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藝首頁綜藝

古代鏢師走鏢,不管遇到響馬還是草寇,只要取出此物便可安然無恙

由 趣味聊史 發表于 綜藝2023-01-07
簡介再說,武人雖然有一身武藝,卻也飯量如牛,沒有高收入連自己都養不起,然而並非每個人都能當上公務員,或者是一份體面的好工作,於是有了鏢師、拳師、護院、響馬、草寇等職業,其實這也很好理解,是人就要吃飯,武人也不例外

越獄裡為什麼要殺林肯

武俠小說中的江湖和武林,其實是真實存在的,只是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美好而已,因為隨著社會的發展,秩序越來越穩定,哪怕是古代,殺人、傷人也是觸犯律法的事情。

古代鏢師走鏢,不管遇到響馬還是草寇,只要取出此物便可安然無恙

如果恰逢戰亂年代,還能投軍衛國出人頭地

,還算有一條出路。但在和平年代,即便武藝高強者從軍,也很難混出個人樣,因為行伍中的提拔機制中,武藝只是次要的,反而是背景關係、處事方式以及運氣更重要,這也導致武夫很難出頭。

再說,武人雖然有一身武藝,卻也飯量如牛,沒有高收入連自己都養不起,然而並非每個人都能當上公務員,或者是一份體面的好工作,於是有了鏢師、拳師、護院、響馬、草寇等職業,其實這也很好理解,是人就要吃飯,武人也不例外。

古代鏢師走鏢,不管遇到響馬還是草寇,只要取出此物便可安然無恙

其中護院就是大戶人家的保鏢,鏢師則是走南闖北幫人押運貨物,拳師則是教人習武,開館收學費,草寇則是山大王,也就是綠林好漢,專門做沒有本錢的買賣。當然,這只是說得好聽,實質上都是一些殺人越貨的勾當,最常見的就是攔路打劫。

而響馬則比草寇高一級,因為響馬也稱馬匪,他們人人有馬來去如風,這樣搶掠的範圍就很大,不用侷限在某一個山頭,因此沒有一定實力還做不了響馬。

古代鏢師走鏢,不管遇到響馬還是草寇,只要取出此物便可安然無恙

據說是自東漢之後,山東的土匪最為猖獗,慢慢地便形成了規模,有了自己的規矩,不僅在行動前先放響箭示警,還得在馬脖子上掛鈴鐺,所以稱呼才會從土匪演變成響馬。

其實萬事萬物都是對立的,有光就有暗,正因為有了土匪這職業,鏢局也應運而生。這個行業在影視劇和小說中都有出現,想必大家是不陌生的。

鏢局的收入來源主要以押鏢為主,而鏢師大多數是拳師出身,武功總有那麼兩下子,要不然別說保護託鏢人的財物,估計自己都護持不了。只是這個繁榮的行業,在清朝時期達到鼎盛後,便慢慢淡出人們視線,直到民國時期徹底消失。

古代鏢師走鏢,不管遇到響馬還是草寇,只要取出此物便可安然無恙

其實這也代表著,武人時代徹底落幕,但不管是土匪還是鏢師,都不過是武林中人罷了,只是雙方歸於保與劫,立場不同而已。根據哈恩忠在

《清宮檔案》

的記載,凡是有跨區域生意來往的大商人,都會僱傭專業的鏢師

“西北各省,凡商富大賈前赴東南置買綢緞布匹等項,俱曩挾重緇,動輒數萬金,騎馱數十頭,合隊行走。有等臂力過人,身嫻武藝之徒,受僱護送,帶有鳥槍、弓箭,名曰保鏢,所以防草竊、杜剽掠..........。”

古代鏢師走鏢,不管遇到響馬還是草寇,只要取出此物便可安然無恙

然而鏢局真正的根本,並非鏢師的武功,而是人脈關係,因為只要上下打點通透,在江湖上有了一定名氣,走遍南北也不怕。其實在很多武俠小說中,都有對這方面的描寫。

所以鏢師走鏢時武功是次要的,反而是關係成了行業核心,並且隨著這層關係慢慢擴大,圈子中有了自己的招牌,在走鏢的時候插上旗幟,表明了身份後,一般都不會有人來劫鏢。因為大家都是

“業內人士”

,都懂得潛規矩,或者說是土匪和鏢師的一種默契。

古代鏢師走鏢,不管遇到響馬還是草寇,只要取出此物便可安然無恙

《清代保鏢》

一文中也提到,鏢師出門都會帶著鏢旗,綠林朋友們看到了通常不會為難。並描述了清代一位武功高手王遂,自恃武藝高強,走鏢時不插鏢旗。

結果被幾十個綠林土匪飛馬追殺,激戰中左肩中箭,危機時刻他拿出鏢旗,雙方瞬間化敵為友,土匪不僅沒有劫掠他的鏢,還把他護送到了濟南。從這件事中,可以看出江湖中人,不管是走鏢的還是劫鏢的,其實都是朋友。

古代鏢師走鏢,不管遇到響馬還是草寇,只要取出此物便可安然無恙

如果不信,筆者再舉個例子,比如

《大宅門》

這部影視劇,故事中講到,白家從南方採購的藥材被水匪劫了,家族已經到了風雨飄搖的時刻,而關外採購的藥材是最後的希望,但押運的風險很高,所以沒多少人敢接這個人物。

之後楊九紅主動請纓,並在運回藥材的路途中遇到慧能和尚。此人給了楊九紅一面旗子,並告訴她有了這面旗子,東三省的土匪都不敢劫掠她的貨物。而慧能表面上是個出家人,但實際上在黑白兩道都有很高的地位,可見江湖關係和聲望的重要性。

古代鏢師走鏢,不管遇到響馬還是草寇,只要取出此物便可安然無恙

只是可惜的是,武人時代落幕後真正的武學也跟著失傳了。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根據《李小龍傳》,真正的武學都是殺人技,需要生死搏殺都能磨練出來,但如今時代不同了,武學自然也不再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