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楊家將、呼家將、折家將,為什麼北宋有如此多的“將門”家族?

由 言史社 發表于 舞蹈2021-07-14
簡介鄭佩佩飾演的佘賽華折家將並沒有如楊家將一樣為人所熟知,他和楊家將一樣同屬北宋主力禁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楊家將屬於抵禦契丹的河北軍,而折家將則是負責防禦西夏的西軍

楊家掌村為什麼會消失

我前二十多年的人生中,一直有一個場景印刻在我記憶中。那年我應該還不到六歲,屬於學齡前兒童。這一年的冬天,大雪封門,作為一名戲劇票友的外公,將戲劇舞臺上關於楊家將的故事,一點點娓娓道來。楊令公怒撞李陵碑的壯烈,楊門六子戰死沙場的悲壯,楊宗保與穆桂英曲折的愛情。這些故事在那時聽來,是格外的有趣。

很多年後,我成家立業了,老婆曾經問我,你為什麼對歷史有著特殊的偏愛。這個問題讓我一時語塞,沉吟片刻後,我想到了那一天外公給我講故事的情景。也許就是在一天,外公的故事就已經在我幼小而又充滿好奇的心裡,種下了對未來的偏愛。

很遺憾後來沒有從事與歷史相關的職業,但是我仍然在試圖瞭解歷史,但楊家將的故事卻給我留下一個很大的疑惑。除了楊家將,在北宋的一百六十餘年曆史中,還相繼出現了呼家將、折家將、種家將、姚家將等等,帶有濃厚家族式背景的地方武裝集團。這些所謂的“將門”一股腦全部扎堆出現在北宋,雖然他們的故事中有真實的、有虛構的。但他們卻是真實存在的。

這個時候一個疑問逐漸出現在我的腦海中,為什麼北宋會出現如此多的“將門”?而在北宋重文輕武的環境下,這些將門的真實情況又是如何?帶著這種疑問,我有了這篇對自己解惑的文章。

楊家將、呼家將、折家將,為什麼北宋有如此多的“將門”家族?

京劇楊家將

北宋的將門現象,並非是個孤例,早在北宋以前就已經長期存在,只不過到了北宋,這種情況更盛。在歷代的演變中,

將門

現象成為影響歷代軍隊的一大傳統。

戰國時期的孟嘗君,早年曾對其父曰:

文 (孟嘗君名田文) 聞將門必有將,相門必有相。”

先秦時期,秦國的王氏三世為名將(王翦、王賁和王離),蒙氏兩代為名將(蒙驁、蒙恬和蒙毅);趙國之趙氏兩世為主帥 (趙奢、趙括) ,還有樂羊、樂毅及樂乘等幾世在數國統軍的現象。這一時期,最突出者則莫過於楚國的項氏世將,如太史公所稱 :“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楊家將、呼家將、折家將,為什麼北宋有如此多的“將門”家族?

項羽

秦代以後,東漢的李氏將門、三國的陸遜家族、隋朝名將韓擒虎家族、唐朝名將薛仁貴及其子薛訥。而自中唐至五代之時,藩鎮割據下的世代為將、壟斷軍職的現象,屢見不鮮。

到了北宋,社會結構發生大變化的同時,由於其特殊的地緣結構,將門現象也隨之延續下來,北宋時期,“世為將家”依然為當時軍中一種頗為普遍的現象,而將門也始終在當時武將群體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而我們所熟知的

楊家將,以及二百年長盛不衰的折(

shé

)家將,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武將家族群體。

楊家將的核心代表人物老令公:楊業,原籍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北)人(後來遷居太原)。楊業的父親叫楊宏信,後來為避宋太祖之父趙弘殷的名諱,改為楊信。

楊家將、呼家將、折家將,為什麼北宋有如此多的“將門”家族?

