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工程測量規範 GB50026-2007(三)

由 龍小Y音樂 發表于 舞蹈2021-07-31
簡介變形監測的精度指標值,是綜合了設計和相關施工規範已確定了的允許變形量的 1/20作為測量精度值,這樣,在允許變形範圍之內,可確保建(構)築物安全使用,且每個週期的觀測值能反映監測體的變形情況

閉合差是什麼意思

4 高程控制測量

4.1 一般規定

4.1.1 高程控制測量精度等級的劃分,仍然沿用《93 規範》的等級系列。

對於電磁波測距三角高程測量適用的精度等級,《93 規範》是按四等設計的,但未明確

表述它的地位。本次修訂予以確定。

本次修訂初步引入 GPS 擬合高程測量的概念和方法,現說明如下:

1 從上世紀 90 年代以來,GPS 擬合高程測量的理論、方法和應用均有很大的進展。

2 從工程測量的角度看,GPS 高程測量應用的方法仍然比較單一,僅侷限在擬合的方

法上,實質上是 GPS 平面控制測量的一個副產品。就其方法本身而言,可歸納為插值和擬

合兩類,但本次修訂不嚴格區分它的數學含義,統稱為“GPS 擬合高程測量”。

3 從統計資料看(表 9),GPS 擬合高程測量所達到的精度有高有低,不盡相同,本次

修訂將其定位在五等精度,比較適中安全。

4.1.2 區域高程控制測量首級網等級的確定,一般根據工程規模或控制面積、測圖比例

尺或用途及高程網的佈設層次等因素綜合考慮,本規範不作具體規定。

本次修訂雖然在 4.1.1 條明確了電磁波測距三角高程測量和 GPS 擬合高程測量的地

位,但在應用上還應注意:

1 四等電磁波測距三角高程網應由三等水準點起算(見條文 4.3.2 條註釋)。

2 GPS 擬合高程測量是基於區域水準測量成果,因此,其不能用於首級高程控制。

4.1.3 根據國測[1987]365 號文規定採用“1985 國家高程基準”,其高程起算點是位於

青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準原點”,高程值為 72.2604m。1956 年黃海平均海水面及相應

的水準原點高程值為 72.289m,兩系統相差-0.0286m。對於一般地形測圖來說可採用該差

值直接換算。但對於高程控制測量,由於兩種系統的差值並不是均勻的,其受施測路線所

經過地區的重力、氣候、路線長度、儀器及測量誤差等不同因素的影響,須進行具體聯測

確定差值。

本條“高程系統”的含義不是大地測量中正常高系統、正高系統等意思。

假定高程系統宜慎用。

4.1.4 高程控制點數量及間距的規定,是根據歷年來工程測量部門的實踐經驗總結出來

的,便於使用且經濟合理。

4.2 水準測量

4.2.1 關於水準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

1 本規範水準測量採用每千米高差全中誤差的精度系列與現行國家標準《國家一、二

等水準測量規範》GB 12897 和《國家三、四等水準測量規範》GB 12898 相同。雖然這一系

列對工程測量來講並不一定恰當適宜,但從水準測量基本精度指標的協調統一出發,本規

範未予變動。

五等水準是因工程需要而對水準測量精度系列的補充,其每千米高差全中誤差仍沿用

《93 規範》的指標。

2 本條所規定的附合水準路線長度,在按級佈設時,其 低等級的 弱點高程中誤差

為 3cm 左右(已考慮起始資料誤差影響)。

3 本條中的附合或環線四等水準測量,工測部門都採用單程一次測量。實踐證明是能

達到規定精度的;因為四等水準與三等水準使用的儀器、視線長度、操作方法等基本相同,

只有單程和往返的區別;按此估算,四等水準單程觀測是能達到規定精度指標的。

4 關於山地水準測量的限差。

在山地進行三、四等水準測量時,由於受客觀條件的限制,其往返較差、附合或環線

閉合差的限值可適當放寬,分別為±15 L 和±25 L 。但實測中,其限差常以測站數 n

來衡量,為此將上述限差轉換為每站中誤差的限差,通常每千米按 16 站計算,即

5 結點間或高階點間的路線長度,是基於以下兩種圖形進行推論的。

圖 2 中,“⊙”表示高階點,“.”表示 弱點(由於圖形的對稱性,圖中未標出全部

弱點)。

推論可知:附合水準路線的 弱點在路線的中部,結點網的 弱點位於每個環節的 3

/4 處。欲使兩種圖形 弱點的高程中誤差相等,結點網的各環節長度應為單一附合水準路

線長度的 2/3 倍。

故本規範表 4.2.1 的注 1 中,採用 0.7 倍的指標。

4.2.2 關於水準測量所使用的儀器及水準尺:

1 本次修訂補充了,三等水準測量所使用的補償式自動安平水準儀的補償誤差△α不應

超過0.5″,數字水準儀條形碼尺米間隔平均長與名義長之差,不應超過0.10mm 的要求。

2 對於水準儀的視準軸與水準管軸的夾角 i,水準尺的米間隔平均長與名義長之差的

限值,仍採用《93 規範》的指標。

以上兩款中的相關檢驗指標是根據多年來實踐經驗得出的,也與儀器的等級相適應,

同時也是作業中應當滿足的。

4.2.4 水準觀測的主要技術指標,是基於不同型號的水準儀和不同型別的水準尺,按水

準觀測的誤差理論進行分析推算,並結合歷年來工程測量單位的實踐經驗,補充、調整而

成的。

規範修訂將數字水準儀歸類於相應等級的光學水準儀中,並按相應等級的要求作業。

4.2.6 由於交通、水利等國家基礎建設的快速發展,跨河水準在工程測量中的應用越來

越多,故本次修訂增加跨河水準測量內容。

跨河水準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是根據我國航務測量部門長期的經驗總結制定的。

對於工程測量單位較少涉及的大型跨越專案(跨越距離>400m),其技術要求,可參考

相關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執行。必要時,在滿足工程精度要求的前提下,也可單獨制定跨

河水準測量方案。

4.2.7 關於水準測量資料處理的精度評定公式:

水準測量的精度評定,通常採用(42)、(43)兩個公式計算。

(42)式是利用測段的往返高差不符值來推求水準觀測中誤差,主要反映了測段間偶然

誤差的影響,因此稱為水準測量每千米高差的偶然中誤差。

(43)式是利用環線的閉合差來推求水準觀測中誤差,反映了偶然誤差和系統誤差的綜

合影響,因此稱為水準測量每千米高差的全中誤差。

4.3 電磁波測距三角高程測量

4.3.2 電磁波測距三角高程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

1 直返覘觀測每千米高差中誤差。

1)直返覘觀測每千米高差中誤差的計算公式為:

2)各項誤差估算:

測距誤差:mS對高差的影響與垂直角α的大小有關,一般中、短程電磁波測距儀器的測

距精度 mS,為 5+5ppm×D,由於測距精度高,因此它對高差精度的影響很小。

測角誤差:垂直角觀測誤差 m0對高差的影響隨邊長 S 的增加而增大,這一影響比測邊

誤差的影響要大得多。為了削減其影響,主要從兩方面考慮,一是控制邊長不要太長,本

規範規定不要超過 lkm。二是增加垂直角的測回數,提高測角精度。

測角誤差估算如下:

根據本規範 4.3.3 條中指標差較差和垂直角較差的規定限差,即,四等為 7″,五等

為 10″。則相應的 m 半測回值,四等為 3.5″,五等為 5″。四等 3 測回觀測的測角中誤差為

1.43″,五等 2 測回觀測的測角中誤差為 2.5″。該推算結果和 1985 年在廣東珠海地區

的實驗結果是吻合的,多年來的工程實踐證明,也是容易達到的。

這裡需要提出的是,2″級全站儀和電子經緯儀的垂直角觀測精度通常為 2″,2″級光

學經緯儀的垂直角觀測精度相對較低,且不同廠家的儀器差別較大,所以,當採用 2″級光

學經緯儀進行垂直角測量時,應根據儀器的垂直角檢測精度適當增加測回數,以 3~6 測回

為宜。

大氣折光影響的誤差:垂直角採用對向觀測,而且又在儘量短的時間內進行,大氣折

光係數的變化是較小的,因此,即刻進行的對向觀測可以很好地抵消大氣折光的影響。但

實際上,無論採取何種措施,大氣折光係數不可能完全一樣,直覘和返覘時的 K 值總會有

一定差值,所以,對向觀測時 m△k應是直返覘大氣折光係數 K 值之差的影響。

根據在河南信陽市郊區平坦地的電磁波測距三角高程測量試驗研究資料,計算出 1h、

0.5h、15min 折光係數變化的影響如表 6 所示。

儀器和覘標的量高誤差:作業時儀器高和覘標高各量兩次並精確至lmm,其中誤差按1~

2mm 計。

顧及以上四種主要誤差的影響,即測距中誤差取 5+5ppm×D;垂直角觀測中誤差,四等

取 2″,五等取 3″;折光係數按 1h 變化估計;儀器和覘標的量高中誤差取 2mm,可推算出

電磁波測距三角高程對向觀測的每千米高差中誤差(見表 7)。

從表 7 驗算可看出,邊長為 1km 時,每千米高差測量中誤差四等可達 7.6mm、五等可

達 11mm,若再顧及其他系統誤差的影響,如垂線偏差等,則要滿足四等 10mm、五等 15mm

是不困難的。

2 電磁波測距三角高程測量的對向觀測高差較差。

1)一些試驗和工程專案證明:用四等水準測量的往返較差 20mm L 要求電磁波測距三

角高程測量的對向觀測較差是很難達到的。試驗結果統計見表 8,其較差取 30 D 。

從表 8可看出:對於±30 D 的限差要求,也有相當比例的直返覘較差超限。

2)大氣折光對直返覘較差的影響比對高差平均值的影響大 2~3 倍(表 6)。

3)垂線偏差對直返覘較差也有一定影響。

顧及以上三點,本規範將四等對向觀測高差較差放寬至±40 D ;五等相應調整為±60 D 。

3 附合或環形閉合差。

由於對向觀測高差平均值能較好地抵消大氣折光的影響,並顧及其他影響因素,本規

範表 4.3.2 中附合或環形閉合差規定為:四等±20 ∑D ,五等±30 ∑D ,即和四、五等水準測量的限差相一致。

4 有些學者認為:“三角高程測量的誤差大致與距離成正比,因此其‘權’應為距離

平方的倒數,不能簡單的套用水準測量的精度估算與限差規定的形式。”

修訂組認為,本次規範修訂正式將電磁波測距三角高程測量應用於四五等高程控制測

量,因此其主要技術指標,如每千米高差全中誤差、附合或環線閉合差必須與水準高程控

制測量相一致。

至於觀測權的問題,需在水準測量和電磁波測距三角高程測量混合平差時考慮。

4.3.3 為了減少大氣折光對電磁波測距三角高程測量精度的影響(參見表 6),要求即刻

遷站進行返覘測量,這樣整個測線的環境條件相對穩定,折光係數變化不大,取往返高差

的平均值可削弱折光差的影響。

4.3.4 由於電磁波測距三角高程測量,大多是在平面控制點的基礎上佈設的。測距邊超過

200m 時,地球曲率和折光差對高差將產生影響,因此,本條1款規定應進行此項改正計算。

4.4 GPS 擬合高程測量

4.4.1 關於 GPS 擬合高程測量和應用等級的確定:

由於我國採用的是正常高高程系統,我們所應用的高程是相對似大地水準面的高程

值,而 GPS 高程是相對於橢球面的高程值,為大地高。二者之間的差值為高程異常。因

此,確定高程異常值,是 GPS 擬合高程測量的必要環節。高程異常的確定方法,一般分

為數學模型擬合法和用地球重力場模型直接求算。對於一般工程測量單位而言,由於無

法獲得必要的重力資料,主要是根據聯測的水準資料利用一定的數學模型擬合推求似大

地水準面。

1 GPS 高程數學模型擬合法。

大地高 H 與正常高 h的關係為:

高程異常擬合函式,應根據工程規模、測區的起伏狀況和高程異常的變化情況選擇合

理的擬合形式。除了平面擬合、曲面擬合和表 9 第 3 欄中的擬合形式外,還有自然三次樣

條函式、幾何模型法、附加引數法、相鄰點間高程異常差法、附加已有重力模型法、神經

網路法等。方法的選擇,在滿足本規範精度要求的前提下,不做具體規定。

2 GPS 擬合高程精度統計。

國內部分工程專案 GPS 擬合高程精度統計資料,見表 9。

從表 9 看出,少部分測區擬合精度較差,大多數測區可達到四等精度。本規範初次引

入 GPS 擬合高程測量,為了穩妥安全,定位在五等精度。

4.4.3 GPS 擬合高程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

1 由於擬合區外部檢查點的中誤差顯著增大,故要求聯測點宜均勻分佈在測區周圍。

2 為了保證擬合高程測量的可靠性和進行粗差剔除併合理評定精度,故規定對聯測點

數的要求。

間距小於 10km 的要求,見 4.4.4 條的說明。

3 GPS 擬合高程測量一般在平原或丘陵地區使用,但對於高差變化較大的地區,由於

重力異常的變化導致高程異常變化較大。故,要求增加聯測點和檢查點的數量。

4.4.4 關於 GPS 擬合高程計算:

1 對於似大地水準面的變化,通常認為受長、中、短波項的影響。長波 100km 以內曲

面非常光滑;中波 20~100km 僅區域或局部發生變化;短波小於 20km 受地形起伏影響。因

此,利用已有的重力大地水準面模型能改善長、中波的影響。短波影響靠聯測點的密度來

彌補,故 4.4.3 條規定聯測點的點間距不大於 10km。

2 擬合高程模型的最佳化或多方案比較,是為了獲取較好的擬合精度,這也是作業中普

遍採用的方法。

3 對於超出擬合高程模型所覆蓋範圍的推算點,因缺乏必要的校核條件,所以在高程

異常比較大的地方要慎用,並且要嚴格限制邊長。

5 地形測量

5.1 一般規定

5.1.1 地形圖的比例尺,反映了使用者對地形圖精度和內容的要求,是地形測量的基本屬

性之一。地形圖的比例尺,要求按設計階段、規模大小和運營管理需要選用,主要基於以

下因素考慮:

1 用圖特點、用圖細緻程度、設計內容和地形複雜程度是選擇地形圖比例尺的主要因

素。

對於比較簡單的情況,應採用較小比例尺;對於綜合性用圖與專業用圖,需兼顧多方

面需要,通常提供較大比例尺圖;對於分階段設計的情況,通常初步設計選擇較小比例尺,

兩階段設計合用一種比例尺的,一般選取一種適中的比例尺(1:1000 或 1:2000)或按施工

設計的要求選擇比例尺。

2 建廠規模、佔地面積是選擇比例尺的重要因素。

小型廠礦或單體工程設計,其用圖要求精度不一定很高,但要求較大的圖面以能反映

設計內容的細部,因此多選用較大比例尺。

3 1:500~1:5000 比例尺系列地形圖,基本概括了工程測量的服務範疇。

目前,大量的 1:1000 比例尺地形圖,已用於各專業的施工設計,所以 1:1000 比例

尺地形圖,應為施工設計的基本比例尺圖。但是,還有不少廠礦企業或單項工程的施工設

計,也採用 1:500 比例尺地形圖,其主要原因在於:1:1000 比例尺的圖面偏小,並不是

因為其精度不夠。對於工業廠區、城市市區,情況有所不同,由於精度要求高,內容也復

雜,以 1:500 比例尺圖居多。還有一些工廠區,採用 1:500 比例尺作為維修管理用圖。

至於小城鎮和部分中等城市,測繪 1:1000 比例尺圖已能滿足需要。根據目前現狀。本規

範仍把 1:500 比例尺列為常用測圖比例尺。對於大部分線路測量(如鐵路、公路等)、礦山、

地質勘探、大型工程專案的初步設計,1:2000 也是較常用的測圖比例尺。1;5000 比例尺

地形圖,一般為規劃設計用圖的 大比例尺。

5.1.2 隨著測繪科技的快速發展,地形圖的概念有所拓展,本規範把地形圖分為數字地

形圖和紙質地形圖。地形圖則是二者的統稱。

本條按地形圖的資訊載體、表達方法、數學精度、成果成圖的表現形式和使用者對地形

圖的應用等五種特徵區分數字地形圖和紙質地形圖。

5.1.3 關於地形類別的劃分和基本等高距的選擇:

1 大比例尺地形測量的地形類別劃分,是根據工程建設用地對地面坡度的要求和工程

用圖的實際情況確定的。仍沿用《93 規範》的劃分方法,即,平坦地α<3°;丘陵地 3°

≤α<10°;山地 10°≤α<25°;高山地α≥25°四類。

水域地形類別的劃分與陸地相同,也按水底地形傾角分為四類(水底地形傾角可從小比

例尺的水下地形圖中獲取)。

2 地形圖的基本等高距,是以等高線的高程中誤差的經驗公式驗算:

其中,等高線的高程中誤差 mh 的取值,對於常用的設計坡度,均不應大於基本等高距

的 1/2;對於較大的設計坡段,也不應大於一倍基本等高距。

實際上,地形圖對高程精度的要求,很大程度體現在基本等高距的選擇問題上,在緩

坡地 l:1000~l:5000 比例尺,多取基本等高距 hd,為比例尺分母 M 的2000

1,山地為

10001

1:500 比例尺的 小基本等高距為 0.5m。

基本等高距的規格,可保持與等高線的名義值沒有較大出入,同時還考慮等高線不宜

過密,規格不宜過多等因素。

5.1.4 區域型別劃分是根據工程測量部門多年來的實踐經驗確定的並劃分為:一般地區,

城鎮建築區、工礦區和水域,《93 規範》認為其在施測方法和技術要求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但隨著數字化測圖的廣泛應用,各區域型別受施測方法的影。向已被弱化。本次修訂仍沿

用《93 規範》的區域型別劃分方法。對於水域測量,考慮到其與陸地地形測量並沒有實質

性的區別,本次修訂將水域測量和陸地地形測量的內容作了部分融合,並將一些主要技術

指標列入本章的一般規定中。

5.1.5 關於地形測量的基本精度要求。

本條將《93 規範》中相關地形圖精度的條款內容進行了歸併,使結構層次更加清晰,

易於作業者使用。

衡量地形圖測量的技術指標主要有:地物點的點位中誤差、等高線插求點的高程中誤

差、細部點的平面和高程中誤差和地形點的 大點位間距等。

1 地形圖圖上地物點相對於鄰近圖根點的點位中誤差,主要是根據用圖需要和工程測

量部門測圖的實際情況確定的。

1)根據以往使用者對地形圖的使用情況,工礦區的改擴建專案對精度要求較高,一般的

圖面精度無法滿足其要求;城鎮居民小區的地形圖主要用於規劃紅線,牽涉到拆遷問題,

對地形圖精度要求也較高;城鎮居住區應保留的建築,對新建建築的制約比較強,則要求

圖面位置較準確,以滿足新建建築對樓位間安全距離的要求;非建築區的設計內容受已有

地物的制約因素較少,有較大的選擇餘地。城鎮居住區的地形圖,由於要提供給各部門使

用,保留時間要求 10~20 年,且要求不斷進行修、補測,故要求地形圖的精度有所儲備。

根據目前多數工程測量部門的實際情況,測圖方法、作業手段都有很大的改進,地形

點的實際精度也提高很多。從設計部門的使用情況看來,大部分要求的是電子版地形圖,

很少採用複製拼接、圖上直尺量算等方法進行設計。

考慮到測圖和用圖部門自身和相互間的發展不完全平衡,本次修訂對地形圖的精度指

標未作調整。

2)由於水域內的工程設施,一般多在 20m 水深範圍內,而靠岸邊的淺水區域,又多是

施工重點,從工程需要出發,精度要求有所側重。設計和施工要求近岸地形變化大的水域

精度應高一些。大面積平坦區域與離岸線遠的水域精度可放寬些。此外,1:500 比例尺測

圖或交會距離在圖上大於 100cm 時,要達到較高精度比較困難,因此也應適當放寬。而對

於採用 GPS 或其他較高精度儀器進行作業時,滿足精度要求是不成問題的。水域地形測量

定位的試驗值,見表 10。

顧及水域地形測量作業中受其他因素的影響,本規範的水域地形測量定位的點位中誤

差確定為圖上 1.5mm。

2 等高(深)線插求點的高程中誤差,與工程設計應用高程資料進行土方預算、豎向設

計、基礎埋深設計等的關係較為密切。長期應用證明,本款指標是適宜的。加之數字測圖

的精度還會有所改善,滿足該指標更是不成問題。

3 關於細部座標點的點位中誤差。

為了使設計或運營管理者應用原圖時,能有足夠的精度,並符合新設建築與鄰近已有

建築的相關位置誤差小於 10~20cm 的要求,故確定工業建築區主要建(構)築物的細部點相

對於鄰近圖根點的點位中誤差,不應超過 5 cm。

對於稜角不明顯建(構)築物,由於存在判別誤差,其實測軸線和理論軸線(或理論中心)

也存在誤差。而對鐵路、給水排水管道、架空線路等施工物件,其定位精度也是有區別的。

因此,將諸如此類內容劃歸為一般建(構)築物的細部點,其點位中誤差規定為 7cm。

4 由於工程用圖不但要使用等高線,而且還要使用施測的地形點,所以將地形測圖地

形點的 大點位間距作為地形圖的基本指標之一。表 5.1.5-4 中規定的各種比例尺地形

測圖地形點的 大點位間距,是根據地面坡度、等高線曲率變化、等高線插求點的高程精

度、測量誤差綜合確定的,相當於圖上 2~3 cm 的間距。

對於水域地形測圖,由於水下地形的起伏狀況難以直觀判別,所以要求斷面間距和斷

面上測點間距較陸地地形圖點間距密一些。通常,水下地貌垂直於岸線的地形變化遠大於

平行於岸線的地形變化,所以斷面間距應大於測點間距。規範規定的斷面間距和斷面上測

點間距分別相當於圖上 2cm 和 lcm。

5.1.6 地形圖的分幅及編號方法,是工程測量部門歷年來經驗的總結,其形式簡單,使

用方便,已為廣大使用者和測量部門所接受。

5.1.8 地形測圖方法的分類,是基於當前測繪新技術的發展水平和應用現狀確定的。以

往經緯儀配合測距儀的測圖方法歸類於全站儀測圖。考慮到平板測圖作業方法有些部門還

在使用,故依然將其作為一種作業方法供選擇。

GPS-RTK(Real Time Kinematic 又稱載波相位差分)方法,是近十年來逐漸普及的一項

新技術。其基本原理是:參考站實時地將測量的載波相位觀測值、偽距觀測值、參考站坐

標等用無線電臺實時傳送給流動站,流動站將載波相位觀測值進行差分處理,即得到參考

站和流動站間的基線向量(△X,△Y,△Z);基線向量加上參考站座標即為流動站 WGS-84

座標系的座標值,經座標轉換得出流動站在地方座標系的座標和高程值。

5.1.9 關於數字地形圖軟體的選用。

1 符號規範,是指成圖軟體的符號庫應使用國家和各行業的標準圖式符號去建立。目

前,有些商用軟體的符號庫不完全符合標準或不能滿足生產要求,如線狀符號其線型在特

徵點間不連續,且使用的是離散線型,符號庫中的符號不齊全,給使用者的作業造成不便,

這些都需要軟體商進一步去改進。

2 網路共享功能的要求,主要是基於工程測量的發展和規模化經營、作業的考慮,劉

地形測量軟體的開發和應用所提出的一個基本功能要求。正在使用的功能良好的軟體,如

不具備該項功能,應逐步開發完善。

5.1.11 地形圖檢查辦法及檢查工作量的要求,是歷年來工程測量部門為了確保成圖質

量而總結出來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

5.2 圖根控制測量

5.2.1 為了保證大比例尺地形圖質量,圖根點相對於鄰近等級控制點的點位中誤差不應

大於圖上 0.1mm,這是一個傳統指標,主要是基於人工展點誤差和眼睛解析度的考慮。

5.2.4 關於圖幅中解析圖根點的數量。

平板測圖圖幅中解析圖根點的數量,是為了保證在不同測站測圖時以 大視距測得的

地形點能夠銜接。取 大視距長度的 0.7 倍作為半徑求出單個圖根點有效測圖面積,再分

別推算出各種比例尺每幅圖 少圖根點的個數(相當於困難類別 I 類地區)。然後按兩相鄰

困難類別梯度係數 0.75(概值)換算出困難類別Ⅲ類地區每幅圖的圖根點數量,見規範表

5.2.4 第 5列。對於其他困難類別地區,作業者可按該方法進行推算。

對於全站儀測圖,由於電磁波測距代替了視距測量,有效降低了對解析圖根點密度的

要求,表中數值約為平板測圖所需解析圖根點個數的 1/4。

GPS-RTK 測圖對解析圖根點的要求,主要是用於對系統的校正、檢核或進行全站儀聯合

作業使用。

5.2.5 圖根控制測量內業計算和成果的取位要求,是為了避免計算過程對觀測精度的損

失。

(I) 圖根平面控制

5.2.6 隨著 GPS 接收機、全站儀的普及應用,圖根平面控制的佈設形式多采用圖根導線、

極座標、邊角交會、GPS 快速靜態定位和 GPS-RTK 定位等。

規範修訂時,考慮到圖根三角測量已極少使用,故刪去與其相關的內容。

5.2.7 關於圖根導線測量的規定:

1 圖根附合導線長度。

導線全長的 大相對閉合差的估算公式為:

式中 K——導線端點閉合差與導線中間點平差後點位中誤差的比例係數;

L 一—導線全長;

M2——導線中間點平差後的點位中誤差。

根據 5.2.1 條“圖根點相對於鄰近等級控制點的點位中誤差不應大於圖上 0.1mm”

的規定,則有實地誤差

按雙等影響考慮,有 K= 7

令導線全長相對閉合差

所以本規範取附合導線長度為 L=αM。

2 對於地形隱蔽和地物複雜的地區,佈設一個層次的圖根控制,其圖根點數量往往難

以滿足要求,需要進行二次加密。由 5.2.1 條知,圖根點的點位中誤差不大於圖上 0.1mm,

因此,二次附合圖根點相對於等級控制點的點位精度,可按 0.1× 2 mm 估算,對地形圖

的精度影響不大。

3 關於圖根鋼尺量距導線。

1)本條第 4 款第 2 項,對於鋼尺丈量的邊長,當溫度、坡度,尺長三項中任何一項超

限時,均應進行修正;

2)本條第 4 款第 3、4 項的說明,參考本規範 3.3.2 條說明。

5.2.8 關於支導線邊數的規定。

由於電磁波測距和鋼尺量距兩種方法所得邊長的精度不等,故在相同精度要求的條件

下,按直伸等邊支導線推算端點的縱橫向誤差。

取 0.00005。

則支導線的推算和取用邊數見表 11。

5.2.9 關於極座標法佈設圖根點。

圖根點點位巾誤差按圖上 0.1mm,測角中誤差按 20″,測距中誤差按 20mm 計。則,

比例尺為 1:500 時,邊長可達 450m;為 1:1000 時,邊長可達 1000m。考慮一定的精度儲

備和作業方便,故極座標法佈設圖根點的 大邊長採用表 5.2.9-2 所列資料。

5.2.10 用交會法進行圖根解析補點時,根據理論計算分析,當交會角在 30°~150°之

間,交會誤差較小,交會補點的質量較高。

5.2.11 GPS-RTK 圖根控制測量為本次規範修訂的增加內容,其作業半徑較 GPS-RTK 測圖

減半,主要是出於精度和作業方便的考慮。對圖根點的兩次獨立測量,主要是出於成果安

全可靠的考慮,因為該作業方法缺少必要的檢核條件。同一參考站下的兩次獨立測量是指

兩個不同時段的測量。

(Ⅱ) 圖根高程控制

5.2.13 圖根水準測量的技術要求,是根據每千米高差中誤差為 20mm 進行設計,並參考

歷年來的實踐經驗制定的。

由於五等水準是因工程需要而對水準測量精度系列的補充(見本規範 4.2.1條說明),

就應用的普遍性而言,本條將圖根水準起算點的精度,定位於四等水準高程點。

對於水準支線的佈設,因其不能附合或閉合至高階點且精度較低,因此,本規範將路

線長度縮短為附合路線長度的一半,即不大於 2.5km,並採用往返觀測。

5.2.14 圖根電磁波測距三角高程測量,其閉合差與 5.2.13 條 40 L 相當,附合路線

長度,通常也應與圖根水準測量相當。

5.3 測繪方法與技術要求

(1) 全站儀測圖

5.3.1 本條是對全站儀測圖所用儀器和應用程式的基本規定,對電子手簿的採用未作具

體要求。測圖的應用程式,是指全站儀的基本功能程式,除滿足測量的基本程式要求外,

還應具有資料記錄、儲存、程式碼編輯、通訊等功能,以滿足內業資料處理和圖形編輯的需

要。採用常用資料格式的規定,主要是為了滿足資料交換的需要。

5.3.2 本規範將全站儀測圖(也稱為野外資料採集)分為三種類型:即編碼法、草圖法和

內外業一體的實時成圖法。但隨著全站儀外圍配套裝置的逐步完善,有些電子手簿、電子

平板或掌上電腦可繪製基本的草圖,此時草圖的概念較人工繪製紙質草圖已有所延伸。

5.3.3 全站儀增設測站點,主要是指採用極座標法半測回測設的座標點。當然,也可採

用其他交會的方法增設。增設測站點的平面和高程精度,應高於地物、地形測繪的精度。

支點的高程應往返觀測檢查。為避免出現粗差,作業時應注意對其他測站已測地物點的重

複測量檢查。

5.3.4 本條規定了全站儀測圖測站安置和檢核的基本要求,為新增內容。

5.3.5 關於全站儀測圖的測距長度。

測點的觀測中誤差可按(61)式估算:

當測點距離為 100m,則可計算出每百米測點點位中誤差為 3cm;考慮到資料採集時,

覘牌稜鏡的對中偏差、測站點誤差以及實測時的客觀條件限制等因素,取規範表 5.3.5

的限值。

5.3.6 本條是全站儀測圖三種作業方法的 基本要求。無論採用何種方法,對於測點的

屬性、地形要素的連線關係和邏輯關係等均應在作業現場清楚記載。

本條第 4 款幾何作圖法是對全站儀測圖法的補充。對幾何作圖法的測量資料可採用電

子手簿、全站儀或人工白紙草圖等形式記錄。

5.3.8 測出界線外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地形圖的拼接檢查。

5.3.9 原始資料檔案是十分重要的檔案,應注意備份。資料編輯時,如資料記錄有誤,

可修改測點編號、編碼、排序等,但對於記錄中的三維座標、角度、距離等測量資料不能

修改,應對錯誤資料進行檢查分析,及時補測或返工重測。

(Ⅱ) GPS-RTK 測圖

5.3.10 本條所列資料,是 GPS-RTK 測圖應具備的基礎性資料。不僅要收集控制點在國

家或地方座標系和高程系的座標、高程,而且還應收集相應的 WGS-84 座標系的座標、高程

資料,以便求算轉換引數或驗證轉換引數。

對已有轉換引數的測區,應儘量收集應用。

本條將國家高程基準以外的其他高程基準稱為地方高程基準。

5.3.11 由於 GPS 接收機所獲得的是 WGS-84 座標系中的空間三維直角座標,而我們通常

所使用的是國家或地方座標及正常高系統。兩套系統之間的轉換,是由基準轉換、平面坐

標轉換和高程轉換構成。

1 關於基準轉換。

要將空間三維直角座標轉換到高斯平面,必須透過某一橢球面作為過渡。這種轉換可

採用三引數或七引數法實現。對於小於 80km×80km 測圖範圍,一般可採用三引數單點定位

確定轉換關係;較大測圖區域宜採用七引數多點定位確定轉換關係。

一般來說,地方座標系採用平均高程面或補償高程面作為投影面,這個投影面與區域

橢球面不平行,因此,在確定區域橢球的元素和定位時,應儘可能使投影面與區域橢球面

吻合。事實上,在區域橢球面確定方面存在不足,較多采用國家參考橢球引數,其實,在

目前的條件下,採用國家參考橢球元素、WGS-84 橢球元素均是一種選擇。

2 關於平面座標轉換。

依據原有的巾央子午線的經度將地方參考橢球(區域橢球)大地座標轉換到高斯平面。

為了保證轉換座標的起始資料與地方平面座標系統的一致性,可在高斯平面座標系內將 GPS

網進行平移和旋轉來實現。確定平移、旋轉和縮放四引數,不應少於 4 個已知點,並採用

小二乘法求解。

3 關於高程轉換。

高程轉換,可採用擬合高程測量的方法進行,其起算點的精度應採用圖根以上的高程

控制點精度。參見本規範 4.4 節的有關說明。

5.3.12 由於轉換引數的質量與所用控制點的精度及分佈有關,因此轉換引數的使用具

有區域性,僅適用於所用控制點圈定的範圍及鄰近區域,但其外推精度明顯低於內插精度,

故規定不應超越轉換引數的計算所覆蓋的範圍。

對輸入參考站點空間直角座標的規定,是為了避免不同時期參考站點定位的 WGS-84 坐

標差異對 GPS-RTK 測量造成影響。

5.3.13 有文獻認為,在 15km 之內 GPS-RTK 資料處理的載波相位的整週模糊度能夠得到

固定解,定位精度達到釐米級。GPS 測量的高程中誤差通常是平面中誤差的 2 倍,且與到參

考站之間的距離成正比關係。為保證工程測圖的高程精度,將作業半徑限定為 10km 較為適

宜,即控制在短基線範圍內。

5.3.15 由於 GPS-RTK 測量的浮動解成果精度極差,無法滿足工程測圖的要求,故規定

必須採用固定解成果。

5.3.17 不同參考站作業時,要求檢測一定數量的地物重合點。重合點點位較差的限差,

取城鎮建築區地形測量的地物點點位中誤差的值(見本規範表 5.1.5-1);重合點高程較差

的限差,取一般地區地形測量(平坦地)高程中誤差的值(見本規範表 5.1.5-2)。

(Ⅲ) 平板測圖

5.3.19 平板測圖的概念,是指傳統意義上的手工成圖法,即採用經緯儀或平板儀確定

方向和視距、在平板上展繪成圖。常用的方法有:經緯儀配合量角器測繪法、大平板儀測

繪法、經緯儀(或水準儀)配合小平板測繪法等。

5.3.20 用於繪圖的聚酯薄膜,應滿足一定的透明度和伸縮率等要求。故本條給出了選

擇聚酯薄膜時的主要技術指標。

5.3.21 圖廓格網線繪製和控制點展點等誤差的規定,是為了保證測圖 終精度所必需

的精度要求,也是展點儀、座標儀(尺)等工具可以達到的指標。

5.3.22 由於平板測圖所用儀器、工具的各項誤差,將直接影響測圖的 終精度,即一

般地區為 0.8mm,城鎮建築、工礦區為 0.6mm。故,將展繪工具的誤差限定在 0.2mm 是

可行的。

5.3.23 由於解析補點的精度要低於圖根點的精度,點位中誤差按 0.3mm 估算。因此,

圖解交會點的誤差三角形內切圓直徑規定為 0.5mm 是適宜的,對於視距支點長度相應縮短

也是必要的;對於圖解補點的高程較差,適當放寬為平地基本等高距的 1/5、山地基本等

高距的 1/3是合理的。

5.3.24 根據平板測圖的 大視距長度,推算點位中誤差見表 12,可以看出本條所採用

的限值是合適的,點位中誤差基本滿足規範表 5.1.5-1 的要求。

5.3.25 平板儀對中的偏差不應大於圖上 0.05mm,當採用垂球對點時,也是容易達到的。

測站上校核方向線的偏差不應大於圖上 0.3mm,這是人眼可察覺到的圖解誤差的 小值。

5.3.26 根據實踐經驗,每幅圖測出圖廓外 5mm 是圖幅接邊所必須的,也是比較適宜的。

5.3.28 由於相鄰兩圖幅接邊處各自的中誤差為 M,則,其較差為 2 M,限差為 2 2 M。

(Ⅳ) 數字地形圖的編輯處理

5.3.30 近十年來,數字化成圖軟體發展迅速,但版本較雜,其輸出結果也不盡相同,

特別是線上型、圖塊的使用上,雖然輸出紙圖是一致的,但其電子版圖卻有許多差別,有

些設計院反映,某些軟體所生成的地形圖使用不甚方便。如,在人機互動式繪圖中往往出

現點線不符、連線關係表示不明確、坎狀物交叉處問題較多等。為此,規範修訂對數字地

形圖的編輯處理給出了相關的具體要求,對數字地形圖編輯處理軟體的測試和使用作出了

基本規定。

5.3.31 資料處理,是數字地形圖繪製的重要環節。資料處理軟體通常與成圖軟體為一

體,組成數字地形圖繪製系統。其基本功能是將採集的資料傳輸至計算機,並將不同記錄

格式的資料進行轉換、分類、計算、編輯,為圖形處理提供必要的繪圖資訊和資料來源。

隨著數字地形圖的廣泛應用,更加強調地形圖各種屬性資訊的重要性。因此,地形、

地物相關屬性資訊的編寫賦值,是數字地形圖編輯的一項重要內容。例如,有些數字地形

圖產品的等高線沒有具體的高程賦值,給設計部門的應用造成一定的困難。

5.3.32 對地形圖要素進行分層表示是十分必要的。基於目前現狀,本規範對地形要素

的分層等屬性不作統一規定。

5.3.33、5.3.34 受成圖軟體功能的限制,在批次生成圖形時,會出現一些符號、文

字註記、高程註記、線條相互交叉重疊等現象;曲線擬合時,如擬合引數選取不當,也會

使曲線失真等不符合本規範第 5.3.38~5.3.44 條要求的情況。因此,對所生成的圖形

還應進行全面的校對、檢查和編輯處理。

5.3.35 關於數字地形圖分幅。

1 根據成圖需要進行分幅裁剪時,要求檢查編輯每幅圖的圖邊資料,避免出現以下情

況:

1)點位(如控制點、地形點等)與註記分離;

2)點狀符號(如獨立地物、控制點、管線等符號)被裁分;

3)註記文字被裁分,出現註記不完整;

4)圖邊線條(或文字)被意外刪除等。

2 圖廓及座標格網要求採用成圖軟體自動繪製。當個別格網需要編輯時,應採用座標

展繪。在計算機螢幕量取的圖廓及格網座標應和理論值一致。

5.3.36 數字地形圖的編輯檢查,類似於平板測圖巾的內業自檢,是計算機成圖不可缺

少的一個過程。

5.3.37 圖形編輯完成後,要求在繪圖儀上按相應比例尺輸出檢查圖,除對圖面內容進

行內外業檢查外,還要求檢查繪圖質量。這裡的繪圖質量檢查,主要是指圖廓線的繪製精

度檢查。

(V) 紙質地形圖的繪製

5.3.38~5.3.46 這裡是對用手工完成地形圖的繪製、原圖著黑、映繪、清繪與刻繪

等工作,而提出的繪圖質量要求。

5.4 紙質地形圖數字化

5.4.1 紙質地形圖的數字化,是將原有的紙質地形圖轉化為數字地形圖的過程。主要用

於圖紙的更新、修測、建立地形圖資料庫等。紙質地形圖的數字化的方法主要有兩種,即

圖形掃描器掃描數字化法和數字化儀手扶跟蹤數字化法。

圖形掃描器掃描數字化法,是將原有紙質地形圖掃描為柵格圖(又稱為數字柵格圖

DRG),透過向量化後生成數字地形圖(又稱為數字線劃圖 DLG)的過程。其數字化速度較快,

但在掃描過程中,會出現微小變形而降低精度。

數字化儀手扶跟蹤數字化法,是透過數字化儀直接在原圖上進行採點並生成數字地形

圖(DLG)的過程。其數字化精度較高,但速度較慢。

5.4.2 圖形掃描器的解析度通常要求不小於每釐米 157 點。手扶跟蹤數字化儀的解析度

通常要求不小於每釐米 394 線,精度不低於 0.127mm。

5.4.3、5.4.4 給出了數字化軟體應具備的基本功能。

5.4.5 地形地物要素的圖層分層和屬性表示以滿足使用者需要為原則,同時宜兼顧建立地

形圖資料庫的需要。在一個工程專案中,同一類地形要素的分層要求一致。

5.4.6 紙質地形圖數字化後所獲得的數字地形圖的比例尺,要求與原圖相同。也可將所

獲得的數字地形圖縮為小比例尺的數字化圖,但不能夠將其放大為大比例尺數字地形圖。

原圖要儘可能選用經檢查合格的聚酯薄膜底圖。檢查內容包括圖面平整度、圖廓方格

網精度、四周接邊精度和圖紙變形情況。

5.4.7 圖形掃描器掃描數字化法的影象定向(即影象糾正)和數字化儀手扶跟蹤數字化法

的圖紙定向,是數字化作業的重要環節。

定向點應選擇具有理論座標值的點位,其數量應根據原圖檢查情況合理確定。定向的

誤差來源主要是原圖的綜合誤差(包括掃描影象的變形)和數字化綜合誤差。當定向檢查點

與理論值的差值較大時,應分析原因並適當增加圖紙定向點,分割槽定向。

數字化儀作業過程中和結束時,對圖紙定向點的檢查是十分必要的,可以有效地防止

資料採集過程中因圖紙(影象)移位而發生差錯。

5.4.8 為了保證紙質地形圖數字化的質量,本條給出了地形圖要素數字化的具體規定。

5.4.9、5.4.10 圖幅接邊和圖邊資料編輯是紙質地形圖數字化作業的必要環節。對於

數字化了的紙質地形圖的檢查方法,一般採用檢查圖與原圖套合的方法進行。其誤差來源

考慮了圖形輸出誤差 0.15mm;採點的點位誤差 0.1mm,線狀符號誤差 0.2mm。故檢查圖

與原圖比較,數字化點狀符號及明顯地物點的平面位移中誤差、線狀符號的平面位移中誤

差分別規定為 0.2mm 和 0.3mm。

5.5 數字高程模型(DEM)

5.5.1 數字高程模型是大比例尺地形測量的一種新的數字圖形產品。主要應用於鐵路、

公路、水利、電力、能源和工業與民用建築等行業。

對工程測量數字高程模型的資料來源說明如下:

1 擬生成數字高程模型的區域已經完成了數字地形圖測量,則可將數字地形圖的等高

線資料(本規範 5.3(Ⅳ)的結果)作為資料來源。

2 在未進行測量的區域,則可採用本規範 5.3(Ⅰ)、5.3(Ⅱ)的方法在野外直接採集

作為資料來源。

3 對於已有紙質地形圖的地區,如果現勢性很好,也可採用本規範 5.4 節紙質地形

圖數字化的等高線資料,作為資料來源。

5.5.2 數字高程模型建立的主要技術要求:

1 數字高程模型是地形起伏形態的數字表達方式,其在比例尺、高程中誤差、分幅及

編號等方面要求與地形測量一致。

2 關於數字高程模型格網間距(空間解析度),取值太小會增加資料冗餘,取值太大會

損失內插精度。

當用地形測量的資料來源建立數字高程模型時,如地形基本等高距用 hd 表示,則格網間

距 d 可表示為:

可以看出,格網間距與地形測量的比例尺、基本等高距和地面傾角等因素相關。數字

高程模型的格網間距取值與地形測量地形點的 大點位間距比較見表 13。

5.5.3 不規則三角網法構建模型,就是透過從不規則分佈的離散點生成連續的三角形(面)

來逼近地形表面。本條給出了採用三角網法構建數字高程模型的具體規定。

5.5.4 本條是格網法建模的具體規定。對於插值方法的選擇需慎重,如果方法不當,則

產生較大的誤差。

5.5.5、5.5.6 這兩條是對建立數字高程模型作業的基本規定和模型接邊的基本要求。

由於數字高程模型是地形測量的一種新產品,還需要各部門不斷總結經驗,使其更加完善。

5.5.7 由於建立數字高程模型的資料來源分為實測資料來源和透過以數字地形圖產品和紙質

地形圖數字化作為資料來源兩類,而實測資料來源並沒有經過地形圖的成圖過程,故本條分別

給出了檢查的要求。

5.6 一般地區地形測圖

5.6.2 對建(構)築物輪廓凹凸較小的部分,可視為一直線看待,並用直線連線表示,主

要是基於測圖工作量和設計部門使用方便的考慮。

5.6.3 對於一些獨立性地物,如水塔、煙囪、杆塔,在圖上比較明顯、重要而又不能按

比例尺表示其外廓形狀時,要求準確表示其定位點或定位線位置。

5.6.4 對於密集的線路,按選擇要點的原則進行測繪。其目的是在滿足使用者需要的基礎

上,使圖紙負載合理,清晰易讀。

5.6.5 對於 1:2000、1:5000 比例尺地形圖交通及附屬設施的測繪,不可能像 l:1000

或 1:500 地形測圖那樣詳細,因此可適當捨去車站範周內的次要附屬設施,以突出交通線

路為主要目標。

5.6.6 由於渠和塘的頂部有時難以區分出明顯的界線,因此應選擇測出其頂部的適當位

置,以不對渠、塘的容積大小產生疑義為原則。

5.6.7 其他地貌是指山洞、獨立石、土堆、坑穴等。

5.6.9 法定名稱是指各級主管機關頒佈的名稱。名稱的註記不得白行命名。

5.7 城鎮建築區地形測圖

5.7.1 對於城鎮建築區 l:500 比例尺的地形測量,日前較多采用全站儀測圖,故將其

作為首選方法。當採用平板測圖時,應注意:測站至主要建(構)築物的距離宜使用鋼尺或

皮尺等工具丈量,不能採用視距測量。

5.7.3 對於街區凸凹部分的取捨,本規範沒有給出具體規定,是因為如果規定街區或建

築區凹凸部分大於 0.5m 時應實測,則測繪內容太多。如果按照圖上大於 0.5mm 的應施測

表示,則城鎮建築區 1:500 測圖,實地僅有 25cm,統一規定起來比較困難。所以作業時,

要求應根據用圖的需要和實際情況確定。

5.7.4 高程點的註記位置和間距要求,主要是根據使用者需要確定的。

5.7.6 由於小城鎮規劃設計和其他設計對地形圖的要求有別於大、中城市,故規範對此

作了放寬處理。

5.8 工礦區現狀圖測量

5.8.2 隨著全站儀的普及應用,細部座標測量已十分方便快捷,按表 5.8.2進行細部

測量,通常可滿足工礦區現狀圖測量的需要。數字地形圖已成為測繪部門的主要產品,對

細部測量的要求是否簡化還須進一步調查總結。

5.8.3 關於細部座標和細部高程測量的相關說明如下:

1 長期實踐證明,採用全站儀或經緯儀加電磁波測距儀施測細部點的座標和高程,是

完全可以滿足細部點精度要求的。

2 反算距離與檢核距離較差的限差,是根據以往經緯儀和鋼尺量距施測細部座標的統

計資料確定的。反算距離與檢核距離較差的大小,除與細部座標點相對於鄰近圖根點的點

位中誤差有關外,還與施測細部點的兩圖根點之相對點位誤差以及檢核誤差有關。隨著全

站儀的普及應用,滿足限差要求不成問題。

3 隨著數字地形圖在各行業的廣泛應用,對地物屬性的綜合體現,顯得尤為重要。故

本款新增了對點或地物屬性的要求。

5.8.4 工礦區現狀圖中的其他地形、地貌,是指測區內的普通或簡易建(構)築物及一般

地形、地貌。

5.9 水域地形測量

5.9.1 採用 GPS 測量技術對測深點進行定位,已得到廣泛的應用,目前的發展已相對成

熟,本次修訂將其初次引入。

回聲測深儀包括單波速測深儀和多波速測深儀,二者的基本技術要求相同。

5.9.2 由於測深的相關工具和儀器所適應的深度範圍分別為,測深杆 0~4m,測深錘 0~

20m;測深儀 lm 以上。而測深杆測深在 0~4m 範圍內,其較差為 0.2~0.3m;測深錘測深,

在流速不大,水深小於 20m 的情況下,其較差為 0.3~0.5m;測深儀測深,在電壓、轉速

正常情況下,測深精度為水深的 1%~2%。據此估算出測深深度中誤差,如表 5.9.2。

相關行業規範的指標,與其基本相符。

5.9.4 水上作業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危險性,而在水下環境不明的區域進行作業時,須對

潛在的危險有所把握,並作好安全應急措施。

5.9.5 水尺設定的原則:要使所設立的水尺對水位變化的範圍能做到有效的控制,且相

鄰水尺的控制範圍要有適當的重疊,水位觀測資料要能充分反映全測區水位的變化。所以,

當水尺的控制範圍不能重疊時,應增設水尺。

5.9.6 為了與水深測量精度相匹配,並略高於其精度,因此對於水尺零點高程的聯測,

要求不低於圖根水準測量精度的規定是適宜的。

5.9.7 強調使用模擬記錄的目的,是為了及時發現測深粗差或減少測深粗差的影響。對

測深儀作業規定說明如下:

1 對於工作時電壓與額定電壓及實際轉速與規定轉速之差的變動範圍,這裡僅作了一

般性規定。作業時,還應以儀器說明書(鑑定書)為依據,適當調整。

2 換能器安裝位置的規定,主要是要求儘量避免因船體運動(搖晃)而產生的干擾。船

首附近受水流衝擊影響較大,也容易在換能器底部產生氣泡。故將換能器安裝在距船頭 1

/3~1/2 船長樸縣位元會活的。

3 對於坡度變化較大的水下地形,如果定位中心與換能器中心偏移較大將導致所測的

水深圖失真,影響成圖質量,因此必須進行偏心改正。

4 根據實踐經驗及有關資料,測船因風浪造成的搖動大小,取決於風浪的強弱及測船

的抗風效能,而測深儀記錄紙上回聲線的起伏變化可反映出其對測深的影響。當起伏變化

不大時,風浪對測深精度影響不大,可正常作業。如記錄紙上出現有 0.4~0.5m 的鋸齒

形變化時,實際水面浪高一般將超出其值 1~2倍,此時船身大幅度搖動,直接造成換能器

入水深度變化較大,引起測深誤差較大。按海上和內河船舶的抗風能力,規定了內陸水域

和海域不同的回聲線波形起伏限值。

5.9.11 要求根據水域地形圖的精度、無線電定位精度的預估和測區範圍,合理配置岸

臺數量及位置。

5.9.12 GPS 測深點定位的主要技術要求:

1 技術要求主要是基於本規範第 3 章和本章 5.3 節的內容,並參考現行國家標準《海

道測量規範》GB 12327、《水運工程測量規範》JTJ 203 等的相關規定而提出的,著重考慮

了水深測量實際需要及目前 GPS 接收機的發展現狀。

2 在控制點上對流動 GPS 接收機進行檢驗和比對時間的長短,以能判斷 GPS 接收機可

穩定接收資料並能測出(或解算出)座標為原則。

3 由於 GPS 接收機與測深儀是兩種型別的儀器,即 GPS 接收機用於點位測量,測深儀

用於水深測量。兩種儀器採集到的資料進入計算機時,必須保持同步。

5.9.13 由於 GPS-RTK 定位技術能實時獲得測深儀換能器底部的三維座標資料,波浪的

上下波動對其高程資料影響不大,減去水深即可獲得水底座標高程資料。而船體的前後起

伏或左右擺動對其垂直方向的測量資料有一定影響。因此,作業時要注意控制船體的平穩。

5.9.14 由於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對 20m 以下的水深測量,取不同深度測點深度中誤差

平均值的 2 2 倍,即為 0.4m,作為比對較差的限值指標;對大於 20m 的水深測量,將前

述 0.4m 的限值按 20m 水深摺合成百分比誤差,即為 0.02×H(m)。本條為修訂新增內容。

5.10 地形圖的修測與編繪

(I) 地形圖的修測

5.10.1~5.10.4 地形圖的修測,是為了滿足使用者對地形圖現勢性的需要。作業時,

應根據地形(地物、地貌)的變化情況和使用者的要求,確定測區範圍、制定測量方案。這裡

給出了地形圖修測的具體規定。

(Ⅱ) 地形圖的編繪

5.10.5~5.10.7 編繪地形圖主要是基於經濟合理的考慮,將不同時期、不同比例尺

的專業圖和綜合圖進行統一編繪,生成新的滿足使用者需求的產品。這裡給出了地形圖編繪

的原則性規定。

6 線路測量

6.1 一般規定

6.1.1 本章是各種線路工程測量的通用性技術要求,可滿足線路工程選線、定線和施工

各階段的需要。

6.1.3 規範修訂增加了 GPS 測量方法,這種方法方便、快捷且能有效保證線路測量的精

度。

6.1.5 對於控制點是否埋設標石,不做具體規定,可根據實際需要確定。這是因為如果

初測和定測間隔時間較長,就應考慮埋設標石。如果初測和定測一併進行,則有的控制點

可不埋設標石。在人煙稀少地區,即使初測和定測間隔時間較長,也可不埋設標石。反之,

則應考慮控制點位的長期儲存的問題。

6.1.6 線路測量的帶狀地形圖,主要用於方案比較和紙上定線;工點地形圖,主要用於

站場、隧道口、橋涵、泵站、取水構築物、杆塔基礎等設計;縱橫斷面圖,主要用於豎向

設計和土方量計算。

對帶狀地形圖和工點地形圖的施測,採用何種比例尺,應根據所需精度、幅面長度、

圖面負荷(含地形、地貌及設計佔用圖幅的複雜程度)、經濟合理等因素,綜合考慮選用。

6.1.7~6.1.10 其是各種線路測量的共性要求,也是作業時都應滿足的基本要求。

6.2 鐵路、公路測量

6.2.1 考慮到所在的地區、線路位置要求同國家點附合有一定的困難, 弱點點位中誤

差可按滿足 1/1000(或 1/2000)比例尺測圖的需要,故附合導線的長度在 3.3 節規定的

基礎上放寬一倍。

6.2.2 關於鐵路、二級及以下等級公路的平面控制測量:

1 導線測量是鐵路、公路線路測量的常用方法。為了使導線能得到可靠的檢核和防止

粗差,故提出聯測要求。當導線聯測有困難時,應預先用 GPS 測量方法進行控制點加密。

2 表 6.2.2 中導線測量主要技術要求的相關指標,較《93 規範》而言,作了適當的

調整和完善。去掉了很少採用的真北觀測方法和限差,測角中誤差採用三級導線和圖根導

線的指標值。

根據實踐和理論分析,為了減小導線的橫向誤差,應儘量減少轉折角的個數,導線邊

則宜長些。但考慮到定線和地形測圖的需要,導線平均邊長限定在 400~600m 較為適宜。

6.2.3 關於鐵路、二級及以下公路的高程控制測量。

根據本規範 4.2.1 條規定五等的每千米全中誤差為 15mm。而線路端點高程中誤差要

滿足 l/2000 比例尺測圖需要,取基本等高距的 1/20,即 mh=10cm。由中誤差公式 mh=

M Lw 計算可得 L=44km。為了留有一定的儲備精度,並與平面控制的聯測距離相協調,故

規定水準路線應每隔 30km 與高等級水準點聯測一次。

6.2.4 定測放線測量的技術要求:

1 由於定測與初測階段有一定的時間間隔,對定測時所收集的控制點成果必須作相應

的檢測,確保定、初測成果的一致性。檢測的精度要求與初測一致,即要求採用五等水準

的精度。

2 極座標法和 GPS-RTK 法定線,是目前較常用的方法。

3 對於交點的水平角觀測,根據鐵道部門的實踐經驗,確定正交點點位,有時會遇到

各種障礙,直接設定儀器會比較困難,通常採用副交點觀測代替。為防止誤差累積,故規

定副交點觀測 2 測回。

4 鐵路、一級及以上公路的測量限差相當於圖根導線的指標,而二級及以下公路的限

差比圖根導線的指標還低一級,是容易達到的。

6.2.5 定測中線樁位測量的技術要求:

1 相關的中線樁,都是線路中線控制的必要樁位。

2 本款綜合了鐵路、公路行業對線路中線樁的間距要求。

3 對中線樁位測量的直線和曲線部分的限差,分別列表。其限差分為兩檔,即鐵路、

一級及以上公路列為一檔,二級及以下公路列為另一檔。

規範表 6.2.5-l 和表 6.2.5-2 中的相關精度指標,主要是基於傳統的曲線測設方

法制定的。此次修訂仍採用這些精度指標,對於全站儀測設曲線也是很容易達到的。

傳統方法進行曲線測設的縱向閉合差,主要由總偏角的測角誤差、切線和絃長的丈量

誤差所構成,通常,總偏角的測角中誤差將使計算的各項曲線要素產生同向誤差,這種誤

差在曲線測設中互相抵消,切線和絃長丈量時的系統誤差在縱向閉合差中影響甚微,偶然

誤差是影響縱向閉合差的主要因素。

4 斷鏈樁應設線上路的直線段,本次修訂突出這一要求。當然按作業習慣也可設立在

直線上的百米樁或 20m 整倍數的樁上,本規範不做嚴格要求。

5 中線樁位高程測量的限差,是按下式計算:

當起算點中誤差 m 起取用 15mm(五等水準),測量中誤差 m 測取用 20mm(圖根水準)時,即

有 50 L 。

6.2.6 橫斷面測量限差公式,是依據誤差理論統計出的實用表示式。

6.2.7 為保證線路工程質量,要求在施工前進行中線樁複測,並將複測資料與原測成果

進行比較,改正超限的樁位,確保所有施工中線樁位置的準確性。

6.3 架空索道測量

6.3.1 隨著測繪儀器裝置的不斷更新與發展,全站儀與 GPS 接收機已成為較常用的儀器

裝備,這裡將其列為首選。當然,對精度要求不高的架空索道測量也可以選擇其他測量設

備。

6.3.2 按索道設計對施工要求,一般索道相鄰支架間的偏角不許超過±30″;支架間距

誤差不超過架間距的 1/500。由此確定了架空索道導線測量的基本精度指標。

6.3.3 增加方向點主要是為了滿足施工需要和通視要求。起點到轉角點或轉角點間距離

大於 lkm 時,方向點偏離直線不應超過 180°±20°的規定,較設計要求的±30″(見 6.3.2

條說明)有所提高,這主要是出於對載人索道和大型運輸索道安全的考慮。

6.3.4 根據架空索道施工安裝時,架頂、索底標高誤差通常不超過 1/1000 架間距的要

求,若測量限差採用測高誤差與距離之比不低於 l/2000 考慮。則,圖根水準和圖根電磁

波測距三角高程測量方法均可滿足其對高程的精度要求。

6.3.5 對於架空索道的縱斷面測量,保留了《93 規範》的基本指標,具體施測方法可根

據現有條件選擇。由於架空索道的杆塔通常沒置在山脊、山頂部位,而在山谷、溝底設定

的可能性小,故要求在山脊、山頂的斷面點要密些,在山谷、溝底,可適當簡化。

6.3.6 為了保證高程精度和提高杆塔位置設計的準確性,要求線上路走向與等高線平行

的陡峭地段,根據需要加測橫斷面。

6.4 自流和壓力管線測量

6.4.1 關於自流和壓力管線平面控制測量。

1 管線平面控制測量的精度,對一般自流管線,根據多年來的實踐經驗,其縱向誤差

達到 1/500,就能滿足設計要求,故測量精度提高一倍,規定為 1/1000;壓力管線設計

要求稍高,規定為 l/2000。

2 修訂增加了 GPS-RTK 定位的方法,給出了對控制點的佈設要求。成對佈設 GPS 點且

要求互相通視的目的,是為了 GPY-RTK 的作業檢核,也是為了後續使用其他常規儀器作業

的考慮;成對佈設 GPS 點的數量,可根據工程需要確定。如後續作業使用 GPS-RTK 定位方

法,則要求每隔 10km 佈設一個控制點,作為 GPS-RTK 參考站;GPS-RTK 作業的檢核,可採

用同一參考站或不同參考站下的兩次獨立測量進行。

3 長距離管線的導線測量的主要技術指標,是根據管線平面控制測量的精度(本條說

明 1 款)要求進行了細化。並參照鐵路、公路對線路控制的規定,增加了每隔 30km 附合一

次的要求。

6.4.2 關於自流和壓力管線高程控制測量。

1 管線高程控制測量的精度,對壓力管線,採用圖根水準可滿足精度要求;自流管線

對高程的精度要求稍高些,規定採用五等水準測量。

2 水準測量和電磁波測距三角高程測量是五等和圖根高程控制測量的基本作業方法。

為了和平面控制測量相一致,規定附合路線長度為 30km。

3 GPS 擬合高程測量的精度,可滿足自流和壓力管線的要求。

6.4.3 本條綜合了長距離輸水、輸氣、輸油等管線的中線測量要求,並結合長期的實踐

經驗給出了相關技術指標。就目前的測量裝置水平而言,該規定是容易達到的。

6.4.4 本條給出了管線斷面測量的具體要求。地形變化處是斷面的特徵點,因而要求加

測斷面點。

6.5 架空送電線路測量

6.5.1 架空送電線路的選線,是根據不同的電壓等級和不同的地段,在各種不同的比例

尺地形圖上進行方案設計(一般為 1:5 萬~l:1萬),並經相關部門批准,才能進行實地選

線。對線路透過協議區和相關地物比較密集的地段,為了保證線路的安全,要求進行必要

的聯測和相關地物、地貌測量。

6.5.2 關於架空送電線路的定線測量說明如下:

1 對於方向點偏離直線的精度,根據一般設計要求,杆塔偏離直線相差 3′~4′時,

所引起的垂直於線路方向的水平負荷、放電間隙的改變及絕緣子串的歪斜程度是允許的。

從施工工藝來看,當偏離 1′時,相鄰杆塔的絕緣子串的歪斜是用肉眼觀察不出來的。取其

較高要求,方向點偏離直線不應超過 1′。

2 經綜合試驗分析,正倒鏡分中法延伸直線,其精度受儀器對中誤差、置平誤差、目

標偏斜誤差和照準誤差等的影響。採用規範規定的指標,基本上能滿足定線誤差不超過 180

°±1′的精度要求。但在前視過長或後視過短時,則應從嚴掌握。

3 對於間接定線,根據間接定線的方向偏差不大於 l′的要求,

取樁間距為 300m,有 mU=0.043m。

根據電力部門的試驗論證,當採用四邊形時,量距精度估算公式為:

由不同丈量距離算得的相對中誤差列於表 14。可以看出,當採用鋼尺量距時,相對中

誤差大於 1/4000 時,就需採取必要的量距措施,才能達到精度要求。

根據試驗證明,當丈量長度小於 20m 時,求得的延伸直線也很難滿足精度要求。

因此,規範規定丈量長度大於 80m 或丈量長度小於 20m 時,應適當提高測量精度。

4 定線樁之間距離測量的相對誤差,是根據 500kV 架空送電線路確定的裕度值不大於

lm 的規定,並在各項誤差概略分析的基礎上推算的。對於大檔距,要求採用電磁波測距,

其測距精度為 1/D(D 為檔距,單位為 m),即實地檔距中誤差為 lm。

6.5.3 斷面測量的技術要求:

1 斷面測量的精度要求是和定線樁之間的距離和高差測量精度相匹配的。

2 斷面點的選取,直接與設計排位有關。設計排位,與送電導線弧垂變化的對地面安

全距離、杆塔型別及地形、地物的變化特徵等因素有關。

對於山區送電線路,杆塔位通常立在山頭制高點或附近位置,要求不應少於 3 個斷面

點以反映地形變化;送電導線的 大弧垂處,如對應地形為深凹山谷,斷面點可少測或不

測。

3 在送電導線對地安全距離的危險地段或在離杆塔位 1/4 檔距內地形高差變化較大

的區段,由於送電導線軌跡對地切線變化較大,則要求加測斷面點。

4 對於送電導線排列較寬的線路,邊線斷面施測的位置,由設計人員確定。通常,當

送電線路與所透過的緩坡、梯田、溝渠、堤壩交叉角較小時,如邊線對應中線高出 0.5m

以上的地形、地物,要求施測邊線斷面。

5 由於線路施工後,其走廊內植被將保持,因此應在斷面測量的平面圖上註明植被名

稱、高度及界限。線路交叉跨越的相對關係也應在圖上繪出。

6.5.4 根據現行國家標準《110~500kV 架空送電線路施工及驗收規範》GB 50233 中的

相關規定,以相鄰直線樁為基準,其橫線路方向偏差不大於 50mm。定位時若跳樁或遠距離

定杆(塔)位,按直線精度要求,滿足不了上述規定,故本條要求在就近樁位測定杆(塔)位

置。

6.5.5 在杆(塔)位排定後,對於送電導線排列較寬的線路,當對地構成危險時,不僅要

測中線與被交叉跨(穿)越物的位置和高程,還要施測邊線與被交叉跨(穿)越物的位置和高

程。

由於送電導線的風偏擺動,可能對地面安全構成威脅,故規範要求施測風偏橫斷面或

風偏危險點。

6.5.7 10kV 以下的架空送電線路一般為單杆,距地面較近,送電導線橫向跨度也較小。

測量時,其技術要求可適當放寬。對於 500kV 及以上電壓等級的架空送電線路,由於投資

大,為了降低工程造價,選擇 優路徑方案,建設單位一般要求採用數字攝影及 GPS 測量

等技術。

7 地下管線測量

7.1 一般規定

7.1.1 本條確定地下管線測量的適用範圍。其中調查的含義,是指在收集已有管線資料

的基礎上,採用對明顯管線點實地調查、隱蔽管線點探查、疑難管線點位開挖等方法,查

明地下管線的相對關係及相關屬性,並將管線特徵點標示在地面上的過程。測繪的含義,

是指對已查明標示出的地下管線點及附屬設施進行測量,並編繪綜合、專業地下管線圖的

過程。地下管線測量,是調查和測繪全過程的統稱。地下管線資訊系統,是在地下管線測

量的基礎上建立的一個集基礎資料、應用、管理於一體的綜合資訊系統。

地下管線測量為規範修訂新增加的內容。

7.1.2 地下管線分為地下管道和地下電纜兩類,不包括地下人防巷道。地下管道有給水、

排水、燃氣、熱力和工業管道,其中排水管道還可分為雨水、汙水及雨汙合流管道;工業

管道主要包括油管、化工管、通風管、壓縮空氣、氧氣、氮氣、氯氣和二氧化碳等管道;

地下電纜有電力和電信,其中電信包括電話、廣播、有線電視和各種光纜等。

7.1.3 地下管線測量成果作為規劃、建設、管理部門的重要資料,是與其他已有基礎資

料結合應用的,因此座標系統和高程基準應與原有主要基礎資料保持一致,其控制測量作

業方法與本規範 3、4 章相同。

7.1.4 地下管線測量的成圖比例尺,主要是基於地下管線測量是在相應比例尺地形圖基

礎上附加更多的內容和資訊,所以管線圖的比例尺是按該地區地形圖 大比例尺確定。對

於道路與建築物密集的建成區,直接選用 1/500 比例尺。對於長距離專用管線,在滿足變

更、維護與安全運營需要的基礎上兼顧整體性,適當放小比例尺至 1/2000~l/5000。

7.1.5 地下管線圖的測繪精度,與城鎮建築區、工礦區地形圖圖上地物點相對於鄰近圖

根點的點位中誤差不大於 0.6mm 的要求相一致(見本規範 5.1.5條 l 款)。

7.1.6 對原有地下管線資料的收集整理是很重要的環節。從地下管線測量工程實踐來看,

首先是現狀調繪。即,將已有地下管線情況根據竣工資料、設計圖紙或其他變更維修資料

標示在已有的大比例尺地形圖上,作為野外實際調查的參考和有關屬性說明的依據,減少

實地作業的盲目性。對部分埋設年代早或資料不全的管線,甚至可採取請當時參與設計、

施工或其他熟悉情況的人指導,將管線大致位置標註在圖上。這些做法均會有效提高實際

調查的效率。

7.1.7 本條對下井調查與管線開挖提出安全性要求,實際作業人員必須時刻提高安全防

範意識。

7.2 地下管線調查

7.2.1 地下管線調查的方法主要包括,實地踏勘、儀器探查和疑難點位開挖等方法。對

明顯管線點如各種窨井、閥門井、消防栓等一系列的附屬設施,可以進行實地開井核查和

量測;對隱蔽管線點如埋設在地下的各種管道、電纜等,採用探測儀器進行搜尋定位和定

深;對用探測儀器無法查清的隱蔽管線段,可以採用開挖的方法查明。

7.2.2 由於目前普遍使用的管線探測儀器多是以電磁場原理為基礎設計的,埋深越大探

測誤差越大。實際作業時,不同地段訊號干擾因素及施測人員的操作熟練程度也影響探查

的精度,所以對其精度過細的劃分意義不大。探查的精度公式是以儀器的基本精度指標為

依據,結合長期的實踐經驗確定的。

7.2.3 關於管線點設定的要求。通常對所有的明顯管線特徵部位,都要求設點;對隱蔽

管線點,要以明顯標識為原則;在標明所有特徵點基礎上,對直線段適當加測管線點,對

曲線段加密增設管線點,以能用管線點擬合出來的走向與實際管線線路相符合為原則。

7.2.4 地下管線調查需查明的內容和取捨標準,是以滿足多數使用者對地下管線圖的使用

要求為基礎,以既能把握主體管線的來龍去脈,又能剔除次要管線對管線總體走向與連線

關係的干擾為原則確定的。並要求做到經濟、合理、實用。具體作業時,對管線的 終取

舍,應結合管線測量專案的性質並根據不同工程規模、特點、管線疏密程度等,以滿足委

託方要求為準。

7.2.5 管線測量的目的是為管線的使用、規劃和建設服務的,其相關的建(構)築物和附

屬設施段是管線維護、擴充套件、變更的主要部位,故要求查明。

7.2.6 隱蔽管線探查的技術要求:

1 由於探查儀器的型別與探查方法較多,操作程式也不盡相同。為保證探查的有效精

度,故要求作業人員應嚴格執行所使用儀器的操作規定。

2 由於地區差異、探測人員的操作習慣與作業經驗,都會引起系統性探查誤差。故要

求在作業區明顯管線點上進行探查結果的比對,以確定探查的有效方法和儀器的修正引數。

3 由於探查技術發展與探查裝置效能的侷限性,如在管線埋設過深、密集且縱橫交錯、

訊號受干擾較大等部位會出現很難核實管線點的現象,對此要求採用開挖的方法進行驗證。

4 為保證探查成果精度與質量,採用重複探查和開挖驗證的方法對隱蔽管線點的探查

成果進行質量檢驗。

對於開挖驗證方法的採用,尚存在爭議。一種意見認為,既然無損傷探查技術已經成

熟,透過重複探查並進行精度統計基本能反映管線探查的精度,若再於明顯管線點附近進

行探查驗證後就無需進行開挖驗證。另一種意見認為,探查儀器精度和穩定性在不斷提高,

對管線走向明顯不存在疑難的部位,可以不進行開挖驗證;但對存在疑難點的部位必須進

行開挖驗證。

7.3 地下管線施測

7.3.2 對於明顯管線點,要求按主要建(構)築物細部座標點的測量精度施測(見本規範

表 5.1.5-3),對於隱蔽管線探查點,採用該精度也不會造成探查精度的損失。

7.3.4 本條規定了管線施測的基本方法,其中 GPS-RTK 法是管線點測量的新方法。管線

點調查編號與測量點號的相一致或對應,是防止管線探查成果出現粗差的有效措施。

7.4 地下管線圖繪製

7.4.1 對於一般地下管線測量專案,要求繪製綜合管線圖。即,將各種專業管線與沿管

線兩側的主要建(構)築物等表示在同一張圖上。對於密集的管線線路或工程需要時,要求

分專業繪製管線圖。即,將不同的專業管線和沿管線兩側的建(構)築物等分別繪製在不同

的專業管線圖上。

7.4.2 一般工程專案的分幅與編號,通常要求與原有地形圖一致,即採用本規範 5.1.6

條的規定;單一的管線測量專案,通常是以表示管線的連續性為主,也可採用現行設計圖

幅。

7.4.3 本條要求對地下管線圖的圖式和要素分類程式碼,首先採用現行國家標準,對不足

部分,可採用相關專業的行業規定或慣用符號補充表示,並在專案技術報告書中予以說明。

7.4.5 綜合管線圖要求分層分色表示,主要是基於成圖的需要和使用者使用方便。

7.4.6 紙質管線圖繪製技術要求的提出,是考慮到紙質管線圖尚在應用,其應用現狀與

紙質地形圖相似。

7.5 地下管線資訊系統

7.5.1 地下管線資訊系統,是工程測量在資訊管理領域的延伸。近年來,此類專案在國

內已逐步展開。本次修訂將其納入,並給出了一些原則性的規定,有待在今後的工程實踐

中進一步總結和完善。

本章所指的地下管線資訊系統,是基於數字地下管線圖和相應的管線屬性資料成果,

建立的一種區域性或專業性的獨立系統。對已具有資訊管理系統的行業或區域,可將本系

統作為完整的子系統納入或連結到其資訊庫。

7.5.2、7.5.3 地下管線資訊系統的建立,只能是一個基礎的或基本的框架,其應用

領域將隨著使用者認識水平的不斷提高和需求的不斷增加,系統的服務功能還需要進一步的

擴充套件,如,管理方案和事故處理方案的制定,標準管網裝置庫和管線輔助設施的管理等。

7.5.4 為了使地下管線資訊系統能夠與其他資訊管理系統相相容,故應該使用統一的標

準編碼與標識。對不足部分,應根據其編碼規則結合行業的特點進行擴充套件和補充。

7.5.5 只有對地下管線資訊系統進行不斷的維護和更新,才能保持其現勢性,也才能為

使用者提供更精良的資訊服務。

7.5.6 確保系統和資料安全,是系統的軟、硬體進行更新或升級的前提條件。

8 施工測量

8.1 一般規定

8.1.1 本條是施工測量的適用範圍,其中橋樑和隧道施工測量為新增內容。

8.1.3 施工控制網通常分為場區控制網和建築物施工控制網,後者是在前者或勘察階段

的控制網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對於規模較小的單體專案或當專案間無剛性聯接時,可根據

實際情況,減少施工控制網的佈網層次,直接佈設建築物施工控制網。

8.1.4 對勘察階段控制網的充分利用,主要是基於全域性和經濟的考慮。投影到主施工高

程面的要求,主要是為了施工時對已知座標和邊長使用方便。

8.1.5 新建的場區施工控制網不同於原有控制網下的加密網,其性質是自由網。這裡所

謂的自由網,主要是指控制網的平差計算要獨立進行,不受上級控制網或起始資料的影響。

亦即,座標系統是一致的或延續的,但其精度或自身精度是獨立的。

要求利用原控制網的點組對新建的場區施工控制網進行定位。點組定位的含義,是指

定位後各點剩餘誤差的平方和 小。小規模場區控制網,可簡化定位。

工程專案的施工區一般較小,為避免施工控制網的長度變形對施工放樣的影響,可將

觀測邊長歸算到測區的主施工高程面上,沒有必要進行高斯投影。

8.2 場區控制測量

(I) 場區平面控制網

8.2.2 場區控制網的分級佈設,不是逐級控制或加密的意思。即,一級和二級的關係只

有精度的高低之分,沒有先後之分。具體作業時,要根據工程規模和工程需要選擇合適的

精度等級。

為使新建的場區控制網與勘察階段的控制網相協調,故本條規定場區控制網相對於勘

察階段控制點的定位精度,不應大於 5cm。

8.2.3 控制網點位作為施工定位的依據,將在一定的時期內使用,只有這些點位標誌完

好無損,才能確保定位測量的正確性。標石的埋設深度,應考慮埋至比較堅實的原狀土或

凍土層下。由於埋設在設計回填範圍內的控制點將無法保留,所以要求標石的埋設依場地

設計標高確定。

8.2.4 關於建築方格網的建立說明如下:

1 由於一般性建築物定位的點位中誤差 m 點≤10mm,而點位誤差則受場區控制點的起

算誤差和放樣誤差的共同影響,即:

基於以上估算,確定了一級方格網的基本指標,二級方格網的基本指標是在此基礎上,

作適當調整確定的。

2 佈網法是目前較普遍採用的敷設建築方格網的方法。其特點是一次整體佈網,經統

一平差後求得各點的座標 或是值,然後改正至設計座標位置。規模較大的網,增測對角

線有利於提高網的強度和加強檢核。

軸線法的特點,是先測設控制軸線(相當於較高一級的施工控制),再將方格網分割成

幾個大矩形。規範規定軸交角的觀測精度為 2.5″,其目的是為了減小整個網形的扭曲。

3 方格網水平角觀測相對勘察階段的控制網,其測回數略有增加,觀測限差提高一個

級別。

4 為了確保點位歸化的正確性,要求對方格網的角度和邊長進行復測檢查。複測檢查

的偏差限值,分別取其相應等級的測角中誤差和邊長中誤差的 2 倍。

8.2.5 基於施工專案對場區控制網的要求和方格網的基本精度指標,從保證相鄰 弱點

精度出發,規範給出了場區導線網的基本要求,其主要指標和本規範 3.3節要求是一致的。

8.2.6 三角形網的技術指標,是基於相鄰 弱點的點位中誤差為 10mm(施工要求)提出的。

以二級三角形網為例,其邊長為 200m, 弱邊長相對中誤差為 l/20000。根據(70)式,其

測角中誤差為:

8.2.7 GPS 場區控制網邊長和邊長相對中誤差指標與三角形網相同。但對邊長較短的控

制網,應注意觀測方法,否則相對精度難以滿足要求。

(Ⅱ) 場區高程控制網

8.2.10 在通常的施工放樣中,要求工業場地和城鎮擬建區場地平整、建築物基坑、排

水溝、下水管道等的豎向相對誤差不應大於±10mm。因此,要求場區的高程控制網不低於

三等水準測量精度。

8.3 工業與民用建築施工測量

(Ⅰ) 建築物施工控制網

8.3.2 建築物施工平面控制網是建築物施工放樣的基本控制。其主要技術指標應依據建

築設計的施工限差,建築物的分佈、結構、高度和機械裝置傳動的連線方式、生產工藝的

連續程度等情況推算出測設精度指標。

建築限差,是施工點位相對縱橫軸線偏離值的限值。在現行國家標準《建築工程施工

質量驗收統一標準》GB 50300 及各專業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範 GB 50202~GB 50209 等規範

中,對建築施工限差,均作了明確的規定。其中,對地腳螺栓中心線允許偏差△限=±5mm

的精度要求 高。故,建築物(或工業廠房)控制網的精度按此限差進行推算。

取限差的 1/2 作為地腳螺栓縱向和橫向位移的中誤差 m 為 2.5mm。

按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施工及驗收規範》GB 50204 第 4.2.6 條規定,預埋地

