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道德經」中的夷、希、微三字,很可能隱藏著老聃的一個秘密

由 小明亂侃 發表于 舞蹈2021-07-09
簡介以此看來,老子說混為一是”夷“、”希“、”微“三字的發音都一樣,或差不多,混為“一”的發音“di”,而“di”音又與發“dao”音的道近似,所以,老子很可能是在這裡調皮了一下,同時也說明了”夷“、”微“、”希“、“一”就是道

繩繩兮不可名怎麼讀

【道德經】第十四章:

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看著卻看不見,這叫“夷”,聽著聽不到,這叫“希”,捏著捏不到,這叫,這叫“微”,此三者,哪三者?就是“夷”、“希”、“微”,不能窮究辨析其理,所以混而為“一”。這句看似很好理解,從字面上看,也沒什麼生奧的字。但仔細想想,卻又很讓人疑惑,為什麼“夷”、“希“、”微“,就能混而為一呢?它們還是有不同的啊,看、聽、捏是視覺、聽覺、觸覺不同的感官感受,不用窮詰也知道是不同的,為何要混為一?我有種感覺,老子不是從字的意義上來混為一,而是混為一談。至於什麼叫混為一談?先放一放,留到最後再說。我們姑且先按字面意思解釋為:”夷“、”微“、”希“三樣共同組成了“一”的特徵,只要不具備其中之一就不能稱之為”一“。

「道德經」中的夷、希、微三字,很可能隱藏著老聃的一個秘密

看下一句,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皦,【說文】:玉石之白也;

昧,【說文】:旦明也,

白話點,就是凌晨,天快亮的時候。按正常的事物來說,在天上的總會發光發亮,在地上的,雖然不是那麼明亮,但幽暗中總會有形顯現,就像黎明時事物的輪廓,但其在上不皦,在下不昧,不同尋常。繩繩兮,參照詩經【螽斯】篇的“

宜爾子孫繩繩兮”,連綿不絕的樣子,

它綿綿永續,又不可捉摸,無法定其名,不是剛定名為一嗎?看來,剛這個一還不是給它定的名,復歸,相當於覆盤,複習,可理解為再重新對它審視思考一下,它不是物。他無法用生理的感官來感受,但我知道有這個東西存在,存在就應該有狀有形啊,可我又感受不到。什麼啊,這不繞進了死衚衕麼,這樣說下去,沒完沒了,也說不清,道不明,一定要從中跳出來,這種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就用一個詞”惚恍“來形容它。一種若隱若現,似有似無的樣子。你就是正面迎著它不會看見其首,後面跟著他,也不見其後。

最後一句,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有,【毛詩正義】的【商頌玄鳥】篇中“天命玄鳥……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後,奄有九有……”,釋正域為常有,九有為九域。可知古時,“有”與“域”相通。紀,[說文]:絲別也。清段玉裁注曰:紀者、絲縷之數有紀也。此紀之本義也。引申之為凡經理之稱。所以本句可釋為:以古時聖賢之道來治理國家,這就是所說的以道治國。但是帛書版的出現卻又把這句變得複雜了,帛書此句寫為”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那老子本義究竟是“執古”還是“執今”?我們來分析下。

「道德經」中的夷、希、微三字,很可能隱藏著老聃的一個秘密

在第二十五章中,老子寫道:

“有物混成,……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字之曰道……”

可知在老子看來,無論古今道是不變的;又在第五十一章有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道雖恆常不易,但勢必無常。所以老子要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常不變,必守之,勢之多變,必隨勢而為。太史公曰:

“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變化於無為……”

。又曰:

“聖人不朽,時變是守”

。歷史上法家的

商鞅、荀子、李斯

也都主張治國不法古,都說史家和法家都源流於道家,以此來看,恐怕“執今之道”才是老子真正的本義。

好,我們最後回過來看下”夷“、”希“、”微“混為一的事,我說他混為一談,是懷疑他從”夷“、”希“、”微“的發音來說道,

“夷”

的甲骨文形態是一支箭矢殘繞繩線的形態,與“第”字非常象,所以古文獻中有“夷”訓“第”一說,另“鐵”字有“銕”的寫法,可證“夷”上古有發“di”音;

“微”

字,【說文】解:從彳,從

另半邊

聲(

這半邊輸入法無法打出,我就稱其為另半邊,望體諒

),而另半邊,【說文】解:從人從攴,豈省聲。豈,【說文】中有說:一曰欲也,登也,而且豆的聲母現在還保留“d”聲,可證“微”上古也有發“di”音;”希“字,【說文】無此字,但有很多”希“字邊的字,都釋為從“希”聲。

我們看看這些“希”字邊的字保留下來的讀音,

狶,

“xi”、“shi”雙聲,

絺,

“chi”、“zhi”雙聲,說明“希”字古有翹舌音,而根據清代歷史學家﹑漢語學家

錢大昕

提出的漢語聲母演化規律“古無舌上音”,只有“端[t]”、“透[t‘]”、“定[d]”、“泥[n]”這組舌頭音聲母,那麼“希”字可能上古也發“di”音;最後看

“一”

的上古音,另一位古代漢語音韻學家

曾運乾

提出“喻四歸定”的說法,也就是“yi”發“di”或“ti”音,象“怡”古從“臺”聲,現發“yi”聲,其它象“移”、“地”、“踢”字等很多字都能看出這種痕跡。

「道德經」中的夷、希、微三字,很可能隱藏著老聃的一個秘密

以此看來,老子說混為一是”夷“、”希“、”微“三字的發音都一樣,或差不多,混為“一”的發音“di”,而“di”音又與發“dao”音的道近似,所以,老子很可能是在這裡調皮了一下,同時也說明了”夷“、”微“、”希“、“一”就是道。不過,限於學識有限,這些只能是推想,推的“di”音也只是近似,與事實極可能有繆,所以我放到最後補充說下,也希望有音韻學方面的專業人士能給予指正。

好,今天就到這裡,喜歡請點贊,欲瞭解前面篇章或後續更新請點選【關注】,如有想法和指正請評論留言,謝謝您的閱讀,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