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藝海」雙鼓齊鳴秧歌起,載歌載舞鬧新春

由 海淀故事 發表于 舞蹈2021-06-05
簡介那麼接下來小編就要給大家帶來一個好訊息啦:2019年2月19日,蘇家坨鎮以民間傳統迎新春習俗“踩街表演”為形式,在前沙澗地區組織開展2019年蘇家坨鎮“龍騰獅躍鬧元宵”花會踩街活動,屆時,蘇一二單槌大鼓、蘇家坨太平鼓、海淀撲蝴蝶等地區非物質

八面鼓圖案有何寓意

「藝海」雙鼓齊鳴秧歌起,載歌載舞鬧新春

這是海淀·故事第

844

篇文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人類以口頭或動作方式相傳,是具有民族歷史積澱的民間文化遺產,被譽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 “民族記憶的背影”。

作為科技和創新創業中心,海淀的文化底蘊也十分深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品類之繁多,內涵之深邃,形式之多樣,在全國引人矚目。

臨近春節,很多充滿民俗特色的演出也即將上演,今天,就跟小編一起,走近幾個海淀區傳統舞蹈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吧!

單槌大鼓

「藝海」雙鼓齊鳴秧歌起,載歌載舞鬧新春

單槌大鼓是由海淀區蘇家坨鎮蘇一二村傳承的海淀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其表演極具特色,走會時,表演者揹著直徑將近一米,高五十公分的大鼓,左手緊握袢帶,右手揮舞鼓槌,八面大鼓邊走邊敲,鏗鏘有力,粗獷豪邁,鼓聲震天。

春節

「藝海」雙鼓齊鳴秧歌起,載歌載舞鬧新春

也許有人會有疑問,這聽起來並不難呀,究竟是什麼魅力讓它成為非遺專案呢?

其實,表演單槌大鼓講究可多了:一是單捶挎打有套路,老鼓三套、新鼓三套,鼓和小鑔齊奏,小鑔分正鑔、磕鑔、飛轉鑔;二是在鼓鑔齊奏時穿插有武功表演,豐富了單槌大鼓的表演內容,觀賞性極強。同時,單槌大鼓作為一個集體表演專案,也很講究團隊之間的配合,這也讓它有了更強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藝海」雙鼓齊鳴秧歌起,載歌載舞鬧新春

「藝海」雙鼓齊鳴秧歌起,載歌載舞鬧新春

單槌大鼓的來歷,據上輩老人講是一個傳說:古時候深山裡有一位英雄為救主人家的耕牛,不幸被猛虎咬傷而失去了一隻胳膊,耕牛也喪命於虎口。為了驅逐野獸,這位英雄把樹墩掏空,蒙上牛皮做成鼓,用一隻手敲鼓驅趕野獸。後來被人們演化為驅鬼送神。據說漢高祖劉邦平息叛亂時,也用這種形式慶祝勝利。流傳至今已成為人們慶典節日和豐收的一種娛樂方式。

單槌大鼓

「藝海」雙鼓齊鳴秧歌起,載歌載舞鬧新春

在蘇一二村,單槌大鼓會相傳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早年為十八檔會之首,齋飯吃過三、五十里地,會旗打到十里八村,很有影響力。

而近年來,蘇一二單槌大鼓在老一輩傳承人的帶領下對傳統套路進行排練和恢復,不斷提升專案競演水平,同時積極參加包括妙峰山香會、各類北京廟會表演等演出活動,展現地區傳統民俗文化魅力,獲得觀眾一致好評。

蘇家坨太平鼓

「藝海」雙鼓齊鳴秧歌起,載歌載舞鬧新春

太平鼓源於一種教派的祭祀儀式活動,出現於我國隋唐時期,至清朝開始在民間盛行,是北京地區優秀的民間代表性舞蹈。

“太平鼓”的鼓框為鐵製,鼓面由高麗紙或羊皮粘合而成並繪有花紋圖案。鼓柄下端綴有成串的大小鐵環。表演者左手持柄舉鼓,上下左右搖動,右手持鼓鞭敲擊鼓心,伴隨唱曲靈活舞動。

「藝海」雙鼓齊鳴秧歌起,載歌載舞鬧新春

蘇三四村的太平鼓從清末起,即在海淀蘇家坨鎮蘇三四村一帶流行,至今已有200多年曆史。它是每年農閒時的一種娛樂活動,表演套路豐富,鼓點明快,隊形變化多樣,男女老幼都可參加,女性動作小巧而嫵媚,男性動作剛勁有力。不僅有一定娛樂性,還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

每逢正月,人們都以擊“太平鼓”祈盼太平盛世、國泰民安。

「藝海」雙鼓齊鳴秧歌起,載歌載舞鬧新春

「藝海」雙鼓齊鳴秧歌起,載歌載舞鬧新春

「藝海」雙鼓齊鳴秧歌起,載歌載舞鬧新春

「藝海」雙鼓齊鳴秧歌起,載歌載舞鬧新春

2009年,蘇家坨太平鼓專案正式透過專家評審,列入了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蘇家坨鎮也一直致力於進一步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的傳承、保護和發展工作。

