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漫首頁動漫

35歲的地產人都去哪兒了?

由 明源地產研究院 發表于 動漫2022-12-27
簡介35歲的地產人已經分道揚鑣明源君跟身邊的朋友聊了一下,這個年齡的地產人一般有以下幾下狀態:一、走專業線路,發揮經驗價值在房企裡面,個人發展通常有兩條通道,一條是專業通道,一條是管理通道

工程造價能幹到多少歲

35歲的地產人都去哪兒了?

地產年輕化的現象越演越烈。很多人在求職時都發現,35成了一條紅線,過了這個年齡,簡歷第一關就已經被刷掉了。

與此同時,行業內時而爆出年輕上位新聞,90後躋身城市總、條線總經理等要職。小年輕們蹭蹭蹭的往上走,中年人卻舉步維艱。35歲地產人難道都出局了嗎?

35歲的地產人都去哪兒了?

35歲的地產人已經分道揚鑣

明源君跟身邊的朋友聊了一下,這個年齡的地產人一般有以下幾下狀態:

一、走專業線路,發揮經驗價值

在房企裡面,個人發展通常有兩條通道,一條是專業通道,一條是管理通道。管理通道上升空間更大,但也賽道也更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有人走管理通道,當然也有人走專業通道。專業通道的包容性要強一些。雖然現在地產用人普遍年輕化,但有一些專業還是比較吃積累的,比如工程。這個專業需要時間積累沉澱,能力也不容易過時,實操經驗遠遠不是書本上的知識所能學到的。

30多歲做專業經理、高階專業經理的不在少數。但到了這個級別,想要繼續在專業通道上升也比較難,不乏一些人在專業崗一干十幾年。

一位40歲還在一線幹精裝修的工程經理,自從35歲做上這個職位之後就沒有再晉升了,而限制其上升的障礙主要是學歷不夠硬。普通中專學歷,從施工隊裡做雜活一路摸爬滾打到現在,這幾年由於精裝修普及,有經驗的精裝修管理人才相對匱乏,職位雖然上不去,倒也不至於被淘汰。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個人性格和學歷註定了職場天花板就在這。對公司來說,畢竟給的工資也不高,既能幹活又能帶帶新人,估計對公司來說價效比還挺高。這也是他們這一類員工存在的價值。

二、跳到小房企或國企,突破晉升瓶頸

大房企體系完善,各方面標準化了,對個人經驗的依賴程度沒那麼高。而中小房企則恰恰相反。由於內部標準及制度不甚完善,規模較小的房企更倚重個人經驗和積累。

另外,不得不承認,從大跳到小,老東家的規模背景也或多或少為自己增光一些。

一位地產人在top20任專業經理一職4年,一直沒有機會升上去。去年剛好有當地一家小的地產公司招聘工程部負責人,經朋友推薦跳槽過去,一下子職級和待遇都上了一個臺階。

大房企的風險在於轉型,中房企在於經營,而小房企在於資源。規模較小的房企,一般聚焦在一個區域佈局,對資源積累要求很高,尤其是像投資、報建這些吃關係的條線,在行業內打拼時間長的地產人通常會比年輕人有優勢。

而國企相對較為穩定,尤其是當下行情,國企央企被大家當成避風港。公司性質決定了這些房企不會隨便搞最佳化。一位top10房企工程專案經理,就跳槽到了地方國企,做資產管理板塊基礎設施部門,多多少少能對上口,雖然收入只有以前的85%,但是準點下班雙休,基本沒啥壓力。

選擇去地方國企,工作壓力相對沒那麼大,但在薪資待遇上就不要抱太高希望了。不過勝在穩定,即使職級不高也不需要太擔心被裁,只要把活幹好,還是能幹很多年的。有得有失,也是一種人生選擇。

三、先人一步,步入中高層

這幾年行業湧現出了許多年輕的明星經理人,最牛的要數中梁執行總裁李和慄,年僅32歲。這樣的人才實屬鳳毛麟角,大部分地產人35歲最多躋身中高層,如專案總、職能總。

北森釋出的《2020房地產行業人才白皮書》顯示,中高層群體中35歲以下的85後佔34%,40歲以下的80後佔68%。其中,80後項目總佔62%,而85後區域總僅佔1/4。這也反映出了,大部分人35歲達到專案總以上級別比較難了。

事實上,即便是專案總這一級別,也是很多人可望不可即的。畢竟僧多粥少,想要脫穎而出有時候不僅需要能力,也需要一定機遇。

四、轉行,投身其他領域找新出路

此前網上有個段子,說35歲的地產人都轉行了。

35歲的地產人都去哪兒了?

