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藝首頁綜藝

歷史上八次人口大遷徙,打破了地區限制,改變了多地人口結構

由 超級行者 發表于 綜藝2023-01-27
簡介方向:由黃河流域遷移到長江流域,尤其是移民到長三角地區數量:預估遷移200萬人左右結果:初步改變北多南少的人口分佈局面,使得南方(尤其的江浙地區)有了第一次經濟大開發

王爺被稱為什麼歲

從我國人口分佈變遷的歷史來看,戰爭、社會動亂、天災以及北方少數民族的侵擾,都是我國各個歷史時期人口分佈變遷的原因之一。但上述原因只是促成中國歷史時期人口分佈發生變遷的外部原因,而不是根本的、內在的原因。那麼到底是什麼在歷史人口分佈變遷中起決定性作用呢?

歷史上八次人口大遷徙,打破了地區限制,改變了多地人口結構

1。西晉末期遷徙

起因:

永嘉之亂,五胡亂華

簡述:從劉秀開始允許胡人內遷,但是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胡人在北方已經比例很高。到了西晉時期,由於八王之亂耗盡了國力,以五胡(匈奴,鮮卑等)為代表的胡人開始在北方建立政權,並且匈奴貴族劉淵建立的前趙政權,並攻破了洛陽和長安,史稱永嘉之亂,俘虜了晉懷帝和晉愍帝,導致西晉滅亡。北方成為胡人的天下,很多漢人遭受屠殺,漢人被當做兩腳羊屠殺當軍糧,大量軍民開始遷往南方。

方向:

由黃河流域遷移到長江流域,尤其是移民到長三角地區

數量:

預估遷移200萬人左右

結果:

初步改變北多南少的人口分佈局面,使得南方(尤其的江浙地區)有了第一次經濟大開發。

歷史上八次人口大遷徙,打破了地區限制,改變了多地人口結構

2。唐安史之亂後

誘因

:安史之亂

簡述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其主要戰場基本上都是在北方,更為嚴重的是,間接導致中原地區陷入了長達百年的藩鎮割據的混亂狀態。而南方重鎮如金陵、廣州等很多地方,卻相對穩定,吸引了大批來自波斯和阿拉伯的商人來做生意,經濟發展得到了鞏固。

方向

:由黃河流域遷移到長江流域,主要是長江中下游地區

數量

:預估遷移100萬人左右

結果

: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分佈以黃河流域為重心的格局,南北人口分佈比例第一次達到均衡。

歷史上八次人口大遷徙,打破了地區限制,改變了多地人口結構

3。北宋末期(建炎南渡)

誘因

:靖康之恥,蒙古滅金、北宋

簡述

:北宋末年“靖康之亂”,金國乘宋朝國力空虛,乘機大規模南下,因無非忍受金邦的屠殺和高壓政策,山東、河南等地的漢人紛紛跟隨著朝廷大批大批地遷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而到南宋末年,忽必烈出動大批蒙古兵南侵,發動了消滅南宋的戰爭,主要戰場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當地居民為躲避戰亂大量向珠江流域遷徙,主要遷入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方向

:從黃河流域到長江,珠江流域

數量

:累計南下遷移約500萬人左右

結果

:經過第三次人口南遷,徹底改變了北多南少的人口格局,而且完成了經濟中心的南遷;另外由於蒙古滅南宋,使得長江流域的人口大規模南遷珠江流域,使得珠江得到大規模開發,這也就是客家人的來源。

歷史上八次人口大遷徙,打破了地區限制,改變了多地人口結構

4。洪洞縣大槐樹移民

誘因

:元末明初江淮流域戰亂頻繁

簡述

:元末明初由於連年戰亂屠戮、大量人口流離失所。比如揚州,在朱元璋率軍隊佔領之時,只剩下18戶人家。為了發展江南經濟,朱元璋不得不發動一次聲勢浩大的移民。這次移民,把山西大量人口遷移到河北、河南、山東以及陝甘一帶,最南抵達淮河流域,經建文帝、明成祖,歷時五十餘年,規模之大、範圍之廣,空前絕後。民謠“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上老鸛窩”就產生於這次人口大遷移中。

方向

:從山西南部向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等華北地區的大規模移民。

數量

:據《簡明中國移民史》記載,明代初年,長江流域移民700萬,華北地區移民490萬,西北、東北和西南邊疆也有150萬,合計1340萬,幾乎佔到當時全國總人口的兩成。

