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漫首頁動漫

女僕和女僕裝文化的起源和考究

由 李建秋的世界 發表于 動漫2021-09-06
簡介維多利亞時代沒有電,沒有洗衣機,沒有洗碗機,沒有吸塵器,從清潔地毯到洗衣洗碗,全部都是手工完成,而當時的貴族們又非常喜歡party,在一次性接待15個客人後,往往會留下500餐具需要洗滌,工作異常繁重,往往從早上6點一直工作到晚上11點,即

女僕文化是什麼

維多利亞女王上臺之前,英國大部分人還是農民,靠農業和氣候賴以生存,儘管當時的工業革命已經開始,但是鄉村生活依然統治者英國社會。農夫犁耕土地,種子撒到土裡,在適當的時間收穫莊稼。木匠、車匠、鐵匠、磨坊主和製造馬鞍的人,他們為農民的需要服務,依靠農業的繁榮來維持各自的生計,形成一個緊密的合作網,

女僕和女僕裝文化的起源和考究

傳統的農業生活物資匱乏,而農村女性的生活尤為艱苦,準備食物、縫補漿洗、打掃衛生、整理房間,飼養牲畜、割曬牧草,製作黃油和乳酪,並帶上一些家禽和雞蛋去市場出售,同時從集市買回家庭所需用品。必要時她們還要去田裡幫助丈夫裝運糞車、耕地、堆草、揚穀等。

農村女兒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為她以後在家庭中的角色做準備,7、8歲的時候就要在母親外出工作的時候照顧好兄弟和父親的生活,並且承擔其他所有的家務,收集柴火,提水,到離家很遠農場提牛奶,幫鄰居擦地板整理院子來換的一片面包,為附近的工人送飯來獲得一點微不足道的報酬,大部分女孩子在13,14歲就開始第一份工作。

農場裡面的工作非常艱苦撿石頭、為穀物鋤草、挖土豆、摘蘋果、割曬牧草、在穀物收穫的季節捆麥束,挖蘿蔔、打穀、揚穀,擠奶,製作乳酪,工資也低,每天6便士到10便士,相當於男性的一半,有鑑於此家長們更願意把女兒送進一個好家庭當女僕。

而恰巧的是,在這個時代開啟了市民革命和工業革命,大規模的海外貿易讓不少類似於企業主,律師之類的中產階級獲得了很大的利益,人富裕了以後第一件事就是試圖推高自己的階層地位,或者假裝試圖推高自己的階層地位,中產階級開始模仿過去貴族的生活,包括飲食,休息,教育,當然也包括僱用女僕,是否僱用女僕,以及僱用多少,成為一個人的社會地位的標準之一,發展到最後甚至連勞工階級也開始僱用女僕,女僕的需求量大大增加。

男僕也是有的,例如男管家,馬車伕,獵場守護人之類的,但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為了籌措軍費,英國規定如果僱用男僕,一律課稅,只有家庭條件非常好的才會僱用男僕。

女僕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長期受僱傭並在主人家居住的女傭,主要工作是洗衣、做飯、清潔、照看孩子等等;另一種是臨時性鐘點工,包括打雜女傭和清潔女工,她們的地位較低。

長期受僱且在僱主家居住的女僕,大多是未婚女子,年齡偏小。女孩們在13、14歲的時候就離開家出去工作。她們透過向僕人登記辦公室提出申請或者報紙上的廣告找到活幹。

在上層階級,貴族的大莊園裡面有龐大的僱用隊伍,有非常清晰的階層等次,每一個部門由一個部門的“主管人”控制著,等級非常森嚴,由於當時男主外女主內,家庭事務一般都會交給女主人,女主人下面有三個高階女僕,分別是:廚師,女管家和貼身女僕。

女僕和女僕裝文化的起源和考究

女管家管理者客廳女僕,客廳女僕為客人端茶倒水,蒸餾室女僕,負責消毒儲存食物,製作典型和保管瓷器,家庭女僕,負責打掃房間衛生,廚師下面有廚房女僕,洗碗女僕,育嬰女僕。

