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納西族“東巴紙”被炒作 真正的傳承人被邊緣化

由 研行學堂 發表于 舞蹈2021-07-13
簡介2010年,在北京國家體育場內,來自雲南香格裡拉縣的和永紅、李秀花夫婦向公眾現場展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納西族傳統手工造紙技藝,經過打漿、攪拌、撈紙、背板、砑光等工序,一種厚實、潔白的紙張呈現出來,這就是東巴紙

東巴紙產地在哪裡

2010年,在北京國家體育場內,來自雲南香格裡拉縣的和永紅、李秀花夫婦向公眾現場展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納西族傳統手工造紙技藝,經過打漿、攪拌、撈紙、背板、砑光等工序,一種厚實、潔白的紙張呈現出來,這就是東巴紙。東巴造紙技藝是一種非常獨特、古老的少數民族手工技藝,然而,隨著雲南旅遊業的發展,仿冒的東巴紙充斥旅遊市場,致使真正的東巴紙幾無立錐之地,東巴紙傳人也失去了生存空間。

納西族歷史悠久、文化獨特,普遍信仰東巴教。東巴文化的主要傳承者稱為東巴,東巴經是東巴念詠的經書,而東巴經的書寫用紙稱為東巴紙。納西族地區的俗語說,只有用東巴紙傳抄的東巴經才是真正的東巴經。東巴紙除了用於書寫東巴經外,還在東巴儀式中被製作成各種人物、器物以及東巴法帽、法牌等,可見東巴紙與納西族文化關係十分密切。

東巴造紙技藝由東巴們世代相傳,其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南詔時期。東巴造紙技藝結合了漢族抄紙法和藏族澆紙法的特點,於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解放後,因東巴教被視為迷信活動而遭禁止,東巴紙也隨之銷聲匿跡,改革開放後才有少數人恢復了這一傳統技藝。目前東巴造紙技藝在雲南麗江和香格里拉還有傳承,但境況堪憂。

和聖文: 由於生意蕭條而黯然歸去

和聖文是雲南省玉龍縣大具鄉肯配古村的一名普通農民,早年肯配古村因為盛產造紙原料而成為麗江最有名的東巴紙產地。改革開放後,頗有經濟頭腦的和聖文決心恢復這一古老的造紙技藝。

和聖文透過拜訪有經驗的老人,經過不斷嘗試,終於用一年時間造出20多張紙,並得到了專家和老東巴們的首肯。1991年,他帶了200張紙參加廣州博覽會,引起各界關注。1992年5月,他在麗江東巴文化研究所的支援下,成立了東巴造紙定點作坊,製作專供研究所修補、複製東巴經的紙張,也得到了一定的收益。2000年,麗江玉龍雪山開發總公司把和聖文父子請到麗江開了一家作坊,主要做書畫紙、對聯紙等旅遊產品,後來還開發了花草紙、彩色紙等產品。隨著麗江旅遊業的興旺,和聖文的東巴紙生意一度火爆,直到其他“東巴紙”的出現。

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後,麗江古城幾乎被商業吞沒。在麗江,各種所謂的“東巴紙”產品琳琅滿目、充斥於市,其實它們都是一些經過包裝的白族白綿紙、江西雲龍紙以及日本和泰國的進口紙。這些商家還僱人扮演東巴,表演造紙技藝,以吸引遊客;並用低成本的原料取代稀有珍貴的蕘花樹皮,用機械化的生產方式取代手工。在這樣的市場衝擊下,那些真正的東巴紙由於製作成本高,在競爭中往往不佔優勢。

據實地調查,麗江古城主要的東巴紙商鋪有“東巴紙坊”和“天雨流芳”兩家。“東巴紙坊”是來自昆明的文化開發商與當地人一起合作經營的,年營業額上百萬元,目前在麗江地區有多家連鎖鋪面。據中國社科院國情調研專案西南地區傳統知識課題組成員龍文介紹,“東巴紙坊”還曾於2003年申請了一項名為“一種納西東巴紙及其製備方法”的發明專利,並於2005年11月獲得授權,這對和聖文等造成了更大的衝擊。和聖文早先也曾有過申請東巴造紙專利的念頭,但有人告訴他,這一工藝是整個納西族的,不應由個人申請專利。和聖文覺得有道理,於是打消了這個念頭,而來自昆明的“外人”能申請“東巴紙”專利成功,一度讓和聖文十分不解。儘管後來在文化保護人士的幫助和努力下,“東巴紙坊”的專利終於在2008年被宣告無效,但是和聖文的生意還是很快蕭條了下去。2006年,和聖文回到肯配古村,2009年因病去世。他的兒子在支撐一段時間後,也回到了家鄉。

那些打著“東巴紙”旗號的商鋪其實只是將東巴紙、造紙技藝作為一個概念炒作,真正的傳承人在這一炒作過程中被邊緣化了,甚至失去了原有的市場份額乃至生計和依託。建議政府應當提供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並起到監督作用,使真正的傳承人有一定的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