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民間春節傳統習俗舞龍燈,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由 文化之本心 發表于 舞蹈2021-06-26
簡介舞龍時,一人手持龍頭,其餘每節龍身由十餘人分持,在鑼鼓聲中有節奏地舞起來,喜慶氣氛熱鬧非凡,深受群眾歡迎舞龍燈既是一種力氣活,又需要技巧,特別是撐珠人、舞龍頭和舞龍尾者非常重要

龍燈是什麼

我國民間在春節期間有舞龍燈的習俗,也有的地方叫耍龍、耍龍燈、龍燈舞等。節日時人們之所以舞龍,這與中華民族對龍的崇拜和龍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是分不開的。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人都是龍的子孫。我國人民早在遠古時代就非常崇尚龍,認為龍是神物。《易經》上即有“龍飛在天”的記載。《說文》中曰:“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大戴禮·五帝德》等古籍中多有記載,認為古代神仙多是乘龍上天,如夏啟“乘兩龍”,祝融、句芒也都“乘兩龍”,“顓頊乘龍而至四海”,“帝嚳春夏乘龍”。黃帝也是乘龍昇天。

民間春節傳統習俗舞龍燈,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請點選輸

《漢書·禮樂志》記雲:“龍翼而馬身,黃帝乘之而仙。”龍還被古人視為“四靈”之一。《禮記·禮運》稱龍、鳳、麒麟、龜為“四靈”。《三輔黃圖》中稱“蒼龍、白虎、朱雀、玄武(指烏龜)天之四靈,以正四方”。這些所謂的“四靈”中都有龍,而且認為龍是神物,本領、能量極大,威武雄壯,除以正四方外,還能呼風喚雨、興雲佈雨施及萬物。故古代詩人贊龍雲:“龍翻瀚海波濤壯。”(唐·韋莊《寄薛先輩》)“龍躍湯泉雲潮回,龍飛香殿氣還來。龍潛龍見雲皆應,天道常然何問哉?”(唐·王翰《答客問》)。據說,古代還有人養龍,如《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載“帝堯氏世有畜龍”,“帝舜氏世有畜龍”等。

民間春節傳統習俗舞龍燈,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其實,龍是根本不存在的,它是古人想象出來的一種動物神。據一些專家考證,龍乃是上古時期許多部落的圖騰。龍是由蛇、虎、鹿、魚、牛、鷹等多種動物組合起來的一種綜合體。它的“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龍是種人們想象的圖騰物。龍的產生,可能當時是一個較強的部落征服了另外個較弱的部落後,就將其圖騰合併在自己的圖騰上,合併來合併去,就出現了這種“四不像”的龍的形象,也成了更大的圖騰物和保護神,受到很多部落的崇拜,最後成了中華民族的象徵。

民間春節傳統習俗舞龍燈,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後來,古代歷朝的帝王,也都將自己說成是龍的化身和代表,自稱為“真龍天子”,龍又成了王權的象徵,身價更高了。古代關於龍的神話傳說也更是比比皆是、舉不勝舉。由於古人對龍的崇拜,所以人們更將龍視為吉祥的化身,早在殷商時期的銅器和骨刻上,就有了龍的圖案。周代龍的圖形就已活靈活現,和今天所繪的龍形狀相差不多了。舞龍,大概就是在這些傳說和繪畫,特別是在祭祀龍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開始時,人們舞龍的目的,無非就是祈求這種神物保佑自己吉祥幸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民間春節傳統習俗舞龍燈,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最早舞龍又稱“舞雩”。《論語·先進》中雲:“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漢代王充在《論衡·明雩篇》中解釋說:春秋時期的暮春時節,在魯國境內的沂河邊,多人排列成龍形舞蹈,用來祈雨。這一舞龍形式在春秋戰國以後很長一段時間,被用來作為祈龍降雨的祭禮。《春秋繁露》卷十三也曾記有漢代這種舞龍祈雨的活動。在漢代刻石和畫像磚上也有舞龍祭祀的形象。舞龍燈始於何時,古書中尚無確切記載,不過據傳說,早在春秋、戰國時代,每當久旱不雨或大雨不止時,就有祭龍的風俗。

民間春節傳統習俗舞龍燈,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人們畫龍或仿製出龍的形樣,拾著遊行,並伴以鼓鑼。這大概就是舞龍的起源。在董仲舒《春秋繁露》中就記載有漢代舞龍祈雨之事,在山東沂南也出土有舞龍祈雨的東漢畫像石。舞龍這一民俗活動,到了唐宋時期已在民間普及。如宋代吳自牧的《夢粱錄》中所記:“以草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飛走之狀。到了明、清時期,舞龍燈便出現在民間年節的遊藝娛樂活動之中了。據文獻所載,廣州年初一之夜,“城內外舞獅、象、龍、鴛之屬者百隊”。廣東江門、新會一帶舞有一種紗龍。

