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藝首頁綜藝

人物|繡郎付健: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華

由 北青網 發表于 綜藝2023-01-10
簡介”付健承認,刺繡這個工作其實非常消耗人,是個體力活,“因為是手工技藝,必須要一針一線繡出來,想快也快不了,花的時間和出來的效果往往是成正比的

喜歡畫畫選什麼專業好

近日,一幅有著金屬光澤的青銅器繡品在網上爆火。很多網友都被繡品的精美立體、活靈活現所震撼。更令大家驚歎的是,一針一線繡制這幅作品的人竟然是一位年輕的繡郎。

實際上,早在幾年前,付健就開始嘗試用蘇繡讓國寶“走出”了博物館。如今,年輕的付健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蘇繡的代表性傳承人,他的獨特創作,令這門有著2000多年曆史的手藝煥發出新的活力。

去年12月的一天,付健接受了北京青年報記者的獨家專訪,講述了他從事蘇繡這門傳統手工技藝20多年的故事:“我希望用針線代替畫筆和顏料,創造出更多打動人心的作品。”

人物|繡郎付健: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華

繡者的想法和表現力,是“獨特”的根基

付健1987年出生於江蘇省揚州市的刺繡世家。別看他年紀不大,卻已在業內獲得過諸多榮譽。“正高階工藝美術師”、“正高階鄉村振興師”、“全國輕工技術能手”、“江蘇省首席技師”……還獲得過世界手工理事會亞太青年手工大賽刺繡組第一名,三度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傑出手工藝品徽章認證。

時代不斷進步,非遺技藝也需要與時俱進。如何留住瀕危的手工技藝?付健不停地思考並投身其中不斷探尋。2010年,付健大學畢業後來到蘇州創業,他帶領團隊,嘗試運用創新手法刺繡,開始研究繡制以青銅器為主題的作品。

付健認為,一幅繡品“繡得好看”的關鍵,是要有自己的想法,“為什麼同一款圖案每個人繡出來的效果不一樣?就是因為在繡的時候,繡制者的想法、搭配的色彩決定了它最終的效果是否獨特。單就青銅器來說,它並非是我們一家的新產品、新題材,只不過我們繡出來的,大家感覺更有青銅器的韻味。”

付健指著最火的那幅青銅器繡品告訴記者,像這樣的繡作,都是團隊共同合作完成的,但每個關鍵部位他都要把關,與團隊一起不斷進行各種探索。這幅繡作花費了近半年的時間。“你看到的這件青銅器繡品,整體似乎就是黑綠色,但其實,光是繡制背景,就差不多用了四五百種顏色。比如看起來這一小塊只是一個黑色,但繡的時候我們使用的是一套色,一套色就有12到20種繡線。而且,不管繡青銅器也好,或者繡名畫也好,一定要花時間去琢磨實物,看得足夠細,心裡才會知道怎樣用繡法去把它很好地體現出來。”

在付健看來,中國人對青銅器的文化認知是有歸屬感的,這是中國人的文化基因,“所以繡出來會讓人覺得很有震撼力”。他直言,一幅繡作出來的感覺對不對,在於這幅繡作要符合大家的想象,“比如我們繡青銅器,不能繡得跟那種沉澱了幾千年剛出土的青銅器一樣,灰灰的、鏽跡斑斑的。我們會把它的色值提亮一點,使整個畫面的色彩感、立體感更豐富一點。為什麼那款青銅器在網上一發就火了?就是因為它的器型、它的色澤更接近現實中的博物館展品,色彩更豐富,繡出了大家認為的青銅器的樣子。”

從事刺繡這一行20多年,除了刻苦訓練,付健體會最深的就是:刺繡需要很強的領悟力。“沒有悟性,再怎麼努力也沒有用。我可能從小學習繪畫,後來還接觸設計,看得多了以後,就有自己的想法在裡面。而且我一直都在學習,更愛琢磨一些。”

人物|繡郎付健: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華

上高中之前就想好了,什麼都改變不了

付健自記事起就在繡坊玩耍,看著那些絲線在繡孃的巧手裡飛舞,變成一幅幅精美的圖案。“上高中之前我就想好了,我以後就從事刺繡,然後就一直奔著這去,什麼都改變不了。我覺得只要自己的信念堅定,並且在行動上有所堅持,就能慢慢做到‘從無到有’。”

刺繡行業是女性為主的一個職業。付健印象很深,“90年代日本的和服很多都是從蘇州、揚州出口國外的,小時候我父母就從事以加工為主的刺繡,我記得我媽媽最早的時候一個月工資只有幾十塊,到90年代後期才有一兩百塊,他們那時候相當於做一些勞動密集型的產業,掙錢蠻辛苦的。”

