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藝首頁綜藝

海南:當知產“變現”來敲門

由 北青網 發表于 綜藝2023-01-31
簡介聚焦“風控難”,省智慧財產權局、省財政廳、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於2019年10月共同制定《海南省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管理辦法》,明確一旦債務人違約,金融機構、擔保機構、保險機構每年每家將獲得最高500萬元的風險補償

為什麼敲門不能不停的敲門

海南助力企業喚醒沉睡的“家當”,啟用企業自主創新積極性——

當知產“變現”來敲門

■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從某個角度而言,創新型企業就像一個“矛盾體”。

一方面,它們普遍“缺錢”,一輛車、幾臺電腦、租來的辦公室,幾乎就已是不少創新型企業創業初期的全部“家當”;一方面,它們又相當“燒錢”,科研投入持續不停,卻很難在短時間內獲得回報變現。

這一輕資產、高風險的特質,往往易遭遇金融機構的各種冷遇。融資難,由此也成為它們面臨的最大發展阻礙之一。有意思的是,大量具有這一特質的企業,近幾年卻頻頻順利拿到貸款——

幫助它們獲得融資支援的,正是那些曾被忽視的無形資產:智慧財產權。2019年至2022年10月,我省累計為各類企業提供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金額約84億元。

“看不見、摸不著”的智慧財產權,究竟是如何獲得金融機構青睞,又是怎樣被轉化為“真金白銀”?這一過程中有太多問題值得探討,而伴隨大量“知本”變“資本”,其意義也絕不止於企業融資渠道的拓寬。

質押融資

智慧財產權的另一種“變現”方式

一款新藥的誕生,需要耗費多少時間與費用?6。9年、20億美元,這是全球專業服務機構德勤於今年年初給出的一組平均值。週期之長、耗資之重,註定了生物醫藥企業對融資的高需求。

“但在銀行傳統的信貸審批體系中,我們要想拿到貸款並非易事。”儘管過去多年來飽受融資難的困擾,海南某生物醫藥企業相關負責人陳永(化名)卻在換位思考中理解了銀行的謹慎,“我們沒有土地、房產、裝置等固定資產,科研又存在太多不確定性。”

生物醫藥企業的高風險屬性,一度讓銀行“望而卻步”,但後者又似乎並未真的卻步。2019年底,中國農業銀行海南省分行在萬寧某藥企缺乏有效抵押物的前提下,向其發出一筆1000萬元的流動資金貸款;幾乎同一時間,興業銀行海口分行也向本省一家藥企放貸2000萬元;2018年10月至今,海南某藥企更是接連獲得7筆銀行授信,累計額度達5。3億元。

竭力規避風險的銀行為何態度鬆動?上述3家藥企給出同一“秘密武器”:智慧財產權。

這一過去常常在被侵權或維權時才會引起重視的“無形資產”,究竟價值幾何?由省智慧財產權局提供的一個案例可以作為印證——

齊魯製藥(海南)有限公司研發的專利“高光學純度反式-右旋奧沙利鉑凍乾粉針劑及其製備方法”,曾在去年獲第三屆海南省專利金獎。在轉化為產品“注射用奧沙利鉑”後,該專利已累計創造經濟效益超5億元。

“一個技術含量高的專利、一個信譽良好的商標,蘊含的市場價值不可估量。”在省智慧財產權局智慧財產權運用服務處處長李軍看來,包括生物醫藥企業在內,每一個智慧財產權密集型企業都是“潛力股”。

隨著智慧財產權保護與運用意識的加強,這群“潛力股”的魅力正被越來越多人看見。對此,海南華德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倪夏有切身體會。“我們是做醫療衛生領域的軟體開發,最值錢的‘家當’就是一摞智慧財產權證書。”倪夏說,每一個智慧財產權轉化為實際產品後,都可以創造幾十萬元到上百萬元不等的經濟價值,“但這一‘變現’週期至少需要1年半,在這期間,智慧財產權往往處於閒置狀態,技術研發卻又需要持續不斷的資金投入。”

一沒有固定廠房、二沒有大型裝置,自2014年成立以來,該公司從未向銀行成功貸到過一筆款項。“真是破天荒的頭一次!”2021年7月,倪夏以自主智慧財產權進行質押,向銀行成功申請到一筆200萬元貸款,公司融資難的困境迎刃而解,也讓他第一次意識到:智慧財產權除了轉化為實際產品,還能有另一種“變現”方式。

風險共擔

破解銀行不願貸、不敢貸難題

事實上,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並不是一個新名詞。

2006年,全國首款“智慧財產權質押貸款”金融產品在北京誕生。我省第一筆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則發生在2014年,自那時起,省內多家金融機構便相繼增設這類業務。

在拿到這筆200萬元貸款前,倪夏也曾接觸過其他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產品。但他注意到,上述產品大多並非“純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而是以“智慧財產權+固定資產”的組合擔保模式放貸。

如此模式,顯然依舊將不少缺乏固定資產的中小微企業“拒之門外”。

為何金融機構遲遲不願探索純智慧財產權質押?“不確定性”是最大的攔路虎。

“智慧財產權的價值如何評估?萬一轉化失敗或債務人違約怎麼辦?一旦貸款出現風險,作為質押物的智慧財產權又該如何處置?”在提及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時,海南某金融機構從業者一口氣丟擲“評估難”“風控難”“處置難”等諸多問題。

