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探尋中國雜技:無影山樂舞雜技陶俑與漢代百戲

由 圖文繪歷史 發表于 舞蹈2021-07-17
簡介《西京賦》提到的許多節目,在漢代畫資料中都有形象可尋,山東漢畫石資料極為豐富,著名的嘉祥武氏祠和長清孝堂山郭氏石祠的漢畫石,都有樂舞雜技的演出場面

樂舞雜技俑體現什麼朝代

我國雜技源於遠古時期的原始樂舞和競技,相傳古代有一種“蚩尤戲”,表演者“三三兩兩,頭戴獸角而相抵”,實際上就是原始狩獵舞的孑遺。春秋戰國時期,崇尚武力,促進了角力競技活動的發展,出現了飛劍、弄丸、扶盧等具有技巧運動特色的表演節目。

探尋中國雜技:無影山樂舞雜技陶俑與漢代百戲

東阿雜技亮相立陶宛國際雜技節,斬獲總冠軍。

西漢,音樂、舞蹈和雜技表演藝術日益豐富精進,蔚為大觀,《漢書·武帝紀》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春,漢武帝在長安未央宮舉行盛大“角抵戲”,這是我國曆史上一次空前的音樂、舞蹈和雜技表演盛會,京師周圍三百里的人皆來觀看,應邀觀看的還有許多外國來賓。其後三年,又在長安城的平樂觀,舉行了一次“角抵戲”盛會。

所謂“角抵”,有狹義和廣義兩種含意,狹義專指角力競技,廣義則為音樂、舞蹈、雜技等表演活動的總稱。廣義的角抵戲,由於內容豐富,包羅永珍,所以又被稱為“百戲”。西漢時期,百戲風靡城鄉,久盛不衰,漢代的文獻和陶俑、石刻及壁畫中對此都有十分豐富、生動的反映。其中年代久遠,內容豐富,場面完整的立體形象,首推濟南北郊無影山出土的一盤彩繪樂舞雜技陶俑,它向我們展現了距今2000多年前西漢前期觀賞樂舞雜技演出的動人場景。

無影山西漢樂舞雜技陶俑,是1969年4月從一座西漢前期墓中出土的,陶俑共21人,樂隊、演技者和觀賞者各為7人,他們分別固定於一個長方形陶盤上,表演者居中,後側一排為樂工,觀賞者分列左右兩側,整個場景如下圖:

探尋中國雜技:無影山樂舞雜技陶俑與漢代百戲

圖為無影山出土的彩繪樂舞雜技陶俑。

陶俑群展示的是宴飲觀賞演出的場面,漢代,地主官僚常常在宴會上觀看“歌舞俳優,連笑伎戲”取樂。陶盤兩側的觀者,寬衣博服,冠履整齊,顯然是社會上層人物,他們面前置兩隻彩繪酒樽,象徵宴飲,漢樂府《相和歌辭·隴西行》有載“黃金為君門,壁玉為軒堂,上有雙樽酒,作伎邯鄲倡”,可與陶俑群的場面,相互印證。

樂工演奏的樂器,有鍾、鼓、磬、瑟、笙等,都是中國傳統的古樂,樂隊右首樹立的甕形大鼓,叫做建鼓,中穿一柱,樹立於鼓座上,樂人正舉槌擊敲。建鼓是漢代百戲主要的伴奏樂器之一,常見於漢畫石百戲圖。建鼓之左,依次為磬和鍾,磬是一種石制或玉製的樂器,鍾則為銅製,兩者都要懸掛在木架上演奏,陶盤上的磬架已經殘失,僅存樂工和兩件陶磬,鍾架上懸二鍾,樂工正舉槌作敲擊狀,鍾架左旁,一人長跪擊小扁鼓,小鼓有座,擊不鼓者左側,依次有鼓瑟者一人,吹笙者二人。

探尋中國雜技:無影山樂舞雜技陶俑與漢代百戲

漢代樂舞雜技畫像磚。

無影山陶俑群樂隊的演奏形象,可與山東沂南漢畫石墓的百戲圖相互印證和補充,兩者共有的樂器有鍾、磬、建鼓和笙,所不同的,前者有瑟,後者有琴,後者還多出排簫、鼗鼓、堝等樂器。

陶俑群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組雜技表演,演出者為四個男性年輕人,他們頭戴尖頂小帽,著緊身短衣,腰束白帶,前面兩人,雙手著地,舉足倒立,體態矯健,姿勢優美,後面兩人,一人仰身後翻筋斗,另一人作柔術表演,昂首伏身,雙足自身後向頭部彎曲,兩腳落於雙肩,用手握住足脛,頭足相聯,神態自若,這無疑是難度極高的技巧動作,它表明我國雜技藝術在西漢時代已在高難度技巧中取得十分驚人的成就。

探尋中國雜技:無影山樂舞雜技陶俑與漢代百戲

圖為漢代樂舞雜技俑。

漢代百戲節目內容的豐富性和表現形式生動多樣性,在東漢時期的文獻和畫像石、畫像磚的圖象中,得到了更為豐富的反映,東漢文學家張衡在《西京賦》中,有對當時西京百戲演出盛況的大段精彩描述。

臨迥望之廣場,程角觝之妙戲。烏獲扛鼎,都盧尋撞。衝狹鷰濯,胸突銛鋒。跳丸劍之揮霍,走索上而相逢。華嶽峨峨,岡巒參差。神木靈草,朱實離離。總會仙倡,戲豹舞羆。白虎鼓瑟,蒼龍吹篪。女娥坐而長歌,聲清暢而蜲蛇。洪涯立而指麾,被毛羽之襳襹。度曲未終,雲起雪飛。初若飄飄,後遂霏霏。復陸重閣,轉石成雷。礔礪激而增響,磅蓋象乎天威。

張衡筆下提到的百戲節目,有走索、扛鼎、尋橦、跳丸、飛劍、衝狹、懸空倒掛等技巧;有吞刀吐火、畫地成川、興雲作霧、神奇幻術;還有馬術、戲車、怪鳥異獸、魚龍變化等富有情趣節目,在其筆下描寫的繪聲繪色,十分動人,是關於漢代百戲的一篇重要文獻。

探尋中國雜技:無影山樂舞雜技陶俑與漢代百戲

圖為嘉祥武氏祠漢畫像石。

《西京賦》提到的許多節目,在漢代畫資料中都有形象可尋,山東漢畫石資料極為豐富,著名的嘉祥武氏祠和長清孝堂山郭氏石祠的漢畫石,都有樂舞雜技的演出場面。武氏祠的倒立圖,倒立者的一隻腳上,又有一人單手支撐,橫於空中,造型優美。特別是沂南北寨村漢畫石墓的巨幅百戲圖,更異常生動地表現了漢代百戲演出盛大規模和精妙絕倫的技藝圖象,這些珍貴的文物圖象資料,使我們對漢代百戲有了比較具體的瞭解。

探尋中國雜技:無影山樂舞雜技陶俑與漢代百戲

長清孝堂山郭氏石祠,雜技玩球。

在今天我國雜技一些優秀節目中,有不少都可以追溯到遙遠的漢代,例如今天的走鋼絲,就是古代的走索;古代的尋橦,就是現在的爬竿、頂竿;現代的叼花、頂碗,就是無影山陶俑群柔術的進一步延伸;而倒立和翻筋斗,是現代雜技的基本功。所以,漢代雜技藝術的輝煌成就,為我國後來的雜技藝術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