楊業

新秦這個地方地近邊塞,以戰射為習俗,後晉末年,契丹騎兵經常剽掠漢地居民,楊信在這一期間組織地方武裝,自封麟州刺史。後漢立國後,為協防邊塞,抵禦契丹,麟州刺史的職位得到了後漢政府的正式任命,以楊信為首的第一代楊氏族人,正式跨入體制內,享受著麟州地區特殊津貼。完成了從底層草根到上層精英的跨越。

楊信得到麟州刺史的職位後不久,就病逝了,職位由楊業之弟楊崇訓繼承。從這裡開始,楊信與弟弟楊崇訓就選擇了不同的發展方向。

楊家將、呼家將、折家將,為什麼北宋有如此多的“將門”家族?

電影《忠烈楊家將》

楊崇訓繼承父親的職位後,先投北漢,避北漢國主劉崇的諱,改名重訓;後來重新依附後周,避恭帝柴宗訓的諱,改為重勳(這名字不夠折騰的)。

趙匡胤代周自立後,楊重勳繼續擔任麟州防禦使,多次擊退北漢軍隊的侵犯,宋朝在麟州設建寧軍,宋太祖讓他做節度留後(代理節度使)。楊重勳死後,其子楊君仍監麟州兵馬,但楊君三十一歲便

卒於麟州任所,其子年幼,不足以任麟州事,就此楊氏一族喪失了對麟州的掌控。如今陝西神木縣北還有楊家村,便是

楊重勳一系的後人。

再說楊業,原名楊重貴,北漢建立前後,投靠北漢皇帝劉旻(mín),賜姓名為劉繼業。由於久居邊塞,在與契丹人的作戰中,楊業逐漸完善了自己的騎兵,無論是北拒契丹、南抗宋朝,楊業的騎兵進退自如,攻守兼備,一度遷升建雄軍節度使。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滅北漢一戰,楊業殊死守城,十分驍勇。北漢皇帝劉繼元已經投降了,他還舉城苦戰。宋太宗素知其威名,讓劉繼元派人去招降。楊業北面再拜,慟哭解甲,來見太宗。太宗一再撫慰,讓他恢復原姓,名業,但宋人乃至遼人還有叫他楊繼業的。

楊業歸宋以後,宋太宗仍讓其知邊事,任代州知州。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遇到了潘美。潘楊二人的關係並沒有如後來演義中那般水火不容。在前期的御遼過程中,兩個人配合得還算不錯,抵禦了幾次遼軍的進攻。“楊無敵”的名號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被人所熟知。

楊家將、呼家將、折家將,為什麼北宋有如此多的“將門”家族?

潘美

但是由於趙匡胤特殊的上位經歷,間接導致了宋朝對於戍邊的軍官,特別是軍功卓著的,始終保持一種不確定的懷疑,楊業也不例外。

潘美是宋太宗的兒女親家,二女兒嫁給了後來的宋真宗(潘美這個上層路線走得不錯),所以在宋太宗的桌案上,偶爾就會收到潘美監視楊業的情報。宋太宗也不厚道,轉手就把這些情報快遞給楊業,從這裡就能看出來,古代帝王這個平衡術玩得真是爐火純青。

楊業收到情報後,一方面覺得皇帝對自己還不錯,挺信任自己;另一方面也明白自己一直處於監視中,最好是安分守己,好好工作。最重要一點,潘楊二人從此不會再同心同德,至少兩個人不會穿一條褲子,風險係數大大降低。

宋太宗大搞政治平衡術,但是一旦遇到戰事,弊端馬上就顯現出來。雍熙北伐,潘楊分任西路軍的正副統帥,攻克了寰、朔、應、雲四州,但是隨著宋太宗的一連串戰略失誤,宋軍的東路軍和中路軍相繼潰敗和撤退,只剩下潘楊的西路軍擔負起掩護四州居民遷入內地的重任。

楊業認為遼軍勢盛,不可正面接戰,但西路軍的監軍王侁(shēn)卻指斥楊業怯懦,要他出雁門關正面迎敵。楊業告訴他這是必敗之勢,王侁譏刺他說:“君侯素號無敵,如今領精兵數萬,卻逗撓不前,不要是別有企圖吧!”這時,主帥潘美在一旁不置可否,對王侁的主張表示默許。