不容忽視的是,上述問題無法完全依靠市場自發解決。破題,還需從一系列政策支援的“有的放矢”開始——

聚焦“評估難”,省智慧財產權局於2019年10月制定出臺《海南省智慧財產權資產評估若干規定》,明確評估範圍、評估主體、委託方式和辦理流程等內容,完善智慧財產權評估評價體系。同時,引導社會化評估機構相繼落戶,為企業提供便捷的智慧財產權價值評估服務。

聚焦“風控難”,省智慧財產權局、省財政廳、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於2019年10月共同制定《海南省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管理辦法》,明確一旦債務人違約,金融機構、擔保機構、保險機構每年每家將獲得最高500萬元的風險補償。補償資金由海南省級財政預算安排,從海南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智慧財產權專項資金中支付。

聚焦“處置難”,我省在智慧財產權轉讓、運用等方面開展制度創新,探索建立海南國際智慧財產權交易所,逐步完善智慧財產權交易體系與交易機制。

這一過程中,我省逐步構建起“多方參與、各盡其責、權責對等”的風險共擔與補償機制。“其中,政府扮演的角色是推動者與引導者。”在李軍看來,這一推動與引導,不僅針對金融機構,也包括各類企業——

一方面,為提供純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服務的金融機構,每家提供最高300萬元的補貼,以此激發它們的參與積極性;一方面,與金融機構建立戰略合作,透過線上線下開展政策宣講會、銀企對接會,為銀行和企業“牽線搭橋”。

但即便機制足夠健全、政策可及性足夠高,耗時較長、流程複雜等操作層面的不便利性,依舊可能成為影響銀行和企業參與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的現實障礙。為打通這一“堵點”,省智慧財產權局特地開闢“綠色通道”,實現智慧財產權質押登記的即到即辦、快速處理。

今年6月14日,北京鑫開元醫藥科技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向省智慧財產權局申請辦理智慧財產權質押登記。當天,該公司僅用了2個小時,便順利拿到質押登記通知書。而在過去,這一辦理時間至少需要7個工作日。

政策與服務雙拳發力,無疑大大提升企業、金融機構參與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的積極性。2019年至2022年10月,我省累計為各類企業提供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金額約84億元。

從2019年的6。7億元,到2020年的24。94億元,再到2021年的25。98億元,經過持續數年的政策驅動與市場培育,我省智慧財產權“變現”之門正越開越大。

質押+證券化

智慧財產權“變現”之門越開越大

不久前,倪夏還清了這筆200萬元貸款。甩掉債務包袱的同時,該公司今年又新增了一批“家當”:2項專利和10項軟體著作權。“沒了資金掣肘,技術研發順利很多,目前我們共擁有47項智慧財產權。”儘管部分智慧財產權還未完成轉化,但他知道,這些看似閒置的資產隨時能“活”起來。

“活”起來的是智慧財產權,活躍起來的是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

去年,我省專利授權量13632件,首次突破一萬件,同比增長58。92%。截至今年9月份,全省有效發明5825件,同比增長20。35%。

成效有,瓶頸也有。

海南日報記者注意到,目前,我省開展的純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業務多集中在海口。這得益於海口利用中央財政支援資金2000萬元和市級財政1000萬元,設立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風險補償資金池,透過“政府+銀行+評估+擔保”四方分險,推出的“海知貸”業務。

“這一模式下,政府部門可以風險補償資金的方式承擔50%的融資風險,有效緩解了銀行不願貸、不敢貸,擔保公司不願擔、不敢擔的問題,評估機構也因為承擔風險,對智慧財產權的評估更加謹慎,評估結果更為客觀。”但李軍坦言,並不是所有市縣都有能力設立這一風險補償資金池。

如何將“海知貸”模式因地制宜地複製到各市縣,是職能部門正在思考的問題。另一方面,我省也持續探索著“智慧財產權+金融”的更多可能性。

在2019年出臺的《海南省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管理辦法》中,適用於質押融資的智慧財產權被限定為專利和商標兩類。就在不久前,新銳恆豐(海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植物新品種權作為質押物,從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省分行拿到一筆貸款,意味著我省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覆蓋範圍再一次擴大。

智慧財產權“變現”,不僅限於質押。當它進入資本市場,開啟的則是一條“2。0版本”的融資新路:智慧財產權證券化。“通俗來講,智慧財產權證券化就是以智慧財產權的未來預期收益為支撐,發行可以在市場上流通的證券進行融資。”李軍解釋,二者的不同在於,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是單一渠道的融資,而智慧財產權證券化是面向社會公開融資,相當於“升級版”。

質押與證券化,兩種智慧財產權融資模式相互補充、相互促進,不僅進一步打通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也持續改善著市場主體創新發展環境。“智慧財產權價值最大化的前提,是擁有足夠的創新能力。”李軍表示,不可否認的是,目前,我省企業創新創造能力相對不足,擁有的高價值專利數量不多,智慧財產權運用轉化率低,智慧財產權公共服務供給不充分,與先進地區仍存在一定差距。

好在,一系列舉措正在給出。

從深入實施專利質量提升工程,推動智慧財產權類保險落地,到鼓勵市縣及園區創新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服務機制,再到做好智慧財產權公共服務體系和運營服務體系建設,為社會創新主體提供智慧財產權“一站式”服務……不難發現,在海南,一條智慧財產權培育、保護與運用的全鏈條,正愈發清晰,也愈發高效。(海南日報海口11月16日訊)

條漫丨喚醒沉睡的“家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