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藝首頁綜藝

百年前中國一場奇災,北方死了一億人,每隔一天就多死一萬

由 觀史通鑑 發表于 綜藝2023-01-30
簡介江南士紳和清朝官員提出“保嬰政策”,他們不希望有兒童在災荒中被遺棄,他們的行為體現了人性中的善

1億等於多少個一萬

1870年以後,洋務運動已經轟轟烈烈展開十年了,已經由“求強”階段過渡到“求富”階段,正當洋務運動積極引進西方科技,中國逐漸富強,眼看就要站起來時,一場奇災席捲而來,幾乎將中國毀滅。這場奇災令清政府措手不及,當時清政府財政非常困難。

年僅四歲的光緒帝茫然地看著跪在大殿的朝臣,他聽不懂他們口中深奧的詞語,也不知道這場災難對於清朝是多麼危險的事情。

在一九七五年,北方農民已經發現降水量在減少,不過他們心情樂觀,認為明年就好了。各地官員忙著內鬥和發財,沒心思管農民的事,也沒對災情做出預警和防護,比如儲水、存糧等,結果災情來臨,中國一片末日慌亂。

大旱持續了四年,受災地區有山西、河南、陝西、直隸(今河北)、山東等北方五省,波及蘇北、皖北、川北地區,可怕的旱情讓農田絕收,餓死的人越來越多,“白骨盈野”,幾個市幾乎成了空城。

百年前中國一場奇災,北方死了一億人,每隔一天就多死一萬

在災情剛發生的時候,人們用各種方式祈求禱告,希望天神能夠降雨,山東某縣知縣以為自己治縣不力,竟親自戴上枷鎖和腳鐐,從官府一路跪到神廟叩頭求雨,沿途百姓紛紛下跪求雨。

求著求著,大家膝蓋跪破了,腿跪壞了,身體也垮了,嗓子也冒煙了,一天天過去了,始終沒見一滴雨,莊稼在地裡絕望地喘息著,拼盡全力想看這個世界最後一眼。然而災情並沒好轉,北方有上千萬人因飢餓而死去,一億人受災,河南山東的災民瘋狂地湧向其他城市,沿途乞討。

在山西,越來越多的村莊和家庭在災難中蕩然無存,瘦弱的饑民沒有站起來的力氣,當時的情形是,既無可食之肉,也沒有割其他人的肉吃的力氣。

很多壯年的饑民,在可以領食物吃的路上,竟然倒地而死,手裡的碗還在用最後的力氣舉著,想要獲得食物,但卻連吃的力氣都沒有了。

百年前中國一場奇災,北方死了一億人,每隔一天就多死一萬

更可怕的是,一場瘟疫席捲而來,因為沒有吃的,大家抵抗力都特別差,河南省十人九病,山西省死亡率竟達到百分之七十。

一八七九年,山西省大旱如故,但直魯和陝甘地區已經開始降雨,雖然是很小的雨,然而也足夠讓河床重新有細流,乾涸的土地開始滋潤,枯木也泛起了綠意。

倖存的百姓以為獲得一線生機,開始重建家園,結果一場更大的災難來了,地震。地震先在甘肅發生,後來波及到其他地區,這場地震達八級,烈度十一級,災難的嚴重程度可謂空前絕後。

瘟疫和地震將“丁戊奇災”推到慘絕人寰的程度,受災人數達一億八千萬到兩億三千萬,人數佔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二。

百年前中國一場奇災,北方死了一億人,每隔一天就多死一萬

清朝官員提起這場災難,說是“大清二百三十餘年未見之慘悽,未聞之悲痛。”

在這場曠世奇災中也有比較感人的事件,那是南方士紳和百姓對北方的援助。江南計程車紳們在丁戊奇災之際,親自前往河南救災。他們在路途中救助無數百姓,也親眼看到在災荒中人性的淪喪。婦女為了生存,竟然將小孩丟在路邊,任他大哭。

江南士紳和清朝官員提出“保嬰政策”,他們不希望有兒童在災荒中被遺棄,他們的行為體現了人性中的善。

丁戊奇災的救濟主要靠民間而不是清政府,因為清政府沒錢了。值得一提的是,外國傳教士也在積極賑災,但是被河南人民抵制了,他們在山東部分地區賑災取得成功。

百年前中國一場奇災,北方死了一億人,每隔一天就多死一萬

南方各界積極捐款,主要用於開“粥廠”賑濟災民,是大清國收容災民的主要方式,目的十分明確,一是“救死”,二是“防流”,而且放流比救死重要,“救死”的目的就是為了“防流”。

南方士紳還積極救助兒童,他們將所見災情繪製成圖,比如《河南奇荒鐵淚圖》,在南方大量印刷,讓更多人關注北方災情。各地的助賑局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值得一提的是,南方士紳慷慨解囊,錢糧用處透明,不私吞公款,而北方清朝官員卻侵吞賑濟糧款,相比之下,人性優劣頗見分明。

由於南方士紳的義舉,讓很多北方人活命,三十萬人因此得救,因此我們不得不說,在人性泯滅的黑暗時代,仍然有良知之光,照耀著中國。

百年前中國一場奇災,北方死了一億人,每隔一天就多死一萬

在理解中國近代史變遷時,我們也要從江南視角中理解這場災荒,南方並不僅僅是義賑,也有護住鄉土的傳統思想,因為如果不賑濟北方,很多難民就會湧入江南,對江南本土的經濟將會是一個很大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