廚師的地位比較特殊,由於專業化比較強,其他女僕插不來手,廚師下面還有廚房女僕和洗碗女僕。

貼身女僕並不歸女管家管,而是直接歸女主人管,貼身女僕的地位特殊,貼身女僕在僱主起床之前給璧爐生火取暖、服侍僱主穿衣洗漱,替僱主睡前暖被,還必須熟悉現在的流行時尚,幫助主人以最好的儀態展現在世人面前。

類似於《還珠格格》金鎖的位置。

女管家的特殊標誌,就是身上的一串鑰匙,女管家需要有威嚴,經驗豐富,年紀較大,有一定的學識修養,有料理和醫療方面的經驗,還要負責女僕的僱用,布料和瓷器的管理,蒸餾室的管理,採購生活用品,負責分配餐飲的份量,舉辦活動慰勞給僱主工作的勞工等等。

維多利亞時期有非常嚴苛的等級制度,除非有賓客留言,否則女僕不得隨意和主任說話,即便是主任主動攀談,女僕也不得眼睛直視主人,回覆主人的時候要儘可能的簡短,幫主人撿掉落的物品不得用手遞,一定要用托盤,不得隨意出現在主人的眼前等等。

前年網際網路有一篇很出名的文章,叫《三代才能培養一個貴族》,稱:

“貴族精神在英國得到了最好的傳承。在另一位朋友家,我需要WiFi密碼時,管家用手託著一個小銀盤,就像《唐頓莊園》裡的場景那樣,不是直直地遞給你,而是把銀盤非常優雅地一轉,轉到我面前,銀盤上放著一張折得非常精巧的紙片,開啟來就是WiFi密碼,神奇的是,管家為你服務的整個過程都是無聲的。”

其實這話確實有道理,維多利亞時代就是如此,只是這種不平等的關係,很難稱得上先進。

服飾

女僕裝誕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分清楚主僕關係。

從都鐸王朝以後,英國的服飾最為強調的就是等級感,距離感,電視上出現的英國貴婦們身穿異常膨大的裙子,一般是西班牙式鍾式裙或者法式鼓式裙,統稱法勤蓋爾裙,其特點就是裙撐特別大,穿上後個人佔地空間大增,和自動和他人保持一定的距離。

女僕和女僕裝文化的起源和考究

從1337年英格蘭議會推出的第一條抑奢法,接著又連續頒佈過五條法令,雖然抑奢法本身的含義是“抑制奢侈”,每條抑奢法都包含許多涉及服飾的繁雜條款,且具備一個共同特點,即列出不同的社會等級,並相應指出每個等級可以穿戴哪些顏色、質地的服飾,不能穿戴哪些顏色、質地的服飾,唯恐“僭越”。

王室可以穿戴紫色和金色服飾,公爵侯爵可以穿金絲絨,但是不得穿紫色,伯爵子爵可以銀絲絨,不得穿紫色和金絲絨。嘉德騎士可以戴紫色斗篷,但不得穿金銀絲絨織物和貂皮

再往下的平民階層則以年收入來計,年收入200英鎊,可佩戴黃金首飾和在衣物上飾以黃金,天鵝絨製成的服飾,但是不得穿紫色、金銀絲絨織物和貂皮、進口服飾

年收入達100英鎊,可以穿上等絲綢、綢緞、錦緞、 羽紗和波紋綢製成的服飾,不得穿紫色、金銀絲絨織物、進口服飾、天鵝絨、 任何獸皮製成的服飾

到了低收入階層,直接規定了價格,年收入5英鎊,不得穿每碼價值超過 6 先令 8 便士的布匹,且不能是深紅色和藍色

突出的是一個尊卑有序。

18世紀早期的女僕,主人一般會為女僕免費提供食宿以及煤、木炭、肥皂等日常必需品,但是並不會給女僕配備衣服,這讓女僕喪失了一部分收入,但是也讓女僕們獲得了購買衣服的自由,衣服凸顯的秩序和社會地位,當時英國從上到下都非常熱衷於穿著,女僕也不例外,女僕為了獲得昂貴的衣服經常花光積蓄,貴族家庭女僕的著裝,經常被中間階層家庭的女僕效仿,倫敦的女僕又被地方各郡的女僕效仿。普通勞動者,則紛紛效仿各級女僕的著裝