腳螺栓的安裝允許偏差△安=±2mm(對定位線而言),取限差的 1/2 作為地腳螺栓安裝中誤

差 m 安=lmm。

通常取定位線放樣中誤差 m 放=1.5mm,則可根據(71)式推匯出控制線(兩相對控制點

的連線)的中誤差 m 控=1.73mm。

若控制線縱向誤差(相鄰兩列線間的長度誤差)和橫向誤差(相鄰兩行線間的偏移誤差)

都應等於或小於控制線的測量誤差,即:

就工業廠房而論,其特點是:行線之間的間距一般為 6~24m,列線間距為 18~48m,

列線跨距大於行線跨距。若列線跨數多,其控制線就長,建築物控制的精度就應高。

(72)式是 1 個列線跨數(單跨)的情形。當列線跨數為 n 時,

通常工業廠房的列線間距為 18~48m 取 Si=30m,跨數為 1~5 跨取 n=3,則相對中誤

差為 1/30000;建築物控制網的測角中誤差為:

根據以上推算結果,確定了一級建築物施工控制網主要技術指標,取邊長相對中誤差

和測角中誤差的 2 倍作為二級網的主要技術指標值。

8.3.3 建築物施工控制網水平角觀測的測回數,是根據本規範 8.3.2 條算出不同列線

跨數的測角中誤差如表 15,並取用 2.5″、3.5″、4.0″、5″、10″作為區間,規定

出相應的測回數。

8.3.4 根據施工測量的工序,建築物的圍護結構封閉前,將外部控制轉移至內部,以便

日後內部繼續施工的需要。其引測時規定的投點誤差,一般都能做到。

8.3.5 本次修訂將建築物高程控制的精度,明確為不低於四等,主要是基於建築規模的

大小、建築結構的複雜程度和建築物的高度等因素綜合確定的。

(Ⅱ) 建築物施工放樣

8.3.7 施工放樣應具備的資料,是施工測量部門經過歷年實踐總結出來的,是施工測量

人員應具備的基本資料。

8.3.8 複測校核施工控制點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和避免點位變化給施工放樣帶來錯誤。

8.3.9 有關各工序間中心線測設的作法和注意事項,是根據施工測量部門的經驗總結出

來的。

8.3.10 在建築物外圍建立線板或軸線控制樁的目的,一是便利施工,二是容易儲存。

建築物的控制軸線一般包括:建築物的外廓軸線,伸縮縫、沉降縫兩側軸線,電梯間、

樓梯間兩側軸線,單元、施工流水段分界軸線等。

8.3.11 關於建築物施工放樣說明如下:

1 建築物施工放樣允許偏差值的規定,是依據建築工程各專業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範

GB 50202~GB 50209 等的施工要求限差,取其 0.4 倍作為測量放樣的允許偏差,較《93

規範》按測量元素(角度和距離)確定放樣的技術要求有所改進。

對採用 0.4 倍的施工限差作為測量允許偏差,推論如下:

設總誤差由兩個獨立的單因素誤差組成,則中誤差的關係為:

按施工測量的習慣做法,採用 k=0.2 時誤差的比例關係比較適中,可將測量誤差對

放樣誤差的影響限定在一個較小的合理範圍,即

2 施工層的標高傳遞較差,是按每層的標高允許偏差確定的。

8.3.12 結構安裝測量的精度,是根據國標建築工程各專業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範和施工

測量部門所提供的資料確定的,並經歷年來實踐驗證是可行的(參見本規範8.3.2條文說明)。

8.3.13 裝置安裝測量,主要指大型裝置的整體安裝測量。以校核和測定裝置基礎中心

線和基礎標高為主要測量內容。

8.4 水工建築物施工測量

8.4.1 施工平面控制網是施工放樣的基礎,對施工平面控制網的建立說明如下:

1 根據多年施工測量的實踐,不同規模的工程,應該採用不同等級的施工控制網做到

經濟合理。

2 由於水工建築物控制網往往受地形約束較大,一級網點往往離建築物軸線較遠,通

常須用高精度導線或交會法加密,這樣可使首級網點受地形制約較小些,有可能選出圖形

好、精度高的網形。因此,本規範提出,施工平面控制網宜按兩級佈設。

3 對施工控制網,由於平均邊長較本規範第 3 章相應縮短,而其控制點的相鄰點位中

誤差要求不應大於 10mm。根據這些條件,對測角或測距精度需要進行專門估算,其基本方

法與本規範第 3 章相同。

大型的、有特殊要求的水工建築物施工專案,其通常以點位中誤差作為平面控制網的精

度衡量指標,其首級網的點位中誤差一般規定為 5~10mm。也同時提倡佈設一個級別的全面

網並進行整體平差。為了防止佈網梯級過多,導致 末一級的點位中誤差不能滿足施工需要,

故提出“ 末級平面控制點相對於起始點或首級網點的點位巾誤差不應大於10mm”的要求。

8.4.2 首級高程控制網的等級選擇,是根據水利樞紐工程的特點、壩體的型別和工程規

模確定的。精度指標是根據水利部門長期的施工經驗確定的。

8.4.3 由於水利工程建設週期較長,所以規定對施工控制網應定期複測,以確定控制點

的變化情況,保證各階段測量成果正確、可靠。

8.4.4 關於填築及混凝土建築物輪廓點放樣測量的允許偏差。其是參照國家現行標準《水

電水利工程施工測量規範》DL/T 5173 對本規範相關內容進行修訂的,將《93 規範》的原

點位中誤差指標改為允許偏差值,並對個別指標做了適當調整。

8.4.6 水工建築物附屬設施的安裝測量偏差,是參照國家現行標準《水電水利工程施下

測量規範》DL/T 5173 和《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測量規範》SL52 制定的。

8.5 橋樑施工測量

(Ⅰ) 橋樑控制測量

8.5.1 橋樑控制精度要求與橋樑長度和墩問 大跨距有關。根據橋樑施工單位的經驗統

計,一般對於跨越寬度大於 500m 的橋樑,需要建立橋樑施工專用控制網;對於 500m 以下

跨越寬度的橋樑,當勘察階段控制網的相對中誤差不低於 1:20000 時,即可利用原有等級

控制點,但必須經過複測方能作為橋樑施工控制點使用。

8.5.2 橋樑平面和高程測量控制網等級的選取,是參照國家現行標準《新建鐵路工程測

量規範》TB 10101 和《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範》JTJ 041 中橋樑施工測量的有關規定,並

結合本規範第 3 章的基本技術指標確定的。

公路橋樑施工,一般要求橋墩中心線在橋軸線方向上的測量點位中誤差不應大於 15mm。

鐵路橋樑施工,一般要求主橋軸線長度測量中誤差不應大於 10mm。

對於大橋、特大橋,在完成控制網的圖上設計及精度、可靠性估算後,顧及經濟實用

因素,對其精度等級可作適當調整。

8.5.5 由於橋樑施工週期較長,施工環境比較複雜,控制點位有可能發生位移,因此,

定期檢測是必要的。

(Ⅱ) 橋樑施工放樣

8.5.6 採用極座標法、交會法放樣平面位置和水準測量方法放樣高程,是較常用的放樣

方法。具體作業時,在滿足放樣精度要求的前提下,也可以靈活採用其他作業方法。

8.5.7~8.5.9 採用橋樑施工允許偏差的 0.4 倍(見 8.3.11 條說明),作為橋樑施

丁測量的精度指標。表 17 是根據國家現行標準《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範))JTJ 041 和《公

路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JTJ 071 統計出的橋樑施工允許偏差。

8.6 隧道施工測量

8.6.1 隧道控制網的設計,是隧道施工測量前期工作的重要內容,其主要包括洞外、洞

內控制網的網形設計、貫通誤差分析和精度估算,並根據所使用的儀器裝置制定作業方案。

8.6.2 國內有關隧道施工測量的橫向貫通誤差和高程貫通誤差統計見表 18 及表 19:

從統計表中可以看出,不同規範對貫通誤差的要求既有共同性,也有差異性。本規範

表 8.6.2 中所選取的精度指標,主要基於兩方面考慮:其一是因為貫通誤差是隧道施工

的一項關鍵指標,所以本規範在選取貫通誤差限差時,稍趨嚴格一點。其二,經過統計資

料及長期實踐證明,滿足規範要求不會給測量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隨著 GPS 接收機、全

站儀在隧道施工中的廣泛應用和高精度陀螺經緯儀的使用,達到此限差是不困難的。

8.6.3 關於隧道控制測量對貫通中誤差影響值的確定:

由於隧道的縱向貫通誤差,對隧道工程本身的影響不大,而橫向貫通誤差的影響將比

較顯著,故以下僅討論對橫向貫通誤差的影響。

1 平面控制測量總誤差對橫向貫通中誤差的影響主要由四個方面引起,即洞外控制測

量的誤差、洞內相向開挖兩端支導線測量的誤差、豎井聯絡測量的誤差。將該四項誤差按

等影響考慮,則:

2 無豎井時,為了與第1款保持一致,且洞外的觀測條件較好,這裡對m外仍取 總m41

則洞內控制測量在貫通面上的影響為:

8.6.4~8.6.6 隧道平面和高程測量控制網等級的選取,是參照鐵路、公路、水利等

行業標準中關於隧道測量的有關規定,並結合本規範 3、4章的基本技術指標確定的。

對於大中型隧道工程,還需進行貫通中誤差的估算,使其滿足規範表 8.6.3 的要求。

本規範不要求洞內高程控制測量的等級與洞外相一致,在滿足貫通高程中誤差的基礎

上,洞內、洞外的高程精度可適當調劑。

8.6.7 隧道洞外平面控制測量宜佈設成自由網,因為自由網能很好的保持控制網的圖形

結構與精度,不至於因起算點的誤差導致控制網變形。

8.6.8 關於隧道洞內平面控制網的建立:

1 由於受到隧道形狀和空間的限制,洞內的平面控制網,只能以導線的形式進行佈設,

對於短隧道,可佈設單一的直伸長邊導線。對於較長隧道可佈設成狹長多環導線。狹長多

環導線有多種佈網形式,其中洞內多邊形導線一般應用較多。

2 導線邊長在直線段不宜短於 200m,是基於儀器和前、後視覘標的對中誤差對測角精

度的影響不大於 1/2 的測角中誤差推算而得的;導線邊長在曲線段不宜短於 70m,是基於

線路設計規範中的 小曲線半徑、隧道施工斷面寬度及導線邊距洞壁不小於 0.2m 等引數

估算而得。在實際作業時,應根據隧道的設計檔案、施工方法、洞內環境及採用的測量設

備,按實際條件佈設儘可能長的導線邊。

3 雙線隧道透過橫洞將導線連成閉合環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加強檢核,是否參與網的

整體平差視具體情況而定。

4 氣壓施工的目的,是透過加壓防止滲水和塌方。由於氣壓變化較大,必須對觀測距

離進行氣壓改正。

8.6.10 由於洞內的座標系統、高程系統必須與洞外一致,因而要進行洞內、洞外的聯

系測量。聯絡測量的目的,是為廠獲得洞內導線的起算座標、方位和高程。豎井聯絡測量

只是洞內、洞外聯絡測量的一個途徑。隨著測繪技術和儀器裝置的發展,豎井聯絡測量有

較多的方法可供選擇,無論採用哪種方法,都應滿足 8.6.3 條中隧道貫通對豎井聯絡測

量的基本精度要求。

8.6.11 隧道的施工中線,主要是用於指導隧道開挖和襯砌放樣。

8.6.12 在隧道掘進過程中,由於施工爆破、岩層或土體應力的變化等原因,可能會使

控制點產生位移,所以要定期進行復測。

8.6.13 隧道貫通後,應及時測定貫通誤差,包括:橫向貫通誤差、縱向貫通誤差、高

程貫通誤差及貫通總誤差,並對 終的貫通結果和估算的貫通誤差進行對比分析,總結經

驗,以便指導日後的隧道測量工作。

關於隧道中線的調整,應在未襯砌地段(調線地段)進行調整。調線地段的開挖初砌,

均應按調整後的中線和高程進行放樣。

8.6.14 由於隧道內可能出現瓦斯氣體,所以常規的電子測量儀器是不能使用的,必須

使用防爆型測量儀器,並採取安全可靠的有效防護措施。必要時,須要求瓦斯監測員一同

前往配合作業。

9 竣工總圖的編繪與實測

9.1 一般規定

9.1.1~9.1.3 竣丁總圖與一般的地形圖不完全相同,主要是為了反映設計和施工的

實際情況,是以編繪為主。當編繪資料不全時,需要實測補充或全面實測。為了使實測竣

工總圖能與原設計圖相協調,因此,其座標系統、高程基準、測圖比例尺、圖例符號等,

應與施工設計圖相同。

採用數字竣工圖要求的提出,主要是考慮到設計、施工圖多數採用數字圖形式,也是

考慮到使用者對竣丁總圖的方便使用和將來的補充完善。

9.2 竣工總圖的編繪

9.2.1、9.2.2 完整充分的收集、整理已有的設計、施了和驗收資料,是編繪竣下總圖

的首要任務。與實地的對照檢查,是為確定資料的完整性、正確性和需要實測補充的範圍。

9.2.3 由於竣千總圖基本上是一種設計圖的再現,因此,圖的編制內容及深度也基本上

和設計圖一致,本條是竣工總圖編制的基本原則。

9.2.4 本次修訂對竣千總圖的繪製,按三種情況進行分類。即,簡單專案,只繪製一張

總圖;複雜專案,除繪製總圖外,還應繪製給水排水管道專業圖、動力工藝管道專業圖、

電力及通訊線路專業圖等;較複雜專案,除繪製總圖外,可將相關專業圖合併繪製成綜合

管線圖。

本條是簡單項日竣工總圖的繪製要求,是根據歷年來的編繪經驗確定的。

9.2.5 給水管道的各種水處理設施,主要包括:水源井、泵房、水塔、水池、消防設施

等;地上、地下各種管徑的給水管線及其附屬裝置,主要包括:檢查井、水封井、水錶、

各種閥門等。

9.2.6 動力管道主要包括:熱力管道、煤氣管道等;工藝管道主要包括:輸送各種化學

液體、氣體的管道;管道的構築物主要包括:地溝、支架、各種閥門,漲縮圈以及鍋爐房、

煙囪、煤場等。

9.2.7 電力及通訊線路主要包括:地上、地下敷設的電力電信線和電纜。地上敷設方式

包括:塔杆架設、沿建(構)築物架設、多層管橋架設等;地下敷設方式包括直埋、地溝、

管溝、管塊等。

9.2.8 綜合管線圖是對地上、地下各種專業管線在同一圖中進行綜合表示。當管道密集

處及交叉處在平面圖上無法清楚表示其相互關係時,可採用剖面圖表示,必要時,也可以

採用立體圖表示。總之,以清晰表示為原則。

9.3 竣工總圖的實測

9.3.1~9.3.5 當竣工總圖無法編繪時,應採用實測的方法進行。本節給出了竣工總

圖實測的基本原則和主要技術要求。

10 變形監測

10.1 一般規定

10.1.1 本章是為了滿足工程建設領域對變形監測的需要而編制的。修訂時,增加了一

些新的測量方法和物理的監測方法,也將《93 規範》中變形測量一詞引伸為變形監測。

為了對監測體的變形情況有更全面準確的把握,使監測資料基本能反映監測體變化的

真實情況,反映變形量(位移量和沉降量的統稱)與相關變形因子間的物理關係或統計關係,

找出監測體的變形規律,合理地解釋監測體的各種變化現象,比較準確地評價監測體的安

全態勢,並提供較為準確的分析預報,是變形監測的目的。

10.1.2 建(構)築物在施工期和運營期的變形監測,是建設專案的一個必要環節,能及

時地為專案的施工安全和運營安全提供監測預報。因此,對重要的建(構)築物,要求在項

目的設計階段對變形監測的內容、範圍和必要監測設施的位置做出統籌安排,也應由監測

單位制定詳細的監測方案。

初始狀態的觀測資料,是指監測體未受任何變形影響因子作用或變形影響因子沒有發

生變化的原始狀態的觀測值。該狀態是首次變形觀測的理想時機,但實際作業時,由於受

各種條件的限制較難把握,因此,首次觀測的時間,應選擇儘量達到或接近監測體的初始

狀態,以便獲取監測體變形全過程的資料。變形影響因子,是對變形影響因素的細化,它

是導致監測體產生變形的主要原因,也是變形分析的主要引數。

10.1.3 關於變形監測的等級劃分及精度要求:

1 變形監測的精度等級,是按變形觀測點的水平位移點位中誤差、垂直位移的高程中

誤差或相鄰變形觀測點的高差中誤差的大小來劃分的。它是根據我國變形監測的經驗,並

參考國外規範有關變形監測的內容確定的。其中,相鄰點高差中誤差指標,是為了適合一

些只要求相對沉降量的監測專案而規定的。

2 變形監測分為四個精度等級,一等適用於高精度變形監測專案,二、三等適用於中

等精度變形監測專案,四等適用於低精度的變形監測專案。

變形監測的精度指標值,是綜合了設計和相關施工規範已確定了的允許變形量的 1/20

作為測量精度值,這樣,在允許變形範圍之內,可確保建(構)築物安全使用,且每個週期

的觀測值能反映監測體的變形情況。

3 重大地下工程,是指開挖面較大、地質條件複雜和環境變形敏感的地下工程,其他

則為一般地下工程。

10.1.4 變形監測點的分類,是按照變形監測精度要求高的特點,以及標誌的作用和要

求不同確定的,本規範將其分為三種:

1 基準點是變形監測的基準,點位要具有更高的穩定性,且須建立在變形區以外的穩

定區域。其平面控制點位,一般要有強制歸心裝置。

2 工作基點是作為高程和座標的傳遞點使用,在觀測期間要求穩定不變。其平面控制

點位,也要具有強制歸心裝置。

3 變形觀測點,直接埋設在能反映監測體變形特徵的部位或監測斷面兩側。要求結構

合理、設定牢固、外形美觀、觀測方便且不影響監測體的外觀和使用。

監測斷面,是根據監測體的基礎地質條件、建築結構的複雜程度和對監測體安全所起

作用的重要性進行劃分的。

10.1.5 監測基準網布設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建立變形監測的基準體系。複測的目的,

是為了檢驗基準點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基準體系的建立,是確定監測體變形量大小的依據。但由於自然條件的變化,人為破

壞等原因,不可避免地有個別點位會發生變化,為了驗證基準網點的穩定性,對其進行定

期複測是必要的,複測時間間隔的長短,要根據點位穩定程度或自然條件的變化情況來確

定。

10.1.6 變形監測網的佈設,是為了直接獲取監測體的變形量。變形監測週期,應根據

監測體的特性、變形速率、變形影響因子的變化和觀測精度等綜合確定。當監測體的變形

受多因子影響時,以其作用 短的週期為監測週期。

監測週期並非一成不變,作業過程中要依據監測體變形量的變化情況適當調整,以確

保監測結果和監測預報的適時準確。

通常,當 後的三個較長監測週期的變形量小於觀測精度時,可視監測體為穩定狀態。

10.1.7 本條是各期變形監測的作業原則,主要為了將觀測中的系統誤差減到 小,從

而達到保障監測精度的目的。

10.1.10 變形監測的目的是及時掌握監測體的變形情況,確保監測體在施丁或運營期間

安全,並提供準確的安全預報。所以,一旦觀測成果出現本條所指的 3 種異常情形,要求

即刻通知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及時採取相應措施,防止工程事故發生。

常見的建(構)築物的地基變形允許值,參考表 20。其他型別的監測專案的變形允許值,

可參考相關的設計規範,或由設計部門確定。變形監測的變形量預警值,通常取允許變形

值的 75%。

10.2 水平位移監測基準網

10.2.1 三角形網是變形監測基準網常用的佈網形式,其圖形強度、可靠性和觀測精度

都較高,可滿足各種精度的變形監測對基準網的要求。GPS 定位技術在變形監測基準網的建

立中,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導線網以其佈網形式靈活見長,但其檢核條件較少,

常用於困難條件下低等級監測基準網的建立。視準軸線是 簡單的監測基準網,但須在軸

線上或軸線兩端設立檢核點。

10.2.2 水平位移監測基準網的佈設:

1 由於變形監測是以單純測定監測體的變形量為目的,因此,採用獨立座標系統即可

滿足要求。

2 由於變形監測區域面積一般較小,採用一次佈網形式,其點位精度比較均勻,有利

於保證基準網的佈網精度。

3 將狹長形建築物的主軸線或其平行線納入網內,是監測基準網布網的典型做法。

4 大型工程佈網時,應充分顧及網的精度、可靠性和靈敏度等指標的規定為新增內容,

主要是基於大型工程監測精度要求較高、內容較多、監測週期較長的考慮。

10.2.3 由於監測基準網的邊長較短,觀測精度和點位的穩定性要求較高,採用有強制

歸心裝置的觀測墩是較為普遍的做法。

10.2.4 水平位移監測基準網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

1 相鄰基準點的點位中誤差,是制定相關技術指標的依據。它也和表 10.1.3 中變

形觀測點的點位中誤差系列數值相同。但變形觀測點的點位中誤差,是指相對於鄰近基準

點而言;而基準點的點位中誤差,是相對相鄰基準點而言。

理論上,監測基準網的精度應採用高於或等於監測網的精度,但如果提高監測基準網

點的精度,無疑會給高精度觀測帶來困難,加大工程成本。故,採用相同的點位中誤差系

列數值。換句話說,監測基準網的點位精度和監測點的點位精度要求是相同的。

2 關於水平位移變形監測基準網的規格。

為了讓變形監測的精度等級(水平位移)一、二、三、四等和工程控制網的精度等級系

列一、二、二、四等相匹配或相一致,仍然取 0.7″、1.0″、1.8″和 2.5″作為相應

等級的測角精度序列,取 l/300000、1/200000、1/100000 和 1/80000 作為相應等級的

測邊相對巾誤差精度序列,取 12、9、6、4 測回作為相應等級的測回數序列,取 1.5mm、3.Omm、

6mm 和 12mm 作為相應等級的點位中誤差的精度序列。

根據縱橫向誤差計算點位中誤差的公式:

可推算出監測基準網相應等級的平均邊長,如表 21。

要說明的是,相應等級監測網的平均邊長是保證點位中誤差的一個基本指標。佈網時,

監測網的平均邊長可以縮短,但不能超過該指標,否則點位中誤差將無法滿足。平均邊長

指標也可以理解為相應等級監測網平均邊長的限值。以四等網為例,其平均邊長 多可以

放長至 600m,反之點位中誤差將達不到 12.Omm 的監測精度要求。

3 關於水平角觀測測回數。

對於測角中誤差為 1.8″和 2.5″的水平位移監測基準網的測回數,採用相應等級工

程控制網的傳統要求,見本規範第 3 章。

對於測角中誤差為 0.7″和 1.0″的水平位移監測基準網的測回數,分別規定為 12

測回和 9 測回(1″級儀器),主要是由於變形監測網邊長較短,目標成像清晰,加之採用強

制對中裝置,根據理論分析並結合工程測量部門長期的變形監測基準網的觀測經驗,制定

出相應等級的測回數。其較《93 規範》的測回數有所減少,例如一等網的觀測,規定為採

用 1″級儀器,測角中誤差為 0.7″時,測回數為 12 測回。工程實踐也證明,測回數在 12

測回以上時,測回數的增加,對測角精度的影響很小。

另外,在國家大地測量中,測角中誤差為 0.7″時,將 1″級儀器的測回數規定為:

三角網 2l 測回,導線網 15 測回;本次修訂將監測基準網的測回數規定為 12 測回,其較國

家導線測量的測回數 15 略少。

測角中誤差為 1.0″時,在國家大地測量中,將 1″級儀器的測回數規定為:三角網

15 測回,導線網 10 測回;在本規範第 3 章中,將 1″級儀器的測回數規定為 12 測回。本

次修訂將監測基準網的測回數規定為 9 測回,其與國家導線測量的測回數 10 接近,較《93

規範》的測回數降低一個級別。

注:測回數,是按全組合法折算成方向法的測回數。

4 當水平位移監測基準網設計成 GPS 網時,須滿足表 10.2.4 中相應等級的相鄰基

準點的點位中誤差的精度要求,基準網邊長的設計須和觀測精度相匹配。

10.2.6 對於三、四等監測基準網,採用與本規範第 3 章相同的電磁波測距精度系列,

即 5mm 級儀器和 10mm 級儀器,補充了一、二等監測基準網的 lmm 級和 2mm 級儀器的測距精

度系列。考慮到監測基準網的精度較高,對測回數作了適當調整。

10.2.7 三等以上的 GPS 監測基準網,只有採用精密星曆進行資料處理,才能滿足相應

的精度要求。

10.3 垂直位移監測基準網

10.3.2 本條給出了不同型別基準點的埋設要求,作業時,可根據工程的型別、監測周

期的長短和監測網精度的高低合理選擇。

10.3.3 關於垂直位移監測基準網的主要技術要求:

1 相鄰基準點的高差中誤差,是制定相關技術指標的依據。它也是和表 10.1.3 中

變形觀測點的高程中誤差系列數值相同。但變形觀測點的高程中誤差,是指相對於鄰近基

準點而言,它與相鄰基準點的高差中誤差概念不同。

2 每站高差中誤差,採用本規範傳統的系列數值,經多年的工程實踐證明是合理可行

的,其保證了各級監測網的觀測精度。

3 取水準觀測的往返較差或環線閉合差為每站高差中誤差的 2 n 倍,取檢測已測高

差較差為每站高差中誤差的 2 n2 石倍,作為各自的限值,其中 n 為站數。

10.3.4 水準觀測的主要技術要求,是參考了現行國家標準《國家一、二等水準測量規

範》GB 12897、《國家三、四等水準測量規範》GB 12898 和本規範 4.2 節水準測量的相關

要求制定的。

10.4 基本監測方法與技術要求

10.4.1 本條列出了不同監測類別的變形監測方法。具體應用時,要根據監測專案的特

點、精度要求、變形速率以及監測體的安全性等指標,綜合選用。本次修訂增加了一些新

的觀測方法和物理的監測方法。

10.4.2、10.4.3 三角形網、交會法、極座標法,是水平位移觀測常採用的方法。

10.4.4 視準線法主要用於單一方向水平位移測量,本條給出了作業的具體要求。

10.4.5 引張線法適用於單一方向水平位移測量,對其主要構成和要求說明如下:

1 引張線分為有浮托的引張線和無浮托的引張線。它由端點裝置、測點裝置、測線及

保護管等組成。固定端裝置包括定位卡、固定栓;加力端包括定位卡、滑輪和重錘等。要

求對所有金屬材料做防鏽處理,或重要部件如 V 型槽、滑輪等要求採用不鏽鋼材製作。

2 有浮托的引張線的測點裝置包括水箱、浮船、讀數尺及測點保護箱;無浮托的引張

線則無水箱、浮船。

3 測線一般採用 0.8~1.2mm 的不鏽鋼絲。測線越長,所需拉力越大,所選鋼絲的

極限拉力應為所需拉力的 2 倍以上。40~80kg 的拉力,適用於 200~600m 長度的引張線。

10.4.6 正、倒垂線法,是大壩水平位移觀測行之有效的方法。該方法也可在高層建築

物的主體撓度觀測中採用。對正倒垂線的主要構成和要求分別說明如下:

1 正垂線由懸線裝置、不鏽鋼絲或不鏽因瓦絲、帶止動葉片的重錘、阻尼箱、防鏽抗

凍液體、觀測墩、強制對中基座、安全保護觀測室等組成。

懸掛點應考慮換線及調整方便且必須保證換線前後位置不變;觀測墩宜採用帶有強制

對中底盤的鋼筋混凝土墩,必要時可建觀測室加以保護;不鏽鋼絲或不鏽因瓦絲的極限拉

力應大於重錘重量的 2 倍;在豎井、野外等易受風影響的地方,應設定直徑大於 l00mm 的

防風管。

重錘重量一般按(85)式確定:

W>20(1+0。02L) (85)

式中 W——重錘重量(kg);

L——測線長度(m)。

2 倒垂線由固定錨塊、無縫鋼管保護管、不鏽鋼絲或不鏽因瓦絲、浮體組(浮筒)、防

鏽抗凍液體(變壓油)、觀測墩、強制對中基座、安全保護觀測室等組成。

鑽孔保護管宜用經防鏽處理的無縫鋼管,壁厚宜在 6.5~8mm,內徑大於 l00mm;觀測

墩宜採用帶有強制對中底盤的鋼筋混凝土墩,必要時可建觀測室加以保護;不鏽鋼絲或不

鏽因瓦絲的極限拉力應大於浮子浮力的 3 倍。

浮體組宜採用恆定浮力式,也可是非恆定浮力式。浮子的浮力一般按(86)式確定:

P>200(1+0。01L) (86)

式中 P——重錘重量(N);

L——測線長度(m)。

10.4.7 鐳射測量技術,在變形監測專案中有所應用。基於安全的考慮,要求在光路附

近設立安全警示標誌。

10.4.9 本條給出了靜力水準測量作業的具體要求,為新增加內容。取表 l0.3.3 中水

準觀測每站高差中誤差系列數值的 2 倍,作為靜力水準兩次觀測高差較差的限值。取表

10.3.3 中水準觀測的往返較差、附合或環線閉合差,作為靜力水準觀測的環線及附合路

線的閉合差。靜力水準測量儀器的種類比較多,作業時應嚴格按照儀器的操作手冊進行測

量。

10.4.10 電磁波測距三角高程測量,可用於較低精度(三、四等)的垂直位移監測。

10.4.11 本條給出了主體傾斜和撓度觀測的常用方法和計算公式。對其中電垂直梁法說

明如下:

1 電垂直梁法的裝置是由安裝在被監測物體上的專用支架(加工)、專用電垂直梁傾斜

儀感測器、專用電纜、讀數儀等組成。

2 安裝電垂直梁傾斜儀感測器的支架時,應注意儀器測程的有效性。

3 用專用電垂直梁傾斜儀感測器直接測量被監測物體的相對轉角時,應根據結構的幾

何尺寸換算出被監測部位的位移量。

4 電垂直梁法觀測的技術要求,可按產品手冊進行。

10.4.12 裂縫觀測主要是測定監測體上裂縫的位置和裂縫的走向、長度、寬度及其變化

情況,其是變形監測的重要手段之一。裂縫的變化情況,可區域性反映監測體的穩定性或治

理的效果。裂縫觀測要細心進行,儘量減少不規範量測所帶來的影響。

10.4.13 自動跟蹤測量全站儀是全站儀系列中的高階產品,在大型工程中已得到較為廣

泛的應用。反射片通常用於較短的距離測量,其精度可滿足普通精度的變形監測的需要。

鑑於變形監測的重要性,要求資料通訊穩定、可靠,故資料電纜以光纜或專用電纜為宜。

10.4.14 攝影測量,是變形監測較常使用的方法之一,無論是對單體建築物的變形監測,

還是較大面積的山體滑坡監測,都有所應用。為了使用方便,修訂增加編寫了攝影測量的

主要技術要求,其他相關規定,參見現行國家標準《工程攝影測量規範》GB 50167。

10.4.15 衛星實時定位(GPS-RTK)技術,主要適用於變形量大、需要連續監測、適時處

理資料、即時預報的監測專案。

10.4.16 應力、應變監測是屬於物理的監測方法,為規範新增內容。本條給出了應力、

應變感測器的必要效能、檢驗要求和埋設規定。

10.5 工業與民用建築變形監測

10.5.1 本條給出了工業與民用建築在施工和運營期間對建築場地、建築基坑、建築主

體進行變形監測的主要內容。

10.5.2 擬建建築場地的沉降觀測,主要是為了確定建築場地的穩定性。通常採用水準

測量的方法,確定地面沉陷、地面裂縫或場地滑坡等的穩定性。

10.5.3 基坑支護結構的安全,是建築物基礎施丁的重要保證。基坑的變形監測,具體

反映了基坑支護結構的變化情況,併為其安全使用提供準確的預報。

根據經驗,通常將基坑開挖深度的 4‰,作為基坑頂部側向位移的施工監測預警值。監

測精度通常採用二、三等。

10.5.4 由於地面大量解除安裝,原來的土體平衡被打破,基坑的回彈量較大,故會發生基

坑底面的“爆底”或“鼓底”現象。所以,基坑的回彈對重要建(構)築物的影響不容忽視。

對基坑回彈觀測,目前認識較統一,即測定大型深埋基礎在地基土解除安裝後相對於開挖前基

坑內外影響範圍內的回彈量。本條給出了回彈觀測的具體規定。

10.5.5 地基土分層觀測,就是測定高層或大型建築物地基內部各分層土的沉降量、沉

降速率以及有效壓縮層的厚度。

觀測標誌的埋設深度, 深應超過地基土的理論壓縮層厚度(根據工程地質資料確定),

否則將失去土的分層沉降觀測的意義。

10.5.6 地下水位的變化,也是影響建築物沉降變化的重要因素。故,對地下水位變化

比較頻繁的地區或受季節、周邊環境(江、河等)水位變化影響較大的地區,要進行地下水

位監測。本條為新增內容。

當地下水位的變化,成為影響建築物沉降的主要因素時(如基坑降水或潮汐),要及時

根據地下水位的變化調整沉降觀測週期。

10.5.8 關於建(構)築物的沉降觀測週期和終止觀測的沉降穩定指標:

1 建(構)築物沉降觀測的時間長短,以全面反映整個沉降過程為宜。

2 對於建(構)築物沉降觀測,廣大作業人員和建設單位,都希望規範能給出一個恰當

的終止觀測的穩定指標值。

經規範組調研,不同地域的指標有所差異,基本上在 0.01~0.04mm/日之間。為穩

妥,規範修訂採用相對較嚴的 0.02mm/日,作為統一的終止觀測穩定指標值。

3 修訂增加建築物封頂後每 3個月觀測一次並持續觀測一年的要求,主要是考慮多數

建築物在封頂後一年大多都可進行竣工驗收且建築物的沉降趨於穩定(日沉降速率小於

0.02mm/日)。

10.5.9 建(構)築物的主體傾斜觀測,是指測定其頂部和相應底部觀測點的相對偏移值。

本條給出了採用水平位移觀測方法測定建(構)築物主體傾斜的具體規定。當建(構)築物整

體剛度較好時,也可採用基礎差異沉降推算主體傾斜的方法,參見本規範 10.4.11 條的

相關規定。

10.5.11 日照變形量與日照強度和建築的型別、結構及材料相關,週期性變化較為顯著,

對建築結構的抗彎、抗扭、抗拉效能均有一定影響。因此,應對特殊需要的建(構)築物進

行日照變形觀測。本條給出了日照變形觀測的具體要求。

10.6 水工建築物變形監測

10.6.1 本條給出了水工建築物的開挖場地、圍堰、壩體、涵閘、船閘和庫首區、庫區,

在施工和運營期間的主要監測內容。

本規範將工礦企業的灰壩、尾礦壩等也歸在此類(見本規範 10.6.6 條),監測內容可

參照選取、監測精度可適當放寬。

就水工建築物的變形監測而言,本規範提倡採用自動化監測手段。目前,在國內多個

大型水工建築物的施工和運營中都有所採用且效果良好。但對一些關鍵部位的自動化監測

設施,在應用初期,有必要採用與人工測讀同步進行的方法,以便得到完整、準確、可靠

的監測資料。

10.6.2 施工期變形監測是為保證施工安全而進行的階段性變形監測。監測內容和監測

精度是參照國家現行標準《水電水利工程施工測量規範》DL/T 5173 和《水利水電工程施

工測量規範》SL52—93 對本規範相關內容進行修訂的,並對個別指標做了適當調整。

10.6.3 混凝土水壩變形監測的精度要求,是在《93 規範》的基礎上,參照國家現行標

準《混凝土壩安全監測技術規範》DL/T 5178 綜合制定的,並增加了撓度觀測的精度要求。

10.6.4 本條是水壩變形觀測點佈設的基本要求,監測斷面及觀測點的佈置,宜遵循少

而精的原則。

10.6.5 水壩的變形監測週期,是根據我國大壩施工和大壩安全監測的長期實踐經驗制

定的。

本條對《93 規範》的相關內容作了細化處理,可操作性更強。

在第 4 款中所列幾種情況,是大壩變形的 敏感時期,要求增加觀測次數,以取得完

整有效的分析資料,也可對主體工程設計作進一步驗證。

10.6.6 由於灰壩、尾礦壩是用來集中堆放工業廢渣、廢料等汙染物的,雖然規模不大,

但其對環境的危害性較大,故提出要對壩體的安全性進行監測。變形監測可參照水壩的主

要技術要求放寬執行。

10.6.7 堤壩工程屬土壩或夾防滲心牆,變形監測的精度要求一般相對較低。具體監測

精度可根據堤防工程的級別、堤形、設計要求和水文、氣象、地形、地質等條件綜合確定。

10.6.8 大型涵閘監測的精度指標,是參照混凝土壩變形監測的精度要求確定的。

10.6.9 庫區地質缺陷、跨斷裂及地震災害的監測,是為確保水利樞紐工程安全執行而

進行的一項重要監測工作,主要是為了分析評價水庫蓄水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和周圍環境的

變化對水庫執行的影響等,根據影響的程度將其分為重要監測專案和普通監測專案。本條

是庫首區、庫區地質缺陷、跨斷裂及地震災害監測的原則性規定。

10.7 地下工程變形監測

10.7.1 地下工程主要是指位於地下的大型工業與民用建築工程,包括地下商場、地下

車庫、地下倉庫、地下車站及隧道等工程專案。

地下工程所處的環境條件與地面工程全然不同,由於自然地質現象的複雜性、多樣性,

地下工程變形監測對於指導施工、修正設計和保證施工安全及營運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

義。實踐表明,如對地下建築物和地下隧道的變形控制不力,將出現圍巖迅速鬆弛,極易

發生冒頂塌方或地表有害下沉,並危及地表建(構)築物的安全。

地下工程變形監測,一般分為施工階段變形監測和運營階段變形監測。本條按這兩個

階段分別給出了相關的監測專案和主要監測內容。

10.7.2 地下建(構)築物和隧道的結構、基礎變形,與其埋設深度、開挖跨度、圍巖類

別、支護型別、施工方法等因素有關。由於水土壓力的變化,勢必要對地面的建(構)築物

及地下的管線設施,造成影響。本條對相關的監測專案分別給出了不同的監測精度要求。

地下建(構)築物的監測精度,通常較地面同類建(構)築物提高一個監測精度等級。

隧道監測精度,主要是根據鐵路、公路隧道設計和施工規範中初期支護相對位移允許

值,並結合隧道工程變形監測的特點綜合確定的。

受影響的地面建(構)築物的變形監測精度,是根據該建(構)築物的重要性和變形的敏

感性來確定的。

10.7.3 地下工程變形監測週期與埋深、地質條件、環境條件、施工方法、變形量、變

形速率和監測點距開挖面的距離等因素有關。就不同監測體分別說明如下:

1 由於地下建(構)築物的多樣性和岩土工程條件的複雜性,因此,變形監測週期要根

據具體情況並配合施工進度確定。

2 常見的隧道施工方法有新奧法和盾構法兩種,根據施工工藝的不同,分別給出了不

同的監測週期要求。

對於盾構法施工的隧道,由於隧道的管片襯砌支護和隧道掘進幾乎同時進行,管片背

後的注漿也能及時的跟進,該施工工藝的整體安全性較好。因此,只需對不良地質構造、

斷層和襯砌結構裂縫較多的隧道斷面進行變形監測。

3 基坑開挖或基坑降水,會破壞周圍建(構)築物基礎的土體平衡,因此要對相關建(構)

築物進行變形監測,變形監測的週期要求與基坑的安全監測同步進行。

4 隧道的掘進,會對隧道上方的地面建(構)築物造成影響,特別是採用新奧法掘進工

藝。首次觀測要求在影響即將發生前進行,即在開挖面距前方監測體 H+h(H 為隧道埋深,h

為隧道高度)前進行初始觀測。

5 第 5、6 兩款的要求,與對地面建(構)築物的監測要求相同,也符合變形監測的基

本原則。

10.7.5、10.7.6 地下建(構)築物和隧道變形監測的變形觀測點佈設和觀測要求:

1 地下工程基準點的佈設和地面的要求有所不同,根據地下工程的特點,分別給出了

地下建(構)築物和隧道基準點的佈設要求。

2 地下建(構)築物的變形觀測點要求佈設在主要的柱基、墩臺、地下連續牆牆體、地

下建築底板上,隧道的變形觀測點要求按斷面佈設在頂部、底部和兩腰,這些都是監測體

上的基本特徵點。規範對新奧法的斷面間距提出了具體要求(10~50m),由於盾構法施工工

藝的整體安全性較好,故不做具體規定,只要求對不良地質構造、斷層和襯砌結構裂縫較

多部位的斷面進行監測。

3 變形觀測方法與地面的基本相同。收斂計適用於隧道襯砌結構收斂變形測量,作業

時應注意其精度須滿足位移監測的要求。

10.7.8 本條對受影響的不同物件,如地面建(構)築物、地表、地下管線等的點位佈設

分別給出了具體要求。地下管線變形觀測點採用抱箍式和套筒式標誌,主要是防止對監測

體造成破壞;當不能在管線上直接設點時(如燃氣管道),可在管線周圍土體中埋設位移傳

感器間接監測。

10.7.9 地下工程變形監測佈設各種物理監測感測器(應力、應變感測器和位移計、壓力

計等)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監測不良地質構造、斷層、襯砌結構裂縫較多部位和其他變形敏

感部位的內部(深層)壓力、內應力和位移的變化情況,為進一步治理和防範提供依據。

10.7.10 在地下工程運營期間,各種位移的變化進入相對緩慢的階段,因此,變形監測

的內容可適當減少,監測週期也可相應延長。

10.8 橋樑變形監測

10.8.1 橋樑的種類較多,主要以梁式橋、拱橋、懸索橋、斜拉橋為主。十多年來,我

國各種橋樑的建設速度發展很快,橋樑的變形監測是橋樑施工安全和運營安全必不可少的

內容。本條按橋樑的型別分別列出了施工期和運營期的主要監測專案。本節為規範新增

內容。

10.8.2 特大型、大型、中小型橋樑的劃分方法,可參考相關公路、鐵路橋樑設計和施

工規範的劃分方法確定,本規範不再另行規定。

10.8.3 GPS 測量、極座標法、精密測(量)距、導線測量、前方交會法和水準測量是橋樑

變形監測的常用方法。正垂線法和電垂直梁法分別見本規範第 10.4.6 條和第 10.4.11

條的相關說明。

10.8.4 溫度因素是分析研究大橋結構及基礎變形不可缺少的條件。因此,對重要的特

大型橋樑有必要建立與變形監測同步的溫度量測系統,以便掌握大橋及其基礎內的溫度分

布與溫度變化規律。水位和流速、風力和風向等是引起橋樑變形的外界因素。

10.8.5 本條針對橋型、橋式、橋樑結構的不同,結合本規範表 10.8.1 的監測內容,

分別給出了橋墩、梁體和構件(懸臂法澆築或安裝梁體、支架法澆築梁體、裝配式拱架)、

索塔、橋面、橋樑兩岸邊坡等不同型別的變形點位佈設要求,這些都是橋樑變形監測的重

要特徵部位。

10.8.6 由於各種型別橋樑的施工工藝流程差別較大,建設週期也不同、跨越的形式不

同(江河、溝谷)很難做出統一的要求。因此,本規範對橋樑施工期的變形監測週期,不做

具體規定。

10.8.7 對橋樑運營期的變形監測,要求每年觀測 1 次或每年的夏季和冬季各觀測 1 次。

這是保證橋樑安全運營的常規要求。洪水、地震、強颱風等自然災害的發生,會對橋樑的

安全構成威脅,因此,要求在此階段適當增加觀測次數。

10.9 滑坡監測

10.9.1 滑坡是一種對工程安全有嚴重威脅的不良地質作用和地質災害,可能造成重大

人身傷亡和經濟損失,併產生嚴重後果。因此,規範修訂增加了滑坡監測的內容。

本條按三個階段(前期、整治期、整治後)分別給出了主要的監測內容。降雨和山洪是

山體滑坡的主要誘發因素,因此,降雨期間,有必要密切關注滑坡的動向。

10.9.2 本條按滑坡體的性質,將其分為巖質滑坡和土質滑坡兩種,分別按水平位移、

垂直位移和地表裂縫給出了相應的監測精度指標。

10.9.3 本條給出了滑坡監測的常用方法。當滑坡體的滑移速度較快時,也可採用其他

自動化程度較高的方法。

10.9.4 滑坡監測變形觀測點的佈設方法和點位要求,是為了準確掌握滑坡體的整體滑

移情況而制定的,也是根據滑坡監測部門多年來的工程經驗總結出來的。

10.9.5 由於旱季發生滑坡的可能性較少、雨季則較多,因此,旱季可減少觀測次數,

雨季則要求增加觀測次數。

江河水位變化會對鄰近江河的滑坡體產生影響。因此,要求在滑坡監測時,要同時觀

測鄰近的江河水位。

10.9.6 單元滑坡內所有監測點三年內變化不顯著,可認為滑坡體己相對穩定。在周圍

環境無大變化時,可減少監測次數或結束階段性監測。

10.9.7 邊坡穩定性監測,可為工程的安全施工和運營提供重要保證。本規範將其納入

滑坡監測的範疇一併編寫,其主要技術要求是一致的。

10.10 資料處理與變形分析

10.10.2 關於監測基準網的資料處理:

1 觀測資料的改正計算和檢核計算是資料處理的首要步驟。

2 良好的觀測資料,是變形監測的質量保證。規模較大的網,由於觀測資料量較大,

很難直接判斷觀測質量的高低,因此,要求進行精度評定。精度評定,可採用本規範第 3、

4 章的相關方法或其他數理統計方法。

3 基準網平差的起算點,要求是穩定可靠的點或點組。 小二乘測量平差檢驗法是點

位穩定性檢驗的常用方法。本規範提倡採用其他更好的、更可靠的統計檢驗方法。

10.10.3 監測基準網和變形監測網,只是構網內涵的不同,沒有等級的差異,二者的觀

測方法和精度要求是完全等同的(參見本規範第 10.2.4 條和 10.3.3 條的說明),故其

資料處理方法也是相同的。

10.10.5 本條是根據目前國內外變形分析的理論並結合監測工程的要求確定。其中的觀

測成果可靠性分析、累計變形量和兩相鄰觀測週期的相對變形量分析、相關影響因素的作

用分析是變形分析的基本內容,要求所有的監測專案都應該做到。迴歸分析和有限元分析

是對較大規模或重要的監測專案的要求。

透過準確全面的變形分析,可對監測體的變形情況做出恰當的物理解釋。

10.10.6 將《93 規範》中按水平位移測量和垂直位移測量分別提交資料的要求,改為按

監測工程專案提交資料。

其他影響因素的相關曲線圖主要有:位移量、降雨量與時間關係曲線圖、位移量與降

雨量相關曲線圖、位移量與地下水動態相關曲線圖、深部位移量曲線圖等。

工程測量規範 GB50026-2007(三)

工程測量規範 GB50026-2007(三)

工程測量規範 GB50026-2007(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