楊業自知此去必定不利,但他還打算敗中求勝,臨行請求潘美在陳家谷口兩側埋伏強弩步兵接應,以夾擊敵軍。

楊業出戰以後,王侁派人登高瞭望,不見契丹隊伍,誤以為敵人敗走,欲爭戰功,便領兵離開谷口,潘美也隨王侁一同撤離,留下楊業孤軍奮戰,最終被遼兵圍困陳家谷,兒子楊延玉戰死,楊業墜馬被俘,絕食三天而亡。

楊家將、呼家將、折家將,為什麼北宋有如此多的“將門”家族?

鄭少秋飾演的楊業

楊業共有七子,除楊延玉戰死外,其餘諸子並無戰亡。最為人熟知的是楊延昭,也就是戲劇舞臺上的楊六郎,不過據考證實際排行也不是第六,可能是長子或者次子。楊延昭繼承父親的遺志,一直在北方抵禦契丹,孫子楊文廣則一直在西北防禦西夏。至於楊宗保則完全是藝術加工後的形象,現實中並無此人。

楊家將的故事廣為傳播,主要是在靖康之變,建炎南渡以後,由於北方大片國土淪入異族,楊家將抵禦北方異族入侵的故事,經過藝術加工後,很符合當時民眾的內心情緒。等到宋元易代後,宋朝徹底被北方民族滅亡,所以在元代的雜劇中,楊家將的故事更為壯烈,更能反應當時底層民眾對元朝統治者的敵視心態。

戲劇舞臺上楊業的妻子,是著名的佘賽花,江湖人稱佘老太君,百歲還率領十二寡婦徵西夏,為楊門女將的代表人物,而其真實的人物原型,則是北宋名將折德扆(yǐ)之女,楊業之妻折氏,這便引出北宋另一個將門世家:折家將。

楊家將、呼家將、折家將,為什麼北宋有如此多的“將門”家族?

鄭佩佩飾演的佘賽華

折家將並沒有如楊家將一樣為人所熟知,他和楊家將一樣同屬北宋主力禁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楊家將屬於抵禦契丹的河北軍,而折家將則是負責防禦西夏的西軍。折家將的起源可以

追溯到唐朝中期,中唐時期,

党項族分為實力較強的兩派,一派是折氏,一派是拓跋氏,拓跋氏在後來建立了西夏國,與折氏一族成為世代死敵。

唐朝末年,四分五裂,戰亂四起,這時候折氏一族的第一代領袖折宗本在戰亂中崛起,號太山公,在當地頗有威望,任振武軍所隸五鎮都知兵馬使之官、麟州刺史,後被後唐皇帝李克用封為上柱國。

折宗本死後,兒子折嗣倫繼任麟州府刺史。第二代掌門人折嗣倫允文允武,外能抵禦外族侵擾,保境安民,內能安定民心、經營農牧。

到了第三代折從阮,在前兩代努力的基礎上,折從阮成為了當時折氏家族最傑出的人物。習得一身好武藝,青年時就成為了河東節度使手下的將領,在與契丹族的長期戰鬥中,折從阮從一名普通軍官,成長為一州之刺史。後漢時期,折從阮已經官至兵馬節度使;到後周時期,折從阮被封為鄭國公,成為後周的顯貴。從折宗本到折嗣倫再到折從阮,折氏三代完成了一個家族的大跨越,奠定了家族世襲府州的基礎。

楊家將、呼家將、折家將,為什麼北宋有如此多的“將門”家族?