歷史上八次人口大遷徙,打破了地區限制,改變了多地人口結構

5。清初的湖廣填四川

誘因

:張獻忠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權

簡述

:明末清初時期,戰亂頻繁,四川受害比較嚴重。先是張獻忠入川稱帝建立政權,四川成了首戰之地,後來南明與清軍的戰爭,又繼續影響四川,再後來吳三桂反清後與清軍的戰爭,讓四川再次遭到戰亂和屠戮。據官方統計,1668年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萬人,一些州縣的戶口只有原來的10%到20%。為了填補四川人口的缺失,康熙給予了大量誘人的政策,如五年不納稅、田土數畝、安置費、可應科舉等等,於是移民蜂擁而至。湖北、湖南居民沿江而上進入川東。廣東人則大批進入四川盆地西部和南部,給四川帶來客家話。此外還有來自福建和江西、廣西的移民。等到乾隆後期,四川一縣的人口已經增加到上萬戶,設定一些偏僻的深山、峽谷之中都有了居民。

方向

:兩湖兩廣地區,江西,福建等人到川蜀

數量

:在一個世紀內,四川接納移民達600多萬人。現代四川人口中 80%以上的家庭都是清代“湖廣填四川”大移民的後裔,總數達六、七千萬人之巨,在成都,這個比例更高,達95%以上。

歷史上八次人口大遷徙,打破了地區限制,改變了多地人口結構

6。走西口

誘因

:戰爭,瘟疫(丁戊奇荒)等

簡述

:西口是明朝的長城要塞,位於山西朔州右玉縣,也叫殺胡口,到清朝才改名叫殺虎口。西口是西北商道的重要交通樞紐,走出西口,商人們就可以與蒙古、甚至俄羅斯人做生意,明朝與蒙古通商貿易後,除了西口以外,還有一處很重要的通商口岸,就是河北的張家口,也稱東口。明朝中期到民國初期,將近400年時間,無數山西、陝西、河北人民背井離鄉,透過東、西兩口抵達蒙古的歸化城、土默特、察哈爾、鄂爾多斯等北方城市,為了謀求一條生路。大規模的走西口事件發生在清光緒年間,山西等地連年大旱,出現了“丁戊奇荒”,堪稱史上最大的旱災,其中又以晉北地區乾旱最為嚴重,部分地區連續幾年滴雨未下。

方向

:主要是晉北人遷移到內蒙古

結果

:改變了內蒙古的人口結構,使得內蒙古以漢族人口為主

歷史上八次人口大遷徙,打破了地區限制,改變了多地人口結構

7。闖關東

誘因

:戰爭,瘟疫等。

簡述:山海關以東,就是今天的東北三省。康熙年間,東北實行封禁,不許漢民進入“龍興之地”墾殖、採礦,但是私闖關卡,到禁區開墾土地的農民,難以禁絕。到了咸豐末年,長達200多年的封禁政策解除,鼓勵移民墾荒,關內大批人口開始進入東北。清亡之後,闖關東的移民潮越來越高漲,每年移到關外的民眾多達數十萬,最高時,一年有上百萬河北、山東的居民舉家遷往東北。在整個闖關東的大潮中,華北地區居民向東北移居的多達3700萬,東北三省成為中國移民人口最多的地區。

方向

:山東,河北人到東北

數量

:在整個闖關東的大潮中,華北地區居民向東北移居的多達3700萬

結果

:改變了東北的民族結構,漢人成為東北的主要民族,今天東北八成以上的人是闖關東的人的後代

歷史上八次人口大遷徙,打破了地區限制,改變了多地人口結構

8。下南洋

誘因

:逃避戰亂

簡述

:南洋的地理概念主要是指包括當今東盟10國在內的廣大區域。中國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不堪戰亂的普通百姓和權力失落的前朝貴族紛紛移居海外。由於地緣上的毗鄰關係,東南亞成為中國移民的遷徙地和避難所。因此這種遷徙歷史上稱為“下南洋”。但真正意義上的下南洋是從明末清初開始的,到清朝末年達到高潮。下南洋的人口,來自全國大部分省區,但福建、廣東人佔95%以上,這與地理人文因素密切相關。據統計,印尼兩億人口中,約一千萬是華人,馬來西亞兩千五百萬人口中,約六百萬是華人,泰國六千五百萬人口中,約二千萬是華人,新加坡三百多萬人口中,約90%是華人。

方向

:廣東,福建到東南亞

數量

:約三千萬左右

結果

:改變東南亞人口結構

歷史上八次人口大遷徙,打破了地區限制,改變了多地人口結構

苦難鑄輝煌——細說歷史上歷次人口大銳減

新知榜聊文史

購買專欄

歡迎關注:超級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