民間春節傳統習俗舞龍燈,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紗龍用竹篾紮成披以輕紗,內點燈燭,通體透明,龍頭高約1丈,龍長14丈,分24節,晚間舞動。清代《百戲竹枝詞·龍燈鬥》即生動地描繪了當時舞龍燈的情景,詞雲屈曲隨人匹練斜,春燈影裡動金蛇。龍燈神揚傳山海,浪說紅雲露爪牙。民間所舞之龍燈,多以竹篾或鐵絲扎之,外覆以紗或布,內可點蠟燭和燈,繪上五顏六色的龍鱗。龍身有九節、十一節、十三節不等,多為奇數。龍頭和每節龍身均安上木柄,供舞龍者手持。然後再用布把每節龍身連綴起來,長十多米。扎制好的龍很像真龍一樣,活靈活現,惟妙惟肖。

民間春節傳統習俗舞龍燈,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舞龍時,一人手持龍頭,其餘每節龍身由十餘人分持,在鑼鼓聲中有節奏地舞起來,喜慶氣氛熱鬧非凡,深受群眾歡迎舞龍燈既是一種力氣活,又需要技巧,特別是撐珠人、舞龍頭和舞龍尾者非常重要。因為撐珠人等於指揮者,整條龍要看他的指揮來舞動。舞龍頭和舞龍尾者動作要協調,並且要看撐珠者來表演翻滾、騰躍等動作。一般來說舞龍燈以有兩條龍為好,所謂“二龍戲珠”,看起來更熱鬧有趣。兩條龍的顏色也不能一樣,一條或青或綠,一條或紅或黃,中間要有個撐“珠”的人。隨著鑼鼓聲,撐珠人按節奏舞珠在二龍的頭部晃動,戲耍二龍追逐爭鬥。

民間春節傳統習俗舞龍燈,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在舞珠人的引逗下,最高潮時,時而一龍高聳騰躍,好似飛入雲端;時而一龍低臥盤旋,好似潛入海底;時而龍婉轉騰挪,猶如春風曼舞;時而一龍奔騰咆哮,猶如怒追波濤。兩條龍如此翻舞起來,十分熱鬧好看。舞龍燈的舞法花樣繁多,技藝高超,各地叫法也不同,大約有飛龍在天、神龍戲珠龍騰四海、蛟龍漫遊、神龍擺尾、龍頭穿花,等等。舞龍不僅是一種民間喜聞樂見的遊藝活動,而且又是一種群眾性的體育活動。現在已堂而皇之地列入全國農民運動會比賽專案,特別是每逢春節期間或喜慶的日子,不少地方都組織有舞龍燈表演,其時,人山人海,喜笑顏開,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真是熱鬧非凡。

民間春節傳統習俗舞龍燈,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人是龍的子孫。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也已成為力量和智慧的象徵。今天,隨著中華民族的日益強盛,世界各地但凡華人居住的唐人街,每到節日或喜慶之時,都會舞龍燈和耍獅子。舞龍已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顯著標志。舞龍燈也已成為人們一種祈求吉祥、幸福的活動方式。舞龍燈最好在夜裡,每節龍身上的蠟燭或燈都點亮,在朦朧的月光下,在人們打著的燈籠映照下,在歡快的鑼鼓聲中,在噼噼啪啪的鞭炮聲中,只見龍騰翔躍,蜿蜒波動,確實壯觀。那才真是一個歡樂的世界,那才真是一個美麗的童話世界。

民間春節傳統習俗舞龍燈,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舞龍燈是我國一項源遠流長的傳統遊藝專案,一直相傳不衰東西南北各地均有,但各地龍的造型和玩法也各不相同。在南方鄉下就有一種耍草龍的風俗。當稻子揚花時,農民為祈盼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會一連三個晚上耍草龍,在湖南湘潭等地又稱耍禾燈。鄢光潤等所編寫的《民間風俗六題·耍禾燈》對此記載較詳細:“禾燈有龍腦、龍身、龍尾,共九節或十一節。龍衣是用粗壯草繩絞織成的。每個龍節柄上捆有草把,可以插香燭耍禾燈時,走前面的是打燈籠和放銃的。”還有的地方有一種用多條長板凳裝飾成龍形,頭、身、尾不相連每個人舉板凳腿來舞動的板凳龍。此外,南方有些地水上耍龍燈方在春節或秋收後,還要有一種把每節龍身扎製成荷花的荷花龍等等。

民間春節傳統習俗舞龍燈,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