鄭佩佩飾演的佘賽華

折氏所在的麟州府,是個戰略要衝,北有契丹,南有北漢。隨著折氏地位的上升,引起了地處西北的党項族拓跋氏一族的不安,拓跋氏的首領李彝興(李元昊的高祖),下令切斷了折氏與中原聯絡的通道,使折氏孤立無援,而折氏與拓跋氏的矛盾就此引發。

折從阮之後,其子折

德扆,也就是楊業的岳父,繼續領

麟州

事。從

德扆開始,此後歷代

折氏子孫,世襲麟州事,抵禦西夏,一直到北宋末年,第八代折氏後人,折可求,被金人脅迫,被迫降金,後被金人毒殺,

折氏的輝煌時刻就此終結。

折氏一族在整個宋朝都屬於一個極端特例。宋朝講究“強幹弱枝、守內虛外”,對內的防範往往要勝於對外的防範。但由於折氏世代所居的麟州,地理位置特殊,是宋、遼與西夏三國的戰略要衝。所以自

德扆入宋以來,

麟州府

一路的

軍事權力牢牢的掌握在折氏之手。麟州兵馬都總管、麟府路駐泊兵馬鈐轄、麟府都巡檢使等具有實權的軍事職位,長年由折氏子弟兼領。

而且在政治上,宋太祖答應折家世鎮府州之後,府州知州皆由折氏子弟充任,多是弟繼兄位或者父死子繼,且宋廷規定,地方知州任期一般為3年,事實上很多人往往做不到2年,而折家的知州一職卻沒有限制在任期限,最長的折克行做知州28年。府州知州從折從阮到折可求,共7世14人。如此,則麟府州的行政多掌握在折氏手中。

在地方經濟上,宋朝中央政府給了折氏最大的讓步,戰時折氏可以自行支配地方財稅和租入,休戰時,則控制著邊界貿易,除此之外還有戰爭的擄獲,義莊、別業的收入,開墾閒田的收益以及朝廷的俸祿和賞賜。

軍事、政治以及經濟上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就保證了折氏在府州的特殊地位,為其成為藩鎮性質的軍事集團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而較比楊家將,楊家將在與遼的作戰中,處處受制,雖然也是世代將門,但比之折家將,則相差甚遠。

而在楊、折兩門之外,北宋還存在很多將門。例如,駐守西北的姚氏一族(

姚兕(

)、姚麟、姚古

;駐守山西的種氏一族(種世衡、

種諤、

种師道);宋初名將呼延贊一門。其次還有高氏、曹氏等勳貴軍事家族。這些軍事家族,在北宋的軍事體系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抵禦外族入侵的重要軍事組成部分。

楊家將、呼家將、折家將,為什麼北宋有如此多的“將門”家族?

鄭佩佩飾演的佘賽華

那麼北宋為何會有如此多,特殊而又重要的將門?

其實很大程度,這一現象,來自於統治集團對武將集團的不友好和輕視而產生的;

自秦以後,文官在選任上呈現出日益制度化的趨勢,如先後出現的徵辟、察舉、九品官人法及科舉等選官制度,雖存在許多弊端,但畢竟獲得制度上的保障,並且在歷代的發展中逐漸完備。

而武官在選舉和培養上卻基本缺乏制度化,除了歷代開國時的軍功爵及短暫的武舉制外,總體來說缺乏完整的武將選舉制度。因此,在選拔、任用武將的過程中,人為因素的影響更大,特別是世襲軍旅的世家大族。

在此之外,文官隊伍的培養有學校制度的支援,如太學、國子監及各類官私學校源源不斷地培養後備文官。而培養武官的專門學校,卻幾乎不存在。所以大多數武將職業生涯的啟蒙,只能透過軍營和戰場的實戰訓練來完成,而且多是由父輩一代代研習傳授,將門子弟也就獲得了有利的先天條件。

楊家將、呼家將、折家將,為什麼北宋有如此多的“將門”家族?

