和洛溫斯坦專門做的一項研究:88%的健身愛好者會做出這樣的猜測,而真正的長途步行者卻只有57%這樣想。

當然,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在同一個運動結束後的飲水量也自然不同。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作為一名從未徒步旅行的健身愛好者而言,確確實實也只能從健身運動的角度來考慮徒步旅行愛好者的飲水量。

這是人類一貫的思考模式:

我們總是過分的高估或者低估對方能像我們一樣思考和行事。

為什麼我們所有人都有虛偽的成分?

虛偽如何從道德中孵化

這種事情很常見,比如你向你做生意的朋友購買一件商品,按照人情世故的角度來說,不優惠是本分,優惠部分是用人情置換的。那麼,到底優惠多少才算是“夠朋友”呢。

購買的朋友認為“優惠40%”才算真朋友。而商家朋友認為優惠30%已經算“夠朋友”了。

那麼,我們不禁深思,如果雙方在討價還價的過程當中,都說出了自己心中的“友情價”,那麼,最後的結局一定是:雙方都認為對方“不夠朋友”“不講義氣”。

遺留給我們的問題是:你認為到底誰才是帶有人格面具的“虛偽朋友”呢?

其實無非就是雙方對“夠朋友”的標準和觀點持不同的標尺,都希望對方贊同自己的觀點來支援“夠朋友”的立場問題,而且帶有“滿懷期待”的態度。如果不支援,“滿懷期待”的興奮就很容易演變成“反目成仇”的失落。甚至於,雙方對“第三者朋友”訴說對方的“不好”。

即使是中國千餘年的道德傳承也並沒有定格出“夠朋友”的明確尺度,所以,這種事情即使是從道德角度進行批判,也很難衡量孰對孰錯。而可悲的是,我們永遠會將這種“定位差”歸罪於其中一方的道德問題。

為什麼我們所有人都有虛偽的成分?

主觀沼澤

人類與動物的不同之處就在於,人類的“欲”更多,憧憬的完美程度更加極致,而婚姻不消說是最具幻想性的。

絕大多數情侶,從愛的火花開始,就開始憧憬它能夠像煙花擴散星空一般璀璨至極,但是,遺憾的是,個人主義文化貌似比我們想象中蔓延

更快,導致半數左右的婚姻,都以失敗而告終。

其實婚姻破裂和朋友決裂是一樣的道理。朋友是否合格的定義標準,大部分都是自我定義,以己度人的。那麼,舉一反三來說,自己的另一半是否合格的標準, 永遠是自己為對方設定的預期和標準的不達標所致。關係結束之後,再以“虛偽”為形容詞,為對方貼上道德汙點的標籤。

婚姻和友情尚且如此,點頭之交的朋友可能更容易被捲入這片主觀臆斷的沼澤之中。所以,經常說別人壞話或者告密的人,我們需要思考以下問題:

1。告密者是不是“虛偽”行為。如果他是一個虛偽的人,那麼,他的話,是否可信。

2。被告密的人,其“虛偽”有可能是“真實的”,也有可能是從告密人自身思考模式的“以己度人”。

3。如果你遇到這種情況,姑且信一半,而剩下的一半,自己去驗證,抱著不可“偏聽偏信”的態度來對待的話。你驗證的另一半也有可能是“以己度人”的,而沒有驗證的另一半,也有可能是“以己度人”而預設的。

4。被告密的人蒙受不白之冤,認為告密者不厚道,最後造成三方在彼此眼中都帶有“虛偽”的面具。

是不是感覺 一團亂麻了,說實話,我也有些苦笑,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是很難說清楚的,因為沒有過於硬性的標準存在。

有一句話我覺得說得非常對,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幾乎全是主觀之後的結果。

為什麼我們的主觀思考會如此粗糙呢?

為什麼我們所有人都有虛偽的成分?

為什麼所有人都有虛偽的一面

羅翔老師說過,一個知識越貧乏的人,越是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勇氣和一種莫名其妙的自豪感,因為知識越貧乏,你所相信的東西就越絕對,因為你根本沒有聽過與此相對的觀點。夜郎自大,是無知者和好辯者的天性。

其實用一句大白話來解釋就是:我們經歷的事太少,看到的事情太少,遇到挫折的機會太少。

而用專業術語來解釋的話,就是我們對於人生經驗一直在做歸納總結,而我們的歸納後的結論只是一個有限的樣本,我們每個人都是他人總結的樣本,可以是正面的樣本,也可以是反面的教材。

而缺少與之相對立的觀點也正是由於樣本的短缺,也只能以自己的樣本投射到他人身上,推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列夫托爾斯泰曾經也說過:多麼偉大的作家,也不過就是在抒寫他個人的片面而已。

為什麼我們所有人都有虛偽的成分?

說到底,也是樣本短缺的問題,造成了每個人只能片面地分析事物,這也正是對他人和事物的偏見來源。

從相對性的角度來說,我們是他人總結的樣本,同時,我們也是他人眼中虛偽名單中的一員。

總而言之,我們總是以自身思考模式衡量他人的真偽,殊不知,在他人眼中,自己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成為那個被看不明白的“偽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