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這些京劇演奏樂器 你叫得出名字嗎?

由 戲聞樂見 發表于 舞蹈2021-06-18
簡介京劇的樂器【堂鼓】【鈸】【三絃】【琵琶】【二胡】【京胡】【月琴】【笛】【笙】【嗩吶】【板】又叫“檀板”、“拍板”

鐃鈸怎麼讀

京劇的樂器

【堂鼓】【鈸】【三絃】【琵琶】【二胡】【京胡】【月琴】【笛】【笙】【嗩吶】

【板】又叫“檀板”、“拍板”。打擊樂器。由三塊寬約六公分、長約二十餘公分的紅木或黃楊木板製成。分二組,前組二塊木板,用弦縛緊,後組一塊木板,二者以繩聯接。京劇等劇種用以輔助單皮鼓指揮其他樂器,主要用於歌唱時按節拍。由司鼓兼管。奏時左手架板,以底板下面的稜碰擊中板,發音以清脆為佳。習慣上常與單皮鼓合稱為“鼓板”。

這些京劇演奏樂器 你叫得出名字嗎?

檀板

【單皮】打擊樂器。也叫“板鼓”、“小鼓”、“單皮鼓”。戲曲樂隊打擊樂和管絃樂的指揮者,演員歌唱時輔助板按節拍。鼓框由堅硬的厚木合成。形扁,面圓而略呈弧形,直徑約二十五釐米。中央開孔,直徑約五到七釐米,稱“鼓心”。亦有在鼓心旁再開一小孔者,稱“邊心”。鼓面全部蒙以豬皮或牛皮。用於伴奏或合奏。是戲曲及民間吹打樂中的重要樂器。演奏時,架於三折式鼓架上,用兩根細竹籤(通稱鼓籤或鼓箭子)擊打而發聲。聲音以清脆、均勻、剛柔相濟為好。打法分有聲的底鼓(如單籤、雙籤、輪奏、打板等)和無聲的手勢(如指、邊、扔、撇、按、劃、撤、領、分、抄、揚等)兩種形式。因系單面蒙皮,與一般鼓兩面蒙皮不同,故而得名。習慣上常與板合稱“鼓板”。司鼓板者稱“鼓師”。

這些京劇演奏樂器 你叫得出名字嗎?

單皮鼓

【堂鼓】也叫“同鼓”。打擊樂器。以木為框,形似腰鼓,兩面蒙以牛皮。奏時置於木架上,用木槌敲擊。形制大小不一。戲曲中一般用來渲染戰爭、升帳、升堂、刑場等場面的氣氛。亦用於民間器樂合奏或秧歌等。

這些京劇演奏樂器 你叫得出名字嗎?

堂鼓

【大鑼】打擊樂器。鑼的一種。銅製,圓形扁平,直徑約30公分,有鑼門(即鑼心,直徑約10公分的圓平面)、鑼邊(與鑼心相連的外圈斜面)兩部分。奏時左手持鑼繩,使鑼面垂直,右手拿擊槌,以槌頭(用布裹成)擊打鑼門或鑼邊而發音。音高亢。常用於戲曲伴奏及民間吹打樂。京劇中所用者形體較小,有“京鑼”之稱。戲曲中一般多用於武將或袍帶人物的上下場或戰爭及突變情節的氣氛渲染。打法有重擊、輕擊、悶音、掩音、揣鑼、打邊等。

這些京劇演奏樂器 你叫得出名字嗎?

【小鑼】打擊樂器。鑼的一種。銅製,圓形,中部稍突起,直徑約20餘公分。奏時左手食指、拇指掐鑼邊,右手拿鑼板(長約17公分的竹片),以鑼板下端側面斜稜擊打鑼門或鑼邊而發音,發音清朗。常用於戲曲及民間鼓吹樂。戲中一般用於文人、女性或詼諧人物的上下場和配合各種表演上的小動作。打法有重擊、輕擊、悶音、掩鑼、揣鑼、打邊等。

這些京劇演奏樂器 你叫得出名字嗎?

【鈸】古稱“銅鈸”、“銅盤”。打擊樂器。銅製圓形,中部隆起如半球狀,其徑約全徑的二分之一,正中有孔,穿系綢條或布條。以兩片為一副,相擊發聲。初出印度,後傳至中國,唐時十部樂中有七部用鈸。今廣泛用於戲曲、民樂合奏中,並形成大小不同的多種形制。其大者謂之鐃,俗統稱為“鐃鈸”。

這些京劇演奏樂器 你叫得出名字嗎?