即使如此,從小就喜歡刺繡的付健仍然情願在這上面花很大的心血和精力,並樂此不疲。中學時期,他經常利用寒暑假去常州、蘇州,向一些資深前輩求教。令他感念的是,“那時候不像現在,大家想學習什麼都可以在網上找教程去看。現在的人可能很難想象,以前有的東西你想去學,人家是不會輕易讓你看、讓你學的。所以我很感謝那時候蘇州刺繡研究所、常州刺繡研究所的大師級的老師們,讓我有機會去深入接觸和學習刺繡。”

因為從小學習繪畫,有相當紮實的美術功底,2006年,付健以優異成績考進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系,他甚至連專業都想好了,“就是針對刺繡這一領域選。”上大學時,付健把藝術設計的專業知識與刺繡技能結合,運用到刺繡設計中。一有想法,他就在宿舍拿著繡針開始刺繡。一開始同學們都覺得驚奇,後來大家也都習以為常。由於擅長繪畫且熟練掌握專業設計,付健在大學經常參與各種社會實踐,他還根據客人要求自行設計刺繡模板,突破傳統進行創新,受到很多顧客的歡迎。

這麼多年來,付健聽得最多的話就是:男人也可以做繡娘嗎?最開始,反對他學刺繡的正是啟蒙他的父母。他甚至聽到有人直截了當地議論:男孩子做這個,肯定沒什麼出息。“父母反對我刺繡,其實還是心疼我,希望我讀了大學能找一個好工作。”付健坦言,“但隨著年齡的成長,內心也會變得強大。不管別人說什麼,做好自己就行了。”

2007年,付健在北京舉辦了兩次刺繡展覽。2008年,付健參與到北京奧運會志願者活動中,利用課餘時間設計創作了《奧運水上場館全景圖》的刺繡作品,被北京市順義區人民政府收藏,其複製品作為國禮,贈送給了國際奧委會終身名譽主席薩馬蘭奇。當時的場景歷歷在目:“作為非遺傳承人,看到蘇繡作為國禮被贈送給國際友人,確實非常感動和驕傲。”

2015年,付健受邀參加海上絲綢之路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他繡制的汶萊國王肖像,也作為國禮贈送給了國王本人。那次文化交流活動對他影響非常大,“中國蘇繡這張名片走出國門,讓更多人瞭解到我們傳統非遺文化的魅力,也讓我看到了自己的價值,堅定了我繼續做這件事的信心。”從2016年至今,付健連續六年成為“藝博杯”江蘇省工藝美術精品大獎賽金獎得主。

人物|繡郎付健: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華

本來就不太喜歡出去玩的付健,平時沒事就喜歡琢磨跟刺繡有關的東西,他覺得:“在這個行業如果每天就是照葫蘆畫瓢或者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那遲早會被淘汰。一直在自己的世界裡面,一輩子就只能當個繡娘。一定要跟行業裡面的前輩、優秀的同行學習,學習別人好的針法、好的色彩,要不停地去進步、去最佳化。每年我們參加一兩次全國比賽或者展覽,就是要看看新的產品、新的題材、新的技術,交流新的經驗。”

經常參加國內外交流展覽,付健有個明顯的體會,“我們中國的刺繡在全世界有很大的競爭力,無論是精細度,還是手法針法都非常豐富,屬於領先地位。”看到印度、東南亞等許多國家的刺繡作品,付健意識到,“他們的東西就像我們二三十年前做的,還是偏向實用品的手法。但我們國家的刺繡行業在手法、題材上已經與他們拉開了很大的距離。比如我們現在基本上做的都是偏藝術性的繡作。像那些世界名畫,我們完全可以繡得百分之百接近畫作,外國同行看了都覺得不可思議。他們還是以刺繡的方式來表現刺繡,而我們已經是以刺繡的方式來表現藝術性。”

付健說自己是那種“有信念感的人”,傳承刺繡文化,開拓刺繡市場,已經成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好的手藝肯定需要更多的人關注和喜愛,這樣才能更好地發展。而作為傳統手藝的傳承人,要主動去了解市場,儘量多去跨界合作。刺繡是我的精神支柱和信仰。”

吃線、劈絲……刺繡是時間的藝術

令人難以想象的是,一件繡品的完成,從設計、畫稿、選料……需要經歷數十道工序。“要去分析針法,思考怎麼搭色,一定要想明白再動手。”付健坦言,在繡制過程中,複雜的技藝、嚴密精細的佈局和相應的耐力,是對繡工的技藝和藝術水平的雙重考驗。

傳統蘇繡分為亂針和平針兩大針法。在付健看來,不管用平針還是亂針,體現蘇繡技法的秘訣離不開兩個字:色彩。他指著一幅玉鼎的繡品說:“這幅作品是用平針繡表現玉的細膩、瑩潤。專門用到的絲線有幾千種顏色,這樣,顏色過渡才更自然更柔和,效果大不同。這種色彩感是師傅教不了的,完全靠自己的領悟力。繡工的色彩感和抓型能力,決定著能否繡出優秀作品。跟畫畫是一樣的道理,只不過我們是用針線來做畫,用行內的話說,就是‘吃’線一定要‘吃’準,這指的就是很重要的色彩感。”

