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藝首頁綜藝

把老手藝變成時髦文創產品,北京通州西集鎮:麵塑達人帶著鄉親奔富路

由 北晚線上 發表于 綜藝2023-01-30
簡介文小梅攝今年50歲的劉靜是通州區西集鎮非物質文化遺產麵塑技藝新一代傳承人,在通州小有名氣

卡通虎娃羊的可以穿嗎

天還沒亮,劉靜已經忙得不亦樂乎。揉麵團、捏形狀、調顏色、上蒸鍋……不到一個半小時,熱氣騰騰的“福祿壽”餑餑便出爐了。在老北京人口中,餑餑是麵食點心之意。這些造型頗似蛋糕的麵點,將透過微信小程式以及通州、西城、海淀等地的線下店送上市民餐桌。

把老手藝變成時髦文創產品,北京通州西集鎮:麵塑達人帶著鄉親奔富路

非物質文化遺產麵塑技藝的新一代傳承人劉靜。 文小梅攝

今年50歲的劉靜是通州區西集鎮非物質文化遺產麵塑技藝新一代傳承人,在通州小有名氣。近日,記者來到了劉靜在西集的工作室,擺在桌上的幾件麵塑作品吸引了記者注意。拿著鵝毛扇的諸葛亮、手捧銀鬚的老壽星栩栩如生,揹著米袋子的小老鼠以及代表西集的卡通形象櫻桃寶寶充滿萌趣。

劉靜說:“我入行三年,雖說手藝比不上老師傅,但就是喜歡做麵塑時的精雕細琢,更想把它發揚光大,讓更多人觀賞和品嚐。”

劉靜是哈爾濱人,西集是她麵塑事業啟航的“寶地”。2019年,她在這裡拜師學藝,將兔子、小豬等屬相面花“基本功”學得紮紮實實,技藝不斷精進。今年年初,在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亮相的大型麵塑作品《虎娃迎冬奧》,就是劉靜和同門兄弟姐妹在西集共同創作的。

要做好麵塑,學問可不少。“麵塑分成面花和麵人,都是由麵粉、糯米粉、蜂蜜等材料做出來的。不同的是,麵人是工藝品,不可食用。面花則相當於花式饅頭,可以食用。麵塑的精緻程度可不亞於年輕人喜歡的手辦、盲盒,面花則要比現在連鎖店的蛋糕更有風味。要說麵塑的手工技藝起源,還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呢!”劉靜一邊嫻熟地捏著手中的麵糰,一邊向記者娓娓道來。

能夠成為非遺傳承人,用劉靜的話說,是師父李桂芹與她有“眼緣”。劉靜做事細心、勤勤懇懇,以及對面塑事業興趣濃厚都讓李桂芹頗為喜愛。不僅如此,曾經長期從事養老產業的劉靜在商業上也很“敏銳”。“咱們的面花可比生日蛋糕漂亮多了,如果它能像蛋糕一樣走進千家萬戶,該有多好。非遺不應該悶頭幹,得做實體店、做文創、做旅遊,甚至研發自己的小麥、自己的麵粉,打自己的品牌。”劉靜說。

劉靜的建議得到了團隊負責人、西集鎮非物質文化遺產麵塑傳承人楊帆和團隊眾人的齊聲點贊。

為了突破非遺“藏在深閨無人識”的困境,劉靜跟著團隊負責人楊帆一起,挑起了種植、食品加工、文創“三產融合”的大梁。打破只關注麵塑技藝的侷限,成立種業公司、食品公司、文創公司,請專家研發優質小麥、建起麵食廠、打造可供旅遊的實踐基地、籌建實體零售店……團隊為此做了很多嘗試。從手藝人變成了生意人,劉靜鉚足了勁頭適應新角色,管理公司、寫專案標書、談合作、探索新銷路。整個團隊夜以繼日,忙得熱火朝天。

三年間,劉靜所在的非遺團隊不僅讓麵塑技藝培訓體系更加成熟,還形成了從小麥科研、小麥新品種種植、小麥科普活動、麵塑體驗、麵食品嚐、優質麵粉及麵塑產品營銷的“全產業鏈”。

蓬勃發展的麵塑產業,更讓西集鎮十里八村的村民吃上了“產業飯”。

不少前來學本事的村民,“畢業”後成了麵點師、麵塑師、服務員、銷售員,甚至自己創業開店。學成了手藝的西集鎮沙古堆村村民薛立新,如今已是一名麵塑培訓師,一個月能比過去多掙3000多塊錢。家住陳桁村的李豔軍,2020年參加西集鎮農村實用人才培訓,憑藉出色的手藝活加入了劉靜的團隊,如今已是文創公司的一員。

2019年至今,麵塑產業已幫助西集當地村民直接就業273人,間接就業1000多人,不少困難家庭的收入也提高了。

“鄉村振興就是為了把家鄉建設好,讓村民們生活好,幫助大家增收致富,這還得從產業中來。”劉靜說,“如今,我們的線下店餑餑鋪也正在籌備中,未來打算做成連鎖店,讓麵塑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原標題:把老手藝變成時髦文創產品,通州西集鎮——麵塑達人帶著鄉親奔富路)

流程編輯:U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