「藝海」雙鼓齊鳴秧歌起,載歌載舞鬧新春

一方面加強非遺專案本身建設,在聘請李雙義老師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京西太平鼓”代表性傳承人高洪偉老師等專業人士進行長期培訓的同時,根據當地老人口述,結合“蘇家坨太平鼓”專案特點,復排太平鼓表演套路2套,新編太平鼓表演套路3套,又結合“海淀撲蝴蝶”、“蘇家坨太平鼓”兩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特點,編創舞蹈《蝶舞太平》,參加了地區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等演出,使傳統民俗專案在新時代的舞臺綻放魅力。

「藝海」雙鼓齊鳴秧歌起,載歌載舞鬧新春

另一方面,增強太平鼓的知名度,積極參加北京市非遺大觀園端午遊園會、京津冀花會展演等市、區各類調演活動,展現地區傳統文化魅力;推進非遺進校園、進社群、進農村,每週針對全鎮各村居文化工作者和文體骨幹進行太平鼓培訓。近年來,還委託第三方專業設計公司針對 “蘇家坨太平鼓” 專案進行相關周邊產品設計,打造地區特色文化標誌。

「藝海」雙鼓齊鳴秧歌起,載歌載舞鬧新春

「藝海」雙鼓齊鳴秧歌起,載歌載舞鬧新春

在古代,秧歌是勞動人民在田間、地頭、場院自娛自樂的一種方式,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起源較早。

在我國東北,由於地面有積雪,經常會把鞋子弄髒弄溼,所以人們用木頭做了高蹺踩在腳下,這樣不僅不溼鞋,還比在地上扭秧歌更省力,也更方便觀眾觀看,於是形成了高蹺秧歌,是一種活躍在鄉村的文化藝術。

「藝海」雙鼓齊鳴秧歌起,載歌載舞鬧新春

在西北旺,就有這樣一群傳承著高蹺秧歌的人。西北旺村萬壽無疆高蹺秧歌會,成立於清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代代相傳,至今已有200多年。不僅如此,這支秧歌隊還曾在清代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受過慈禧太后“賜賞”白銀上千兩,十二套戲裝,黃幌多面、黃馬褂一件,金底青龍旗大龍旗一面,儲存至今。

這檔老會不僅被稱為“皇會”,後又被人們稱為“天下第一會”。而進入現代社會,又作為海淀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民族舞臺上大放光芒。

「藝海」雙鼓齊鳴秧歌起,載歌載舞鬧新春

「藝海」雙鼓齊鳴秧歌起,載歌載舞鬧新春

西北旺高蹺會共有十二個角色,據傳他們分別由十二個精靈轉化而成。這檔高蹺屬於文蹺,以扭、逗、走陣圖、擺山子和表演為主,間以一些個人技巧。表演形式可分為:走街、大場、小場三種表演形式。

「藝海」雙鼓齊鳴秧歌起,載歌載舞鬧新春

多年來,高蹺會在村裡代代相傳,不僅參與過開國大典、慶香港迴歸、慶建國60週年的慶典表演活動,還多次參加各大公園的廟會,以及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排演等活動。

特別是每逢春節走街的精湛表演,更展示出西北旺村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

2018年12月的第十五屆海淀文化季“多彩非遺進社群 傳承邁入新時代”西北旺鎮2018年非遺展演暨優秀民間手工藝品展示活動,2019年1月28日剛剛結束的“海之春”新春文化季啟動儀式上,他們都為節日的西北旺鎮送上了一道精美的傳統文化美餐。

看過介紹,大家是不是對他們的演出十分期待呢?那麼接下來小編就要給大家帶來一個好訊息啦:

2019年2月19日,蘇家坨鎮以民間傳統迎新春習俗“踩街表演”為形式,在前沙澗地區組織開展2019年蘇家坨鎮“龍騰獅躍鬧元宵”花會踩街活動,屆時,蘇一二單槌大鼓、蘇家坨太平鼓、海淀撲蝴蝶等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及舞龍、舞獅等傳統民俗專案將齊聚一堂,為地區百姓獻上一場文化盛宴。

而同日上午9點到11點,西北旺村也將在廟山文化廣場舉行2019首屆民俗文化節暨“正月十五鬧花燈”傳統民間花會踩街活動,可以看到精彩的高蹺秧歌表演哦!

喜歡民俗的小夥伴們千萬不要錯過,快快帶上家人一起去感受海淀非遺的魅力吧!

「藝海」雙鼓齊鳴秧歌起,載歌載舞鬧新春

編輯 / 張悅

審校 / 馮煥麗

更多海淀藝術賞析

【藝海】紀錄片&圖書,講述中關村人自己的回憶

【藝海】話劇《海上花開》:暖心逐夢中關村

【藝海】海淀楹聯故事 散落在“三山五園”的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