人物|繡郎付健: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華

所謂吃線準,就是指顏色搭配和針法的變化,是蘇繡生動傳神的關鍵。繡工通常會結合平針繡和亂針繡,把光影效果融入其中。有時候為了刻畫動物的毛髮、眼睛等細節,用線要求極細,需要對絲線進行“劈絲”。令人歎為觀止的是,付健最多可將一根絲線劈成128份去用!只見他拾起絲線,左手小指劈線,右手拇指、食指控制,兩手協調配合,挑、拉、抻,絲線被他分成細若遊絲的幾根,整個過程一氣呵成、行雲流水,極具觀賞性。“我們通常用到比較多的是蠶絲線,還有各種金線、銀線,挑線靠的是手感。針對不同材質的繡品,選用不同粗細的絲線。比如繡青銅器那種比較有顆粒感的繡制,絲線就不能太細。繡玉的話就要細膩一些。”

為了開拓更廣闊的創作空間,付健用自己擅長的亂針繡技法結合蘇州雙面繡技法,獨創雙面亂針繡、亂針雙面三異繡和速寫繡,更因此獲得國家發明專利以及很多行業獎項。在他的工作室中有一幅繡品,一張布底有兩個圖案,一面是調皮的金絲猴正在歪頭張望,腦門的絨毛層次分明,根根可見。另外一面,一隻雪白的小貓正在走來,眼神犀利,彷彿盯著遠處的獵物。兩個畫面的繡制形狀、顏色、針法都不一樣。付健與另一名繡工端坐兩邊,透過藏針引線的手法,先繡正面再繡反面,一來一回,完成各自的繡圖,十分神奇。“這樣的作品更費工夫,針腳要藏起來,是其他繡作四五倍的工時。刺繡是時間的藝術,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華。”他笑言。

人物|繡郎付健: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華

好作品很容易出,但令人震撼的作品非常難出

付健的刺繡短影片吸引了很多網友的關注和讚歎,有人留言說:“看他劈絲、做刺繡熟練得很,看樣子應該有幾十年的功夫!”付健承認,刺繡這個工作其實非常消耗人,是個體力活,“因為是手工技藝,必須要一針一線繡出來,想快也快不了,花的時間和出來的效果往往是成正比的。一幅好的繡作,通常都需要半年到一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創作週期。平時我們繡一個作品,繡娘上班每天都要坐在那兒一動不動地繡8到10個小時。有時候有著急的單子還要加班。做這行時間長了,肯定都會有一些頸椎病、腰椎病。”

很多網友都問付健學習蘇繡難不難,還有很多人想專門跟他學。付健坦言,“我們會讓她們先體驗一下蘇繡的魅力,最終決定是不是從事這個行業,還得看她們自己是否真心喜歡、能否長期堅持。其實現在中國的各個行業都有很多學習渠道,只要捨得投入,還是能學一門好手藝的。”

近幾年,付健在刺繡工作室的平臺招納、組織和培訓刺繡從業者,解決了當地200多名農村婦女的就業問題。為什麼要公益教授傳統技藝?在付健看來,很多年紀偏大或者偏遠地區的繡娘,學習、見識的機會少,確實對繡法的理解就有侷限,“我們只能慢慢教,提升她們的能力。”

在他看來,現在很多作品做得過於精巧,“很多人就是花功夫在精緻、精細上。但在題材選擇上缺乏藝術感染力。好作品很容易出,但令人震撼的作品非常難出。對我來說,並不是說繡個青銅器就滿意了,不是的。我的追求在於,不斷從題材上、從選稿上,找到那種令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人物|繡郎付健: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華

前不久,付健繡制的《乾隆皇帝大閱圖》再次引發網友的驚歎。他按照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清代畫家郎世寧創作的絹本設色原畫作繡制,展現出乾隆皇帝於他即位後的第四年(1739年)首次去南苑檢閱八旗官兵時的景象。繡作色澤鮮豔明麗,甚至還原出畫家細密工緻的筆觸,尤其是衣服、頭盔、皮毛等那種很強的質感以及背景天空中豐富多變的雲靄,令人嘖嘖稱奇。

付健覺得會讓自己感動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我們有寫實的,也有抽象的,偏實用性的。但不管什麼題材,它反映出來的內在的精神能引起人共鳴,才是永遠不會過時的作品。”

對於自己“火了”這件事,付健有著難得的清醒。“我覺得火跟不火,對我來說其實沒有多大的影響,因為我最終的目的還是要做作品。刺繡行業,過幾年表現手法就會完全不一樣,如果沒有專業的學習,五年以後你就完全跟不上了。我的理想,就是儘量多創造一些讓人震撼的作品,更好地傳承這份文化。”

供圖/付健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李喆

編輯/韓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