女僕不積蓄而花大本錢去購置服飾也是有原因的。當時服飾較貴,是可以直接轉售或者變現,對於女僕來說,穿的漂亮也有利於去一個更富裕的家庭工作,對於到婚配年齡的女僕來說,較好的服飾又可以吸引優秀異性,幫自己找到一個可靠的丈夫。

女僕和女僕裝文化的起源和考究

到了19世紀30年代,英國貴族婦女開始佩戴纏有藤子的希臘式首飾仿製品和鑲著流蘇、飾有皮邊的波蘭式荷葉帽,還有插滿了羽毛的黑天鵝絨法國帽,帽子上還裝飾著風車、帳篷等形狀的小飾品,鑲有大玫瑰的白緞鞋和懸垂的耳飾、佩戴手鐲以及各種各樣的項鍊,帶著手套,手握扇子外加一把有裝飾的太陽傘是當時淑女的象徵,此時的女僕服飾則剛好相反:穿黑色衣服,扎白圍裙,戴白帽子,非常樸素,一眼可以看出這就是女僕。

當時女僕服裝出現如此大的變遷是有原因的,女僕服飾過於華麗,往往和主人區分不開,打破了尊卑有序的氛圍,工業革命導致了極度的貧富分化,下層民眾狀況惡化,社會矛盾叢生,而鄰國法國又爆發大革命,大革命思想傳播,下層反抗意識增強,英國貴族們不得不加強等級,道德教化來鞏固統治。

一開始,女僕的服裝是女主人的舊衣服,舊配飾,後來女僕裝就有了特殊的標記,女僕裝最典型的特徵就是前面的圍裙,若是做家務,戴圍裙是有必要的,但實際上不管女僕做不做家務,前面總有一個圍裙,圍裙成了女僕的標誌,用來區分女僕和主人,女僕可以選擇粗布圍裙,亞麻布圍裙,蕾絲圍裙和沒蕾絲的圍裙,但是圍裙是必須的,即便是女僕有一些好看的衣服,但是在工作的時候是禁止穿的,除非是黑色,而當時的女僕其實非常反感穿制服和在不做家務的時候佩戴圍裙,認為這是奴隸的標誌。

關係

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的工業革命正在轟轟烈烈的進行,工業化初期的工廠非常混亂和骯髒,犯罪充斥,而女僕被認為是“較為體面適合女性的職業”,周圍的環境有利於培養她們的道德,女僕三餐能保證 ,有穩定的收入。

而實際上女僕更多的是被迫的,尤其是佔據多數的農村女孩,由於圈地運動導致的土地集中和私有化,意味著打零工的機會變少了,農業已經沒有了就業機會,女孩不得不進入城市解決基本的生存問題,而類似於裁縫,製衣女工,棉紡織廠之類的女工生存環境更加惡劣,動輒日以繼夜的幹活,報酬低,經常季節性失業,還要面對各種犯罪,受更殘酷的壓迫 , 過更貧苦的生活,1935年夏衍的報告文學《包身工》裡面的“手腳瘦得像蘆柴棒一樣的女孩子”,就是維多利亞時代的反應。

女僕的情況比這些女裁縫,製衣女工之類的稍好,但是工作強度依然很大,以最為簡單的洗衣服為例,今天洗衣服直接丟進洗衣機或者送去幹洗店,但是當年並沒有這些東西。以印花薄紗連衣裙為例,既要洗乾淨,又不能掉色,因此不能用熱水直接洗,也不能用肥皂直接塗抹,而是先把肥皂和水煮沸至起泡沫,然後一直靜置到涼,最後把衣服放入其中,撒一點鹽,浸泡完成後,再用清水和鹽兩次沖洗,然後把衣服擰乾晾乾,連衣裙的褶皺要儘可能的張開,保證衣服的任何部分不黏在一起。