【齊鈸】打擊樂器。鈸的一種形制。

【水鑔】也叫“普鈸”、“宮鈸”、“水鈸”、“齊鈸”、“荷葉”。打擊樂器。在京劇場面上,南方稱“鐃鈸”;北方稱“水鑔”。是京劇伴奏樂器中的主要打擊樂器。銅製。中間隆起部分徑約與其外圈相仿。兩片為一副,互相撞擊以發聲。京劇中用以按節拍。民間吹打樂及曲藝中亦常用之。俗稱“乓乓器”。

這些京劇演奏樂器 你叫得出名字嗎?

【大鐃】打擊樂器。又稱“大鈸”。銅製。徑約尺半有餘。較水鑔薄。中間隆起部分極小。以兩片為一副,互相撞擊以發聲。其音響而壯。戲曲中用以渲染氣氛。京劇中或用以狀巨浪聲,如《泗州城》、《雁蕩山》等水戰時用之;或用以狀風聲。

這些京劇演奏樂器 你叫得出名字嗎?

【雲鑼】也叫“十面鑼”、“九音鑼”。打擊樂器。由十個固定音高的小銅鑼組合而成,並按照音階的高低編成一組,放置在特製的木架上。用於伴奏和合奏。京劇中專用於合奏的曲牌裡。

這些京劇演奏樂器 你叫得出名字嗎?

【三絃】拔絃樂器。又稱“弦子”。由秦代的“弦鼗”發展而來。近世常用者筒為木製,形長方而四角弧形,兩面蒙蟒皮,柄長而無品,張三根弦,上設三軫,左二,右一。琴頸長約三尺三寸。以指甲或“拔子”拔弄發聲。按四、五度關係定弦。分大小兩種:大三絃又名“大鼓三絃”、“京三絃”,原盛行於北方,用以伴奏大鼓等曲藝;小三絃又名“曲弦”、“南三絃”,原盛行於江南,用以伴奏崑曲、京劇、彈詞及江南絲竹合奏。

這些京劇演奏樂器 你叫得出名字嗎?

【琵琶】拔絃樂器。秦漢時稱“批把”、“弦鼗”。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以後有斷改進,發展為阮咸、秦琴、三絃、月琴等多種形制,其共同特點為圓形直頸,宋以前均稱琵琶。南北朝時又有曲項琵琶傳入,隋唐年間盛極一時,有龜茲琵琶、五絃、忽雷等,其共同特點為半梨形曲項,當時統稱為胡琴。唐宋以來,在兩種琵琶基礎上不斷改進,逐漸形成現今形制:音箱呈半梨形,面平背圓,以桐木板蒙面,琴項向後彎曲,頸與面板上設“相”和“品”,張四根琴絃,按四五度關係定弦。演奏方法改原橫抱為豎抱,改原用拔子彈奏為五手指彈奏,成為獨奏、伴奏和合奏的重要民族樂器。許多地方戲曲劇種、曲藝曲種都用為伴奏樂器。近代通行的琵琶為四相十三品,後經改革,增至六相二十三(四)品,能奏所有半音。

這些京劇演奏樂器 你叫得出名字嗎?

【胡琴】拉絃樂器。唐宋時,凡來自北方和西方各少數民族的拔絃樂器,如琵琶、忽雷等,統稱“胡琴”。作為拉絃樂器,最早記載見於宋沈括《夢溪筆談》:“馬尾胡琴隨漢車”。元代用於宴樂,《元史•禮樂史》:“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頸龍首,二絃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馬尾。”今用者,琴筒以蛇皮或桐木板蒙面,筒上裝琴桿,杆上端設木軫二或四,從木軫到筒底張弦,琴筒面置琴碼架弦,以弓張馬尾納二絃間,奏時左手按弦,右手拉弓,使馬尾擦弦而發音,按五度關係定弦,憑弦的鬆緊定音高。奏時用弓的中段或稍近右端,則發音能圓足飽滿。有二胡、板胡、京胡、四胡等不同形制。

這些京劇演奏樂器 你叫得出名字嗎?

【二胡】拉絃樂器。胡琴的一種,比京胡大,琴筒木製或竹製,直徑約八、九釐米,一端蒙以蟒皮或蛇皮,琴桿上有二軫,張弦二根,按五度關係定弦。用於獨奏、伴奏和合奏。目前京劇青衣唱腔的伴奏樂器中,大多增添了二胡,系梅蘭芳所創始。民族樂隊所有南胡(也叫二胡)與京胡有所不同。另有高胡、中胡、大胡、低胡等多種形制。聲音低沉柔和,表現力強,演奏悲壯的曲調,尤為感人。許多地方戲曲劇種、曲藝曲種都用為伴奏樂器。

這些京劇演奏樂器 你叫得出名字嗎?