確實,這個年齡轉行的不少。有去地產上下游企業的,也有徹底離開地產去幹別的行業的,明源君就聽說過好幾個人去賣保險的。

到了這年齡體力上跟小年輕們沒法比,再者也不得不考慮職業與家庭的平衡。

一位地產人在top3做到了深圳事業部的工程總助理。這個職位,可能外人看起來還行,自己卻危機感非常強,一來擔心未來晉升難,二來一直漂泊不定也無法照顧家庭,三來考慮到公司在當地專案比較少,前景不明確。

種種因素之下,轉行去做地產諮詢公司,做起了諮詢培訓。在地產年齡大不是優勢,但是諮詢管理就不一樣了,可能越老越吃香。

這類轉行也算是風險比較小的嘗試,由於工作上沒有脫離專業,以前的經驗能用得上,過渡起來也比較順利。再說,承受過地產的高強度高壓力,去做相關的行業普遍都能接受。

35歲的地產人都去哪兒了?

35歲分水嶺來臨之前

地產人要提前做好準備

事實上,在房企內部,大部分35歲都能到經理級別。

一般來說,做完一個專案升到主管,兩個專案到副經理,第三個專案到經理。按照一個專案2~3年來說,在30~35歲之間普遍可以達到專業經理級別。

有些人在同一家公司晉升受阻慢,如果外部有機會,透過跳槽完成升職。因此,在房企裡面,經理以下級別的中年人其實並不是很多。

但無論是經理、還是總監,都會有很強的危機感。畢竟越往上晉升難度越大。

這個年齡就是人生一個分叉口,許多人不得不面臨人生下半場的選擇。這時候,前半場積蓄的能量,會在這裡釋放結果。有的人前面的路走得辛苦,後面越走越順;有的人前面過得糊里糊塗,這個階段壓力空前。

一、提前規劃,年輕時候多積累

有的人找工作看的是薪資待遇,而有的人看的是在公司學到什麼,或者這家公司能讓自己增值多少。

就像校招的時候,有的人同時拿到幾家房企的offer,但最終選擇的未必是薪資給的最高的那家,而是最能為自己增值的那家。

有地產人就透漏,萬科的待遇在第一梯隊房企並不高,但從萬科出去的人薪資都是以10萬往上加。比如在萬科做了三年工程師,去到龍湖直接是P6(經理)級別。

一位房企的董事長說過,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拉開,只需要5年。能不能站在現在看未來,對個人發展來說也至關重要。

而明源君認識的另一位專業經理,今年三十出頭,已經幾個證書在手:二建、監理、造價工程師、結構工程師,還有一些正在考。這些證書讓自己了有了保底,即使現在的工作上出現什麼風吹草動,未來想去工程諮詢公司也ok。哪怕是短暫失業也不怕。進可攻退可守。

二、培養可遷移能力,到哪都能發光

什麼是可遷移能力?可以從一份工作到另一份工作、跨領域跨工種的才能和技能,稱為“可遷移能力”(Transferable Skills),人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團隊管理能力、人際溝通能力、整合資源能力等都屬於可遷移能力。

某房企人員層級的要求中就分為兩類:硬性要求和軟性要求。硬性要求主要是績效潛力和職責要求,軟性的要求就包括通用素質能力及管理任務、管理他人與管理自己三個關鍵領域。

有些人一旦離開原來的崗位、原來的行業就沒法混了,一個原因就是缺乏可遷移能力,誤把平臺當能力,離開了原來這家公司就很難適應。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眼前工作不如意,卻又不敢輕易挪窩。

而很多地產人離開大房企之後,都從事了跟原來不一樣的工作。他們所擁有的能力,已經超越了原崗位所需的技能。即使到了陌生領域,也能透過學習+資源整合+自我調整,讓自己快速融入到新領域裡面。

中年員工在苦惱35歲危機的時候,不妨也想一想,我公司創造什麼價值?為什麼非我不可?離開了現在的平臺,還能創造什麼樣的價值?

三、保持進步,隨時跟上潮流

很多人覺得,房企重用年輕人,歧視中年人,是因為老員工體力差,產出低,不好管,實際情況是中年員工很多人都非常賣力,依然擔心被最佳化。

歸根到底,地產行業利潤下滑,而人才又過度飽和,這讓房企有了挑三揀四的機會。行業內薪資倒掛的現象並不少見,新招來的人可能待遇比干了幾年的老員工還高,公司依然會選擇這樣做,從某種程度上也說明,這是個擇優的過程,說明在公司看來,新人的價值比這個老員工高。

某房企在做產業地產的時候,發現,讓老團隊去做這個事情一直推不下去,大家思維固化了,老是用做住宅的思維來做新產業,結果做得一團糟。後來把原班人馬全部換了一遍,總算做成了。

諾基亞的總裁說,“我們沒有做錯什麼,但不知為什麼,我們輸了。”諾基亞並不是產品不好,它夠耐用,還便宜,卻輸在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想用過時的產品去滿足不斷進化的消費需求。

保持進步才是對抗年齡最好的籌碼。地產這個行業有些管理層五六十歲依然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只要一個人願意工作,願意去進步,願意去跟上時代,年齡可能只是一個標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