而洗絲綢製品更加麻煩,根據1861年《戈迪夫人的書》的描述,要用蜂蜜,軟肥皂,倒上適量的松子酒按比例調配,加入沸水後靜置到溫熱,再用小刷子把混合物塗在絲綢上,要特備註意汙漬點,接下來女僕再用海綿把整個絲綢衣物輕輕擦拭,清潔完成後用清水沖洗,掛起來晾乾,絲綢必須在陰涼處晾乾,保持光滑無皺。

對於頑固汙漬,例如油汙,需要多種調料進行清潔,包括松節油,苯,汽油,氧化鎂,氯仿,有時候還用到蛋黃或者土豆汁,在洗滌過程中會接觸到大量的化學品,女僕的手往往因此紅腫甚至潰爛。

維多利亞時代沒有電,沒有洗衣機,沒有洗碗機,沒有吸塵器,從清潔地毯到洗衣洗碗,全部都是手工完成,而當時的貴族們又非常喜歡party,在一次性接待15個客人後,往往會留下500餐具需要洗滌,

工作異常繁重,往往從早上6點一直工作到晚上11點,即便是如此,女僕們還頻繁遭受主人的打罵,尤其是14歲以下的女僕則更為常見,1877年2月15日,《泰晤士報》報道過一個名叫卡洛琳的保姆的故事,她的女主人用剪刀戳她,用棍子和鐵鏟打她,還有一次女主人上樓時替她,導致其從樓梯上滾下來,而男主人在用餐的時候居然用叉子直接叉進她的手裡,為了掩蓋罪行,男女主人還不讓她把衣服交給專門洗衣的女僕,因為上面有血跡,醫生檢查的時候發現她從頭到腳都有傷口。

女僕不願意忍受主人對他們虐待,離開主人家後就會陷入失業,流落街頭淪為妓女,19世紀80年代,米爾班克監獄中的1。1萬名妓女,一半以上原先都是女僕。

在動漫裡面的女僕熱,卻沒有在英國熱起來,可能是英國人更知道女僕的歷史,更不願意將其浪漫化吧。

法國女僕

英文媒體在描述日本女僕的一系列服務的時候,通常是用“法國女僕”(french maid)來形容,而不是維多利亞時代的女僕,不管這些日本女僕穿的多保守,多麼像維多利亞時期的女僕。

“法國女僕”在盎格魯薩克遜世界裡面帶有強烈的“性暗示”的味道,其實在維多利亞時期,法國女僕和英國女僕在著裝上並沒有多大的區別,但是一些文藝作品,舞臺劇大大刺激了英國人的想象。

女僕和女僕裝文化的起源和考究

這裡面典型的就是小仲馬。小仲馬以及一系列法國作家的作品最後被搬上舞臺,形成了盎格魯——-薩克遜國家對於法國“浪漫,性感,帶點放蕩”的強烈刻板影響

交際花在當時的法國上層是普遍存在的現象,還有一個專門的術語來描述:Demi-Monde,demi本身的含義是小的,一半的,Monde指的時髦社交界,上流社會,Demi-Monde直譯就是一半的社交界,Monde本身又指有地位的,傳統保守的人,例如皇室貴族之類的,因此Demi-Monde的意思其實指的過著奢華放縱生活的人。

Demi-Monde的女人是值得穿著精美的衣服,吃著精美的食物,有極好的社交技巧,對流行非常敏感,享樂主義的女性,一般這類人就是交際花。

交際花最出名的代表就是弗吉尼亞·奧爾多妮,出生於義大利,後與比她大12歲的伯爵弗朗切斯科·韋拉西斯結婚,1855年前往巴黎的時候與拿破崙三世見面,成為其情婦,導致她丈夫要求和她分居。

和她來往的人甚多,包括與義大利國王維克多·伊曼紐爾二世,俾斯麥,在普法戰爭法國失敗後,她還面見過俾斯麥,在她的勸說下,巴黎免於被普魯士佔領。

女僕和女僕裝文化的起源和考究

這種法國文化對當時古板保守的英國上流社會可是一種致命的吸引力,

類似於《茶花女》小說推動的室內鬧劇,歌舞表演等等把法國的文化的影響力抬到一個無以復加的地步,而這類的文藝表演裡面有大量的性感女郎身著女僕服裝,法國女僕成為一種時尚,曖昧,竭盡所能來取悅的意思,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日本女僕儘管身著保守,但是內涵是和法國女僕很像的。