【京胡】拉絃樂器。胡琴的一種。形似二胡而較小,琴筒用竹子做成,直徑約5釐米,一端蒙以蛇皮(現亦有蒙化學纖維織品者),張弦二根,按五度關係定弦。奏時使馬尾弓擦弦而發音,其音勁嘹亮。主要用於京劇的伴奏。

這些京劇演奏樂器 你叫得出名字嗎?

【月琴】拔絃樂器。有圓形而扁平的木製共鳴箱,兩面均蒙以桐木板,形似阮咸,但琴頸較短。清番部改其製為八角形。頸與面板上均高十品或十二品,張四根琴絃,分為兩組,每組調成同音,按五度關係定弦。現經改革,品位增至二十三或二十四品,張三根或四根弦,不再分組調成同音弦。以拔子彈奏,發音清脆明亮,用於獨奏、伴奏和合奏。許多地方戲曲劇種、曲藝曲種都用為伴奏樂器。

這些京劇演奏樂器 你叫得出名字嗎?

【笛】橫吹管樂器。現今的笛是由古時稱之為“橫吹”的管樂器發展而來,俗稱笛子、橫笛。歷代所流傳的笛子種類很多,如竹笛、鐵笛、銅笛、玉笛、蘆笛等,後四種都不普遍。竹笛有吹孔一,指孔六,近吹孔另有一膜孔,蒙以蘆膜或竹膜。尾部常有兩個定音孔(起調音作用)和兩個放音孔。是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的重要民族樂器。其形制大小不一,最常用者,有“梆笛”、“曲笛”兩種。“梆笛”因常用於梆子戲的伴奏而得名;“曲笛”常用於崑曲和京劇。梆笛型體小,音色清脆;曲笛型體大,音色醇厚。一般梆笛比曲笛的音高四度,以小工調(即“D”調)為基準。一支曲笛經吹奏時指法的變換可以轉出七種調門。目前另有一種特制定調門的笛子,吹奏時不需變換指法。

這些京劇演奏樂器 你叫得出名字嗎?

【笙】簧管樂器。殷周時已流行。由“簧片”“笙管”、“斗子”三部分組合而成。簧片古時用竹製,後改用響銅,施於笙管內下端。笙管為長短不一的竹管,十三至十九根不等,近上端處開音窗,近下端處開按孔,並插入鍋形用瓠、木或銅製成的斗子內。斗子連有吹口。吹奏時手按指孔,吹吸振動簧片而發音。能奏和音,音顫而柔和。為民間器樂合奏中的主要樂器,崑曲用以配合笛伴奏。現經改革,有二十四簧笙、三十六簧鍵鈕笙等,轉調便捷,表現力更為豐富。用於伴奏、合奏或獨奏。

這些京劇演奏樂器 你叫得出名字嗎?

【嗩吶】簧管樂器。原流傳於波斯、阿拉伯一帶,金元時傳入中國。由“侵子”、“木管”、“碗子”三部分組合而成。吹奏時侵子上按一蘆哨以發音。侵子形似葫蘆;木管形似竹節,上細下粗,開有八個音孔(正面七孔,背面一孔);碗子即銅製擴音喇叭,套在木管下端,可以上下移動。根據尺寸大小來區別種類,如喇叭、大吹、海笛、小青等,均以小工調(“D”調)為基調。可以轉奏七種調門。六寸以下的稱為“海笛”,又名小嗩吶。發音尖而響亮,是民間吹打樂器中的主要樂器,亦可用於獨奏。戲曲中常用來烘托渲染髮兵、飲宴、慶典等場面的氣氛,以及群吹曲牌時作伴奏。海笛常用於武戲中伴唱崑曲。

這些京劇演奏樂器 你叫得出名字嗎?

【挑子】吹管樂器。由兩節長喇叭筒組成,上節比下節細,形似大號。發音極簡單,僅低音6、1兩個音階。京劇舞臺上,用以增強氣氛。大將起霸時、罪犯行刑時均常使用。有時也用以表現馬嘶聲,稱為“馬喚”,如京劇《霸王別姬》中烏錐馬的咆哮。演出開始前,緊接“吹臺”之後吹奏挑子,則表示散場,戲曲界稱之為“挑子起”和“挑子落”。

這些京劇演奏樂器 你叫得出名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