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盤鼓舞:一種依靠畫像石傳世的漢代舞蹈,現如今無法準確還原

由 浩然文史 發表于 舞蹈2021-06-08
簡介今人部分還原的盤鼓舞不過,不管是哪種風格的盤鼓舞,其共同的要求是藝人且歌且舞,並用足蹈擊鼓面,“更遞蹈之而為舞”,集歌、舞、蹈鼓擊節三者為一體,所以有盤無鼓的表演形式很少見,最常見的是盤鼓並用或者是有鼓無盤

七盤舞是盤鼓舞嗎

畫像石几乎就是一部活著的關於漢代社會的百科全書,它內容豐富,取材廣泛,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有一類關於漢代人娛樂生活的畫像題材尤為引人注目,總稱樂舞百戲,包含舞蹈、雜技及幻術等。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種在漢代極為流行的舞蹈——盤鼓舞。

一、何為盤鼓舞

盤鼓舞,是將盤或鼓放在地上,由舞蹈藝人在鼓、盤之上或者環繞鼓、盤進行表演的舞蹈,是漢代非常著名的舞蹈之一。因為文獻中經常出現七盤的字眼,如“歷七盤而屣躡”“七盤陳於廣庭”,所以又被稱為“七盤舞”。

盤鼓舞:一種依靠畫像石傳世的漢代舞蹈,現如今無法準確還原

盤鼓舞

不過,關於盤鼓舞的起源已不可考,推測可能是由楚國的祠神樂舞而來。楚國其俗是

“信鬼而好祠”

,祭祀時一定要

“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

。漢代是由起於楚的劉邦等人建立,劉邦好楚歌楚舞,漢代的樂舞因而也蒙上了楚地的色彩,盤鼓舞由此發展而來是很可能的。

盤鼓舞是漢代達官貴人、豪富吏民在宴客時經常使用的一種助興舞蹈節目,至於它最初的興盛狀況,史籍中並無相關記載,從考古實物來看,並不晚於王莽時器,其流行程度大概只有今日的廣場舞可以媲美了。

盤鼓舞:一種依靠畫像石傳世的漢代舞蹈,現如今無法準確還原

影視劇中的漢代舞蹈

盤鼓舞使用的道具是盤、鼓,組合很隨意,有的是盤鼓並用,有的是有鼓無盤,有的是有盤無鼓。盤、鼓並用的,最多的達到八盤一鼓、七盤二鼓,最少的則是一盤一鼓,至於有鼓無盤的,有的多至五鼓,有的少至一鼓。盤、鼓的數量並不固定,依照藝人技巧的高低、舞蹈動作的繁易程度而定。盤通常是倒扣在地上,也有仰置的,只是後者不太多見,可能這種形式增加了表演的難度。

二、盤鼓藝人

在漢代,有大量從事盤鼓舞的表演藝人,男女皆有,甚至還有不少兒童。因為盤、鼓的數量及陳列位置並不固定,所以舞蹈動作並非千篇一律,風格也大不相同。總的來說,女性盤鼓藝人的舞蹈風格偏於技巧,柔中帶剛,而男性盤鼓藝人的舞蹈風格注重力量,姿態雄健豪放,盡顯剛強之美。

盤鼓舞:一種依靠畫像石傳世的漢代舞蹈,現如今無法準確還原

今人部分還原的盤鼓舞

不過,不管是哪種風格的盤鼓舞,其共同的要求是藝人且歌且舞,並用足蹈擊鼓面,

“更遞蹈之而為舞”

,集歌、舞、蹈鼓擊節三者為一體,所以有盤無鼓的表演形式很少見,最常見的是盤鼓並用或者是有鼓無盤。

盤鼓藝人在獻藝時,對裝束有特殊的要求,通常是上身著長袖羅穀舞衣,如張衡《舞賦》雲:

“襲羅穀而雜錯。”

曹魏時,曹操的從弟曹洪大擺酒宴,便令

“女倡著羅穀之衣蹋鼓”

。這些舞女所著羅穀之衣質地很輕薄,甚至有裸體之嫌,引起在場官員楊阜的不滿,指責她們有傷風化。

盤鼓舞:一種依靠畫像石傳世的漢代舞蹈,現如今無法準確還原

東平漢墓壁畫——盤鼓舞

藝人下穿長袴,腳著長屣。長袴下端塞在屣中。長屣與今日的長靴有些類似,還有大量的彩色紋飾,十分漂亮。卞蘭《許昌宮賦》說這些藝人是

“振華足以卻蹈”

