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這種用“怪獸”製成的大鼓,在苗族極為流行,你知道為什麼嗎?

由 察觀人生 發表于 舞蹈2021-06-11
簡介苗族的鼓舞具有著精彩紛呈的特點,表演形式多樣化,並且鼓舞也不限於人數的多少,可以一個人、兩個人甚至多個人一同跳

苗族鼓舞女子鼓舞動作有手圓嗎

鼓舞在我國少數民族中,是一種常見的民族舞蹈,由於鼓舞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澱,所以歷史上經常見到關於鼓舞的記載。苗族的鼓舞具有著精彩紛呈的特點,表演形式多樣化,並且鼓舞也不限於人數的多少,可以一個人、兩個人甚至多個人一同跳。還可以根據表演形式不同分為各種各樣的表演,在相應的節日表演相對應的節目實在是精彩紛呈。

這種用“怪獸”製成的大鼓,在苗族極為流行,你知道為什麼嗎?

鼓舞是一邊敲鼓一邊跳舞的民間藝術,最初鼓是用木頭做的,再加上牛皮。將鼓放置於人群中間,人在中間敲打鼓,兩邊有人伴舞。這種具有歷史淵源的鼓舞,都有著詳細的史料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時期。唐朝時期,一村中一孝子的父母去世,在父母去世三年之後,在父母祭日之時請親戚友人到家打鼓跳舞一個多月來祭奠去世的父母。

這種用“怪獸”製成的大鼓,在苗族極為流行,你知道為什麼嗎?

這就說明了鼓舞在唐朝時期就流行在苗族人民的傳統文化中,距今已有千年歷史了。其中苗族主要分佈在貴州和湖南等地。所以貴州、湖南等地的鼓舞文化十分濃厚。

由於當時居住十分分散,苗族的語言也有著巨大的差異,各地鼓舞的風格特點也不盡相同,但是在湖南西部有個花鼓,它改進了以前鼓舞的不足之處,逐漸的由男子和女子雙人鼓舞。有的地方還舉辦叫做跳年之類的舞蹈。在貴州省還有踩鼓舞的,這些都是在原始鼓舞的基礎上,經過不同歷史階段的改變,逐漸衍生出來的。從而在社會中發揮著自己獨特的作用。

這種用“怪獸”製成的大鼓,在苗族極為流行,你知道為什麼嗎?

由於苗族鼓舞歷史悠久,具體的誕生的日子也無從考證。傳說在古代的時候,有一個怪獸經常危害鄉間,吞食幼童,無惡不作。這時勇敢的苗族英雄便率領著自己的村民們與這個怪獸大戰了三天三夜,終於殺死了這頭怪獸,救回了丟失的兒童,於是全村的人都圍著熊熊燃燒的烈火慶賀勝利。這是有人便把怪獸的皮剝下來製成了一面大鼓,使勁地敲。這便是鼓舞中“鼓”的來歷。

這種用“怪獸”製成的大鼓,在苗族極為流行,你知道為什麼嗎?

傳說大鼓是在農曆四月之時,晚餐後閒來無事時敲起來的。當時也僅僅供娛樂來慶祝新年之類的大節日或者喜事。直到幾百年之後,人們在才將跳舞加入其中,從而形成了鼓舞。加入舞蹈也是為了渲染當時隆重的祭祀或者重大的節日的氛圍。

一個人在中間上敲著鼓,大聲的指導著周圍人,就在這樣咚咚咚的聲音下,左手右手來回切換。隊伍的舞蹈也隨之變換,又加之變幻莫測。所以一陣鼓舞下來,讓人看得眼花繚亂。

這種用“怪獸”製成的大鼓,在苗族極為流行,你知道為什麼嗎?

不同的鼓舞也在不同的階段有著各自的功能,於是在社會中發揮著自己獨特的作用。從最早的祭祀祖先到慶祝團圓,這種在社會上性質的變化也體現了鼓舞可以適應多種場景,所以鼓舞的適應性非常強。鼓舞還經常兩個人各自撐著竹竿互相追逐。而且還有一人拿棒,在腰間做指揮,要求節奏完全統一,動作對稱。他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體現出鼓舞的優勢,圍繞跳舞的男女人數不限,越多越好。但是在跳舞開始前需要唱一首當地民歌,才可以繼續跳舞,因為這是他們對祖先人表示懷念。

這種用“怪獸”製成的大鼓,在苗族極為流行,你知道為什麼嗎?

鼓舞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並且根據表演形式也分為:對跳鼓和群鼓舞等,這樣繁雜的表演形式也根據不同的場景,不同的節日氛圍,顯出不同的氣氛。

總的來說,鼓舞不僅是一項舞蹈,更主要的是代表著苗族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祖先的懷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