由於歷史的原因,法國女僕由於種種原因受到了成人娛樂業的熱捧, 反過來又影響到了法國女僕裝本身,一個典型的法國女僕裝包括:

黑色和白色鑲邊的連衣裙,裙長到膝蓋或者更高。

白色的小圍裙,通常有褶邊或花邊

褶邊的或有花邊的頭飾

長襪或緊身褲(白色或黑色)

高跟鞋

雞毛撣子

白色蕾絲吊帶

女僕和女僕裝文化的起源和考究

美式女僕裝

而現在在日本女僕咖啡廳的女僕裝則是一個混合的產物,是20世紀30年美國女餐廳服務員和法國女僕裝的混合。

美國女性在1900年初開始全面進入餐飲業工作,當時美國的罷工不斷,而餐飲業不需要重體力勞動,因此女性常常替代了罷工的男服務員,此後女服務員越來越多,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由於大蕭條的影響,人們沒錢買東西,但是依然還是會進入餐廳享受一小塊餡餅,這是他們為數不多的小奢侈,因此即便是在30年代最為蕭條的時刻,餐館依然還在進行招聘。

餐館的老闆們發現,女性服務員更容易吸引顧客,對於男性顧客來說,漂亮的女人帶來的食物總是愉悅,而對於女性顧客來,女性服務員的服務讓她們感覺更舒適

女僕和女僕裝文化的起源和考究

對於餐廳老闆來說,服務員們需要一套既實用,又有吸引力,還體面的制服,服務員制服最好還能顯出一點“服從性”,讓顧客覺得在他們享用咖啡和甜點的時候獲得了一點虛無縹緲的“奢侈待遇”,大蕭條已經這麼艱難了,誰不想麻醉一下自己呢?

這類的服裝一般採取人造絲面料,價格便宜,每套零售價3美元,如果批次採購更便宜,老闆只需要為僱員指定型號和顏色即可,制服上有口袋,用來放鉛筆和訂單,裙子比較短,方便服務員們快速送餐。

蘇聯校服是女僕裝嗎?

女僕和女僕裝文化的起源和考究

這一個很出名的照片,照片中的蘇聯女學生戴著紅領巾,身著類似於女僕裝類的校服,一度在中文網際網路上引發討論。

其實中國是有引進的,當然更保守一些,80年代部分學校有這類校服,只是當時比較窮,並沒有在全國上統一,而全國普遍運動服式校服是很後來的事情了。

女僕和女僕裝文化的起源和考究

蘇聯的校服是繼承俄羅斯帝國時期的貴族女子學院的校服,而這種校服受到了修女服的強烈影響。

這是當時俄國文理中學的校服

女僕和女僕裝文化的起源和考究

聖彼得堡斯莫爾尼貴族少女學院的校服

女僕和女僕裝文化的起源和考究

斯大林時代,校服被統一,蘇聯男孩的校服是灰色的,像士兵的外衣,配上寬腰帶並且有個大號的扣帶,戴大簷帽,女孩校服是棕色連衣裙配圍裙,這是其蘇聯的校服受到嚴格的管制,對於款式和長度都有嚴格要求,女孩必須扎蝴蝶結,編辮子,不得理髮。

女僕和女僕裝文化的起源和考究

女僕和女僕裝文化的起源和考究

80年代後,蘇聯的校服除了很大的變化,一到七年級的女孩穿棕色連衣裙,男孩穿套裝,袖子上還有一個藍色的徽標,由於很多家長或者孩子覺得不美觀,常常剪掉徽標,這期間的蘇聯學生校服質量有了相當的提高,價格也比較便宜,非常受歡迎

女僕和女僕裝文化的起源和考究

女僕和女僕裝文化的起源和考究

1984年後,蘇聯學校女生又換了一次校服,這次發放的是百褶裙和背心,裙子可以搭配外套,背心可以搭配西裝,如果在比較冷的地方,例如西伯利亞,遠東地區,冬天可以穿藍色長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