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藝首頁綜藝

一首《塞上曲》,歌頌唐太宗赫赫功績,卻也是大詩仙的掙扎和吶喊

由 拙眼看精粹 發表于 綜藝2023-01-31
簡介大詩人李白在供奉翰林第二年(公元743年),曾寫過一首詩《塞上曲》,詩人以漢喻唐,歌頌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將平定突厥離叛的煌煌武功

老子騎牛去哪裡

唐朝詩人雖是文人出身,卻個個雄心滿懷,對國事牽腸掛肚,盼著有一天能以己之力,為國做貢獻。然而往往事與願違,詩作中的詩人們空嗟嘆、悲命運,只能嘆時運不濟,訴時不我待!

大詩人李白在供奉翰林第二年(公元743年),曾寫過一首詩《塞上曲》,詩人以漢喻唐,歌頌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將平定突厥離叛的煌煌武功。進而提醒唐玄宗要重視邊防,側重講述非戰的重要性。李白在詩裡表現了自己對唐朝的憂慮和對百姓的掛懷。

然而,本是滿懷雄志入仕的李白,卻成為了唐玄宗享樂的填詞作者。每當其和貴妃們聽樂享樂時,總會讓李白來作詞最後被唱成曲!李白的滿腔熱血就這樣被生生澆滅。在長安呆了三年便離開了,《塞上曲》是他內心的掙扎,是對自己命運的最後吶喊。

一首《塞上曲》,歌頌唐太宗赫赫功績,卻也是大詩仙的掙扎和吶喊

詩中提到的唐玄宗的歷史事件是這樣的:唐太宗於公元626年即位,次年改年號為貞觀元年。當時正值大戰亂之後,全國是煙火零落,景象蕭條。老天也不幫忙,貞觀元年關中饑荒,二年天下鬧蝗蟲,三年又發大水,老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邊境上又是強敵壓境,就在唐太宗登基僅二十天後,突厥的二十萬大軍就進兵到距長安不遠的渭河邊上。幸虧太宗親自率軍迎敵,才使突厥知難而退。

突厥在唐初,一直是嚴重的外患,經常在邊境上騷擾搶掠,使初唐的北部沒有安寧的日子。經過幾年準備後,貞觀三年冬,太宗派著名戰略家李靖為統帥,率領李等大將,士兵十餘萬人征討突厥。李靖採用出其不意的戰術,輕騎神速進兵,徹底打敗了突厥,幾乎將突厥全部人口和牲畜都俘獲,並活捉了其首領一一從唐初起就率軍入侵的頡利可汗。

一首《塞上曲》,歌頌唐太宗赫赫功績,卻也是大詩仙的掙扎和吶喊

這個巨大的勝利,使唐帝國的北部邊境安定了五十年。約一百年後,詩人李白寫了這首五言古詩《塞上曲》,讚頌唐太宗的這次武功。

《塞上曲》

李白

大漢無中策,匈奴犯渭橋。

五原秋草綠,胡馬一何驕。

命將徵西極,橫行陰山側。

燕支落漢家,婦女無花色。

轉戰渡黃河,休兵樂事多。

蕭條清萬里,瀚海寂無波。

這首詩的意思是:大唐初年對待外侮沒有良策,以至於使突厥進犯到渭橋。頡利可汗屯軍於五原之北,這些胡人的兵馬是多麼驕縱,一心想侵擾中國邊境。太宗皇帝派大軍西征,消滅了突厥,使南自陰山北至大漠都成為大唐的領土。

唐軍佔領了燕支山(今甘肅山丹縣東),匈奴的婦女無法化妝而失去了美貌(據說燕支山出產婦女化妝用的紅色顏料)。戰事結束渡過黃河,取得勝利後多麼歡樂。在這遼闊的邊境土地上,浩瀚無邊的大沙漠中(瀚海指蒙古大沙漠),再也沒有敵軍的蹤影。

一首《塞上曲》,歌頌唐太宗赫赫功績,卻也是大詩仙的掙扎和吶喊

太宗剛登基時,由於內外交困,這位二十八歲的皇帝想起隋煬帝滅亡的歷史教訓,害怕重蹈亡國的覆轍,日夜焦慮不安。他問大臣魏徵,怎樣才能當一個英明的皇帝。魏徵回答是八個字:“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這八個字成了唐太宗日後處理國家大事的主要方法。

一首《塞上曲》,歌頌唐太宗赫赫功績,卻也是大詩仙的掙扎和吶喊

而大詩人李白從一個執劍走天涯的壯志少年,到終日飲酒作詩的浪蕩中年,這首《塞上曲》可以說是他對命運最後的掙扎!

瞭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百家號:拙眼看精粹注:本文系拙眼看精粹原創,謝絕搬運和抄襲,謝謝您的關注和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