,便是明證。從出土資料來看,男性藝人往往帶冠,有的冠上還有兩條長帶,跟隨舞蹈節奏來回飄動,其舞衣質地似乎比女性的要厚實一些,也是長袖。

三、盤鼓舞的奧秘

盤鼓舞本身是以獨舞為主,群舞表演不太多見,即便是群舞演出,也是按照

“合場遞進,按次而俟”

的形式單人逐個上場演出。這種表演形式在山東嘉祥武氏祠中較為多見。不過有一種特殊的盤鼓舞表演方式,就是兩人疊加進行表演。一人雙手按鼓,全身凌空倒立,另有一兒童在其腳部單手倒立,下肢彎曲,貼近腹部,另一手向前伸直,表演其他動作。這種表演形式對藝人的力量和平衡要求較高,難度很大。

盤鼓舞:一種依靠畫像石傳世的漢代舞蹈,現如今無法準確還原

盤鼓舞(山東嘉祥武氏祠出土)

盤鼓舞是一種活動強度很大的舞蹈種類,舞蹈藝人不僅要在盤、鼓上來回跳躍,蹈擊出有節奏的鼓聲,還要完成各種高難度的動作。“迫於急節”時,藝人

“似飛鳧之迅極,若翔龍之遊天”

,在連續急速向前跳躍中蹋鼓而舞;節奏舒緩之時,則如

“翩鷣燕居”

,動作輕柔舒緩。

最令人驚異的則是,那些技藝高超的藝人可以“卻蹈”而舞,即在退卻中蹈鼓而舞,

“若將絕而復連”

,能達到

“鼓震動而不亂,足相續而不併”

的程度。也就是他們蹈鼓的節拍仍要中節,不能凌亂,兩足不能並立於同一鼓面上,前足蹋在前鼓上時,後足要恰好蹬離後鼓,雙足連續跳躍不絕,其難度不可謂不大。

盤鼓舞:一種依靠畫像石傳世的漢代舞蹈,現如今無法準確還原

當然,與其他舞蹈一樣,盤鼓舞對手袖和腰肢的要求也很重視,所謂是

“裾似飛燕,袖如迴雪”,“羅衣從風,長袖縱橫”。

因而藝人多數穿長袖舞衣,腰部或衣裾往往系以飄帶。在舞動時,

“若俯若仰”,“俯仰異容,忽兮神化”

,有時是

“搦纖腰而互折,嬛傾倚兮低昂”,

有時是

“馺頓身而傾折”

,由此來看,盤鼓舞的動作往來變化起伏較大,姿勢是很優美的。

盤鼓舞中的一些高難度動作比如下腰、倒立並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積極吸收其他藝術形式尤其是雜技的結果。下腰、倒立在雜技表演中非常多見,比如濟南無影山出土的西漢早期百戲俑,其中就有四人雙手據地倒立、下腰。這種高難度的動作雖然增加了盤鼓舞的表演難度,卻又大大增強了盤鼓舞的可欣賞性。

盤鼓舞:一種依靠畫像石傳世的漢代舞蹈,現如今無法準確還原

百戲陶俑(山東濟南無影山出土)

盤鼓舞很少單獨出現,多數與其他雜技表演或俳優表演共同出現。有的只是按照節目的編排順序順次表演即可,有的則是在場上互動演出。比如在四川廣漢出土的畫像磚上,一女藝人雙手執拂蹋鼓而舞,迎面有一俳優右手跳一丸,左手懸空,正在表演各種滑稽動作。有的直接是俳優一邊表演盤鼓舞,一邊跳劍。這種互動演出,在舞蹈之外又有其他的插科打諢式演出,更令觀眾捧腹大笑,增加了宴會的歡樂氣氛。

文史君說:

“舞無常態,鼓無定節”

是盤鼓舞最引人注目之處,也是其生命力所在。盤鼓舞在表演時,都有樂隊進行伴奏。規模龐大的樂隊以山東沂南古墓畫像石為代表,共計17人,另有歌者數人。規模小的樂隊也就只有一二人,使用一兩種樂器伴奏。當時的樂隊以絲竹和吹打樂器為主,其中鼓是必不可少的。由此推算,盤鼓舞是一種節奏鮮明、音樂優美動人的舞蹈,風靡兩漢社會。可惜的是,盤鼓舞在魏晉之後就衰亡了,時至今日人們只能遙想它的風姿,加以仿效,卻無法準確還原了。

參考文獻:

蕭亢達:《漢代樂舞百戲藝術研究》,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張凱:《山東沂南北寨漢墓中的樂舞百戲》,上海戲劇學院2008年碩士學位論文。

(浩然文史·微雨燕博士)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絡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