鄭佩佩飾演的佘賽華

而且武將的升遷較比文官複雜的體制來說,是一個很簡單的程式,往往是憑藉軍功以及論資排輩,幾乎沒有任何綜合考量,因此將門世家擁有自身獨特的優勢,其子弟生長於軍旅,耳濡目染兵戎,有更多的機會參與軍事活動。所以大多數軍事將領往往都帶有家族背景,但也有個別例外,比如仁宗朝的狄青。

而就北宋而言,其自身也有維繫將門存在的制度。中唐之後,一直到宋代,實行的都是募兵制,也就是所謂的職業軍人,而宋代則養兵更盛,且軍隊中人員組成魚龍混雜,充斥著囚犯、地痞、難民等社會底層人員,所以當時的軍人社會地位很低下。

而統治者從穩定軍隊和兵源的目的出發,也有意培植軍人子弟安心軍營。宋真宗曾表態:以農民充實軍伍,絕非良策,唯有軍伍之家子弟方可。

從統治者的本心來說,是不願意讓民間社會與軍伍集團發生交叉。要保證軍事集團的單一性,避免出現複雜性。在這種觀念的誘導下,往往一個家族幾代人都從事軍旅生涯。

比較典型的就是呼延贊,史載其周身上下紋寫“赤心殺賊”字,家中的妻子、奴僕也是如此。其諸子耳後刺字曰:“出門忘家為國,臨陣忘死為主”。呼延贊卒後,其子接替父職務。可見其家滿門從軍,具有典型的傳統將門色彩。

楊家將、呼家將、折家將,為什麼北宋有如此多的“將門”家族?

京劇《楊門女將》

而且往往是這種將門世家,國家給的待遇都還不錯,除了常規的各類賞賜和俸祿以外。皇帝很樂意與其作個兒女親家,透過聯姻的方式,拉攏收買,給予其家族諸多方面的優待。所以如果我們來看宋朝的皇后或者嬪妃的出身和背景,很多都是出自武將世家。

而較之文人的科舉,北宋的武將很少參加科舉,大多數宋朝的武官的來源,多數是蔭補、軍員轉補、軍功補官、吏人出職及武舉等途徑。武舉在宋朝設定的時間很短,其中就以蔭補和軍員轉補為主,所以對於一些核心地區的核心勢力,世代蔭補也是其形成將門世家的一大原因。

楊家將、呼家將、折家將,為什麼北宋有如此多的“將門”家族?

雁門關楊延昭石像

但宋朝畢竟不存在固定的世襲及門閥制度,所以將門可以是國家軍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卻很難形成唐代晚期的藩鎮現象。以折家將為例,折氏一族雖然在麟州有著近乎是終身的世襲統轄權,但是宋朝中央政府向來是“疑人不用,用人必疑”。

在給予各種優惠政策和高階待遇外,依然會對其加以控制,甚至於說是監控。在折氏一族的根據地麟府,常駐有一萬禁軍,這支軍隊的管轄權不允許折氏插手,由中央直接派專人統兵,軍隊的任務明是為了禦敵,實則是監視折氏一族。

其次,折氏雖然享有知州的世襲權力,但是其任免權,仍由宋朝中央政府掌握,對於不稱職的知州,中央政府依然可以隨時撤免。而且用來制衡和牽制知州的通判一職,任免權也在中央政府,包括地方政府中各層級的重要職務,例如參軍、判官等,都是由中央政府直接委派,折氏一族是無權過問的。

而在知府之上的,各路(省)負責刑獄、財政、經濟的提點刑獄司、轉運司、提舉常平司,對摺氏也是“多加看護”,所以看似權力很大的將門家族,實際上也受到了極大的掣肘。

宋代的將門,雖有方鎮之勢,卻無藩鎮之實。雖然地位看起來比一般武將要高出很多,但歸根到底卻仍然處於宋朝“重文輕武”、“以文御武”傳統觀念的制約之下。它的出現只是宋朝統治者出於邊境需求而不得已採取的權宜之法。

至於我們看到的各類演義,則更多是歷代文學家的文學修飾和藝術加工,其目的也只是為了滿足底層民眾的內心需求,與現實情況相差甚遠。

參考資料:《續資治通鑑長編》、《宋史》

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言史社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關於楊家將你有什麼想說的,請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