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古代闕樓:裝飾性建築,漢文化的千古見證

由 會計大師兄 發表于 舞蹈2021-09-08
簡介這一時期除了延續漢代闕制之外,以北魏閶闔門三出闕為代表,此建築繼承了西漢都城宣平門的闕制,但又有變化,以圍牆將雙闕和城門連線,形成了形成了完整獨特的凹字形三出闕城門建築形制

唐代闕樓的最高等級是什麼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古代詩詞裡,從來都不缺“闕”的身影。因闕上刻有銘文書畫,古人出行、拜謁、歌舞等場景都能刻畫於闕,生活場景“躍然石上”。

闕出現於西周,在漢代普遍使用,是一種導引性的標誌建築,多設在城市、宮殿、祠廟、宅第等前方,稱為門闕。作為城市、宮殿、壇廟、官署、陵墓等入口的標誌,以加強整個建築群的隆重感。因為在闕樓上可以觀望,所以又稱之為觀。

古代闕樓:裝飾性建築,漢文化的千古見證

《爾雅·釋宮》郭璞注:“孫炎曰:‘宮門雙闕,舊章懸焉,使民觀之,因謂之觀。’”又因在闕上懸掛法典,所以稱之為象魏。《周禮·天官·太宰》:“正月之吉,始和,布治於邦國都鄙,乃懸治象之法於象魏,使萬民觀治象,挾日而斂之。”

漢代石闕,簡稱漢闕,是漢代的一種塔樓狀裝飾性建築。闕,東漢《釋名》:“在門兩旁,中央闕然為道也。”文獻記載首見《詩經》。漢代闕盛行,是我國現存的時代最早,儲存最完整的古代地表建築,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堪稱國寶級文物。漢闕有石質“漢書”之稱,是我國古代建築的“活化石”。

大漢王朝是一個遙遠而神秘的王朝,它模糊的身影總是引發現代人無數的猜測和聯想。漢並天下,與民休息,生產力得以迅猛發展,國殷民富,建築作為漢代先民凝固的史詩也寫下了空前輝煌的一章。

古代闕樓:裝飾性建築,漢文化的千古見證

闕是中國古代建築體系中極為重要的一種建築形象,闕屬於“宮門”的形制,即建在宮門或陵墓等建築群前的左右對稱的建築物,兩闕間空缺的地段為通向闕後建築物的道路。其構造是中央無門扇,“闕”與“缺”相通,兩闕之間為一通道,“闕然為道”,這也是其名稱的由來。

漢代是建闕的盛期,都城、宮殿、陵墓、祠廟、衙署、貴邸以及有一定地位的官民的墓地,都可按一定等級建闕。西漢長安城未央宮的東闕、北闕,建章宮的鳳闕、圓闕,是歷史上著名的大闕。傳說鳳闕高20餘丈。這些巨闕除鳳闕尚有夯土殘址外,都已堙滅,現存的只是一些東漢或西晉的小型石造祠闕和墓闕,最高者不過6米。

漢闕一般有臺基、闕身、屋頂三部分,有裝飾、繚望等作用。闕的種類按其所在位置有:宮闕、壇廟闕、墓祠闕、城闕、國門闕等,分別立於王宮、大型壇廟、陵墓、城門和古時的國門等處。

現存石闕中,基本完整的有25座,計四川16座,河南、山東各4座,北京1座,均用塊石雕琢後砌成。其中4座為祠廟闕,餘均為官、民墓闕。從形制上分有單闕和旁附子闕的子母闕兩種,每種又有單簷和重簷的差別。重簷尊於單簷,子母闕尊於單闕。這些闕的結構又可分為仿木構型和土石型兩種。

古代闕樓:裝飾性建築,漢文化的千古見證

應天門是隋唐兩京考古發掘出的第一座,應天門是隋唐洛陽城宮城正南門,是一座由門樓、朵樓和東西闕樓及其間的廊廡為一體的“凹”字形巨大建築群。應天門始建於隋大業元年(605年),原名則天門,神龍元年(705年)避武后尊號“則天大聖皇帝”而改應天門,後為避唐中宗尊號“應天皇帝”而改名為神龍門。之後又複名應天門。

五代、北宋相繼沿用,是朝廷舉行登基、改元、大赦、宴會及接見萬國來使等外朝大典的重要場所。唐高宗俘獲百濟國王、武則天稱帝、唐玄宗接見日本第八次遣唐使等儀式均在應天門上舉行,功能類似現在的北京故宮午門。

闕樓是城門前兩邊的望樓,有單闕、二出闕、三出闕之分。三出闕等級最高,一般是在母闕外延(或後方)附有兩出子闕,規模依次縮小。闕制中最高等級的三出闕一般聳立在帝王居住的宮廷大門前面,是天下獨尊的標誌性建築。應天門雙向三出闕,結構更復雜,是古代城門建制的最高等級,在中國都城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漢代闕的使用非常廣泛,不唯天子、諸侯,不限於朝廷,而三出闕這種形式則唯能聳立於帝王的宮室和陵寢之前。漢代霍光墓就因起三出闕逾越禮制而成為謀反的證據。

古代闕樓:裝飾性建築,漢文化的千古見證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魏洛陽城宮城正門閶闔門具有三出闕。這一時期除了延續漢代闕制之外,以北魏閶闔門三出闕為代表,此建築繼承了西漢都城宣平門的闕制,但又有變化,以圍牆將雙闕和城門連線,形成了形成了完整獨特的凹字形三出闕城門建築形制。這種形制也逐漸影響到了唐宋的門闕制度。

經過魏晉南北朝思想文化整合,隋唐社會又形成大一統局面,闕製出現新的變化,漢魏時期流行的城闕、宅闕、墓闕、廟闕日漸減少,樹立於宮城的宮闕數量也明顯變少,一般只設立於宮城南門外。

中國古代闕的發展到元明清三代進入衰退期,傳統意義上的闕已經消失,僅皇宮正門還繼續使用,但形制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完全從其他建築群的標誌地位退出。明清故宮午門便是這一時期的代表。午門的平面呈“凹”字形,沿襲了北魏洛陽閶闔門和唐代洛陽應天門的形制基礎,是從漢代洛陽皇宮的門闕演變而成。

漢闕群集中佇立,是巍巍大漢王朝的象徵,也是地方豪族勢力的標誌,成為漢代文化輝耀千古的實物見證。這一座座雄偉的漢闕,不但凝固了這個時代的美,更將人們的記憶拉回到了那恢弘壯麗的歲月之中。

古建家園——古建中國古建世界,我們不僅僅只做古建築!以線上+線下模式,建築+網際網路+文化,傳承與發揚建築文化,把傳統優良文化植入到建築材料中,讓建築從源頭上有文化,將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與現代科學技術古今結合、中西融合,應用於現代建築行業,倡導將優良的傳統文化走入大眾的衣食住行。